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郭家莊打秧歌
從藝年限:6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昌邑市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311
郭景來,男,1937年生,山東濰坊昌邑人?!肮仪f打秧歌”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郭家莊村位于昌邑市柳疃鎮,村里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活動——打秧歌。打秧歌,因用兩塊竹板敲打開始表演而得名。表演者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各有固定唱詞,以扭秧歌的方式進行表演。郭家莊特有的民間文藝劇種“打秧歌”其歷史久遠,內容豐富,風格獨特,詞義意極富哲理,其人物形態各異,載歌載舞,形象生動。
所謂“秧歌戲”是種秧歌和活報劇的混合表演形式,即參加表演的人,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各個角色都有一定的唱詞,用表演秧歌的形式進行表演。郭家莊秧歌戲共有11個角色。其中有秧歌芯子(也叫排頭,是整個秧歌戲的表演指揮者)、和尚、尼姑、漁翁、漁婆、秀才、丑婦、貨郎、臘花、回回、韃婆、共計6男5女。除了秧歌芯子之外,其余5男5女都是兩人一對,依次進行對唱表演,表演內容基本上是對生產生活中的感受,純樸而詼諧。整個秧歌戲的唱詞分6排,第6排是個不甚完整的小戲“東平洲”,共計1200多句,唱完需要一天多的時間。伴奏和曲調很簡單,以打擊樂為主,主要有堂鼓、大鑼、手鑼、小镲四件。
據考,郭家莊秧歌戲是該村郭姓十一世秀才郭萬(1815年一1895年)于道光25年(1845年)所編,當時秧歌戲編完之后共12排,后因故只流傳了前半部6排,后6排流散到膠南一帶,是否遺存,亦無可知。
秧歌戲的原本(郭萬手稿)于民國初年被外村人竊去,已經失傳。后經本村一個下一代出嫁的閨女,又將戲文口傳回來,現在的傳抄本是60多年前,由后人郭景連、郭景暖整理傳抄下來的。
秧歌戲從產生到現在,幾經周折,以它特有的古樸和醇香流傳至今,建國以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民間藝術,多次派出文化等有關部門進行發掘保護,使這一瀕臨失傳的獨特民間藝術——郭家莊秧歌戲,得以恢復和發展。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昌邑市開展非遺傳承人走訪慰問活動
信息來源:昌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發表時間:2016-06-14
6月13日,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昌邑市走訪慰問了部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由昌邑市文化局和昌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同志組成的慰問組,先后到都昌、柳疃、龍池、飲馬分別看望了“孫臏崇拜”傳承人呂世敬、“郭家莊打秧歌”傳承人郭景來、“昌邑剪紙”傳承人王錫芝、“飲馬池的傳說”傳承人朱尊亮等四位非遺傳承人,為他們每人送上了1000元慰問金,并與傳承人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身體、生活和傳承情況,針對下一步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進行了探討。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此次活動的開展旨在進一步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激發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尊重傳承人、服務傳承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濰坊昌邑郭家莊秧歌戲
2012-02-09 09:17:00作者:王建華來源:山東博物館網
