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3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鳥籠,方呂鳥籠制作技藝
從藝年限:40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壽光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父親:王楊烈
徒弟:兒子:王建勛
瀏覽次數:7241
王洪吉,1959年生,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村人,方呂鳥籠第四代傳人?,F為省市兩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方呂鳥籠的第一代傳人王岱海,清末的壽光坊間之人,卻因玩鳥揚名四鄰八鄉?!巴骧B的高境界是玩籠”。王岱海由玩鳥至玩籠,并喜愛上了制作鳥籠,方呂鳥籠由此誕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爺,他傳藝給王洪吉的爺爺王樹松,王樹松傳藝給兒子王楊烈,王楊烈傳給了兒子王洪吉,現在,王洪吉又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兒子王建勛,方呂鳥籠有了第五代傳人。
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鳥籠濃縮著他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稱“籠癡”,這門家傳的手藝對他來說,一生都不能割舍。
“從小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但真正學起來卻苦得很,當初光是練習雕刻,就學了四五年?!被貞浧甬敵鯇W藝的情景,王洪吉充滿深情,為了學會用鉆,他偷偷地拿鉆頭鉆家里的炕沿,結果被爺爺罵了,因為鉆頭當時很貴?,F在,擺在工作臺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從外面買的刻刀不是太寬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紋理。我用的刻刀、銼刀全是自己做的,這樣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p>
鳥籠雕刻在文革中屬“四舊”,到改革開放時鳥籠雕刻的圖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復少部分花草圖案的基礎上,根據記憶把失傳的一些圖案刻出來,這個痛苦而甜蜜的過程正是老王對傳統手藝的挽救過程。為了更專心地做好鳥籠雕刻,老王把在村里當文書的工作都辭了。
方呂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山東省濰坊市壽光上口鎮西方呂北村,因此得名,創始于清末。
“方呂鳥籠”的籠腳、籠門、抓手、把子等處雕刻著“耕、讀、漁、樵”、“琴、棋、書、畫”及“八仙過?!钡葌鹘y圖案,引人致勝,嘆為觀止。鳥籠根據紅下鴿、百靈、畫眉、云雀、秀眼兒等不同的鳥類而制作,不同的鳥用不同的籠子,有大有小,尺寸不一。鳥籠以其外形分為兩大類:圓形和八角形。圓形是飼養畫眉和紅下頜鳥。八角鳥籠是飼養百靈鳥的?;\體采用陰干的上等一節竹,雕件以黃楊木精雕細琢?;\子由9根梁、18根柱子支撐,故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撐”之說;籠角裝飾有“耕讀漁樵”,籠門裝飾有“拉驢門”,人驢相持,情景生動鮮活,栩栩如生。
2007年6月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7年6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12年12月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老藝人王洪吉在制作"方呂鳥籠"2014.4
方呂鳥籠
在壽光展區現場的“方呂鳥籠”,每個鳥籠的籠腳、籠門處雕刻著“耕讀漁樵”、“琴棋書畫”及“八仙過?!钡葌鹘y圖案,撐子上刻有山、水、葫蘆、葡萄、西瓜,卡子刻有石榴、牡丹、蝴蝶、佛手等,每個作品都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圍觀的市民連連稱贊。
壽光上口鎮方呂村第四代鳥籠傳承人王洪吉介紹:方呂鳥籠已有百年歷史,用料考究,做工精湛?;\子由9根梁18根柱子支撐,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撐”之說。一只方呂鳥籠需要歷時2個月才能做成,價格在8000元左右。“每次參展都能得到好多訂單,供不應求?!蓖鹾榧f。
非遺項目文學和傳說不少
濰坊第三批非遺傳承人評審首設面試環節
2012年11月29日
王洪吉借實物講解方呂鳥籠的制作工藝。本報記者韓杰杰攝
