性別:女
年齡:6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地秧歌,聶家莊泥塑
從藝年限:45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聶家莊西村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357
彭世芬,女,1956年5月生,家住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聶家莊西村,自小演唱并創作茂腔?,F在是“地秧歌”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她的老伴兒張清民,是聶家莊泥塑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實際她的正事也是以做泥塑為主。
周圍能唱茂腔的都是老人,彭是最年輕的。誰家有喜事,或逢年過節,彭會受邀參演。演出的行頭、音響和戲臺,都是幾個老人自己張羅。平時不總唱。
近幾年,又拾起了地秧歌。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她的老伴兒張清民,是聶家莊泥塑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市級傳承人。
高密地秧歌,流傳于高密、昌邑縣境內,亦稱“秧歌?!?、“秧歌戲”、“地蹺”等。很早以前,每年農歷正月初九,人們在玉皇廟中手舞足蹈,為玉皇慶賀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樣的形式到玉皇廟祈雨。后來,農民為慶豐收,也在元宵節載歌載舞。至清光緒年間,已發展成為一種廣場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頭(膏藥頭)、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湯羅)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臘花各兩人等。女角踏地蹺、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先跑場后唱戲,唯城西一帶的地秧歌,跑場時懷抱燈籠。
濰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地秧歌
2013-12-15 08:38:11
高密地秧歌,流傳于高密、昌邑縣境內,亦稱“秧歌?!?、“秧歌戲”、“地蹺”等?!案呙艿匮砀琛逼鹪从诋數氐募漓牖顒?。地處高密、昌邑兩縣交界處的峽山有一廟宇,名曰“峽山玉皇廟”。該廟建于明永樂年間,廟宇宏偉,松柏參天,是當地四鄰外鄉祭祀玉皇大帝的神壇。(昌南縣志·民俗》載:“南埠峽山玉皇廟正月祭典甚盛,半月香火不斷,民眾集于殿堂之下,奉供天神皇矣,請戲班,鬧秧歌?!睋數貍髡f,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昌邑縣境內的白家營村又是玉皇大帝的姥姥家,因此從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便是當地“玉皇宴駕”的大型祭祀活動?!把珩{”活動,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組織起一個班子,負責組織、安排演出等事宜。首先向當地和附近的村民以及外埠商號籌集錢款,然后扎糊一尊1.5米高、1.2米寬的玉皇坐像,金面帝服,還要扎四大元帥和兩個女官,繡一面“皇矣上帝”的杏黃大旗,旗桿有碗口粗,高約24米~25米,正月初三開始“宴駕”?!把珩{”隊伍龐大,全是當地和附近15公里內村莊上因有病有災許愿和還愿的人們?!把珩{”隊伍前以手執刀槍劍棍的武術隊為先導,中間有抬著、扛著的各種儀仗駕閣和“馬隊”(紙馬),后面是以秧歌隊壓陣,“宴駕”隊伍一般都在百人以上。隊伍從白家營村開始,以東西南北為序,挨村游行?!把珩{”隊伍每到一村時,全村人跪于街旁相迎,然后由道人(善人)口念經文,裝扮成神童的男女兒童,紛紛捧出供果放于供臺上,乞求神靈保佑,免災降福。然后,本村秧歌耍便開始打場子,為玉皇大帝演出戲文?!把珩{”隊伍途經40余個村莊,村村如此,形成了村村有秧歌耍的繁榮景象。又由于當地有所謂“玉皇大帝看秧歌不重樣”的規矩,這就又形成了秧歌耍劇目繁多的局面。到了正月十五時,抬到峽山玉皇廟前的玉皇坐像、紙馬等全部燒掉,叫“發駕”。
“高密地秧歌”演出分大場和小場兩部分。大場跑舞,小場唱戲。角色男角有傘頭、大鼓子、二鼓子、大棒子、二棒子,女角有大旦、二旦、三旦、四嫚、老旦共10名角色。原先,在角色分配中,設立了兩名頭戴僧帽,畫鬼怪臉譜,雙手握大棒的和尚。后來,因為兒童看了十分害怕,演出后,群眾因其臉面兇相不好看,又拒絕他們進家吃飯,為此,這兩個人物就漸漸地去掉了。
“高密秧歌”的演出,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演出時,先在本村演出到初八。初九這一天,因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所以各村的秧歌隊都出村表演,競相獻技(此習俗仍保留至今),以后幾日均在外村演出,相互祝福,祈盼來年風調雨順等。
高密秧歌演出時屬單獨表演。它舞中有唱,唱中有戲,戲中又有舞,很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由于高密地秧歌是在原祭祀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它的演出本身又蘊含著一種期盼、祝福、要求和愿望,表現出當地人民群眾的心理活動。演出時,由傘頭(左手擎傘,右手搖串鈴)出場,其他角色男女相間成一排跟隨其后,全體跑大場。在鑼鼓聲中,全體跑各種隊形,如“龍擺尾”、“四門斗”、“五谷串心”、“雙關門”、“別杖子”、“三人剪子股”等圖案。大場跑完后,小場開始,即小戲演出開始。小戲中的各種角色,均由以上舞者們分頭扮演,不參加扮演的舞者,均與樂隊一起參加伴奏或伴唱。
高密地秧歌的樂隊,是由打擊樂和民間樂器組成,打擊樂有鼓、大堂鼓、小堂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镲等;民間樂器有嗩吶、笙、笛、板胡等。高密地秧歌演唱的4種不同板式,有小快板、中板、大悠板、悲調等。他們演出的劇目,由于長期和宗教祭祀活動相聯系,劇目多反映一些家庭倫理、勸人為善、鞭撻邪惡的內容,如“招女婿”、“關東篇”、“哭五更”、“捎書”、“送閨女”、“三賢”、“四勸”等等。高密地秧歌演出時,偏重于女角的表演,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表演中也夾雜著一些“諢招兒”,如,女角的“護襠”、男角的“夾棒槌”等,還有過“十八摸”這樣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均被取締。
由于高密地秧歌擅演女角,因而當地著名藝人多以演女角見長。例如高密旗臺村的老藝人程大江擅演旦角,他總結旦角的表演藝訣:“眼帶勾,腰掖柳,三分舞扎七分羞,扇看腕子勁,汗巾風擺柳,三百六十轉面兒,腳踩一溜溜?!毙蜗蟮馗爬伺堑谋硌蒿L格。再如雙羊鄉后三皇屯老藝人闞志雙的鼓子功夫很深,他在快步中仍能保持一步三顫,橫步輕點,落地如踏氈,灑脫活潑,顫、悠、點一氣呵成的藝術風格。再如后三皇屯的女藝人于執英舞扇一絕,彩扇飛舞中帶有“咔咔”的響聲,有板有眼,抑揚頓挫,風格獨特。目前,這些著名老藝人均活躍在人民群眾中間,并將技藝傳授給他們的后人,使這一藝術之花,世世代代相傳,年年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