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5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剪紙
從藝年限:69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昌邑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398
王錫芝,1937年3月出生,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人,現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昌邑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中國剪紙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剪紙學會理事。2011年1月還被授予百優“五老”志愿者榮譽稱號。
他對于剪紙比任何人更加癡迷,從十幾歲開始剪紙到現在已經有60余年了。王錫芝的剪紙注重剪技是一方面,還得有好的創意!動物、花草類作品,雖然不會過時,但單剪出來會缺乏生氣。王錫芝的剪紙糅合了魯西剪紙的粗獷簡練、概括渾厚,和膠東剪紙的細膩精巧、玲瓏剔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他的作品創意都是來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顯得生動。這樣剪出來的作品不僅能記錄一個人的所感所想,而且還能記錄時代的發展變遷。王錫芝平時還喜歡看報紙,他經常會把報紙上出現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當成自己的創作素材。2008年,他圍繞奧運題材,采用多色剪紙藝術,精心制作了《奧運五福娃》。
王錫芝一生熱愛剪紙、癡迷剪紙,面對近年來民間剪紙日漸衰退、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紙技藝傳承下去。為讓這一手藝不失傳,他曾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接班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昌邑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4月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藝界聯合會、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1年1月還被授予百優“五老”志愿者榮譽稱號。
中國剪紙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剪紙學會理事。
1955年6月在《兒童時代》發表處女作《不要損壞樹》。
1960年5月,由他和陳光宗等人發起的龍池業余剪紙小組獲得了山東省第一屆文教戰線群英大會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
1990年10月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辭典》。
1991年《母愛》、《草原兒女》、《鼠攀燈臺》等剪紙在《臺灣新聞報》刊登。
1997年收入《世界現代美術家辭典》。
2012年4月作品《新農村》參展濰坊第五屆文展會。
昌邑市文廣新局領導走訪慰問非遺傳承人2019-01-23 來源: 大眾網濰坊
非遺昌邑之龍池剪紙
昌邑之窗 時間:2018/3/9 23:44:59
昌邑自古就有過年貼窗花的年俗傳統。一進臘月門,各家都要到集上揭張紅紙,剪幾個吉祥喜慶的窗花帖在窗欞上,整個房間頓時就有了年味。
龍池剪紙藝人王錫芝在向孩子們傳授剪紙藝術
龍池民間剪紙藝人王錫芝老人自幼喜愛剪紙,尤擅魚、蝦、梅等題材創作,先后在全國發表和展出了如《放羊》、《新的里程》、《小老鼠上燈臺》、《母愛》、《群蝦飛躍》、《群蝦圖》等一千二百余件優秀作品。曾多次在國內獲得大獎,部分作品還被送往國外展出。
王錫芝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剪紙學會理事、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還被授予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百優“五老”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昌邑龍池剪紙歷史悠久,僅見于諸文字記載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龍池鎮于2012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修建了主題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數據庫等設施,剪紙藝術在龍池蔚然成風。
龍池小學得益于剪紙之鄉的地利優勢,開展剪紙課程,讓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
2011年4月和6月,龍池小學師生隨王錫芝老人先后參加了“濰坊市第四屆文展會”和“濰坊市第二屆文化遺產社區行”展演會。
2012年11月,學校被命名為“昌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習所”;2013年7月,學校被命名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
在王錫芝等一批民間藝人的關愛下,龍池剪紙藝術的幼苗正在茁壯成長,這里必將盛開傳統文化之花。龍池剪紙藝術正在從古村走向世界。
