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桃園黃病丸子制作技藝
從藝年限:3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2575
王振坤,男,1968年生,山東省濰坊市青州人?,F為醫師、中華醫學會會員、青州市醫師協會會員,“桃園黃病丸子”第六代傳人,以及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從醫30余年,畢業于濰坊醫學院,并先后進修于省中醫院、濰坊市中醫院。是山東省第二期中醫臨床骨干,對各種慢性消化系統疑難病癥(胃炎、潰瘍、結腸炎等)及血液病、婦科病積累豐富經驗,療效確切,享譽全國各地。曾被河北省景縣廣川中心醫院聘為客座專家,撰寫論文《胃病丸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獲省級優秀論文獎,并被多家醫學雜志轉載。
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祖傳秘方“黃病丸子”(胃病丸)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至今近200年歷史,純中藥制劑,辨證施治,對各類胃病、肝膽病、血液病及部分婦科病療效顯著,影響遍及全國各地。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河北省景縣廣川中心醫院客座專家。
撰寫的論文《胃病丸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獲省級優秀論文獎,并被多家醫學雜志轉載。
200年品質承傳,胃病丸療效不凡-桃園胃病丸傳人王振坤
2010-05-05 21:04
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祖傳秘方“黃病丸子”(胃病丸)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至今近200年歷史,純中藥制劑,辨證施治,對各類胃病、肝膽病、血液病及部分婦科病療效顯著,影響遍及全國各地。王振坤醫師:中華醫學會會員、青州市醫師協會會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經多方征求意見、群眾推薦、專家委員會評審及社會公示后指定唯一傳人(青州市人民政府頒發證書)。胃病丸繼承和發揚者。從醫20余年,畢業于濰坊醫學院,并先后進修于省中醫院、濰坊市中醫院。是山東省第二期中醫臨床骨干,對各種慢性消化系統疑難病癥(胃炎、潰瘍、結腸炎等)及血液病、婦科病積累豐富經驗,療效確切,享譽全國各地。曾被河北省景縣廣川中心醫院聘為客座專家,撰寫論文《胃病丸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獲省級優秀論文獎,并被多家醫學雜志轉載。
桃園黃病丸子簡介
2009-08-31 09:15
桃園黃病丸子也稱桃園胃病丸、黃病丸子。
清道光年間,清政府腐朽衰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民身體素質極差,苦無良藥,大多面黃肌瘦,四肢乏力,飲食不佳,俗稱:“黃病”。時年,有青州桃園村王鳳鳴(1821-1906),于1844年24歲時得一秘方,專治黃病效果極佳,俗稱黃病丸子,亦稱《桃園黃病丸子》,此后世代相傳。
四代傳人王作圣是黃病丸子的集大成者,對黃病丸子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首先認識到系統中醫知識的重要性,廣泛購置中醫書籍, “博極醫源”夯實基礎。然后在理論指導下,辨證論治,析陰陽,辨八綱,清寒熱,理虛實,“精勤不倦”。王作圣在解放前便結識了一些共產黨人,對黨的政策有一些比較清楚的了解。繼而在土改時成為開明人士。公私合營時,在口埠區率先將藥房的全部財產獻于公有,帶頭辦起了口埠區聯合診所,后為口埠鎮醫院,并出任第一任院長。他大公無私的行為,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尊敬與愛戴,連續八屆成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出任縣政協委員,縣醫協會委員等。人民公社成立后,53歲的王作圣被派往里雙診所。生活困難時期,年事已高的他回到了桃園老家,繼而進了桃園醫院,祖傳秘方開始以他為主經營。上世紀六十年代,王作圣將黃病丸子更名為胃病丸,也使它有僅治黃病而廣泛用于各類胃病,慢性肝炎,貧血,婦科雜癥等。并加大了黃病丸子的附加成分,像左金丸加味,柴胡疏肝散,黃芪建中湯,保和丸,二陳湯,沉香降氣散,香砂六君子湯,良附丸,清胃散,小承氣湯,小陷胸湯,烏貝散等方劑都成了他的常用方劑,從而彌補了黃病丸子治療胃病的不足。王作圣多次出席濰坊市先進工作者會議。1978年5月,中共昌濰地委,昌濰地區革命委員會對桃園醫院的黃病丸子頒發科學技術工作成果獎。
六世傳人王振坤,畢業于濰坊醫學院,先后進修于青州市中醫院,濰坊市中醫院,山東省中醫藥大學,省中醫院。系山東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選薦第二批中醫臨床骨干。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通過多年臨床研究開發,合理配伍藥引,使藥效大大提高,治療范圍進一步擴大,治愈患者遍及全國各地。撰寫的論文曾被《浙江中醫雜志》頭題發表,其《胃病丸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獲省級優秀論文獎,并被多家醫學雜志收載。曾被河北省廣川中心醫院高薪聘為客座專家。王振坤醫師現為青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青州市桃園中醫胃病醫院門診部主任,中醫科科長。
