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張興馬燈
從藝年限:6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563
張永貴,男,1936年生,“張興馬燈”非遺項目的參與挖掘申請人和該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馬燈舞蹈,源遠流長。它興起于700年前的金朝,1732年傳入了青州,隨后,通過臨朐縣龍崗鄉張家辛興村的一位商販張士德,將其項目引入該村。
2001年冬,張興村部分老年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馬年(2002年),自發組織起來,決心將中斷了半個世紀的馬燈表演藝術重新發掘出來。
幾年來,張興村民克服種種困難,把馬燈藝術推上高潮。沒有錢,老人們帶頭捐款,沒有道具,自己扎制。老一代下去了,又把張興馬燈的傳承人交給了年輕人。這幾年張興馬燈在鄰近幾個鄉鎮,數十個村莊演出數十場,每年應邀參加縣城舉辦的元宵節文藝大匯演。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
2005年,受邀“張興馬燈”代表青州市北城(滿族)社區參加青州市元宵節文藝大匯演。表達了張興馬燈演員為北城滿族父老感恩獻藝,報答了滿族先人傳授馬燈藝術之功德。時隔百年,張興馬燈再次“回娘家”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喝彩聲一片,電視臺等媒體跟蹤報道,青州人民給予了高度贊揚。
2003年、2010年、2015年臨朐縣電視臺“駢邑采風”和“發現臨朐”節目組,對張興馬燈做過三次專題采訪,并多次播放。
2005年,張永貴提交了《張興馬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縣文化部門幾經考察,在龍山產業園政府的積極支持下,“十年磨一劍”,終于在2015年新春佳節之際,張興馬燈榮列“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功績首先歸功于青州北城滿族同胞先人,歸功于歷代傳承弘揚馬燈表演藝術的張興人。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興馬燈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永貴先生(左二)
《東方花都》雜志
2015.3 NO.1 第一期(總第十九期)
北城人丟失的記憶—馬燈
文/張永貴 攝影/閆玉新
馬燈是滿族同胞的古老傳統舞蹈,它是盛開在眾多民間藝術奇葩中別具一格的一朵。
馬燈舞蹈,源遠流長。它興起于700年前的金朝,金人善騎馬作戰,他們把實戰中的騎兵戰陣演化為一種民間舞蹈,后來逐漸成為人們觀賞的一種表演藝術——“馬燈”。馬燈表演時,在扎制的馬體道具上前后掛有燈,故稱馬燈。原先是住在長白山一帶的滿人所表演。清兵入關后,帶入關里,在北京、通州一帶演出。清雍正九年,一品官田文鏡向雍正皇帝建議設立青州旗城,1732年青州旗城(北城)落成,進駐了八旗滿兵,遂將他們的馬燈表演藝術帶入了青州。旗兵及其眷屬每年春節都有演出。
臨朐縣龍崗鄉張家辛興村,有個商販名叫張士德,做貿易,經常出入北城,結識了八旗都統,二人成為至交。一次被邀觀賞馬燈演出,張士德對馬燈大感興趣,請求都統把馬燈表演藝術傳授給他。都統欣然應允,指定師傅親自去張興村講解傳授,還贈送了一百單八陣的馬燈陣譜,后因戰亂陣譜本丟失。滿族人的馬燈表演藝術傳進了張家辛興村,距今已300年。陣譜本雖已丟失,主要陣法卻已印在歷代馬燈傳承人的心里。張興馬燈年年在春節之際進行表演,并且經張氏先人不斷改革創新,馬燈表演藝術愈臻完善。
旗人因習武、練兵、備戰、戍邊------諸多原因,馬燈失傳了,張興馬燈卻代代表演,保留下來。后來,北城旗人要看馬燈,只能發請柬邀請張興馬燈赴青州演出,青州知府和文華殿大學士馮溥的后人也來邀請張興馬燈赴青州做專場演出,并贈送兩個宮廷紅紗燈籠,上書:“吉星高照,閣老府贈”。張興馬燈,名聲遠播。西起青州,東至昌樂,北至壽光,南到臨朐縣城,張興馬燈多次到各地演出,方圓百里,家喻戶曉。
馬燈藝術,雅俗共賞,備受人們喜愛。諸如扮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表現忠奸善惡的各種人物,引趣逗樂;觀賞千變萬化的“陣法”。如戰國時期田單的“火牛陣”,楚漢之爭的“十面埋伏陣”,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八陣圖”,關羽在華容道用過的“一字長蛇陣”,穆桂英所破的“天門陣”以及“四門斗底陣”,“十面埋伏陣”,“十字梅花陣”等。
馬燈看陣法,陣法看變化。從一種陣法變化為另一種陣法;有些特別復雜的陣法,要分若干次變化才能布成。陣法之變,猶如兩軍對決,開始緩慢,隨著陣法的變化,在打擊樂的指揮下,節奏漸次加快。待陣法布成,短兵相接,白刃相加,風起雷動,驚心動魄。
滿族先人傳授給張興馬燈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出場前先定好“場口”,這是擊打樂器的地方。依據下場人數、場地大小,定好“高照”,亦稱“陣門”?!案哒铡本褪莾扇烁鲹我淮蠹t紗燈籠,相距4米,站立于場口對面,定好場地的大小,這是跑馬燈的坐標。
一、出場:馬燈出場,甲、乙兩隊紅白戰馬代表對立兩方,快速從陣門沖出,至場口,分別左右轉彎,繞場半圈,面對面站立。
甲方喊;“請問你是那個山頭大王,快快報上名來?”