本報11月28日訊(記者 韓杰杰)“你對民謠的傳承方式有何見解?”“若被評為傳承人,你將如何傳承這項技藝?”28日,來自各縣市區的66位非遺傳承候選人齊聚市藝術館參加面試。據悉,這是濰坊首次在市級非遺傳承人評審中設置面試環節。
28日,在面試現場,市級非遺傳承候選人依次進入面試室,接受三位考官的提問。記者注意到,提問最多的幾個問題是技藝特點、目前發展現狀、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如何傳承技藝等。
候選人李永先從事草碾子草編制作已有28年,他說,現在草碾子草編不再是拿不上臺面的手藝了,已經走出了國門,創造了效益,他希望能通過多收徒弟來傳承這項手藝。仉先生從事龍燈制作已32年,談到龍燈的發展現狀,他說現在主要還是自扎自用。目前他已有四個徒弟跟著學習這門手藝。談到民謠的傳承,候選人郭云善說,現在民謠唱的少,要抓緊進行搜集和整理,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接受這門傳統文學形式,他還提出,政府部門也要加大扶持力度,畢竟搞文學投入很大。
記者了解到,濰坊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于今年初啟動,經過資料收集、專家評審等環節,于結束公示。此次共有66名傳承候選人,其從藝年限從6年到60年不等,其中超過30年的有26人。按類別來說,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醫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民俗、傳統舞蹈。其中民間文學有10人,涉及杞國的故事、莊農日用雜字、丁耀亢的傳說、嫦娥奔月傳說等,傳統醫藥有10人,涉及華疃正骨、通經引藥法等。
與前兩屆評選不同,此次市級非遺傳承人評審中首設了面試環節,及簽訂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承諾書。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人員介紹,增加面試環節是為了了解傳承候選人身體狀況,更直觀地了解藝人們對技藝的感悟,并對其進行一次有關傳承責任和義務的教育。承諾書則就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傳承工作、培養后備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書面性的規定。
據悉,目前濰坊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名,省級非遺傳承人27名,市級非遺傳承人91名,在推動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場花絮
按平米計算 這個小鳥籠比房價貴好幾倍
在面試環節,來自壽光的王洪吉為了更好地講解制作工藝,特地帶了一個鳥籠來展示。讓評委吃驚的是,這個直徑26厘米的小小鳥籠,售價竟然過萬元。若按平米計算,比現在的濰坊房價貴好幾倍。
53歲王洪吉是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村人,是方呂鳥籠第四代傳人。在回答面試官關于“鳥籠制作技藝”問題時,他借著鳥籠介紹起來。他說,方呂鳥籠的一大特色就是純手工雕刻,鳥籠部分在選材上用的是五年以上的老竹子,而且是上等的一節竹,鳥鐙子則由黃楊和柳木組成。
鳥籠價格貴,主要是貴在精細上。記者看到,四個籠角,所雕刻的內容都不一樣,分別表現了“耕”“讀”“漁”“樵”四個內容,其中都有人有景,小到一個樹葉,非常精細。而在鳥鐙子上,還附有兩只蟬,其翅膀上的紋路也雕刻得清晰可見。
他介紹,因為是純手工,從選材、鉆孔到一刀一刀的雕刻,每一個步驟都得緩慢進行,就他展示的鳥籠,制作工期就有2個月,售價11000元。因為供不應求,他也曾考慮用電腦制作鳥籠,但鳥籠雕件上深淺不一的精密紋理,電腦刻不出來,只好作罷
籠 的 歲 月 (2011-11-22 20:06:59)
王洪吉,1959年生,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村人,方呂鳥籠第四代傳人?,F為省市兩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方呂鳥籠的第一代傳人王岱海,清末的壽光坊間之人,卻因玩鳥揚名四鄰八鄉?!巴骧B的高境界是玩籠”。王岱海由玩鳥至玩籠,并喜愛上了制作鳥籠,方呂鳥籠由此誕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爺,他傳藝給王洪吉的爺爺王樹松,王樹松傳藝給兒子王楊烈,王楊烈傳給了兒子王洪吉,現在,王洪吉又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兒子王建勛,方呂鳥籠有了第五代傳人。
