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2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縣后門街龍燈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603
劉寶生,男,1950年生,“濰縣后門街龍燈”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1511年,明朝皇家要臣、第一代始祖劉德全將軍將龍燈文化從湖南長沙傳入濰縣。到劉寶生已傳了十六代了。后門龍燈被稱為“燈中之王”,它的特點是龍頭大龍腰長,集軋制、繪畫、燭光閃爍、噴火吐霧、鈴聲悅耳、鑼鼓陣陣于一體,舞龍表演融槍術、刀術、中華武功、云珠呼喚、動靜相交于一身,一條蒼龍活靈活現,舞起來非常大氣,頗具名門風范。
2004年,劉寶生拿出自家積蓄的三四萬元軋制了四條龍燈,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濰坊后門龍燈研究會,經過龍燈會成員的不懈努力,終于解開了失傳八十年的后門龍燈“十八式”這一秘訣。
現在后門龍燈的隊伍已經基本老齡化了,年輕人很少。眼看著后門龍燈就要失傳了,一想到這他就非常心痛。但他還會堅持著,為了心中的那條“濰坊龍”,他們每個人都不曾放棄。如果有年輕人熱愛后門龍燈,他愿意無償將所有的技藝傳授,等待年輕人的加盟吧。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2006年4月,他和后門龍燈的另外兩代傳人一起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發表《濰坊后門龍燈》一文,獲得全國銀獎,成為后門龍燈自明朝以來的第三次進京。
譚玉順正在整理龍頭。
來源:濰坊傳媒網 編輯:文三 2016-12-16 08:31:00
歷經493年的圣旨盒
市民劉寶生先生
濰坊傳媒網訊(記者 齊波)近日,傳媒網記者接到新聞熱線,家住奎文區的市民劉寶生家中珍藏著其始祖受封“一品驃騎大將軍”的圣旨盒,已有493年歷史。這件珍貴的歷史文物,經專家鑒定確屬明朝真品。
濰坊歷史罕見的大將軍——劉德全
濰坊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上涌現出了諸多舉人、進士、狀元、宰相等文職高官。由于史料的缺如,見于史冊的除元代于海為將軍外,明清以來被敕封為“一品驃騎大將軍”就只有劉德全。
劉德全原是湖南長沙人,出身武舉。明正德年間,由同宗代州知州劉淵舉薦到山東登州任職,任職期間,劉德全在山東沿海、寒亭、安丘、諸城等地剿匪卓有成效,為朝廷穩定政局,為山東百姓安居樂業立下大功。1511年,劉德全在寒亭附近剿匪作戰時,被敵寇所傷,之后入濰縣養傷,幾天后劉德全不治而逝,享年49歲。
家譜中記載著圣旨內容
在劉德全去世12年后,明嘉靖二年(1523),明世宗朱厚熜敕封劉德全為“驃騎大將軍”,官一品,以表彰他平寇剿匪的卓著功勞,并將其作為文武官員的表率。
《濰縣志稿》記載詳實
《濰縣志稿》載:“劉德全于明正德六年遷到濰縣”。同時,劉寶生先生的家譜也詳細記錄著這段真實的歷史。
記者在劉先生家中看到這個由明嘉靖帝賜予的圣旨盒,歷經近五百年載,依然保存完好。圣旨盒由一整塊金絲楠木雕成,盒子正面的圖案是“二龍戲珠”(由一種以前真實存在過的澆鑄工藝而成),紅漆、金龍、寶石渾然天成,正中四個印字“奉天敕命 ”。
文物珍藏凝聚著劉氏家族十幾代人的努力
68歲的劉寶生是劉德全第十六世長孫,他說,圣旨和圣旨盒作為一種使命在這個家族中傳承,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歷史戰亂、動亂,每一代人都想方設法保存這段珍貴的歷史,因為這也是家族的榮耀。
劉寶生說,“七七事變”后為防止它落入日本人之手,他的長輩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圣旨盒砌進了墻里,直到80年代,才由他從墻中取出。由于擔心圣旨受潮,未藏匿墻中,結果在“文革”中被焚。圣旨盒逃過了劫難,近五百年后的今天,又重見天日,現身世人面前。而那段關于劉德全為山東百姓平寇剿匪的歷史也將重新被人談起、記住。
后門街龍燈——一種特別的紀念形式
據說,劉德全剿匪時用家鄉的舞龍燈吸引寇匪,等壯觀的場面和激昂的舞龍將寇匪時都吸引過來時,喬裝改扮混入人群的士兵就將他們一網打盡。
為了紀念這位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始祖,劉氏族人也將舞龍燈繼承和沿續下來,由于劉氏家族群聚于濰縣東關后門街附近,因此也稱“后門街龍燈”。
老濰縣歷來有舞龍燈的傳統,而后門街龍燈以彪悍著稱??赡苁鞘茏嫦瘸錾砦涔俚挠绊?,后門街龍燈其特點是龍頭大,龍腰長,集軋制、繪畫、燭光閃爍、噴火吐霧、鈴聲悅耳、鑼鼓陣陣于一體,舞龍表演融槍術、刀術、中華武功、云珠呼喚、動靜相交于一身,一條蒼龍活靈活現,霸氣十足,蔚為壯觀,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永遠騰飛的“精氣神”!