乙方答;“我是某某大將,前來捉拿你這賊寇!”“殺!”“殺!”兩隊戰馬面對對方相互穿插過去,再返回。往返兩次,然后從場口方向沖出“陣門”。甲,乙雙方喊話內容,可以根據古代戰爭故事隨場更改。此情此景,能把觀眾引入古代兩軍對陣、刀光劍影的戰場,感受殺聲震天,雄壯威武的氣氛。這是馬燈所保留的金人戰馬作戰的獨到藝術特色,是古代戰陣演化成為文化活動的最真實的見證。
二、布陣:首先定好陣法方位,不論場地或圓或方,鑼鼓打擊樂隊在場地北邊正中,領陣人就靠坐標準確布陣。布陣,分單布陣和雙布陣兩種方法。下場人少,可一人領陣為單布陣,若下場人多,可分為甲、乙兩隊,可由二人領陣,分別各領一隊,領陣人各執一面小型三角令旗,進場時先走圓圈,甲、乙兩隊的首尾相銜接,當兩隊的領陣人走在相對的位置時,互舉旗示意,分別開始布陣,各占場地的一半,此時為第一步驟。當各自的陣布到一定程度時,兩領陣人,再舉旗示意,這時陣的變化,不受半邊場地的限制,相互穿插到對方場地,這個穿插必須兩隊同步進行。這時兩隊好像為一陣,實際兩隊仍各自為政。這為第二步驟。當這一步驟布好以后,兩領陣人可以退出陣外,登上高處,居高臨下觀看陣布的如何,這是第三步驟。布陣完成。
三、挖場:挖場是一次演陣的結束。即定的陣法布完以后,當行陣速度打擊樂器達到高潮時,號角齊鳴。甲、乙兩隊演員分別跑到場口前,站立休息,另有小戲、雜耍等節目,安排在此時演出。以填充這段休息時間。
四、下馬:下馬是兩隊演員中一對或數對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子,前走數步,后退數步。以擊鑼為號,出列到各自的半邊場地,慢步跑圓圈,休息等候,以備下次布陣。
五、撤場:撤場就是演出結束,撤離場地。撤場不是隨便散場,場口先有一人高喊:“戰斗結束,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營!”喊腔猶如京劇中的臺詞。之后,布“一字長蛇陣”,此陣為撤場的專用陣法。直到最后剩下二三人還在“轉花”,待得觀眾醒覺,眾聲轟然,余興未盡,回味悠長。
解放前,雖兵荒馬亂,張興人仍能亂中求樂,每年春節,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演出,直到解放初期。后因種種原因,停演了近40年。
2001年冬,張興村部分老年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馬年(2002年),自發組織起來,決心將中斷了半個世紀的馬燈表演藝術重新發掘出來。
消息一傳出,全村很快掀起了排練的熱潮,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下至十幾歲的兒童,紛紛踴躍報名參加排練。73歲高齡的張永秀,扮演神仙張天師,兒媳演村姑,孫女演格格,他們各顯其能,各表其彩。祖孫三代,其樂融融。張宏亭夫婦倆人都是“馬燈謎”,他扮演的媒婆,,一招一式,讓人叫絕;他的老伴也是位好演員。夫妻二人都想去縣城里參加元宵節大匯演,但家中有大棚養雞場,離不開人,怎么辦呢?于是兩口子想出了個“妙法”,來個“剪子,包袱,錘”——贏了的參加演出,輸了的在家“留守”。結果,兩次都是丈夫輸了。然而,他不甘心留在家里,馬燈去縣城演出那天,他偷偷叫來親戚值夜班,自己則跟著去了縣城,好好過了一把演馬燈的癮。
幾年來,張興村民克服種種困難,把馬燈藝術推上高潮。沒有錢,老人們帶頭捐款,沒有道具,自己扎制。老一代下去了,又把張興馬燈的傳承人交給了年輕人。
幾年來張興馬燈在鄰近幾個鄉鎮,數十個村莊演出數十場,每年應邀參加縣城舉辦的元宵節文藝大匯演。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
2005年,我寫了一封信給北城滿族社區伊國華書記,闡述了張興馬燈的來歷,表達了張興馬燈演員要為北城滿族父老感恩獻藝,以報答滿族先人傳授馬燈藝術之功德。伊書記十分高興,欣然同意。是年元宵節,青州市北城社區下了邀請函,邀請“張興馬燈”代表北城社區參加青州市元宵節文藝大匯演。
時隔百年,張興馬燈再次“回娘家”演出,演員們激動萬分,百感交集,,倍感欣慰。張興人沿著先人的足跡,踏上了滿人先師的故土,把馬燈藝術再次奉獻給滿族同胞及全體青州人民。
馬燈演出從駝山路大轉盤出發,到青州南門結束,所到之處無不喝彩聲一片。電視臺的及個人的錄像機十幾部,穿梭在演出隊伍中間,錄制他們認為最美的,最靚麗的鏡頭。觀眾們為了先睹為快,探著身子,竟把演出的道路堵住了,警察們忙得滿頭大汗,才把演出的場地打開。
“張興馬燈”受到了青州人民的高度贊揚。北城社區為此贊助張興馬燈3000元,以示對馬燈藝術的支持,此后馬燈的服裝道具煥然一新。