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鳥籠濃縮著他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稱“籠癡”,這門家傳的手藝對他來說,一生都不能割舍。
“從小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但真正學起來卻苦得很,當初光是練習雕刻,就學了四五年?!被貞浧甬敵鯇W藝的情景,王洪吉充滿深情,為了學會用鉆,他偷偷地拿鉆頭鉆家里的炕沿,結果被爺爺罵了,因為鉆頭當時很貴?,F在,擺在工作臺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從外面買的刻刀不是太寬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紋理。我用的刻刀、銼刀全是自己做的,這樣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p>
鳥籠雕刻在文革中屬“四舊”,到改革開放時鳥籠雕刻的圖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復少部分花草圖案的基礎上,根據記憶把失傳的一些圖案刻出來,這個痛苦而甜蜜的過程正是老王對傳統手藝的挽救過程。為了更專心地做好鳥籠雕刻,老王把在村里當文書的工作都辭了。
“吸水,吸水,吸吸水”,這種叫“吸水”的鳥兒,竟與大清乾隆皇帝有一段淵源。
傳乾隆巡訪民間,遇一鳥叫聲婉轉,美妙動人,隨從說,這鳥叫“吸水”,乾隆龍顏悅,“吸水”等同“治水”,益國益民,遂叫人捉進鳥籠。卻不想,行進途中,“吸水鳥”鉆出鳥籠,遠走高飛。乾隆不解,裝鳥的籠,為何關不住鳥?
故事的看點,不在鳥,還是在這鳥籠上面?!拔B”,北京人稱“紅子”,在北京鳥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傳說中乾隆裝“紅子”,用的是百靈鳥籠,56根籠條子,“紅子”從容穿越,仍去了蒼茫大地“吸水,吸水,吸吸水”。因了乾隆爺的一言,京傳的“紅子籠”,加8根條子,改制64根籠條子,細密美觀。
紅子籠的傳說,是民間藝人王洪吉告訴我的。他是方呂鳥籠的第四代傳人。說起方呂鳥籠,還大有一番歷史可講。據口傳與志載,玩鳥這門行當,自唐朝有之,乾隆最盛,泛行至今。梁實秋曾寫過,“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幾乎沒有例外的,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濃纖合度……”玩鳥的玩家們,不可否認,玩的都是這種賞心悅目,這種“銳利的喜悅刺上心頭”的感覺吧。
乾隆時,鳥籠也隨之玩出了花樣,玩出了文化。方呂鳥籠的第一代傳人王岱海,清末的壽光坊間之人,卻因玩鳥揚名四鄰八鄉?!巴骧B的高境界是玩籠”。王岱海由玩鳥至玩籠,并喜愛上了制作鳥籠,方呂鳥籠由此誕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爺,他傳藝給王洪吉的爺爺王樹松,王樹松傳藝給兒子王楊烈,王楊烈傳給了兒子王洪吉,現在,王洪吉又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兒子王建勛,方呂鳥籠有了第五代傳人。
方呂鳥籠的名氣到底有多大?借助今天的網絡,百度一下“中花網”等集萃花鳥精品的網站,方呂鳥籠總是熱議的焦點。翻閱山東省有關非遺文化的書籍,方呂鳥籠的身影隨時可見。方呂鳥籠的美名,豈止在齊魯大地,據一位玩家講,哈爾濱有一張清代的方呂鳥籠,曾被選為哈爾濱市的民間國寶,玩家稱“見過那張籠,簡直妙不可言”。與我們同去的一位方呂鳥籠的玩家說,在北京的一家博物館里,還存放著一張王岱海制作的鳥籠。方呂鳥籠揚名全國百年,這一點諸多事實已證。
2007年,做了近30年鳥籠的王洪吉,終于給了老祖宗一個交代,這一年,他作為方呂鳥籠的傳承人,獲“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2011年春,方呂鳥籠入選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申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申遺這事,王洪吉信心十足,他說,按方呂鳥籠的傳承歷史和制作工藝,申請全國非遺也有踏實的底氣。
“妙不可言”的方呂鳥籠,到底妙在何處?辛卯年仲秋,山柿泛紅,原野漸寂,驅車來到上口鎮西方呂北村。王洪吉家的院子,被金燦燦的玉米涂上了喜慶,屋前一段花墻,放置著三四張鳥籠,有八角籠,有圓籠,百靈、紅靛頦、畫眉、青眼,輕巧地在籠中跳上跳下。一張暗紅色、油漆略現陳舊的畫眉籠格外扎眼,王洪吉說,這是父親生前所制,有30多年了,他一直使用著。撫摸著幾十年前的雕刻紋飾,感嘆,秋陽里的畫眉籠,即使沒有畫眉的鳴唱,也這么讓人心動呵。
幾十年的鳥籠足可讓人驚嘆,那么,一張百年的鳥籠,又有著怎樣的氣質和神采?王洪吉托著三老爺王岱海留下的紅靛頦籠走出屋,小小的籠,讓剛才還在陽光下生動著活潑著的農家院,頓時凝滯了,悄然了,謙遜了。
好似一陣風過,有那喃喃絮語,穿越百年而來,籠的歲月,籠的風情,籠的世界……誰人能知?