2014年“后門街龍燈”入選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劉寶生代表“后門街龍燈”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
后記:
記者采訪了濰坊文史作家于家干,他說,一座文化古城的厚重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和事把她支撐起來。目前,國內現存明代的圣旨盒并不多見,濰坊出現的這一件圣旨盒,實為濰坊的一大幸事。同時,它也填補了我市歷史文物收藏的一項空白。
五百年前的劉德全,五百年后的圣旨盒和舞龍燈,當人、事、物完整的把一段歷史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以敬畏和感激之心,銘記它。
三場舞龍燈等著您去看
“后門龍燈”傳人劉寶生慨嘆傳統絕活后繼無人渴盼年輕人加入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譚玉順正在整理龍頭。本報記者張馳攝
傳至濰坊五百年,曾三次應邀進京。濰坊龍燈文化的典型代表“后門龍燈”曾經聲名顯赫,然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這只一度神氣非凡的“濰坊龍”,如今面臨著一個尷尬境地——后繼乏人?;⒛昱R近,即將“龍騰虎躍”之際,濰坊“后門龍燈”的第十六代傳人劉寶生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濰坊龍”渴盼青年傳承人的心聲。
劉寶生說,虎年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三,他們的龍燈隊將在城區的濰州路東門附近表演兩天的舞龍燈,到正月十六時,會在世紀泰華附近再次表演舞龍燈?!昂箝T龍燈還是很有名氣的,這些年來,不少人來找我聯系演出的事,但前些年我們出去得多,這兩年我不敢接活了?!眲毶f,主要的原因是隊員們年齡太大了。
后門龍燈流傳五百年
“那是1511年,當時明朝皇家要臣、我的第一代始祖劉德全將軍將龍燈文化從湖南長沙傳入濰縣?!苯衲?1歲的劉寶生作為后門龍燈的第十六代傳人,講起后門龍燈的歷史,言語中和神色里滿是深情。
劉寶生說,被稱為“燈中之王”的后門龍燈特點是龍頭大龍腰長,集軋制、繪畫、燭光閃爍、噴火吐霧、鈴聲悅耳、鑼鼓陣陣于一體,舞龍表演融槍術、刀術、中華武功、云珠呼喚、動靜相交于一身,一條蒼龍活靈活現,舞起來非常大氣,頗具名門風范。
劉寶生老人說,舊時的后門龍燈主要集中在后門街、南苑街、廟巷子、金牛巷以及增福街,整個東關街道就像一個舞龍燈的“大本營”,場面十分熱鬧。
“前些年,只要鑼鼓一敲,鄉里鄉親就知道龍燈要舞起來了,整條街一下子就熱鬧起來?!?0歲的譚玉順老人和劉寶生老人是玩伴,兩人都是從10多歲就開始跟著大人舞龍燈?;貞浧甬斈晡椠垷舻氖r,譚玉順老人滔滔不絕:“一進臘月門,到了晚上鼓點一敲,沿街店鋪里的掌柜們紛紛拉出方桌,擺好點心零食,長長的龍燈隊伍就出來了,那時沒有路燈,龍燈隊伍舞起來,龍燈上的燭光被風一吹,在黑暗中忽閃忽閃,真是有味兒!
劉寶生自豪地說,在2006年4月,他和后門龍燈的另外兩代傳人一起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發表《濰坊后門龍燈》一文,獲得全國銀獎,成為后門龍燈自明朝以來的第三次進京。
“然而輝煌只屬于過去,現在不可與當初同日而語了?!眲毶先碎L嘆一聲。
“秘籍”破解后繼乏人
2004年,劉寶生拿出自家積蓄的三四萬元軋制了四條龍燈,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濰坊后門龍燈研究會,經過龍燈會成員的不懈努力,終于解開了失傳八十年的后門龍燈“十八式”這一秘訣。
但劉寶生和譚玉順十分惋惜地告訴記者,現在后門龍燈的隊伍已經基本老齡化了,年輕人很少?!跋裎覀儌z這么大歲數,已經算舞龍隊伍里年輕的了?!?/span>
“眼看著后門龍燈就要失傳了,一想到這我就非常心痛?!焙迷谒膬鹤舆€能在龍燈隊伍需要時請假前來,8歲的小孫子從小就拿著他為孫子定制的小龍頭舞個興高采烈,到現在依然興致不減,這讓他稍得安慰。
有人學藝免費傳藝
劉寶生說,2010年春節,他們也排好了舞龍燈的時間表。他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后門龍燈隊成員大都年老,但他還會堅持著,為了心中的那條“濰坊龍”,他們每個人都不曾放棄。
“我們真不忍讓后門龍燈失傳?!眲毶f,如果有年輕人熱愛后門龍燈,愿意傳承后門龍燈,他愿意無償將所有的技藝傳授給他們?!拔业睦匣镉媯円捕寂c我有同樣的想法?!眲毶f,他們現在用全部的熱情,等待熱愛后門龍燈的年輕人加盟進來。
本報記者駱雁峰 本報見習記者陸菁菁
老濰縣“后門龍燈”重出江湖
水母網 日期:2009-01-19 來源:今晨6點
老濰縣“后門龍燈”重出江湖
1月 16日,在濰坊市奎文區東關街道中和園社區內,居民們舞起了剛剛制作好的“后門龍燈”。此龍燈長約40米,是居民們自籌資金制作完成的。 據了解,老濰縣“后門龍燈”始于清末民初,當年龍燈扎制精致,造型夸張,舞龍重場面,講排場,顯禮儀,舞動的大龍氣勢磅礴,堪稱老濰縣城龍燈的代表之作。 中和園社區原為東關后門街,也是“后門龍燈”起源地。居民們說,春節快到了,大家伙湊錢扎制了“后門龍燈”,就是想要把老輩流傳的民俗文化好好保留下來,給社區多增添點年味。 濰坊晚報記者 張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