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7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莊氏九頭船
從藝年限:23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社區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245
莊連英,1950年生,家住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社區,是“莊家九頭船”第十代傳承人,該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退休前在奎文區莊家社區負責文化宣傳。該項目是于1987年由第九代傳承人莊龍義挖掘恢復,并成功制作了九頭船和甩,重新恢復了原有的風貌,并多次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演出和大型慶典活動,“每次演出都是由莊連英親自組織并擔任總指揮。
在重新恢復十幾年時間里,在傳承上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老藝人越來越少,也跑不動了,而年輕人都在外打工,能玩船的人員基本湊不到一起。所以,從2010年以后,因為人員和資金等原因九頭船就沒再演出。
現已有近500年歷史的莊家九頭船正面臨再次失傳。年過六旬的莊連英迫切希望能夠找到傳承人,將自己的本領傳授下去,讓這項珍貴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失傳,永放光彩。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文明網
年話傳說——濰坊奎文區莊家九頭船
發表時間:2016-01-20 來源:濰坊文明網
濰坊奎文區莊家村很早就有跑旱船的習俗。逢年過節,村里人依照船的外觀形狀制成木架子,船周圍綴上繪有圖案的布裙,船上用紅綢、紙花、彩燈等進行裝飾。一般是一人乘船、一人劃槳,兩人配合表演一些船在水中穿浪、隨流、回旋、過灘等模仿性的動作,再配上鑼、鼓、鈸等打擊樂器,是老百姓自娛自樂的歡慶方式。
1517年,是莊家村建村148周年,莊家村人為了慶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好年景,舉辦了一次隆重的跑船慶?;顒?。第八代族人莊兆東、莊東洋兄弟二人在傳統旱船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并制作了長9米、有9個人乘坐的旱船,取名九頭船。九頭船的制作,從材料的選擇到人員的配備要求都非常嚴格,須由德高望重的莊氏族人親自挑選并且是在有名望的族人指導下進行的。九頭船船體長9米(傳統認為9在數字中最大最吉祥),中間寬2.4米,高度達2.3米,選用優質木料,先軋制船底,再軋制船頭、船腰、船尾,然后是船篷。船體完成后,要在四周圍上繪有水紋等裝飾圖案的船圍子,最后用柱子固定裝飾好船篷、船面。船上塑造了王母娘娘、七仙女姐妹、董永九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美麗的傳說故事。
“天仙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兩千多年。說的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兒七仙女,不甘天宮禁錮無聊生活,私自下凡人間,與勤勞善良、憨厚淳樸的董永結成夫妻,王母娘娘大怒,把一對恩愛夫妻強行拆散的愛情悲劇故事。莊家村人用善良和智慧對這個悲劇故事進行了演繹,反其意而用之,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幸福美好的姻緣。王母娘娘的七女兒瞞著王母娘娘下凡人間,與憨厚勤勞的董永結為夫妻,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農歷的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壽辰,王母娘娘發現自己最疼愛的小女兒沒來祝壽,六個姐妹不敢隱瞞,就把七仙女下凡與董永成親的事告訴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遂令捉拿。此時,七仙女和董永趕來為母拜壽,望母親贖罪。董永的至孝、善良、忠厚、勤勞感動了王母娘娘,遂吩咐安排小兩口入席,特別安排董永坐上座,尊為貴客。后來,閨女女婿坐上席,尊為貴客,成了濰縣地區的傳統習俗。王母娘娘興致很高,帶著醉意,帶領董永和七個女兒乘船到天河中游玩。他們拿上自己所喜歡的樂器,其中五人分別以笙、簫、管、笛和嗩吶吹奏《游河曲》,即現在被演繹成的《游湖曲》,另外四人玩雜耍。在游河過程中,不斷遇到驚濤駭浪、激流暗礁,船體不斷起伏動蕩,勇敢而技藝嫻熟的艄公巧妙地將船體劃向平安……