這哪像百年歷史的鳥籠?上好的竹條,底色依然粘附著自信,學著王洪吉的動作,兩手指對夾兩根相鄰的籠條,“崩”,彈開,再夾,“崩”,再彈開……聲音飽滿而清脆,像百年時光流逝的節奏,均稱而富有張力。王洪吉說,好籠條,百年風雨吹蝕,也不會散失那份彈性。拉驢門、耕讀漁樵籠腳、琴棋書畫籠撐、三層交融雕刻頂柱……每一件雕飾都極盡用心,生動之致!
好籠條,于制作鳥籠者,就是手上的好功夫。
方呂鳥籠是純手工制作。從制作籠條開始,到雕刻紋飾,組裝完畢,一張中等價位的方呂鳥籠,需耗工55天。單純刷漆一個工序,王洪吉就要給制作好的鳥籠刷7遍油漆,每一遍要有相隔期。至于為什么要刷7遍油漆,據王洪吉講,方呂鳥籠的講究之處,就是雕刻精美,雕工細膩,如果一遍油漆刷下來,油厚遮掩,就失去了雕刻的質感,顯得鈍濁無趣。王洪吉一人一年只能制作8至10張鳥籠,全部為全國各地的用戶提前定貨,現到現取的事,從未發生過。物以稀為貴,方呂鳥籠每張上萬元的價格,也算得上物有所值。
王洪吉的工作臺,是父親留下來的,一盞酒精燈,一塊墊布,一鐵盒的各式刻刀,唯一的電動用具,就是打籠圈眼用的電鉆。這里的手工工具,全部是王洪吉自己制作,商店里買不到,包括削面各異的十幾把刻刀,一種叫“格(讀gei)子”的帶鋸齒狀切口的鐵片,小如拇指肚……單從工具也足以窺見,方呂鳥籠的制作,就是這樣的不同凡響,與世無雙。
一張普通的帶后背的木椅,椅面上墊20公分厚的木塊,腳放椅登上,腿自然就抬高了,膝蓋放麻質的墊布,把精選的黃楊木雕片放在墊布上,戴上老花鏡,一刀,一刀,夕陽更斜時,抬起頭,眼前的籠,在光影里漸漸變得模糊……自30多年前開始學藝,王洪吉就在這個工作臺前面,用這樣的姿勢,送走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一毫米大小的牛骨籠釘,刻出了螺旋狀的間隔相等的紋飾,這種功夫,王洪吉駕輕就熟,閉著眼也能刻出,但兒子王建勛還不到這火候,他心太雜,還經營著一家藥店。王洪吉說,不急,兒子已經對制作鳥籠感興趣了,也肯用功了,這比啥都重要。他感嘆,這個時代,制作籠條的一等竹條難找了,上好的黃楊木不但貴,也越來越少??觳拖M的滾滾大潮里,他坐在這張工作臺前,守著自己的老手藝,有時也會停下來,想一想,這百年的方呂鳥籠,該何去何從?
