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撲蝴蝶
從藝年限:64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青州市營子花園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720
李廣武,男,1945年生,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人?!皳浜睘H坊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至今已流傳四輩。
從小受家庭熏陶,便對舞蹈產生了十分濃厚的感情。13歲就開始學習“撲蝴蝶”,15歲輟學跟著父親正式學習“撲蝴蝶”,因其動作難度大,對身體條件要求高,在訓練上下了很多功夫,執著地將其武藝學到手。他父親也是一位優秀的民間藝人,不僅會表演“撲蝴蝶”,還會拉會唱,會耍單刀、鋼鞭等。
“撲蝴蝶”是古青州地區一種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因此項目學習難度大時間長,幾近失傳。正因為有李廣武這樣執著的傳承人,使得王府街道前營子村的表演隊伍不斷壯大,其技藝精湛,遠近聞名。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他們不僅在本村,還經常到鄰村和縣城獻藝。這樣不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贊美之情,使該項民間舞蹈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青州商務網 2015-10-09 16:25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10月4日,記者在青州宋城采訪了李廣武老人,了解了他與“撲蝴蝶”的不解之緣。
“撲蝴蝶”至今已流傳四輩
10月4日,記者在宋城見到了這位頭戴花帽,身穿紅色大褂、綠色褲子,耳邊掛著兩個鮮紅“小辣椒”,正追著一只“花蝴蝶”翩翩起舞的“老太太”,他便是李廣武,柔軟的身段、輕巧的舞姿、高難度的動作獲得了觀眾一片叫好聲。
“撲蝴蝶”是古青州地區一種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其中王府街道前營子村的表演曾遠近聞名,其表演隊伍龐大,技藝精湛。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他們不僅在本村,還經常到鄰村和縣城獻藝。參加表演的多達幾十人,男女成對而舞,表達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贊美之情。
因其動作難度大,對身體條件要求高,訓練苦累,幾近失傳。李廣武表演的“撲蝴蝶”是從曾祖父那里傳下來的,至今已流傳四輩。李廣武告訴記者,每一項動作都是先輩們自己研究創造出來的,整套舞蹈到他這已經流傳了四輩。就他自己的家族來講,是從曾祖父那里傳下來的,后來傳給爺爺,爺爺再傳給父親。李廣武的父親是一位優秀的民間藝人,不僅會表演“撲蝴蝶”,還會拉會唱,會耍單刀、鋼鞭等。因此,李廣武從小受家庭熏陶,便對舞蹈產生了十分濃厚的感情。
13歲開始學習“撲蝴蝶”
據李廣武介紹,撲蝴蝶的動作有鋪腿、古樹盤根、金絲纏葫蘆、金雞獨立、蛤蟆功、蝴蝶展翅、鯉魚打挺、前翻、后翻、單手撲蝶、仙人指路、龍蟠十八滾、旱地拔蔥、大劈叉等,通常一支舞就有二三十個動作。
俗話說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若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一般人是無法完成“撲蝴蝶”的一系列動作表演的。李廣武從13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撲蝴蝶”,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15歲那年輟學在家的李廣武,開始跟著父親正式學習“撲蝴蝶”。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學習民間舞蹈不僅十分艱難,還時常受到他人的譏諷和嘲笑。為了免受別人的嘲諷,愛好“撲蝴蝶”的李廣武就在夜里練習基本功。
真正開始學習“撲蝴蝶”后,李廣武才知道不但要肯吃苦、能受累,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每天清晨,李廣武雙腿綁上沙袋,踏著月色就出門了,一口氣能跑幾公里。每次跑完步回到家天都還沒亮,他再繼續練習劈叉、壓腿、旱地拔蔥等。
為了使“撲蝴蝶”動作更加完整優美,更具地方民俗風味,李廣武在每天的訓練演出中不斷研究創新,琢磨新花樣兒,在傳統動作基礎上創作出了許多新的動作和表情?,F在的“撲蝴蝶”,既有武術的陽剛之氣,又有舞蹈的柔美之姿,十分精彩。
一天表演六七場“撲蝴蝶”
隨著古城游的日益火爆,前來旅游的外地游客不斷增多。為了讓他們看得過癮、玩得盡興,李廣武經常不顧勞累和歲數,場場連軸轉,遇到節假日游客多時,一天甚至要連續表演六七場,這對一個70歲的老人來說,無疑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
為讓每場表演都精彩,李廣武必須每天不間斷地練習基本功,前翻、后翻、劈叉。身體雖然硬朗,但畢竟年齡大了,有些難度非常大的動作做起來也非易事,扭傷、拉傷更是家常便飯。李廣武精湛的演技,高難度的動作,充滿喜感的表情,常常吸引大批游客駐足觀看。游客們對表演贊不絕口的同時,也驚嘆這位七旬老人的一身絕技。而對李廣武來說,他覺得自己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場舞蹈,更是青州的傳統文化形象。自己賣力演好每一場舞蹈,就是在為青州古城增光添彩,為古城游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9歲老漢身體矯健“撲蝴蝶”
時間:2013-11-18 17:50:23