剪紙藝人 —— 王錫芝發表于 2016-1-5 18:17:22
72歲的王錫芝是一位剪紙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當地,就是在全國剪紙藝術圈里,也是“響當當”,他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剪紙學會理事,近來又被授予昌邑市“首批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昌邑76歲剪紙大師自甘清貧 免費收徒只為傳承
2012-08-03 08:04:21
濰坊新聞網2012年8月3日訊 王錫芝,一位生活在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的普通農民,而在他頭上卻有著許多耀眼的光環:“中國剪紙學會會員”、“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這位癡迷剪紙60余年的老人,已經將剪紙融入到生活中。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將自己的剪紙手藝傳承下去,為此,他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接班人。7月29日,記者來到他家進行探訪。
農家院充滿藝術氣息
7月29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王錫芝家中。記者看到,王錫芝的院子雖然空間不大,但是種滿了蔬菜,只在中間留出一條小道供人行走。記者走在其中,就像置身于田間地頭,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環境中,王錫芝的創作靈感應該也是源源不斷的。他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沒什么收入,只能在院子里種些菜,減少一部分開支,好省下錢來買剪紙材料。記者看到,他住的房子非常舊,窗戶還都是木質窗欞,屋門也是老舊的木門。
記者進入屋里,聞到濃濃的墨香,更感覺到一股濃厚的藝術氣息。王錫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院落,有四間房屋,但用來剪紙的屋子就占去了兩間。記者看到,王錫芝的剪紙作品無處不在,就連“工作室”小門僅有的一塊玻璃上,也貼著他的剪紙作品,更不用說“工作室”中大幅小幅的作品了。在他的“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一套《梅蘭竹菊》的剪紙作品,花葉剪功精細,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隨后,王錫芝給記者拿出了一幅他正在創作的剪紙作品《花好月圓》。記者看到,《花好月圓》的初稿已形成,一張白色宣紙上畫著鴛鴦、荷花等象征吉祥的動、植物,幾張紅色紙張與宣紙裝訂在一起,就等開始剪了。王錫芝告訴記者,這個《花好月圓》的圖案他足足畫了3天,還要再用3天時間剪出來,因為這個剪紙不是對稱剪,不僅使用剪刀,還要用刻刀,很麻煩。王錫芝說,不少結婚的新人向他索要一幅象征吉祥的作品,于是他利用幾天的時間構思出鴛鴦荷花的意境。
癡迷剪紙已有60余年
現年76歲的王錫芝,不只是在昌邑,就是在全國剪紙藝術圈里,也是“響當當”的人物,他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剪紙學會理事。2010年4月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藝界聯合會、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1年1月還被授予百優“五老”志愿者榮譽稱號。
童年時,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紙技藝吸引,王錫芝便開始嘗試著拿起剪刀學習剪紙。白天干農活休息時,別人在抽煙嘮嗑,王錫芝卻拿出本子畫草圖。只要一有時間,他不是考慮題材就是構思畫面。他還笑稱,年輕時整天琢磨怎樣構思更有意義的剪紙圖案,有一次入了迷竟然擔水走錯了門,這事兒至今仍是鄉親們的趣談。
王錫芝的老伴孫穿英說,自己沒什么文化,看到老伴在構圖剪紙,她就非常羨慕,而且她覺得心里有意境、手上有功夫的老伴一直是個認真的人,不管是剪紙還是生活,都讓她崇拜不已。以前,窗戶還是紙質的時候,鄰居們逢年過節都會到家里來索要窗花,老伴就剪很多象征吉祥的剪紙,等鄉親們一來,不等他們開口就贈送上。
王錫芝告訴記者,自己對于剪紙的癡迷,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從十幾歲開始剪紙到現在已經有60余年了?!霸瓉淼臅r候,沒有電,白天干完農活,晚上就加班畫圖剪紙,點著煤油燈,經常被火燎了眉毛和頭發?!蓖蹂a芝笑著對記者說,由于煤油燈比較昏暗,他必須靠在火頭附近剪紙,有時候突然就覺得臉上一熱,頭發眉毛經常被燒,后來,他就帶上帽子晚上剪紙,可是剪得入迷了,帽子也燒了幾個。實在沒辦法,他就在頭上扣一個瓷盆,這樣既保護了頭發,又能專心剪紙。
剪紙是藝術更是生活
談及剪紙頻頻獲獎的“秘訣”,王錫芝頗有心得?!凹艏际且环矫?,還得有好的創意!動物、花草類作品,雖然不會過時,但單剪出來會缺乏生氣?!蓖蹂a芝的剪紙糅合了魯西剪紙的粗獷簡練、概括渾厚,和膠東剪紙的細膩精巧、玲瓏剔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我的作品創意都是來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顯得生動?!蓖蹂a芝告訴記者,這樣剪出來的作品不僅能記錄一個人的所感所想,而且還能記錄時代的發展變遷。王錫芝平時還喜歡看報紙,他經常會把報紙上出現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當成自己的創作素材。2008年,他圍繞奧運題材,采用多色剪紙藝術,精心制作了《奧運五福娃》。
