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石雕石刻
從藝年限:30年
單位及職務:昌樂縣肖氏石刻藝術服務部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劉祥成、陳壽榮、肖其昌
徒弟:
瀏覽次數:8945
肖光平,著名石雕、石刻藝人,1964年生,昌樂五圖街辦謝家山村人,專業從事石雕石刻22年,現為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自幼愛好書畫,20歲時,拜我市著名書畫家陳壽榮為師。他生活在大山中,當地的人們歷史上就以石雕石刻為生,他用自己掌握的書畫技藝逐漸地融匯到本土石雕石刻技藝之中。20多年的石匠生涯,他成長為省內知名的石雕石刻藝人和市縣兩級石雕石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近幾年,他先后給山東省博物館、泰山風景區管委會以及其他城市刻制了大量的石碑。其中復制的有著名的東岳石碑、鄭板橋的城隍廟碑、煙草經紀碑,這都是國家級的著名石碑。并作為我國文化使者先后到日本、韓國制作了五百羅漢石雕、徐福東渡壁畫等大型石雕工程。他制作的茶盤形狀各異、色彩各異,還有金蟾石雕,藝術石盤等等,其藝術造詣,奪人眼球。
他年富力強,計劃近年周游全國名山大川,參觀各地著名的摩崖石刻與著名石碑,將我市的石雕石刻藝術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1979年7月一1982年8月 在昌樂第十中學讀書;
1982年8月一1994年10月 在木村采石并開始同本村石雕藝人肖其昌學習石刻,同年并拜濰坊陳壽榮、昌樂肖其昌學習書法篆刻;
1994年10月一1997年9月 在合資企業從事石刻藝術品的創作,任公司工藝師,培訓學員30余名;
1997年9月一2007年5月 為山東省博物館、德州市物館、滕州市博物館復制了大量古碑刻;
2007年5月至今 任肖氏石刻藝術部經理。繼承傳統石刻技法,開發融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作品,并收徒傳藝。
自少年最喜母親在過年時剪大紅窗花,喜看大人寫春聯,農業學大寨時期看老人們在石面上刻“共產黨萬歲”、“毛主萬歲”、“愚公移山”、“干革命靠毛譯東思想”??淌嫛案吡汗茸印?、“社員學大寨”等畫面,1986年拜陳壽榮先生學習書法,1987年拜本村肖其昌學習書法刻石及民間工藝美術刻石,對制作石刻藝術作品的各種流程及鐫刻刀法的表現形式有了基本的基礎學習,通過自已的不斷學習實踐對選材的要求刀法表現的技巧,為后來山東省博物館的古石刻復制、法帖、壁畫等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美術制作手法。
在傳統手工基礎上,努力創新、不拘程式,對石刻圖文的鐫刻,無論從坡、陡度大小深淺與字體大小的應用、筆劃步驟和用力的大小,筆劃的趨勢力度還是中鋒、側鋒、枯筆飛白部分的表現,都能綜合墨跡點、線、面的特點運刀。其作品風格古樸、典雅、粗獷大氣、線條流暢、技法精湛細膩。特別是仿古碑刻的碑首、龜趺及紋飾,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韻味濃厚。
1005年為日木大阪鐫刻石板畫《五佰羅漢》并書刻上面的名號。
1996年為臺灣書法家馮華國先生制巨印章篆刻“文太極馮華國之寶”。
1999年為省博物館復制了自兩漢至明清時期的大量古代名碑刻刻石、法帖。如“萊子侯刻石”、“孔子墳壇刻石”、“景君碑”、“張遷碑”、“魯峻碑”、“苑氏碑”、“石佛寺佛經碑”、“曲埠玉虹樓鑒真帖”等石刻作品。
2006年8月昌樂電視臺作專題片介紹本人石刻書法報道。
2007年又為韓國濟州島設計石刻壁畫《徐福東渡》。
2008年為諸誠“超然臺”復制全部的歷代書法名跡54石。同年,濰坊電視臺作石刻藝術肖光平專題片。
2009年為昌樂光明小學鐫刻校園書法石刻。
2010年為省博物館新館鐫刻佛手印及孔子像。
2011年設計創作石雕藝術茶盤。
2012年為濰坊普蘭集團鐫刻鄭板橋系列書畫。
傳承譜系:
自兩漢畫像石刻,民問石刻到明、清以來的碑刻墓志到近現代的“?!弊帧案@锊貕邸?、“鎮宅”、“名手書法繪畫”等石刻。
清代可考的石雕藝人有李家興、李秉信、李高田。
近現代的傳統譜系為:
劉祥成(1911一1984)李秉信弟子;濰坊核雕藝術家考公卿曾拜師學其刻字藝術,晚年在濰坊十勿園為博物館鐫刻了大量鄭板橋書畫石刻及青州范公亭內的近現代書畫家的書畫石刻作品。
肖其昌(1912一1998)李秉信涕子,為劉祥成師兄;為民間民俗石刻巨藝人,其書法、畫功、鐫刻功力深厚,為鄉里流下了大量石刻藝術珍品。
肖光平,1964年生,師承劉祥成、肖其昌;其作品在省內及日本、韓國、臺灣等地有大量收藏。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4.2.24
