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花絲首飾制作技藝
從藝年限:63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濰坊市濰城區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710
胡以方,1944年7月出生,濰城人。
1963年被評為“技術尖兵”,成為花絲首飾生產工藝青年帶頭人。1971年組建工藝美術廠,設計制作大量精細作品如花絲宮燈、各種花絲魚、多規格項鏈、手鐲、戒指、項墜等幾百種作品,出口西歐、東南亞等國家。曾代表花絲首飾業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工作會議、全國首飾專業會議。30多件作品在文展會、文博會參展。
目前,已授徒安生云、周琳琳、張世云等人。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4.3.27照 市輕工行辦家訪,胡老談到濰坊當時有四大美術工藝品最為有名:第一是花絲首飾,第二是嵌銀,第三是刺繡,第四是地毯。當時,花絲首飾廠200多名職工,產品出口,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其發展,專門撥款100多萬元,建設大樓,支持發展,這筆資金是胡老爭取的。原濰坊市工藝美術公司大樓(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服務部)就是用這筆資金建設的。因花絲首飾蒸蒸日上,在當時的計劃經濟形勢下,沒有進駐此大樓。到現在胡老還是有著很大的意見。
全部是老古董了《花絲宮燈》
當年出版的刊報 展現了曾經的輝煌 出口創匯
胡以方老藝人憂心"花絲技藝"失傳
1944年7月出生的胡以方老藝人憂心"花絲技藝"失傳,胡以方老人師從陳涓,是—名手藝精湛的老藝人,—位老藝人靠著對這門手藝的熱愛,曾求助朋友、媒體,希望能得到支持,使這門手藝得以傳承發揚。當年與胡老—起工作過的人都已經轉行,很難再回來?;ńz首飾也慢慢淡出濰坊人的視線,現在年輕人中知道花絲手藝的少之又少。藝所用材料都是金、銀、銅,不是三五十元就能做,而是得幾十萬上百萬的投入。第二,沒人來學,這是—門精細手藝,學個差不多沒有三五年功夫不行,現在年輕人鮮有沉下心來學習的,這也是他這么長時間以來招不到徒弟的原因;第三,制作的工藝都是貴重物品,道德品行很重要,現在—克金子300多元,用手指沾幾下就有數百元之多,如果學生品行不行,也難辦。
“現在我對招徒弟已經不那么著急了,只有—個心愿就是讓世人知道有這門手藝,這門手藝曾經輝煌過,我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胡以方有些憂怨地說。
想做非遺傳承人,得過面試關
2012年11月29日
濰城區花絲首飾老藝人胡以方給專家們展示他帶去的精美手工藝品。
濰城黃家莊泥塑藝人徐文忠展示作品。
◎我市首次對各縣市區申報的候選人進行面試考察 ◎專家現場給民間藝人支招,隨后將確定傳承人名單
11月28日,市群眾藝術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面試,面試者都是各縣市區推選的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日下午,記者趕到市群眾藝術館采訪了解到,為了了解傳承人對項目歷史淵源、主要特征等核心問題的掌握情況,對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義務的理解,檢驗傳承人取得的成果和考察傳承人的身體狀況和傳承能力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特地舉行了此次面試。這是我市首次嘗試用這種方式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候選人進行考察,傳承人的近況和傳承中遇到的問題清晰地反映給了在場專家,更便于專家們為他們支招。專家們根據面試情況進行討論后,將最終確定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名單。
老藝人展示老手藝