王錫芝一生熱愛剪紙、癡迷剪紙,面對近年來民間剪紙日漸衰退、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紙技藝傳承下去。為讓這一手藝不失傳,他曾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接班人。
鄉親們聽說后,紛紛將孩子送到他那兒學藝,30多個孩子走進了王錫芝的剪紙課堂。每個星期天的上午,王錫芝都會準時向前來學習剪紙的孩子認真講解、悉心傳授。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孩子們現在拿起剪刀就能得心應手地剪出一花一草或一個小動物,刀法簡潔,形象逼真,讓王錫芝倍感欣慰。
2006年,瓦城小學的校長與王錫芝聯系,希望他能教小朋友們剪紙,并想舉辦一個剪紙興趣班,更好地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6年的時間,王錫芝一直替孩子們買剪刀和紙張,有的學生還專程跑到他家里單獨請教?,F在,瓦城小學的很多學生和老師,已經能獨自剪出一些簡單的剪紙作品,學校還舉辦了“剪紙月活動”,給他們輔導的王錫芝也非常高興。王錫芝表示,有生之年他要致力于剪紙藝術的傳播和發揚光大,讓更多的孩子從小就受民間藝術的感染,讓剪紙這朵藝術奇葩傳承下去,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義務收徒,傳授技藝的他自己平常生活卻很清苦,靠種幾畝薄田的收入和兒子平時給的零花錢卻大都被他用在買剪紙材料上,生活上粗茶淡飯的他一直有個心愿:“如今農村富了,很多農民都用上了手機、電動車、電腦,種地也已實現了現代化,不像過去那么累了,我想用剪紙將這些都表現出來?!蓖蹂a芝說,他這兩年來一直在構思著創作一幅剪紙作品,來反映這些年新農村建設的變化。
龍池剪紙俏人間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龍池位于昌邑市的西北部,距城區十五公里。龍池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尚文習藝的民風民俗。龍池剪紙揉合了魯西剪紙的粗獷簡練、凝重渾厚和膠東剪紙的細膩精巧、玲瓏剔透,形成了鮮明的地區特色。
龍池剪紙技藝,也榮登濰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座。
日前,踏著初春的暖風,記者來到了龍池鎮瓦東村,拜訪了現已73歲的王錫芝老人,聽他講述一些關于龍池剪紙的故事。
●“巧手”王錫芝
王錫芝是一位剪紙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當地,就是在全國剪紙藝術圈里,也是“響當當”有名。他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剪紙學會理事,還被授予昌邑市“首批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王錫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農戶,僅有的四間房屋,用來剪紙的工作室就占去了兩間。當我們走進王錫芝的工作室,老人正在為自己的剪紙新作《鯉魚跳龍門》精心修裁,雖然尚未完工,但鯉魚身上細細的鱗紋和逼真的形象讓人愛不釋手。
精湛的藝術造詣來源于他的勤奮好學。童年時,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紙技藝吸引,王錫芝便開始嘗試著學習剪紙。白天干農活休息時,別人在抽煙嘮嗑,王錫芝卻拿出本子畫草圖。只要有時間,他就考慮題材、構思畫面。有一次入了迷,他擔水竟走錯了門,這事兒至今仍是鄉親們的趣談。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已是小有名氣的他應邀帶著作品到濟南、北京等地參展時,遇見并得到了葉永新等國內美術界、剪紙界名家的指導。此后,他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并多次獲得全國剪紙大獎。
●龍池剪紙歷史悠久
談到剪紙,談到剪紙藝術,老人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俺龍池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崩先苏f,“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四百多年呢?!?/span>
從昌邑市內挖掘搜集到的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剪紙作品,如“雜技人物”、“麒麟”、“四季花”等來看,均屬清朝流傳下來的剪紙花樣。
王錫芝老人說,解放前,年輕婦女的繡鞋上,兒童的衣帽上,新婚夫婦的枕頭上,也都繡有各種花卉圖案。這些花樣,都是由剪紙藝人先用剪刀鉸成紙樣,然后繡到布、綢上。另外,貼在花燈、禮物、喜車上的剪紙圖案,種類繁多。解放后,龍池剪紙更加活躍,得到了快速發展。
為了證明自己的介紹不假,老人邊介紹,還一邊找出了一些剪紙資料,歷數昌邑剪紙的悠久歷史———
1956年,龍池成立了剪紙小組,成員有趙秉和、王錫芝、陳丕芝、陳光宗,以后又吸收了傅顯朗和徐玉芳。
1960年,山東省剪紙創作研究組成立,成員有昌邑文化館陳光宗等人。
1981年3月,山東省剪紙學會成立,召集全省主要剪紙作者在濟南舉行成立大會,陳光宗、王錫芝被吸收為會員。
1984年,濰坊首屆職工美展,“吉慶有余”剪紙門畫(陳光宗作)獲一等獎。同年“趕鴨”選去日本展覽。1985年,陳光宗被吸收為中國剪紙學會會員。
1991年的濰坊國際風箏盛會上,出現了剪紙姑娘大型舞蹈精彩節目,中外來賓無不為之贊賞。
●龍池剪紙精巧質樸
龍池剪紙可以說精巧質樸、刀紙講究。
王錫芝老人說,龍池民間剪紙集膠東剪紙秀美精巧、玲瓏剔透和魯西剪紙天真質樸、稚拙憨厚之特點于一身,具有表現形式豐富、裝飾趣味濃厚、造型概括樸實等特點。剪刀是剪紙的主要工具,不過與普通使用的剪刀有所區別,剪紙用的剪刀剪尖要細長鋒利,剪口松緊要調整適度。