2003年、2010年、2015年臨朐縣電視臺“駢邑采風”和“發現臨朐”節目組,對張興馬燈做過三次專題采訪,并多次播放,專題報道。
馬燈表演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是因為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演出時不受人數的限制,它是一個大型的民間舞蹈。人們總結為:馬等藝術,老少皆宜,娛樂心身,強身健體。所以300年來,盛傳不衰。
此外,馬燈藝術取材的多樣化以及演員表演的多樣化,也是它深受人們歡迎的原因。馬燈表演的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及當地風俗。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還是滑稽丑角,均可粉墨登場。演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體型、愛好、特長,自己定下扮演的角色,使表演發揮到極致。特別是形形色色的丑角是馬燈表演中的一大亮點,讓人大笑,讓人捧腹。馬燈表演,像一個盛開的百花園,形形色色,千姿百態,嫵媚動人。
經過幾百年的沿襲,改革創新,把古代戰馬作戰的陣法演化為群眾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是馬燈所獨有的特色。群眾總結為:馬燈表演,源遠流長,中華獨有,雅俗共賞。
張興馬燈傳承人之一、本文作者張永貴先生(左二)
2005年,我寫了《張興馬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縣文化部門幾經考察,在龍山產業園政府的積極支持下,“十年磨一劍”,終于在2015年新春佳節之際,張興馬燈榮列“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功績首先歸功于青州北城滿族同胞先人,歸功于歷代傳承弘揚馬燈表演藝術的張興人。
張興村民不忘北城滿族先人的傳授之恩,希望把馬燈表演藝術,再次奉獻給北城滿族同胞,奉獻給青州人民。
來源:《東方花都》雜志 2015.3 NO.1 第一期(總第十九期)
牛人微信 > 智慧臨朐微信公眾號大全
【臨朐呱】臨朐張家辛興村的張興馬燈
臨朐縣龍崗鎮張家辛興村有一出古老的民間舞蹈,,叫‘張興馬燈’。它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盛開在眾多民間藝術(如;龍燈,高蹺等)奇葩中別具一格的一朵。
張興馬燈‘源遠流長,因雅俗共賞,所以備受人們喜愛。所謂俗賞,就是如一般民間玩耍一樣,諸如扮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表現忠奸善惡的各種人物,以引趣逗樂之能事;所謂雅賞,就是觀賞千變萬化的“陣法”?!瓣嚪ā笔且怨糯麘痍嚸?,如戰國時期田單的“火牛陣”,楚漢之爭的“十面埋伏陣”,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八陣圖’,關羽在華容道用過的‘一字長蛇陣’,穆桂英所破的‘天門陣’以及‘四門斗底陣’,‘十面埋伏陣’,‘十字梅花陣”等等。
張興馬燈有一整套表演程序,簡要分述如下;出場前先定好場口(擊打樂器的地方)和高照(兩人各撐一大紅紗燈籠站立于場口對面,定好場地的大小,這是跑馬燈的坐標)。
一、出場(宣戰),二、布陣,三、挖場,四、下馬,五、撤場,撤場就是演出結束。張興馬燈在這三百年間,隨著國家時局的變化,也曾幾度興盛,幾度衰頽。但是馬燈的傳承人始終沒有斷續過。150年前的張元起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張元江,張復言,張復田,張洪端,張洪斗,張洪瑞,等人。他們不但是《張興馬燈》的傳承人,同時還是馬燈場上的特技演員,在馬燈開演前,先打場子,張復言在場周圍倒立行走,還能在兩個人抬著的扁擔上倒立繞場一圈,圍觀的人無不歡呼喝彩,十分吸引觀眾。
幾年來,張興村民克服種種困難,把馬燈藝術摧上高潮。沒有錢,老人們帶頭捐款,沒有道具,自己扎制,張永興就是“扎馬子”的能工巧匠。老一代下去了,又把“張興馬燈”的傳承人交給了年輕人,布陣人是張堂遠、張懷遠。