昌邑市柳疃鎮因盛產絲綢名聞遐爾,而另一種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郭家莊秧歌戲也于百年前創始于昌邑市柳疃鎮的郭家莊村。其中有秧歌芯子(也叫排頭,是整個秧歌戲的表演指揮者)、和尚、尼姑、漁翁、漁婆、秀才、丑婦、貨郎、臘花、回回、韃婆,共計6男5女。
昌邑市柳疃鎮因盛產絲綢名聞遐爾,而另一種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郭家莊秧歌戲也于百年前創始于昌邑市柳疃鎮的郭家莊村。它以獨特的民間藝術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經久不衰。
所謂“秧歌戲”,是一種秧歌和活報劇的混合表演形式,即參加表演的人,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各個角色都有一定的唱詞,用表演秧歌的形式進行表演。全部秧歌戲共有11個角色。其中有秧歌芯子(也叫排頭,是整個秧歌戲的表演指揮者)、和尚、尼姑、漁翁、漁婆、秀才、丑婦、貨郎、臘花、回回、韃婆,共計6男5女。除了秧歌芯子之外,其余5男5女都是兩人一對,依次進行對唱表演。整個秧歌戲的唱詞分6排,第6排是個不甚完整的小戲“東平州”,共計1200多句,按照一般的演唱速度,唱完需要一天多的時間。
角色扮相與表演形式
秧歌戲的11個角色,分別為5對:即和尚與尼姑一對;漁翁與漁婆一對;秀才與丑婦一對;回回與韃婆一對;貨郎與臘花一對;秧歌芯子是總指揮。
先說每個角色的扮相:
秧歌芯子,也叫排頭。身穿大褂,戴禮帽和墨鏡,不抹臉。手里挑著一個八卦,上面寫著“麻衣神相,善觀其色”。走在秧歌隊的前頭,表演時他先唱,開場唱詞是:
當今天子坐金鑾,如同舜日與堯天。
黎民享盡無疆福,大家同樂太平年。
圣上明仁和萬里,天下百姓樂安然。
吾等生在太平世,扮一回秧歌玩上一玩。
唱完這段,他把八卦一擺,大家表演上幾圈,然后停下來再唱:
麻衣神相妙機關,善觀氣色天下傳。
招牌挑在長街上,有來相的我就賺錢。
過往的人兒有萬千,生意朝朝不得閑。
自己唱的本身事,出家的你們二人玩上一玩。
他把八卦朝和尚和姑子一揚,就該和尚和尼姑演唱了。
尼姑頭戴瓜皮帽,額前戴一朵紅綢子大花,腦后扎一長辮子,身穿粉紅旗袍,手拿馬尾甩子。和尚頭戴和尚巾,身穿武生衣裳,腰扎黃絲絳,腳蹬薄底靴,手拿一對棒棰。唱詞的大意是出家修行太清苦,想下山返俗。和尚則要與尼姑同行,二人同心結為夫妻。和尚與尼姑唱完后,輪到漁翁、漁婆。漁翁頭戴氈帽,勾老生臉,戴黃色殘髯,身穿青布黃褂,扎腰包,絲絳。漁婆中年婦女扮相。他們唱詞的內容是打魚很辛苦,掙錢不容易。有了錢買點好的吃,不然就被貪官污吏逼去了。然后是秀才與丑婦。秀才是戲劇中的相公扮相,丑婦是古裝青年婦女裝扮,上穿石榴紅大襟襖,下身扎山河地靈裙。秀才唱的是讀書清苦,日子難熬。丑婦則勸他用功,告誡他要想升官發財,出人頭地,就要寒窗苦讀,金榜題名。再者是貨郎與臘花。貨郎戴好漢巾,勾邊幅子臉,穿青衣、青褲,扎腰包,上畫二根竹子,背貨郎箱,手拿貨郎鼓子。臘花扮俊臉,近似《水滸》中的孫二娘扮相。從二人的唱詞中看到,皆是賣針頭線腦的人,貨郎的生意不如臘花的好,有妒意,用言詞調戲臘花,被臘花駁得體無完膚。最后是回回與韃婆?;鼗毓慈?,嘴戴紅髯,身背腰鼓,手拿帶紅纓的鼓槌。韃婆,勾武丑臉譜,穿旗袍,一手拿一煙袋帶一大荷包,一手拿一條方巾,演到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再換小生打扮,改拿扇子。從唱詞中可以看出來,回回是個西域回族人,來中原進貢被扣留,不能回西域了,對西域有思念之情,韃婆則是丈夫出征,音信杳無,在家獨守空房,寂寞難耐,與回回有點暖昧關系。
秧歌芯子指揮著5對唱完之后,讓他們跑陣圓場,再從第二排開始點唱,順序同前,演唱內容有別,有梁祝姻緣、牛郎織女等民間傳說中的愛情故事;也有《水滸》、《西游記》等書本故事和張生與鶯鶯、高君侏與劉金定等戲曲故事;也有哲理陳述,也有勸人走正路之類的說教,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最后是個不甚完整的小戲《東平州》。一般是白天唱5排秧歌,晚上唱一個《東平州》。
起源與考證