石雕石刻-石雕'茶海'制作工藝
石雕石刻工藝
昌樂石雕、石刻
來源:濰坊市文化館 2018-02-05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位于魯中南丘陵東北部邊緣、泰沂山脈北麓,境內的孤山系第三紀石灰巖構成,所出石灰石顏色純正,質地細膩,宜雕刻、建筑。獨有的自然環境,為昌樂石雕石刻藝術的產生和傳承提供了條件,自古以來,這一帶便因有精湛的石雕工藝傳承,成為我國石雕石刻歷史上代表性的區域。
昌樂石雕石刻藝術,以工藝精湛而著稱。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刻、淺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等。陰刻法亦稱線刻,主要用于石刻繪畫和碑碣,刻前先將石料琢磨出適宜雕刻的平面。淺浮雕或高浮雕技法,亦稱陽刻,用來刻制立體感較強的畫面。此種技法的作法是剔去與畫面無關的部分,使之凸起,以增強立體感。透雕是立體刻的輔助技法,主要用于立體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如刻制蹲獅,獅子的兩條前腿和獅身之間有一空間,以表現直立的雙腿和滾圓的獅身,需用透雕法完成。另外還有一種微雕技術,微雕技術要求嚴格,藝人需要膽大心細,并能嫻熟地掌握各種技法。昌樂石雕,作品內容豐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產用品、造像、碑刻等門類。
孤山元代御賜殘碑
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昌樂石雕石刻的種類越來越豐富,逐漸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近年來,博采眾長的當地傳統藝人手藝越來越精湛,各地重要園林、陵園,均有石雕藝人的杰作。
2017-10-19 11:18:00 來源:大眾網
姜太公雕像
石刻《愛蓮說》
石刻技藝的金石味
石調石刻后繼有人
聞雷泣墓碑
肖光平現場作畫
昌樂,寓昌盛安樂之意,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存有200多處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址。周初,姜子牙封于齊,建都昌樂營丘,齊文化從這里發源。9月23日,千里漫行話濰坊的第七期采風團走進昌樂,探訪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了解非遺傳承文化項目,開啟昌樂非遺之旅:金首飾加工制作技藝,石雕石刻,孝子王裒傳說和姜太公傳說等。
石刻石雕,技藝精湛
歷史上,昌樂的朱劉一代被稱為“石刻之鄉” ,出產上等的碑刻石材,被金石名家所青睞。石雕石刻技藝傳承有序,工藝精湛。雕刻技法主要包括陰刻、陽刻(淺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和微雕等。五圖街道謝家山村的鐵筆山人肖光平,就是我們要探訪的市級石雕石刻非遺項目傳承人。
石藝山房是肖光平老師的工作室,是一座四間平房。碑刻石材,橫七豎八散布在院落西側。進入山房,里面寬敞明亮,各種各樣的石雕石刻藝術品和文物復制品擺放有序,如同走進石雕石刻的藝術精品天地。作品內容豐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產用品、造像、碑刻等門類。
肖老師年近六十,身穿一件紅色喜慶上衣,略顯蒼老和清瘦,但精神矍鑠,氣韻不凡,有藝術大師風范,歲月清晰地刻印在他的臉上,就像他手中的刻刀雕刻在巖石上。肖老師在接受范老師的采訪后,便帶領我們參觀介紹他的作品:有圖文并茂的《金剛經》條屏,蘇軾的《水調歌頭》石刻,《莫高窟記》石刻及拓片,木雕與石刻藝術精品《愛蓮說》,還有《孔子行教像》等。肖老師指著一塊青石書法刻石說:“書法刻石,不但要講究不走樣,最為重要的是要體現毛筆所不能展現的金石味?!?/p>
談到非遺傳承,肖老師介紹說,石雕石刻不僅需要書法、繪畫藝術,而且還要雕刻技藝和對石頭具有獨特的審美觀。把手中軟如毫毛的毛筆和堅硬無比的鐵筆結合,練就自己的筆力,同時又把書法美術與石刻藝術結合在一起,這些不是三朝五夕功夫能見效果的。他不斷學習,潛心研究,既身體力行,又舉辦傳習所,傳授徒弟,竭盡全力將這門石雕石刻技藝和部分作品傳承下去,便于后人繼續學習和研究。
最后,肖老師現場揮毫潑墨,提筆作畫,并簽名蓋章。我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同時,肖老師聰明可愛的小孫女美吉手拿毛筆,端坐在案桌前,也闖入了我們的鏡頭。我們相信石雕石刻技藝民族瑰寶將會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聞雷泣墓,孝感動天