幾年來張興馬燈在鄰近幾個鄉鎮,數十個村莊演出數十場,每年應邀參加縣城舉辦的元宵節文藝大匯演。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張興馬燈之所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是因為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演出時不受人數的限制,它是一個大型的民間舞蹈表演。
人們總結為;馬燈藝術,老少皆宜,強身健體,娛樂身心。所以300年來,盛傳不衰。
此外,馬燈藝術取材的多樣化以及演員表演的多樣化,也是它深受人們歡迎的原因。馬燈表演的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及當地風俗。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還是滑稽丑角,均可粉墨登場。演員可以根據體型,愛好,特長自己定下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形形色色的丑角是馬燈表演中的一大亮點。
經過幾百年的沿襲,改革創新,把古代戰馬作戰的陣法演化為群眾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是馬燈所獨有的特色
群眾總結為;張興馬燈,源遠流長,中華獨有,雅俗共賞。一點也不為過。
編撰:小智
鳴謝:政協臨朐縣委員會《臨朐民俗》編委會
高新創業龍山·2016-09-26 13:31
在龍山產業園張家辛興村,過年過節歷來有跳馬燈的習俗,而且這個傳統民間舞蹈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到過年和正月十五元宵節,張家辛興村的文化大院內熱鬧非凡。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唐僧師徒、濟公等各種傳說人物在隊伍中齊亮相,村民們惟妙惟肖的扮演下各種忠奸善惡的各種人物引趣逗樂, “十字梅花陣”、“天門陣” 等各種千變萬化的“陣法”引人入目,不管是表演者還是現場群眾都樂在其中。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的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大家伙為了慶?,F在的好日子,跳的也是格外起勁。
“張興馬燈”已經有三百年歷史了,到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村里老少皆宜的娛樂必備項目,上到八十多歲的老人,小到六七歲的小孩,有的祖孫三代同時上陣,馬燈隊伍最多的時候能達到八九十人,現在跑馬燈不僅僅是把這個古老的傳統文化一代接著一代的傳下去,同時,也承載著村民們的美好愿望。
臨朐廣播電視臺·2016-02-22
21:07
在臨朐縣龍山產業園張家辛興村,過年過節歷來有跳馬燈的習俗,而且這個傳統民間舞蹈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節了,這不,村民們在新建的“文化大院”跳起來了。
【視頻內容整理】出場(宣戰)、布陣、挖場,一出傳統民間舞蹈“張興馬燈” 在張家辛興的村的文化大院內正在上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唐僧師徒、濟公等各種傳說人物在隊伍中齊亮相,村民們惟妙惟肖的扮演下各種忠奸善惡的各種人物引趣逗樂,“十字梅花陣”“天門陣”等各種千變萬化的“陣法”引人入目,不管是表演者還是現場群眾都樂在其中。
村民馬玉聚今年69歲了,他說,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的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大家伙為了慶?,F在的好日子,跳的也是格外起勁。
龍山工業園張家辛興村馬玉聚:現在跑(馬燈)很有勁,通過跑你就看出來了沒有一個不賣力的,心里無憂無慮、歡歡樂樂的不就跑著有勁了。
“張興馬燈”已經有三百年歷史了,到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村里老少皆宜的娛樂必備項目,上到八十多歲老人小到六七歲的小孩,有的祖孫三代同時上陣,馬燈隊伍最多的時候能達到八九十人,現在跑馬燈不僅僅是把這個古老的傳統文化一代接著一代的傳下去,同時,也承載著村民們的美好愿望。
龍山工業園張家辛興村馬玉聚:“張興馬燈”因為是一種古老文化活動,現在繼續跑下去老百姓越跑越有勁,跟生活一樣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