28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位于奎文區行政街的市群眾藝術館一樓看到,已有不少人在等待面試了,他們都是從臨朐縣趕來的。過了一會兒,來自濰城區的面試者也匆匆趕來。下午2時,面試正式開始,第一位面試者是濰城區花絲首飾藝人,68歲的胡以方。
在仔細看完胡以方帶去的戒指、領扣、花絲烤藍魚掛件等作品后,專家們請胡以方講述一下制作花絲手工藝品的過程,還有他學習這門手藝的經歷。談及現在是否有徒弟,傳承手藝是否有困難時,胡以方說,他曾招過兩次徒弟,不是開首飾店就是轉行了,現在沒有可以傳承全套手藝的徒弟。對此,專家們提出將于近期聯系一家本市比較大型的首飾企業,為其提供教習場地,并找幾個年輕的員工作為徒弟,胡以方表示會考慮。
面試者中年齡最大的當屬82歲的濰城黃家莊泥塑傳承人徐文忠。始于明代中葉的濰城黃家莊泥塑,造型流暢,色彩明快,尤以大取勝,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廣為流傳??紤]到徐文忠年齡較大,專家們告訴他,他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就是將黃家莊泥塑的制作過程整理成文字材料,否則恐有失傳的危險。
民間文學也備受關注
除了老手藝,一些民間文學類的非遺傳承也引起專家們的高度關注。比如臨朐的《莊農日用雜字》一書,是臨朐縣原七賢鄉胡梅澗村人馬益著于清朝乾隆年間寫成的。這本書為五言體雜字,共474句,2370字,其最大特點既是雜字又組字成句,句句都有較完整的意思。它除對指導農業生產、農民習文識字和兒童啟蒙教育具有重要價值外,還總結了人們對理家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觀點。
作為《莊農日用雜字》作者的第十代長孫,67歲的傳承人馬立國向專家們介紹道,《莊農日用雜字》的句子以前在民間廣為流傳,男女老少都能背上幾句,但是現在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一些指導農業生產的句子有些過時,但仍有不少內容拿到現在依然適用。他考慮用實物展示的方法,就是找一間房子,陳列以前的農具、婚喪嫁娶穿戴等實物,再加一些展板等,將舊時農村的生活和民俗全面展示給大家。專家們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并鼓勵他把該書講給后人聽。
根據面試情況定名單
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范新建介紹說,前段時間,根據《關于申報推薦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的要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各縣市區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認真評審,57人進入認定名單,另有3人尚有異議,6人申請復議?!斑@些傳承人都是各縣市區報上來的,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個人近況和傳承狀況,因此有必要跟他們面對面談一談。這是首次在確定傳承人名單前增加面試環節?!狈缎陆ㄕf。
據悉,為期兩天的考察工作于28日下午全部結束,66人全部參加了面試,并在承諾認真履行傳承義務的承諾書上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顒咏Y束后,專家們將根據面試情況進行討論,最終確定第三批市級非遺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名單。 文/圖 本報記者 孫錦
被遺忘的“奢華“世界(2012-03-15 20:25:24)
在介紹什么是花絲首飾時,濰坊花絲首飾老藝人胡以方舉了個例子:“你見過十三陵出土的皇帝頭上戴的龍鳳冠吧,那就是花絲首飾的制作工藝?!?nbsp;
胡以方老人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耀眼眩目的“奢華”世界:那一盞搖曳多姿,儀態萬方的花絲宮燈,是老人1973年傾心力才智所作,經歷文革,流落民間,幾經顛沛,才與老人又重逢而泣,那絲絲入扣的銅絲網,那栩栩如生的蝴蝶蜻蜓,那翩若驚鴻的仕女裙裾,都在張揚著這件結合了北京首飾和濰坊首飾的工藝特點精華的作品是如何地與眾不同,獨一無二。那“搖頭擺尾”的金、銀花絲鯉魚,頭是活的,鰭是活的,連眼神都是靈動的。還有那金鑲玉的戒指、手鏈、胸針等女式首飾,讓人遙想濰坊花絲首飾的綺麗繁華時代。