王裒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早已家喻戶曉。王裒的傳說是濰坊市級非遺傳承項目,為了更多更好的了解,我們采風團驅車來到昌樂縣營丘鎮王裒院村,實地探訪體驗非遺文化。
鄭維強是王裒院村的支部書記,是王裒傳說的非遺傳承人。鄭書記首先給我們講述了王裒傳說、王裒院、王裒墓、王裒聞雷泣墓以及王裒院村的由來,而后帶領我們進入王裒墓地。墓地遷入村莊西側不久,草木已經枯黃,正北是高高的墳塋,墳塋前是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碑兩側是王裒墓詩碑和聞雷泣墓碑等。
站在墓碑前,面對碑文,鄭書記對碑文進行了詳細解讀。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彼虝鴷r,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這就是王裒聞雷泣墓的傳說。
鄭書記講述王裒院是魏晉期間名士王修、王儀、王裒祖孫三代的祖居地。據說古院內有66棵松柏樹,沒有向西探的枝,即便是西邊發的枝也彎向東或南北,這更增加了老百姓對王裒的崇拜和神秘感。還有王裒賜藥,“仙方活人”。百姓求醫問藥,仙方治病救人傳說。王裒院廟內,上供的盆子和婉,村名婚喪嫁娶借用大辦宴席,沾沾靈氣,諸事順利。農忙時節,把無人看管的孩子送到廟里,孩子不哭不鬧,平平安安。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生辰)為香火會,香客游人紛紛前來拜祭,或祈風調雨順,或求福壽康寧,或求神靈賜藥,以期獲得心靈的慰藉,至今廟會香火不斷。
王裒和王裒墓院傳說,聽來具有歷史傳奇和神話色彩?!靶ⅰ蹦酥腥A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王裒傳說對當今社會提倡孝道,傳承孝文化,具有廣泛的教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價值。
姜齊故都,魅力營丘
濰坊的母親河--白浪河靜靜地流淌,橫貫昌樂全境。古老的昌樂營丘大地,人文歷史醇厚,擁有《馬宋餅的制作技藝》《姜太公的傳說》《孝子王裒的傳說》《崇山拴孩子習俗》等五項市級非遺項目。參觀營丘鎮歷史文化展館,果然名不虛傳。探訪市非遺傳承人張振海老先生,游覽太公祠,啟封姜齊故都歷史人物和故事傳說,展現營丘和非遺傳承魅力……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4-30 11:23:50 作者:任寧
昌樂傳媒網訊:他出身農門,卻從小喜歡舞文弄墨。從懵懂少年時期,他便迷上了石刻,并最終走上了這條道路。憑著精湛的技藝,他成為了省內碑刻的高手,作品更是漂洋過海被多個國家展示收藏。
石刻藝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流傳至今,我縣因出產上等的碑刻石材,自古就備受金石名家青睞,并催生了為數眾多的石刻從業者,因此擁有深厚的石刻藝術底蘊,經過數代先人的傳承積淀,石刻藝術技藝日臻完善,并吸引著眾多愛好者投身于此,肖光平就是其中之一。
肖光平出生在五圖街道謝家山村,雖然在山里出生長大,但是他卻對祖祖輩輩更迭傳承的務農不感興趣,從小就自己練習寫寫畫畫,每逢春節的時候,小小的山村大半門上的春聯都出自肖光平之手。
石刻藝人 肖光平:早先自己喜歡書法美術,到后來通過看這些老民間藝人們操作工作,產生了對傳統石刻的一種興趣。
對石刻藝術產生興趣以后,肖光平開始到山上找一些光滑的石板練習雕刻,而村里的那些老藝人們也為他提供了學習石刻的機會。
石刻藝人 肖光平:那時候村里很多老石匠,(就)去看他們干活,刻那些東西。那時候也沒考慮變成什么藝術品或者工藝品,只覺得傳統東西,我也能做出來。
那時候的肖光平喜歡騎著自行車到處取經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拜在了我縣書法大師董修的門下學習書法,在董修的幫助下,他開始將書法藝術與石刻藝術進行結合,這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石刻藝人 肖光平:他說你在農村不可能整天練字,你得跟你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下步你把你的毛筆變成鐵筆,你既練了字還能創收,這樣對你自己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老師這么做讓我印象很深,對我受益很大。
那時候肖光平家里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他卻始終堅持學習書法,他能從雕刻中體會到,自己已經逐漸的將筆和刀結合了起來。