王振坤醫師現已被青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指定為《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傳承人,列入第二批保護名錄,受法律保護,體現了黨和政府,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醫院領導對這一祖傳方藥的高度重視,該藥丸也已申請到院內制劑批號(省批)醫院并設有胃病科,由王振坤親自坐診接待患者。
本家族傳承譜系:
第一代:王鳳鳴(1820—1907年)天祖父
第二代:王鴻才(1850—1920年)高祖父
第三代:王子和(1876—1945年)曾祖父
第四代:王作圣(1902—1981年)祖父
第五代:王清池(1940— )父親
第六代:王振坤(1968— )
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考證
2009-08-29 18:20
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今近200年歷史,因其療效優異,服用方便且無毒副作用等特點,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它不靠廣告的宣傳,依賴的是治愈病人的相互轉告,多少患者遠道而來,慕名求購這一祖傳方藥。為了使患者或對這一祖傳方藥感興趣的朋友更好的了解胃病丸的歷史沿革,本人現將《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考證,發布如下,以飧讀者。
一、秘方首傳人:王鳳鳴,生于1821年(清道光元年)卒于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得秘方時24歲即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二、二世傳人:鳳鳴先生共三子,長子王洪禧,次子王洪才,三子王洪聚。早期,鳳鳴雖立有“秘方只傳長子 ”的家規,但他在世時,因患黃病(缺鐵性貧血)者
甚多,丸子銷量大增,雖以長子為主,但其他二子均協助加工,其方藥制法也盡被知曉。是時,長子鴻禧已建有“樹人堂”藥房,次子鴻才建有“碧梧堂”藥房等。
三、三世傳人,王鳳鳴共有七孫,其中二孫去世較早且均無子,余下五孫各立門戶,已看病開藥店、賣丸子為職業,如長孫子軍支持“碧梧堂”二孫子和為清末廩貢生,民國后先在煙臺任教,后建“惠昌藥房”,四孫子亨主持“樹人堂”藥房,五孫子樂無自營藥房,以游醫為主,多在臨朐一帶,六孫子安建有“廣生堂”藥房等。以上各字號藥房主要經營:“黃病丸子”兼營中西藥品,膏、丹、丸、散。
四、四代傳人一:王作圣,黃病丸子的集大成者,先隨其父子和在煙臺學醫,民國二十四年返青,在口埠鎮行醫,1952年參加聯合診所,后在益都縣桃園公社醫院(今東夏中心衛生院青州市桃園中醫胃病醫院)從醫,其結合所學中醫知識辨證施治,調整藥引,將黃病丸子由單獨治療黃病(缺鐵性貧血)擴大到治療各種胃病,(尤其脾胃虛弱型)取得巨大成就,并將“桃園黃病丸子”更名為“胃病丸”所以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在當時被譽為“桃園公社三大興”之一,外地人稱其為“活神仙”,病人絡繹不絕。余者如子亨之子舟,子安之子作倫,子軍之子作賢,雖仍以藥丸為業,但均與作圣不可同日而語,且參加聯合診所后,不久病逝。作勝老先生一枝獨秀,對黃病丸子的繼承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黃病丸子的影響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等地。暮年體衰不便處方,為使秘方繼續造福人類老人在當時院領導協助下立號寓引,分為四種型號,用于臨床。1981年秋方去世。
五、五世傳人:王作圣先生共育五子,分別是長子清平、次子青海,三子清溶,四子清溪,五子清池,作圣故去后,原工作單位桃園醫院繼續制作加工藥丸,治療患者,占主要位置。其子先后暗地經營藥丸,但均屬無證行醫,至今其中四子已先后病逝,唯有五子清池尚健在。
六、六代傳人:王作圣先生共十孫,按排行順序依次為:(一)振科、(二)振學、(三)振乾、(四)振森、(五)振銀、(六)振春、(七)振起(八)振坤、(九)振翼、(十)振鋒,現各人均有各自的不同事業,到目前為止學醫從醫繼承作圣先生衣缽者僅王清池次子(排行第八)振坤一人,至此從王鳳鳴首創至六代王振坤中,共有振字輩后代40名,唯王振坤從事醫療專業,獲國家執業醫師證書?,F王振坤醫師已被青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指定為《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傳承人,列入第二批保護名錄,受法律保護,體現了黨和政府,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醫院領導對這一祖傳方藥的高度重視,現該藥丸也已申請到院內制劑批號(省批)醫院并設有胃病科,由王振坤親自坐診接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