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5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荷花秧歌
從藝年限:28年
單位及職務:壽光市文化館群文創作部主任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279
趙珍,女,1965年生,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周石村人,壽光市文化館群文創作部主任,山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荷花秧歌”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荷花秧歌”來反映人們豐收的喜悅又稱“荷花燈”,它曾是流傳于周石村一帶的民間舞蹈,該舞蹈既有陸地花燈的神韻,又有沿海燈節的風釆,是山東省境內比較優秀的一種花燈秧歌?!昂苫ㄑ砀琛逼鹪从?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荷花秧歌”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荷花秧歌百年來是周石村人民集體智慧的體現。1994年被收編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
現今由于演出樣本失傳過多,后繼乏人,秧歌老藝人相繼去世,秧歌藝人們常年忙于生產生活,無暇專門排練,演出水平不盡人意。過去此種民間藝術在每年的春節至農歷二月初二演出,是周石村村民的主要娛樂形式,但是現在受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獲第五屆“壽光文化之星--文化傳承傳播類”榮譽稱號。
荷花秧歌:陸上表演 水上意境
2015-03-20 來源:大眾日報
《荷花秧歌》表演現場。
本報記者 戴玉亮 單辰
本報通訊員 楊曉潔
,記者來到壽光市孫家集街道《荷花秧歌》傳承人趙珍家中時,趙珍扮演的“仙姑”正和男伴的“船夫”對唱《荷花秧歌》小段《唱十二月》。
“正月里,正月正,是新春,為奴盼丈夫淚水流干,跑馬燈伴秧歌許多玩景,男也去、女也去,我好不心酸?!?/span>趙珍唱罷,男伴接上“十五夜鬧元宵人人玩耍,有一位關東客站在面前……”
《荷花秧歌》又名《荷花燈》,起源于184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壽光孫家集街道周石村(現孫家集街道周家莊、石家莊附近)一帶。那時,該地區荷塘和湖內長滿蓮藕,形成了一幅“花荷鋪水、藕節臥睡、荷葉飄綠、蓮藕點翠”的美景。
基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的“鬧花燈”和十月十五下元節“扎花燈”的習俗,此地的人們自發組織起來,自編自演了《荷花燈》,表達人們豐收的喜悅。趙珍稱,“扎花燈”旨在“水官解厄”,“鬧花燈”意在“天官賜?!?。扎花燈、鬧花燈是產生《荷花燈》的歷史根源。該舞既有陸地花燈的神韻,又有“沿海燈節”的風采。
“民間老藝人張寶聽他的爺爺講,當地以前荷塘遍地、盛產蓮藕,生活的富裕萌發出人們創作《荷花燈》的強烈欲望?!?/span>趙珍說,扎制藝人仿照荷花的形狀,扎制成燈。隨著時代的發展,村民將《荷花燈》和《撐花船》巧妙融合在一起,展現了湖上“花”、“船”相互輝映的美麗畫卷。后來,藝人們又將本地的民歌小調參與其中,形成了《荷花秧歌》,流傳至今。
據了解,每年農歷十月十五,人們開始扎制花燈。村里的秧歌頭挑選有一定基礎、聰明的青壯年傳授技藝及制作服裝、籌集錢款等。本節目只教本村各姓、不授外村人家,并由在當地享有權威的長者挑選一頭肥牛宰殺,留取牛油灌制蠟燭,以備荷花燈之用。
農歷正月初五,《荷花秧歌》開始演出。這一天,秧歌頭帶領秧歌隊,和抬著肥牛等祭品的村民,到廟內燒香祭神還愿,磕頭禮拜,全村各戶在自家門口放上糖果、煙、糕點等,燃放鞭炮慶賀。
“秧歌隊先在本村演出3天,再按外村發來請帖的先后到外村演出,直到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方熄燈收箱,結束當年的演出活動?!?/span>趙珍說。
表演時,《荷花秧歌》分彩船兩隊,每只彩船隊由一名“船夫”帶領,一名“仙姑”乘船,船后各跟隨一隊“荷花仙子”(6男6女)。第一名“荷花仙子”雙手各持一個花瓶,從第二名“荷花仙子”起,每人手中各持一盞荷花燈。
兩名“船夫”指揮隊形的變化,分“跑燈”和“走燈”兩種表演形式?!芭軣簟睍r,兩只船隊在“船夫”的帶領下,變化著各種隊形。其中有十字大串花、四門斗、二龍出水等。
“每種隊形都有一定的含義,如‘十字大串花’蘊含著村民向往十全十美的愿望,‘四門斗’象征著人們盼望四方來財?!?/span>趙珍稱。
“走燈”是小場表演,持燈者伴舞,演唱者以“船夫”和“仙姑”對唱為主?!霸谘莩?,既可以單船演唱,也可以雙船輪唱,視‘船夫’與‘仙姑’的演唱水平而定?!?/span>趙珍說,演唱時,“荷花仙子”圍成一個大圈,燈燈相接、翩翩起舞。
《荷花秧歌》的音樂既有打擊樂,又有民間器樂?!按驌魳菲髦杏泄?、大鼓、小鑼、鐃等?!?/span>趙珍介紹,民間樂器有竹笛、嗩吶、笙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點。
“《荷花秧歌》結構嚴謹、內容龐大、組合多樣?!?/span>趙珍稱,“‘跑’和‘扭’結合、‘飄’和‘飛’融匯,爽朗清秀,展現出荷農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span>
介紹完畢,趙珍繼續與男伴排練唱詞?!岸吕?,二月二,土地當先,乒乒乒乓乓乓廟里放鞭,俺有心領小女前去看看,又恐怕大街上笑話俺……”趙珍說,《荷花秧歌》是自己一生摯愛,很多時候做夢都在練唱詞,怕自己一覺醒來忘記了。
《荷花秧歌》作為陸地上表演的廣場舞蹈,卻表現出水上舞蹈的意境,耐人尋味。1994年,《荷花秧歌》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
壽光民間舞蹈——荷花秧歌
2011-07-08 16:40:44
“荷花秧歌”又名“荷花燈”,
曾是流傳于周石村一帶的民間舞蹈,該舞蹈既有陸地花燈的神韻,又有沿海燈節的風釆,是山東省境內比較優秀的一種花燈秧歌?!昂苫ㄑ砀琛逼鹪从?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初時,該地區荷塘和湖內長滿荷藕,荷葉田田,荷花芬芳,荷藕連年豐收,給人們帶來富足,帶來歡樂,為了慶祝荷藕的豐收,人們自愿組織起來以荷花為主題自編自演了“荷花燈”,來反映人們豐收的喜悅故稱“荷花燈”。
舞蹈整個表演隊伍分甲、乙兩支隊形,男女各半,每隊都有1名領隊(船夫)、1名仙姑、18名荷花仙子。分“跑燈”和“走燈”。配樂中既有打擊樂,又有民間器樂,“荷花燈”在本地很盛行,并形成了它獨具的地域性、娛樂性、風格性的藝術特點。1994年被收編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
“荷花秧歌”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荷花秧歌百年來是周石村人民集體智慧的體現。在現實中,利用荷花秧歌這一藝術形式,頑強地展現出荷農百姓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是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現今由于演出樣本失傳過多,后繼乏人,秧歌老藝人相繼去世,秧歌藝人們常年忙于生產生活,無暇專門排練,演出水平不盡人意。另外無錢置買服裝道具,臨演出時才求借制作,或勉強湊合,服裝簡陋,道具幾無,影響效果。過去此種民間藝術在每年的春節至農歷二月初二演出,是周石村村民的主要娛樂形式,但是現在受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