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9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泥塑,濰城黃家莊泥塑
從藝年限:70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濰城區黃家莊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269
徐文忠,男,1932年生,山東省濰坊市人,從藝泥塑藝術,為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據《濰坊文化志》記載,山東省濰坊濰城區黃家莊泥塑始于明代中葉,至今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自清朝至解放初期黃家莊泥塑甚為繁榮,全村一百戶人家有七八十戶做泥塑,春節前開始賣一直到二月二結束。
黃家莊泥塑經歷代傳承創新,由隨心所欲的手捏發展到用模制作,形成制模、翻模、晾曬、上彩等完整的工藝流程。黃家莊泥塑造型單純簡練,以白色作底,敷以加入紅、黃、綠、藍各色,色彩強烈而協調,生動有趣。泥塑樣式多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阿福娃娃。黃家莊泥塑所表現的題材范圍非常寬泛,不僅僅拘限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而且包括了傳說、神話、故事、歷史、動物等多種題材。泥塑能發聲,有哨有“鼓”,如在泥娃娃、叫虎等腰部粘一圈牛皮紙,體腔內裝葦哨,拉合身軀的前后部分,就會發出叫聲。作品造型簡煉夸張,彩繪線條粗獷、稚拙渾厚,配以紅、黃、綠、藍,色彩強烈明快,有的作品達到了色、形、聲等綜合藝術效果,充滿原始的氣息和質樸的生命力。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想做非遺傳承人,得過面試關
2012年11月29日
濰城區花絲首飾老藝人胡以方給專家們展示他帶去的精美手工藝品。
濰城黃家莊泥塑藝人徐文忠展示作品。
2012年11月28日,濰坊市群眾藝術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面試,面試者都是各縣市區推選的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日下午,記者趕到濰坊市群眾藝術館采訪了解到,為了了解傳承人對項目歷史淵源、主要特征等核心問題的掌握情況,對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義務的理解,檢驗傳承人取得的成果和考察傳承人的身體狀況和傳承能力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特地舉行了此次面試。這是山東省濰坊市首次嘗試用這種方式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候選人進行考察,傳承人的近況和傳承中遇到的問題清晰地反映給了在場專家,更便于專家們為他們支招。專家們根據面試情況進行討論后,將最終確定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名單。
老藝人展示老手藝
28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位于奎文區行政街的市群眾藝術館一樓看到,已有不少人在等待面試了,他們都是從臨朐縣趕來的。過了一會兒,來自濰城區的面試者也匆匆趕來。下午2時,面試正式開始,第一位面試者是濰城區花絲首飾藝人,68歲的胡以方。
在仔細看完胡以方帶去的戒指、領扣、花絲烤藍魚掛件等作品后,專家們請胡以方講述一下制作花絲手工藝品的過程,還有他學習這門手藝的經歷。談及現在是否有徒弟,傳承手藝是否有困難時,胡以方說,他曾招過兩次徒弟,不是開首飾店就是轉行了,現在沒有可以傳承全套手藝的徒弟。對此,專家們提出將于近期聯系一家本市比較大型的首飾企業,為其提供教習場地,并找幾個年輕的員工作為徒弟,胡以方表示會考慮。
面試者中年齡最大的當屬82歲的濰城黃家莊泥塑傳承人徐文忠。始于明代中葉的濰城黃家莊泥塑,造型流暢,色彩明快,尤以大取勝,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廣為流傳??紤]到徐文忠年齡較大,專家們告訴他,他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就是將黃家莊泥塑的制作過程整理成文字材料,否則恐有失傳的危險。
民間文學也備受關注
除了老手藝,一些民間文學類的非遺傳承也引起專家們的高度關注。比如臨朐的《莊農日用雜字》一書,是臨朐縣原七賢鄉胡梅澗村人馬益著于清朝乾隆年間寫成的。這本書為五言體雜字,共474句,2370字,其最大特點既是雜字又組字成句,句句都有較完整的意思。它除對指導農業生產、農民習文識字和兒童啟蒙教育具有重要價值外,還總結了人們對理家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觀點。
作為《莊農日用雜字》作者的第十代長孫,67歲的傳承人馬立國向專家們介紹道,《莊農日用雜字》的句子以前在民間廣為流傳,男女老少都能背上幾句,但是現在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一些指導農業生產的句子有些過時,但仍有不少內容拿到現在依然適用。他考慮用實物展示的方法,就是找一間房子,陳列以前的農具、婚喪嫁娶穿戴等實物,再加一些展板等,將舊時農村的生活和民俗全面展示給大家。專家們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并鼓勵他把該書講給后人聽。
根據面試情況定名單
濰坊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范新建介紹說,前段時間,根據《關于申報推薦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的要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各縣市區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認真評審,57人進入認定名單,另有3人尚有異議,6人申請復議?!斑@些傳承人都是各縣市區報上來的,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個人近況和傳承狀況,因此有必要跟他們面對面談一談。這是首次在確定傳承人名單前增加面試環節?!狈缎陆ㄕf。