談到剪紙的材料用紙,老人說,因創作的種類不同,用紙也是有選擇的。比如剪窗花用紙,一般用各地產的毛邊大紅,或宣紙大紅。這些紙質薄而柔韌沒有浮光,顯得濃郁。印刷色紙也較好用,如果色相不全,市面上買不到時,還可用宣紙自行染制。創作彩色剪紙,用色要全,各種色紙都要備制一些。染色剪紙要用上等宣紙,剪刻出白胎,再行點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顏色鮮艷,質量上乘,規格品種齊全的紙張材料不斷出現,為剪紙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挖掘整理發揚光大
采訪中,王錫芝老人說,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目前,由于缺少一個讓民間剪紙藝人充分展示才能和交流的平臺,眾多民間剪紙藝人只局限在個人小圈子中,不注重交流、合作,缺乏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識,導致剪紙藝術市場低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龍池剪紙藝術的發展。再加上傳承人員中年輕剪紙藝人太少,出現后繼乏人現象。好在這一情況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有關部門已經組織專門人員,及時對以龍池剪紙為主的民間藝術進行了挖掘整理,并采取了建立昌邑民間藝術中心、成立民間藝術家協會、定期組織民間剪紙藝人切磋商討剪紙藝術技巧、在多處中小學中設置手工民間藝術活動課程、在文化交易市場集中銷售剪紙等保護措施?!叭ツ?我也做出了一個決定,”老人說,“我決定面向社會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接班人……”
采訪結束時,老人還道出了他的一個心愿:“如今農村富了,很多農民都用上了手機、電動車、電腦,我要把這些都用剪紙藝術表現出來?!蓖蹂a芝說,他這兩年來一直構思一幅名為《趕集》的巨幅剪紙。將現在集市上各式各樣的商品都融入到作品中,并將趕集人所駕駛的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訊工具也剪出來,他想通過剪紙版的現代“清明上河圖”將這幾年新農村建設的變化表現出來。
王錫芝向孩子們傳授技藝
記者郭保禮特約記者張新建/文本報記者孟祥風/圖
王錫芝的剪紙人生
濰坊新聞網 2008-11-21 09:04:00
圖為王錫芝正在為孩子們傳授技藝。
濰坊新聞網2008年11月21日訊 在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72歲的王錫芝是一位剪紙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當地,就是在全國剪紙藝術圈里,也是“響當當”,他是中國剪紙學會會員、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剪紙學會理事,近來又被授予昌邑市“首批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王錫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農戶,僅有的四間房屋,用來剪紙的工作室就占去了兩間。當我們走進王錫芝的工作室,老人正在為自己的剪紙新作《鯉魚跳龍門》精心修裁,雖然尚未完工,但鯉魚身上細細的鱗紋和逼真的形象讓人愛不釋手。
精湛的藝術造詣來源于他的勤奮好學。童年時,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紙技藝吸引,王錫芝便開始嘗試著學習剪紙。白天干農活休息時,別人在抽煙嘮嗑,王錫芝卻拿出本子畫草圖。只要有時間,他就考慮題材、構思畫面。有一次入了迷,他擔水竟走錯了門,這事兒至今仍是鄉親們的趣談。
1955年王錫之的剪紙作品《不要損壞樹》在刊物《兒童時代》上發表,備受鼓舞的他,創作激情如開閘之水一發而不可收。為了提高剪紙水平,王錫芝到處拜訪老藝人,后來他得到國內知名剪紙藝術家申沛農先生的指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已是小有名氣的他應邀帶著作品到濟南、北京等地參展時,遇見并得到了葉永新等國內美術界、剪紙界名家的指導。此后,他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剪紙大獎。
王錫芝的剪紙揉合了魯西剪紙的粗獷簡練、概括渾厚,和膠東剪紙的細膩精巧、玲瓏剔透,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王錫芝平時喜歡看報紙,他經常會把報紙上出現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當成自己的創作素材。今年,他又圍繞奧運題材,采用多色剪紙藝術,精心制作了作品《奧運五福娃》。
生活上粗茶淡飯的他一直有個心愿,“如今農村富了,很多農民都用上了手機、電動車、電腦,我要把這些都表現出來?!蓖蹂a芝說,他這兩年來一直構思一幅名為《趕集》的巨幅剪紙。將現在集市上各式各樣的商品都融入到作品中,并將趕集人所駕駛的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訊工具也剪出來,他想通過剪紙版的現代“清明上河圖”將這幾年新農村建設的變化表現出來。
邁入古稀之年的他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72歲的他做出了面向社會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義務傳授剪紙技藝,培養接班人的決定。
記者孟祥風通訊員高江偉翟強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