據考,郭家莊秧歌戲是該村郭姓十一世秀才郭萬(1815~1895)于道光25年(1845)所編。郭萬自幼聰穎,22歲考中秀才,并一直在村中教書。有一年因遇特大海潮,昌邑北部全被海水浸淹,莊稼顆粒未收。許多人背井離鄉,逃荒要飯。郭萬迫于生計,流落到今平度的辛安一帶,在一家塾館教書。初去時,因學董對他的書底不了解,待他非常鄙薄,并多方刁難于他,吃住粗陋。曾有這樣一段小故事:有一天,東家來了個劁豬的,東家將米飯端上來用餐,郭萬起初認為是給他吃的,急忙伸手去接,結果被訕了個夠嗆,他順口自嘲道:“戰戰兢兢一碗蛆,慌得秀才兩手輸。早知念書不中用,不如學著去劁豬!”在這種處境下,他為了解悶和顯露自己的書底,就寫了這部秧歌戲。學董的哥哥是個知書達理的人,學董請其鑒定一下這個先生的學識。學董其兄看了郭萬寫的字和秧歌詞后,肯定了他的學識,改變了他的待遇。同時,郭萬寫道:“有一天來了個同家哥哥,看了看文章涂抹,聽了聽詩書講課,拍案驚詫,連稱先生,不錯,不錯,免去了學董周折,更換了優食被窩,從此不再窩頭粘粥,蜷曲而臥?!睆难砀钁虻某~來看,作者曾受昆曲和鼓書的影響,曲牌取于昆曲,其詞在于賣弄自己的書底和歷史知識,因而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把雜七雜八的歷史故事和哲理說教,借幾個人唱出來罷了。這和當時民間高蹺間歇時唱的小調是一種風格。
據考這個秧歌戲編完之后,共12排。作者托一本村人把腳本捎回老家,給老家的人們作為一種文藝活動演唱材料。捎腳本的人見這樣厚厚的兩本手稿,誤認為能值好多銀子,便生了貪心,只將上半部6排交給郭家莊,而暗地將下半部6排變賣到膠南一帶去了。據傳膠南一帶在清末民初也有這種曲調和表演形式的秧歌戲,那就是郭萬的下半部作品?,F在是否遺存,亦無可知。前半部這6排秧歌戲便在昌邑郭家莊流傳下來。每年的農歷正月,村里的老藝人們便組織起十幾個好熱鬧的青年,分排角色,背熟唱詞,在本村與鄰村表演,為此與當時的“賭場”爭奪青年。
秧歌戲的原本(郭萬手稿)于民國初年被外村人竊去,已經失傳。后經本村一個出了嫁的閨女,將戲文傳回來?,F在的傳抄本是60多年前由郭景連、郭景暖整理傳抄下來的。
挖掘整理與開發
秧歌戲從產生到現在,幾經周折,流傳至今。尤其建國后,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非常重視,翻身做主的郭家莊人,以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抒發心中的喜悅,表達對黨對社會主義的熱愛,郭家莊秧歌戲,枯木逢春,重新興盛起來?!拔母铩逼陂g由于受極左思想的影響,被稱為“四舊”遭取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受禁錮的秧歌戲重新獲得解放,文化館為了拯救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多次對秧歌戲進行挖掘整理。在思想內容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幾易其稿,提高了秧歌戲的藝術品位,適應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F在看來,這種秧歌戲,雖曲調不甚優美,表演形式不甚精采,但它卻是一枝別具一格的民間文藝之花,以它特有的古樸和醇香,扎根群眾,貼近生活,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郭家莊秧歌戲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曾引起文化民俗與旅游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3年1月18日,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山東大學民俗學系博士生導師葉濤教授與山東民俗學會秘書長張士閃及姜波副教授等一行20余人,偕同濰坊市旅游局來昌邑市考察民俗旅游景點,對秧歌戲進行了考察。
為了盡快將郭家莊秧歌戲開發利用,成為旅游線的亮點,2004年3月至4月,筆者會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民協理事王云峰,柳疃鎮文化站站長姜麗芳等同志,再度深入郭家莊、平度、辛安等地進行細致的發掘與采訪,并將郭萬的秧歌戲上半部6排歌詞進行了一次完整系統的改編與整理,使其更加精練與完美,使這顆埋藏百年的民間藝術寶珠又拂塵出土,亮相于世,植根于鄉土,流傳于民間。
如今,這一中斷近四十年,瀕臨失傳的獨特民間藝術——郭家莊秧歌戲又得以恢復,以它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在不竭的民間源泉的孕育中,發出了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