他自己,53歲了,仍沒有留下一張上等方呂籠。我們去時,他從身后的臥房拿出兩張新籠,用塑料袋套著,讓我們欣賞,說是青島的客戶訂做的,近幾天就要取走,他說我們運氣好,來晚了,這兩張鳥籠也見不到。我們說鳥籠太貴,自己不舍得用吧,他說不是,手藝在,總覺得留一張鳥籠,也沒大有意義。
玩家常說,玩籠的最高境界,是籠中無鳥。鳥不存,籠何在?
一籠癡絕30年(2010-02-23 10:37:45)
王洪吉,1959年生,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村人,方呂鳥籠第四代傳人,2007年獲“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
家族情緣難割舍
樸素的陳設環境中,那些或八棱或圓形的鳥籠顯得精美絕倫,光彩奪目。作為這門手藝的第四代傳人,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鳥籠濃縮著他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稱“籠癡”,這門家傳的手藝對他來說,一生都不能割舍。
“從小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但真正學起來卻苦得很,當初光是練習雕刻,就學了四五年?!被貞浧甬敵鯇W藝的情景,王洪吉充滿深情,為了學會用鉆,他偷偷地拿鉆頭鉆家里的炕沿,結果被爺爺罵了,因為鉆頭當時很貴?,F在,擺在工作臺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從外面買的刻刀不是太寬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紋理。我用的刻刀、銼刀全是自己做的,這樣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span>
鳥籠雕刻在文革中屬“四舊”,到改革開放時鳥籠雕刻的圖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復少部分花草圖案的基礎上,根據記憶把失傳的一些圖案刻出來,這個痛苦而甜蜜的過程正是老王對傳統手藝的挽救過程。為了更專心地做好鳥籠雕刻,老王把在村里當文書的工作都辭了。
精妙技藝“迷人眼”
通常,方呂鳥籠有五六種固定的樣式。為了給記者展示方呂鳥籠的精妙技藝,老王專門拿出了一個自己收藏的精品———紅點頜鳥籠。
方呂鳥籠的用料主要是上等的一節竹和生長百年的上好黃楊木。且不說那9根梁18根柱子支撐的籠體,單說說一個鳥籠上的裝飾,就讓人贊嘆不已?;\抓上的花瓶、方桌、四季花盤;也不說籠角上的“耕讀漁樵”的細膩多變,單說籠體上裝飾用的那幅“拉驢門子”,簡直就是木料浮雕中的精品。那頭犟驢怕水就是不過橋,主人心急火燎一個勁地拉驢過橋,人驢相持情景生動鮮活,給人一份藝術的享受。
現代科技難替代
老王告訴記者,要保證質量對得起客戶,滿打滿算每年只能做8到10個鳥籠,所以,這些年來老王每年做的鳥籠從未超過10個。從選材、鉆孔到一刀一刀的雕刻,每一步工序都用心去做,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過程都是老王技藝提升的過程。
“一次臨朐一個買主過來拿鳥籠,他拿到后就舍不得放下了,一邊看一邊贊嘆,當時我覺得特幸福,看到自己雕刻的鳥籠被別人賞識,那種感覺好極了?!闭f到這里,老王的老伴自豪地說起了一位淄博的朋友,這位朋友非常喜愛方呂鳥籠,每年定制一個鳥籠,到現在方呂鳥籠各種樣式他都擁有了。
老王也想過擴大產量的問題,在朋友的建議下,他試過用電腦做方呂鳥籠,但沒有成功,因為方呂鳥籠雕件上深淺不一的精密紋理,電腦刻不出來。機器替代不了手工,這讓老王在一絲遺憾之外更加珍愛這門手藝。
“20多年前,我把方呂鳥籠重新拾起來,就是為了要把這門民間技藝傳承下來,現在雖然遇到很多難處,但還是挨過來了?!薄鞍ぁ边^來的老王血液里已經深深地浸潤了這門藝術的精髓?,F在,老王唯一的兒子跟他學習手藝也有一段時間了,老王的語氣毋庸置疑:“不期望他以此謀生,但作為第五代傳人,他有這個家族義務和社會責任把這門技藝傳下去?!?/span>
圖為栩栩如生的“一人拉驢門”。 記者孫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