1937年,是莊家九頭船第七次跑船。為了增添喜慶氣氛,擴大演出范圍,充實活動內容,族人們又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個深入百姓生活的人物形象——司老爺,并配套了相應的道具——甩。甩的設計和創作是族人中排行老三的莊宗畔完成的,因木工手藝精湛,人送綽號三木匠。他巧妙地利用杠桿的原理,用一根長六米的木棍設計制作了一個由四人推動行進并且能左、右、上、下晃動的支架,取名甩,坐在甩上頭表演的角色就是滑稽幽默的司老爺。坐甩的人物,相傳是濰縣縣衙里的一個小押司,在每次巡訪期間,為勞苦大眾解決處理一些事務,口碑很好,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愛戴,被稱為司老爺。為了宣傳他的事跡,弘揚他的功德,百姓就把他的一些軼事佳話編成說唱或雜耍,裝扮成戲曲里的小丑,以幽默滑稽、說唱結合的方式進行表演,人物形象活潑可愛,說唱內容生動風趣,表情節奏引人發笑,起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街頭匯演三年沒見影,莊家九頭船咋了
2013年02月25日
2009年,莊家九頭船演出。(資料圖)
已有近500年歷史如今卻面臨失傳,第十代傳承人莊連英尋找接班人
是農歷元宵節,不少群眾團體上街演出,家住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社區的莊家九頭船第十代傳承人莊連英卻很失落,因為已有近500年歷史的莊家九頭船正面臨失傳。年過六旬的莊連英希望找到一位熱愛文藝的傳承人,參與保護九頭船,將這項珍貴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
九頭船歷史淵源深厚
24日,記者來到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社區,見到了莊連英。在莊連英和社區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在社區鍋爐房里看到了僅存骨架的九頭船。曾經五彩斑斕的船身只剩下龐大的鐵架子,靜靜地呆在角落里。因為年歲久遠,鐵架子已經銹跡斑斑。
莊連英說,這艘九頭船因為經歷12年的雨打風吹,船身都老化了。而且船身龐大,平時的存放也是個難題。
莊連英今年63歲了,退休前在原奎文區莊家村(現為莊家社區)負責文化宣傳。說起莊家九頭船,莊連英頗為自豪。莊連英告訴記者,九頭船是1517年莊家村莊東召、莊東洋兄弟所創,距今已經有近500年歷史。
“九頭船表演時非常熱鬧,因為船上有王母娘娘、七仙女、董永共九人演出,所以叫九頭船?!?/span>莊連英介紹,九頭船的扎制源于慶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好年景。她小時候聽老人講,古時候九頭船60年跑一次,村里有了大事、豐收年的時候才會隆重上演,近20多年每年二月二,男女老少參與跑船活動,周圍村里的居民也都會來看。
能演的老藝人越來越少
當天上午,莊家社區工作人員莊以平從電腦上找出了2008年、2009年九頭船演出時的照片。據介紹,坐在木桿上穿官服的是四老爺,這個木桿為“甩”,跑船的時候,要不時用“甩”來開辟場地,旁邊有一扮船翁者劃槳(見左圖)。
1987年,莊家九頭船由第九代傳承人莊龍義挖掘恢復,并成功制作了九頭船和甩,重新恢復了原有的風貌,并多次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演出和大型慶典活動?!懊看窝莩鲇晌覔慰傊笓]?!?/span>莊連英說起來自豪溢于言表。
對于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和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的關注??墒?,讓九頭船重放光芒依然存在著現實難題。莊家社區常住人口2400人,老藝人越來越少,也跑不動了,而年輕人都在外打工,能玩船的人員基本湊不到一起。所以,從2010年以后,因為人員和資金等原因九頭船就沒再演出。
莊連英說,她迫切希望找到一位熱愛文藝的傳承人,將自己的本領傳授給他,讓九頭船重放光彩。
莊家村九頭船
日期:2008-11-28 來源:濰坊新聞網
村民在扎制九頭船