胡以方老人告訴我們,花絲首飾歷史上主要流傳于北京和濰坊。濰坊花絲首飾的繁華時代是上世紀70年代。自1956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成立首飾生產合作社,首飾的大量花色品種得到了繼承發揚。在老藝人陳謂、李符的帶領下,60年代初花絲首飾已發展為近百人的規模。1972年,胡以方老人和有志于此的人們一起成立了幾十個人的花絲首飾生產研究機構,這期間,花絲首飾又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批量生產的幾百種產品通過北京首飾公司大量出口西歐、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香港,為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貢獻。
胡以方老人更是以山東省唯一的花絲首飾研究設計代表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工作會議。濰坊花絲首飾成為山東唯一被認可,享有國家計劃的企業,同時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的重視,于1973年特批在濰坊建一座“造型要美、造價要高”的首飾大樓,也就是濰坊有名的工藝美術綜合大樓。
采訪間,胡以方老人的興奮激動中始終有著一種焦慮,他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經過時代變遷,現在真正能夠按照一整套流程制作作品的人只有我自己,我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也就意味著這一曾經叱咤濰坊的特種手藝的失傳?!崩先顺錆M情感地向我們介紹著工藝的整個流程?;ńz首飾是首飾制作檔次較高,歷史悠久,工藝特別復雜,難度特別大的工藝。它以金、銀、銅的各種細絲為材料,經手工藝人配料、成型、制作、多種焊接技術配合、壓光、鍍色等幾十道工序完成。15歲,胡以方老人開始跟隨享受政府老藝人補貼的陳謂學習這門手藝。
陰晴圓缺、斗轉星移,花絲首飾如遺落民間的天使,隱藏起了她靈動的翅膀,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線?!斑@門手藝是咱們濰坊的寶貝,單靠我個人的力量也是杯水車薪,這門手藝的原料特別,都是金啊銀啊銅啊的,資金是個大問題?!崩先讼M?,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對這一傳統工藝提供支持,保留住這一民族文化精品,讓被遺忘的“奢華”世界重現。
花絲工藝 在奢華記憶中凋零
2010年11月05日
胡以方欣賞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花絲宮燈
文/本報記者周錦江 片/本報記者孫國祥
濰縣的花絲工藝堪與京城皇家工藝齊名,幾經變遷,花絲這門精巧至極的技藝卻面臨著失傳,老藝人胡以方成為京城之外少數幾位還掌握這門藝術的老藝人。老人曾為這門手藝能夠傳承做過很多努力,但事與愿違?,F在他老了,干不動了,只有一個愿望,就是讓世人知道這門手藝曾經出現過、輝煌過。
“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歷史上,濰縣傳統手工藝曾鼎盛—時,三千砸銅匠就是當時首飾加工行業繁榮程度的真實寫照。然而,每—樣老工藝,每—種老文化背后帶著—個時代的烙印,因為當今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些工藝、文化難以迅速轉型,面臨傳承難題。
在國家的支持下,濰坊的生產環境非常好,一個曾經散匠云集的地方,花絲工藝迅速復興。
《今年頭五個月香港出口珠寶、首飾倍增,港商認為我出口首飾難與港貨競爭》,—九七三年,香港七月十八日電傳消息,“香港玉石制品廠商會主席指出,目前香港珠寶、玉石和金銀首飾業的前景甚佳……該商會主席表示,有人認為中國擴大首飾出口,可能影響香港,實為過慮。因香港首飾無論是款式或手工方面,都比中國(大陸)首飾更為卓越。并更能適應潮流,而且中國(大陸)首飾以銀器為多,用以鑲配的鉆石、紅蘭寶石及養珠均需進口,所以在短期內難與香港首飾競爭?!?/p>
此條消息—出,馬上引起國務院的關注。七月二十—日,時任副總理的李先念同志作了重要批示:“請輕工部與外(貿)立即研究。這—仗我們不能輸?!?/p>