(記者 孫燕楠 報道)在宋城,非物質文化藝術團的表演隊伍里,有一位頭戴花帽,身穿紅色大褂、綠色褲子,耳邊掛著兩個鮮紅色“辣椒”的“老太太”總是追著一只花蝴蝶翩翩起舞,柔軟的身段、輕巧的舞姿、充滿喜感的裝扮一下子便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看。其表演的舞蹈有蛤蟆功、前翻、后翻、單手撲蝶、大劈叉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既有武術的陽剛之氣,又有舞蹈的柔美之姿,讓觀眾驚嘆不已,掌聲不斷。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位“老太太”其實是一位已69歲高齡的老爺爺,他叫李光武,是家住營子花園的一位普通市民,表演“撲蝴蝶”已有50多年了。
四輩流傳下來的舞蹈
“撲蝴蝶”是古青州地區一種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歷史悠久,至今大約已有200余年歷史了,其中王府街道前營子村的表演曾遠近聞名,其表演隊伍龐大,技藝精湛。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他們不僅在本村,還經常到鄰村和縣城獻藝。參加表演的多達幾十人,男女成對而舞,表達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贊美之情。
“撲蝴蝶”動作難度大,對身體條件要求高,需要很強的體力和極好的柔韌度。據李光武介紹,撲蝴蝶的動作有鋪腿、古樹盤根、金絲纏葫蘆、金雞獨立、蛤蟆功、蝴蝶展翅、鯉魚打挺、前翻、后翻、單手撲蝶、仙人指路、龍蟠十八滾、旱地拔蔥、大劈叉等,通常一支舞就有二三十個動作。沒有多年訓練的功夫,一般人是完成不了這些動作的。
李光武告訴記者,這每一項動作都是先輩們自己研究創造出來的,整套舞蹈到他這已經流傳了四輩。就他自己的家族來講,是從曾祖父那里傳下來的,后來傳給爺爺,爺爺再傳給父親。李光武的父親也曾是一位優秀的民間藝人,不僅會表演“撲蝴蝶”,還會拉會唱,會耍單刀、鋼鞭等。因此,李光武從小受家庭熏陶,便對舞蹈產生了十分濃厚的感情。
15歲習藝至今
15歲那年,在父親的指導下,李光武正式學習“撲蝴蝶”。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日子里,學習民間舞蹈不僅十分艱難,還時常受到他人的譏諷和嘲笑。練基本功是十分艱苦的,每天清晨,李光武雙腿綁上沙袋,踏著月色就出門了,一口氣能跑幾公里。每次,跑完步回到家天都還沒亮,他再繼續練習劈叉、壓腿等。
練功雖然辛苦,可因為熱愛,李光武總樂此不彼,只要一有空閑時間他一定是在練功。那時,李光武在村大隊里干農活,大家休息的時候他就在地里上躥下跳的練習前滾翻、后滾翻、倒立、跑步。村里人都叫他“飛毛腿”,因為常年練習跑步,他不僅跑的快,而且身體矯健,兩米多高的墻,一打腿就能跳上去。甚至直到現在,他還基本保持著這項“功夫”。
一練就是很多年,李光武也因此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最初,參加演出時,他是和弟弟搭檔逢過年過節時在村大隊里演出,那時,弟弟挑蝴蝶,他則扮演小丑,村民們都十分喜愛,這一演就是二三十年。后來,在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里,他們則經常為了革命戰爭而演出,曾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動員參軍”、“交送公糧支援前線”等工作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后,則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幾十年來,李廣武自己也不斷總結、改進和提高,使舞蹈動作日益完善。
由于種種原因,曾有段時間,李光武沒能堅持練習。直到2004年,他才重新拾起這個老行當,并重新編排了舞蹈動作。新的舞蹈動作一部分源于祖傳,一部分則是他自己獨創的,還有些是經過名人的指點?,F在的整套動作連貫流暢,優美大方,更加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2011年,他認識了現在的搭檔李紅梅,兩人合作表演“撲蝴蝶”至今。
要一直演下去
自學藝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了,這期間,為了表演“撲蝴蝶”,李光武可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面對別人的譏諷,他仍要堅持長年累月不間斷的練習,還要自己買服裝、音響設備等。這幾年的表演,光音箱就用壞好幾個,服裝道具更是不知換了多少。好在后來,“撲蝴蝶”入選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李光武感到了一絲欣慰,多年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
今年,青州市通過政府買服務的方式,撥出經費,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免費表演,不僅給了他們一個展演的平臺,還每月給發工資,解決了后顧之憂。這讓李光武覺得十分高興,表演起來更有勁了?,F在,他每天都要表演十幾場,每場下來都累的滿頭大汗,但心里卻美滋滋的,因為不僅自己鍛煉了身體,還給他人帶來了歡樂。
李光武的“撲蝴蝶”在青州可謂獨一無二,無人能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練習。李光武告訴記者,雖然他已經69歲,但身子骨硬朗,表演起來一點問題沒有,只要身體還動彈的了,他就會一直堅持演下去。他也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學習這項舞蹈,并將之流傳下去。
來源:青州信息港 編輯: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