最近,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村正忙著一件事,這件事讓大家群情激昂,翹首以待, 那就是村里具有49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九頭船正在積極申報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給凄美傳說一個圓滿結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中的這首名篇,用有些凄凄切切的情致,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思滿懷的悲涼況味。而就是這個千古傳說,在2700多莊家村人善良智慧的演繹下,成就了一個美滿結局。演繹這個千古愛情故事的載體,正是莊家村的傳統民間藝術:九頭船。
莊家村的九頭船,在濰坊地區乃至山東省也是獨一無二的。該村88歲的老人莊兆全告訴記者:據族人莊作修對他講,村里九頭船的存在是有譜記載的,可惜的是此譜已經失傳。莊家的九頭船始建于一五一七年,至今已有490多年的歷史。九頭船的故事情節是取材于七仙女為王母娘娘過生日。七仙女私自下凡和董永成親后被王母娘娘發現,派二郎神去捉回天庭。善良的莊家人反其意而用之,讓這個故事善始善終,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壽宴之日,見到董永的王母娘娘喜歡上了這個清秀聰慧的小伙子,同意了他們的姻緣。興奮之余,王母娘娘遂命天兵天將護衛安排游船到天河游玩盡興,王母娘娘率七個女兒和董永共九人,各帶笙、簫、管、笛、嗩吶等樂器,邊游河邊表演悠揚動聽的《游河曲》,到后來演繹成了現在九頭船藝術中的《游湖曲》。
傳統藝術煥發時代風采
前不久,在莊家村附近的文化廣場上,記者有幸目睹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展演。即使在現代文化藝術繁盛的時代,九頭船藝術所散發出來的濃厚的民俗藝術風采,依然迷倒了眾多的觀看者。這一演出的總導演,58歲的莊連英連連稱我們有眼福。因為九頭船的組裝技術繁雜,演出陣容強大,即使到了現在,每年也只能演出2到3場。那在過去,可是60年才能一見的盛景呢!
九頭船的長度為九米,船上定位有九人參加演出,所以叫九頭船。過去跑船活動每60年才進行一次,日期是逢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這一天,周邊十鄰八鄉的人都來觀看。原來濰坊大集是農歷的二、七,二月二這天,連趕集的人們聽說后也提前散集,準備到莊家來看九頭船的演出,可見其影響,想象當時情景,一定是一道壯觀的景象。
第4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是莊家村挖掘恢復整整半個世紀沒有再活動的九頭船的契機,他們仔細尋訪,多次研究,成功制作完成了莊家九頭船威震四方的歷史風貌,并在以后多次在濰坊國際風箏會和其它大型文化活動中參加演出?,F在,每年春節看九頭船,成了莊家村老少爺們的期盼和自豪,有興趣的人只要來到這里,也會一睹這一藝術的風采。
新元素舞動新活力
這個新元素就是"甩"。莊連英告訴記者,現在坐甩的都是村里十幾歲的男孩,體重輕,坐在長6米,直徑約30公分的圓木棍上,隨著音樂節奏一起一伏,做著各種幽默詼諧的動作,引領著整支表演隊伍,而孩子的活潑可愛也給這一傳統藝術增添不少青春活力。
孩子們扮演的人物叫做"四老爺",他的出場,也是整個藝術的"點題":"四老爺出門來游玩,順便還有九頭船,船上董永和七仙,王母娘娘在后邊,王母娘娘管得嚴,拆散了他們好姻緣,四老爺我上前來評判,歪門邪道我不能辦,清正廉明記心間,隨著社會來改變,社會和諧是關鍵,婚姻自主不包辦,王母娘娘轉了彎,成全了董永和七仙……"
四老爺相傳是我們濰縣縣衙里有一個小押司,他的管轄范圍是四七二十八里周邊的鄉村。平常有事看看,無事轉轉,在每次巡訪期間,為勞苦大眾解決處理一些事務,口碑很好,深受人民的歡迎和愛戴,稱他為司老爺,現在演變為四老爺。
1937年是莊家九頭船第7次演出。為了增添喜慶氣氛,當時木工手藝精湛的族人莊宗畔,創造性地增加了滑稽幽默引人發笑的甩。也正是有了這個新的重要元素的增加,這次跑船活動轟動了濰坊周邊幾十里的鄉村?,F在,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藝術也積極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每次演出的內容都有所不同,帶有積極向上的新生活色彩和元素,因而也就顯得更新鮮而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