據悉,為期兩天的考察工作于28日下午全部結束,66人全部參加了面試,并在承諾認真履行傳承義務的承諾書上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顒咏Y束后,專家們將根據面試情況進行討論,最終確定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名單。
濰坊黃家莊泥塑失傳50年"復活"期盼傳承人
2010-08-05
10:45
徐文忠老人和他的黃家莊泥塑作品。
相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應該知道濰坊市濰城區黃家莊泥塑,這是山東省濰坊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的50多年中,受各種原因影響,黃家莊泥塑漸漸消失,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今年年初,家住濰城區福安花園的79歲老人徐文忠又讓這項藝術品“復活”,老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項藝術品,從而讓它得以繼承和發揚。
大泥娃娃人見人愛
8月4日上午,記者幾經輾轉在福安花園9號樓找到了徐文忠老人的家,老人熱情地接待了記者一行人。當記者提出想看看他的泥塑時,老人喜笑顏開,趕忙領記者來到自己的房間,迫不及待地掀開床尾的棉被,只見下面整齊地擺放著他做好的許多泥塑。
記者注意到,這些泥塑造型單純簡練,以白色作底,敷以加入紅、黃、綠、藍各色,色彩強烈而協調,生動有趣。泥塑樣式多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泥娃娃。娃娃大小各異,大的高約20厘米、碗口粗,小的有一掌長,杯口粗。白胖的臉龐,彎彎的細眉,桃紅的小嘴,懷抱錦鯉,寓意深長,格外惹人喜愛。
七歲開始學做泥塑
“我7歲就開始做泥塑,一做就是10多年,然而從事這一行卻是偶然,不是自愿要學的!”望著這些可愛的泥塑徐老打開了話匣子,他至今清晰記得,7歲那年,他在原來黃家莊村的一個大水灣玩,當地有位做泥塑的老人找到了他,說要教做泥塑。但他認為這項工作又臟又累,很不愿意學,但老師傅非要教;他那時什么也不懂,就跟著做了,沒想到越做越有興趣。至于師傅為什么要選擇他,他卻不得而知。
“后來我才知道,教我做泥塑的老人是當時的泥塑大師!”徐老說,據他了解,黃家莊泥塑始于明代,經過歷代人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解放前達到高峰,與高密、安丘泥塑并列成為濰坊市的代表。
徐老自豪地說,解放前后,黃家莊泥塑達到鼎盛時期,村里約有30多戶人家做泥塑。黃家莊泥塑很受歡迎,春節家里要能擺個黃家莊泥塑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因此,每年春節或節假日,他就會做百多個泥塑,到當時的南門市場去賣,然后換回糧食、肉類和酒。
失傳50多年損失大
“但由于當時的歷史環境,黃家莊泥塑大受影響!”徐老說,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受人民公社、“大躍進”等運動沖擊,做泥塑的人越來越少。徐老說,也就是從那時起,他也被迫改了行,徹底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在這期間,黃家莊泥塑漸漸消失了!”
徐老說,這些年都過去了,說實在的,他也幾乎忘記自己有這門手藝了。重新做起黃家莊泥塑也是偶然,2009年底,黃家莊村拆遷,蓋起了大樓。蓋樓挖地基挖出來的土有山那么高,看到這些泥土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這門手藝,于是把土拉到家里,重新做起了泥塑。徐老說,他憑借著印象,第一次做了20多個泥塑,拉到集市上一賣,很快就賣光了,“真沒想到人們還沒有忘記黃家莊泥塑”,這也激起了他重振黃家莊泥塑的信心。
重振泥塑任重道遠
徐老告訴記者,現在條件好了,自己也有時間了,就應該好好把這項藝術品做好?!耙胫卣顸S家莊泥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老說,他面臨著很多困難,技術方面的,他倒可以研究;但是接班人的問題比較難辦,他已經79歲了,兒女們又不愿意學,再找不到傳承人,黃家莊泥塑可就真消失了。
濰坊市著名文史作家先生說,關于黃家莊泥塑,《濰坊文化志》都有記載:“始于明代中葉的濰城黃家莊泥塑,造型流暢,色彩明快,尤以大取勝,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是廣為流傳的泥塑玩具?!睘H坊市藝術館研究員魯鴻恩也告訴記者,黃家莊泥塑是濰坊市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濰坊市泥塑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魯鴻恩說,他最擔憂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研究民間工藝、民俗文化的越來越少了,一些工藝確實很難找到合格的傳承人。因此,他呼吁政府部門加大對民間藝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時年輕人也應該加入到民間藝術研究的隊伍中來。
耄耋老人“復活”黃家莊泥塑
2010.08.12
記者 宋學寶 通訊員 曾慶建 報道
本報濰坊訊 已經消失50多年的濰城黃家莊泥塑在一位79歲的老人手中“復活”。
今年79歲的徐文忠是土生土長的黃家莊人。7歲那年,有次他到村子的一個水灣里玩,當地有位做泥塑的老人教他做泥塑,他就跟著學,沒想到越做越有興趣。
徐老說,那時黃家莊泥塑很有名氣,村子里多數人家從事泥塑制作,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村里做泥塑的人越來越少,最后,黃家莊泥塑銷聲匿跡。去年底,黃家莊村拆遷改造,挖出來的土堆得像小山一樣高。徐文忠老人就拉一些土回家,重新做起了泥塑。第一次做了 20多個,沒想到在集市上很搶手。之后,他堅持每天都要做幾個。
黃家莊泥塑是濰坊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濰坊文化志》記載:“始于明代中葉的濰城黃家莊泥塑,造型流暢,色彩明快,尤以大取勝,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是廣為流傳的泥塑玩具?!?/span>
徐文忠也對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學做泥塑,再過幾年,黃家莊泥塑可真得要消失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