石刻藝人 肖光平:那時候條件也很差,我就在家里寫好字,我有時還沒空去,我就叫我家屬帶著我寫的字,讓老師給批批,我回家再看。
幾年后,縣內成立了一家臺資石刻企業,帶來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古碑拓片,肖光平趕忙帶著自己的碑刻作品前去應聘。由于他刻功扎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工廠的技術骨干,并主持制作了一件令他至今還頗為自得的作品。
石刻藝人 肖光平:通過培訓他們也提高自己,在這種基礎上又加深了自己的技藝,和對書法繪畫的理解水平,臺灣老板從臺灣帶來了資料,刻五百羅漢,它的表現手法是用傳統石刻線畫,把它刻出來,我掌握著給刻的。
這幅耗費了肖光平和他的團隊一年半時間的作品,現在被珍藏在大阪的五百羅漢堂內。多年的鉆研摸索,使肖光平的碑刻技藝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石刻藝人 肖光平:在99年的時候,我在寶石城偶然遇到了原來的老省長蘇毅然老先生,他的書法寫得很好,他看到我在寶石城放的一些展品,看到我的石刻作品,他比較感興趣,就給我提了“復興碑學”四個字。
同時,老先生還告訴肖光平,省里計劃打造“齊魯碑林”,對省內古石碑進行復刻,推薦他去省文化廳試一試,癡迷此道的肖光平馬上動身去了濟南毛遂自薦?,F在,齊魯碑林內的刻石有很多都是肖光平的作品。他精湛的技藝,征服了業內眾多專家,并為他贏得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石刻藝人 肖光平:省文化廳的領導找到我,讓我給設計一套徐福東渡高浮雕壁畫,我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設計了8幅壁畫,省廳的領導和行業內的專家最后確定了6幅,并由我進行雕刻完成。
原來,我省與韓國濟州島是友好省市關系,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省政府制作了一套徐福東渡浮雕作品贈送給韓國濟州島,現在肖光平的徐福東渡就陳列在濟州島的徐福公園。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石刻也逐漸由手工雕刻演變為機器雕刻,肖光平的石刻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他依然使用傳承下來的老手藝進行雕刻。
石雕藝人 肖光平:現在越來越多的作品都是機器調出來的,但是機器雕刻的沒有那種神韻,也并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而是現代的手法和傳承的手法發生了碰撞,在我看來這更有利于技藝的提升。
作為我縣石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連續參加了數屆文展會,通過這個平臺,不斷擴大昌樂石雕技藝知名度,盡他最大的努力讓這門傳承悠久的技藝在現在繼續大放異彩。
石刻藝人 肖光平:我就是努力的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不光是教徒弟等等,就算不能人傳人,作品一定要流傳下去,這樣也能為后來人提供直接學習的機會,這些都是文化瑰寶啊。
從最初單純愛好石刻,他浸淫石刻藝術三十五年,到如今成為享譽省內的碑刻大師,肖光平付出了遠超常人的努力,不僅是因為擁有遠超他人的天分,更是有一份甘于寂寞的恒心和毅力,在爭相追逐快節奏的今天,能夠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的一份事業顯得尤為可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做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歷史上,昌樂縣朱劉、五圖一帶被稱為“石刻之鄉”。這里的石雕技藝傳承有序,世代為繼。昌樂縣朱劉街道西南莊的李高田,為清末著名石刻藝人。據說當年他的師父或師祖曾經為諸城劉墉的府邸雕刻大石獅一對。
五圖街道謝家山村的肖光平,自八十年代至今制作了大量有影響的石雕、石刻藝術作品和文物復制品。為日本大阪市制作了《五百羅漢》石刻板畫、刻《圣教序》十二條屏,為臺灣刻《正氣歌》十六條屏等石刻作品。近年來為山東省博物館復制了西漢、東漢、三國、南北朝等大量的石刻、碑刻作品二十多件,還雕刻了佛手印7件,“孔子行教像”一方,現都展存在省博物館。
