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紅絲硯及硯雕
從藝年限:49年
單位及職務:中國臨朐奇石文化城
所屬地區:臨朐縣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659
王可義,1956年8月出生,臨朐冶源王家河村人,現工作于中國臨朐奇石文化城。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從事硯臺制作40多年。自幼隨父學習紅絲硯雕刻技藝,后又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賴德廉、河南工藝美術大師李中獻制硯學習班,很早就嫻熟地掌握了紅絲硯雕刻技藝。
王可義制硯,在設計上追求內在美,做到巧妙構思,雕琢使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設計思想、藝術處理和藝術的自然美能夠恰當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使制成的硯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達到了藝術的高度概括。
自2004年至2010年,他雕刻制作的紅絲硯,先后參加了連云港、上海、濟南、天津、石家莊、深圳等地多硯臺雕刻技藝展評均受好評,并獲得金獎。尤以2009年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的紅絲硯《二龍戲珠》成就最高,被多家媒體報道刊載。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松梅硯》獲深圳首屆國際奇石博覽會金獎。
2009年《古梅》獲石家莊東方奇石藝術博覽會金獎。
2009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傳統藝術金獎。
2010年《指日高升》獲上海萬春園中華奇石博覽會金獎。
2012年杭州紅絲硯獲金獎。
非遺技藝傳承人——王可義
認識王可義有些年頭了,但真正知曉他非遺技藝傳承人卻是近期的事。在一份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的名單中,我看到了這位憨厚樸實的山東漢子。
王可義,1956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朐縣,自幼隨父學習紅絲硯雕刻技藝,后又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賴德廉、河南工藝美術大師李中獻制硯學習班,很早就嫻熟地掌握了紅絲硯雕刻技藝。
自2004年至2010年,他雕刻制作的紅絲硯,先后參加了連云港、上海、濟南、天津、石家莊、深圳等地多硯臺雕刻技藝展評均受好評,并獲得金獎。尤以2009年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的紅絲硯《二龍戲珠》成就最高,被多家媒體報道刊載。
我國的石硯自唐代開始流行,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在當時被譽為四大名硯。據清《青州府志》記載,清四庫全書“西清硯譜”曾對紅絲硯有所記載:“紅絲石出臨朐縣,其色紅黃相間,佳者絕不易得,故世罕流傳。是硯紅絲映帶,鮮艷逾常,而質古如玉,洵為佳品?!奔t絲石因產于山東臨朐老崖固的壯山之顛,古時臨朐又隸屬青州,故紅絲硯又稱青州硯。其硯紅絲如刷絲,縈繞石面,常見有紅地黃絲,黃地紅絲,紫紅地褐絲和紅褐地紫絲等色彩。以紅絲硯揮毫作書,貯水經日不縮,受墨潤賦濡暈,運筆護毫而秀,翰墨浮光黛起,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愛。顏真卿、柳公權、王羲之、蘇東坡、米芾、乾隆、鄭板橋等書法名家均用過青州紅石硯。但自宋朝以后,因開采不易,儲量不大,停采不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經濟的復蘇和科技進步,人們在臨朐老崖固又開采出了紅絲石,并開始了紅絲硯的制作。1980年后,隨著臨朐彩石和紅絲石的發掘和大量開采,奇石的經營銷售很快成為臨朐縣的支柱產業。1986年,已在臨朐雙河中學任教10年的王可義,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澎湃的激情,決心放下手中的教鞭,握起刻刀,撿起父輩的鐵錘,回到紅絲硯的技藝傳承中,開始了他艱辛漫長地紅絲硯創作中。
硯臺作為中華民族書寫繪畫的輔助工具,綿延五六千年,在人類社會中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因此,它的制作并非簡單的刻刻畫畫,而是要有對中國硯臺淵源流變過程的深刻了解。比如古人鑒定硯臺的標準,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玲瓏、體之厚重、藏之完整。而現代人衡量硯臺的標準則是,一看硯質、二看硯紋、三看硯工、四看硯品、五看硯銘、六看硯飾。時代不同、評判標準不一,所以制作也應方法不同。正是處于這樣一種思維,王可義的硯臺選材、立意、雕刻也與人不同。
王可義制硯,在設計上追求內在美,做到巧妙構思,雕琢使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設計思想、藝術處理和藝術的自然美能夠恰當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使制成的硯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達到了藝術的高度概括。
比如他設計的紅絲硯《二龍戲珠》,設計時就考慮到龍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具有高貴神奇的氣質,是我們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標準和立國象征,千百年來受到歷代世人的尊崇,盡管題材老舊,也要做出新意來。所以,在設計上就使龍的形象能夠表現出雄渾的氣勢,使其器宇軒昂,矯健有力,氣吞山河。同時又把民間的龍戲珠故事繪制進去,使做出來的硯大氣磅礴,故事精粹,而配制的祥云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變幻無窮,使人眼界大開。正是這種與人不同的思維設計,才使他的紅絲硯每每參展都能獲得大獎。也正是他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承襲前人的傳統和標新立異的創作,而最終成為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紅絲硯技藝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