昌樂石雕藝術,涵蓋陰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微雕等各種雕刻技法,其作品取材廣泛,其中有影壁底座、接腳石、門臼、門楣、廊柱、神龕、石門等建材類石雕,既是建材,又是裝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還有建廟碑、詩碑、畫碑、節孝碑等碑碣類石雕,刻工精細,是我國古代傳世書法藝術的傳流載體。
屆時在文展會現場將有兩尊石雕菩薩、兩尊石雕佛像、四塊石刻竹畫和一部分珍貴的漢代石俑展出。2011.04.13
昌樂石雕、石刻2010-12-09
09:45
昌樂縣朱劉境內的孤山系第三紀石灰巖構成,所出石灰石顏色純正,質地細膩,宜雕刻、建筑。 獨有的自然環境,為昌樂石雕石刻藝術的產生和傳承提供了條件,自古以來,這一帶便因有精湛的石雕工藝傳承,成為我國石雕石刻歷史上代表性的區域。
漢代石獅 漢代石俑
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便利用本地石料資源,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石錛、石鑿等造型別致的工具和兵器。大約到了秦漢時期,隨著鐵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漸演變成較為獨立的石雕刻行業。朱劉鎮東圈漢代洞室墓的開鑿,平柳鄉三冢村漢墓高浮雕臥鹿以及平原鄉王家埠漢墓畫像石,李家莊子漢墓畫像石等石刻作品的出土和發現,都說明在漢代,昌樂石雕刻工藝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此后不斷發展創新,到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
元代大德年間墓石桌
昌樂石雕藝術,以工藝精湛而著稱。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刻、淺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等。
陰刻法亦稱線刻,主要用于石刻繪畫和碑碣,刻前先將石料琢磨出適宜雕刻的平面。
淺浮雕或高浮雕技法,亦稱陽刻,用來刻制立體感較強的畫面。此種技法的作法是剔去與畫面無關的部分,使之凸起,以增強立體感。
古代石雕貔貅
透雕是立體刻的輔助技法,主要用于立體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如刻制蹲獅,獅子的兩條前腿和獅身之間有一空間,以表現直立的雙腿和滾圓的獅身,需用透雕法完成。
還有一種微雕技術,微雕技術要求嚴格,藝人需要膽大心細,并能嫻熟地掌握各種技法。昌樂石雕,作品內容豐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產用品、造像、碑刻等門類。
近代碑刻
昌樂石雕石刻歷史悠久,可以溯源至首陽山巖書。首陽山巖書與昌樂骨刻文相似,是古東夷先民在這里祭祀時刻劃記錄下來的一些文字和符號,距今約4500年。首陽山巖書、和崇山石祖林以及昌樂骨刻文一樣皆為遠古人類的文化奇跡,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
肖光平浮雕作品
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昌樂石雕石刻的種類越來越豐富,逐漸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近年來,博采眾長的當地傳統藝人手藝越來越精湛,各地重要園林、陵園,均有石雕藝人的杰作。顯示了當地民間石雕藝術家高超的技藝,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石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肖光平 石雕作品
隨著現代生活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的民間工藝因為難以掌握技術,經濟效益受限,傳承和發展遇到了障礙,甚至面臨瀕危。昌樂石雕石刻同樣面臨這樣的困惑。當地的青年無人愿意學習石雕石刻藝術,一些具有手工創意的技術正在被現代化的手段替代,而從業人員多是一些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長此以往,手工石雕刻藝術在近期內極有消失的可能。
由于藝人的減少和功利思想浮躁情緒的影響,雕刻技藝日漸衰落,不能精益求精,生產工藝流失嚴重,藝人的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也在逐步降低。因此,注重維護其生態系統,加強生產性保護,對于石雕藝術的傳承發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