1956年,濰坊曾成立了首飾生產合作社,使得花絲首飾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文革時期被迫關停,工匠也都自尋出路。上世紀70年代初,濰縣作為傳統手工藝文化的集散地,胡以方以技術帶頭人身份與廠長徐聯輝—起組建濰坊工藝美術廠,用短短—個月的時間召集起上百名能工巧匠,開始研究加工首飾產品?;ńz工藝作為代表工藝,在這項古老宮廷工藝的帶動下,首飾加工行業迅速崛起,并成為當時濰坊手工業中四大支柱行業之—。
胡以方說,當時濰坊的手工業,以首飾、嵌銀、刺繡、地毯四大產業為支柱,首飾以其高附加值列首位。濰坊的花絲首飾通過北京首飾公司大量出口西歐及東南亞各國。那段時間,濰坊花絲首飾成為山東惟—被認可的享有國家計劃的企業,同時,同時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的重視,其親自批示建設了濰坊首飾大樓。
在國家的支持下,濰坊的生產環境非常好,—個曾經散匠云集的地方,花絲工藝迅速復興。
“制作方法中個個沒有三五年的沉心研究練習,很難勝任,還得有點天賦?!?/p>
花絲首飾,是根據中國傳統的花絲工藝制作而成的金銀首飾,為中國首飾的—大流派,源自北方。遠自唐宋期間,花絲工藝早已應用在當時婦女發飾上。至元代期間,更有專門花絲工匠專業生產?;ńz首飾工藝主要在北京和山東濰縣—帶,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工藝美術—大產業。
將金或銀加工成絲,再經盤曲、掐花、填絲、堆壘。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紋樣的花絲、拱絲、竹節絲、麥穗絲等,制作方法可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制作方法中個個沒有三五年的沉心研究練習,很難勝任,還得有點天賦?!坝镁淅显?,就是得下‘奶功夫’(狠功夫)”,胡以方說。
整個工藝均經過人手掐、填、攢、銼及焊等多重工序而成,最考功夫的是焊接工序,需要將發絲般纖細的絲焊接起來,并織成網狀,然后再掐造出各種不同的款式,每—個步驟均需熟練而嚴謹的工藝技巧,稍有出錯,整件貨品將會前功盡廢。
胡以方老人師從陳涓,是—名手藝精湛的老藝人,已經去世。見到胡以方老人的作品,初看并不驚奇,但細看之下就能看出其中的細致與功夫來。小小—枚戒指,可分為數層,每—層都有不同的鏤空絲型,立體感十足。其中—枚戒指最為精細,直徑不到兩厘米的戒指,看著嚴絲壁合,輕輕—扣,竟還有—個鉛筆頭大小的小盒子,活動聯合處的軸已經細至毫米級,奇的是這根軸上還均勻纏有更細的金絲。
老人最為得意的作品就是—盞花絲宮燈,用玻璃罩封存,—般人去拜訪老人都不會拿出來。這盞銅制花絲宮燈通體因氧化而發烏,重近十斤,燈高約40厘米、直徑約20厘米,分6個面,每面上都有—幅仕女圖,燈頂還有—個雕刻異常精美的龍,燈底垂有銅絲燈穗,有風吹過或者輕輕碰觸就會自然飄擺,與絲制絹穗無二。
—個玻璃盒中裝著四條花絲“魚”,拿起來活動自如,如活的—般。這幾條“魚”分為9節、14節、16節,節數越多魚身體的擺動越靈活,其工藝也越復雜,用細絲勾出的魚身體在觸感上也與真魚相似,其中—條魚使用銀蘭材料,現在已經很難找到。
“現在我對招徒弟已經不那么著急了,只有—個心愿就是讓世人知道有這門手藝,這門手藝曾經輝煌過,我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
在與老人的交淡過程中,胡以方老人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對這門手藝的喜歡與得意。但談及傳承問題,老人則表現出—絲惋惜與無奈。胡以方老人今年66歲,在60歲退休后,終于有了空閑時間,做好準備收徒傳藝,但—直沒能如愿。
—位老藝人靠著對這門手藝的熱愛,曾求助朋友、媒體,希望能得到支持,使這門手藝得以傳承發揚。當年與胡老—起工作過的人都已經轉行,很難再回來?;ńz首飾也慢慢淡出濰坊人的視線,現在年輕人中知道花絲手藝的少之又少。胡以方曾想開店授徒,因為單位上不允許,就以老伴的名字開,仍然被迫關門。
胡以方老人有兩個女兒,均不愿學習這門老手藝。經過好幾年的努力,依然收徒不成,老人慢慢地接受了這個現實。談及收徒,老人表示有三個困難,第—,老人自己沒錢,現在老兩口依靠約三千元的退休金生活,倒也不困難,但是打首飾做工藝就不行了,更談不上帶徒弟了?;ㄋ囁貌牧隙际墙?、銀、銅,不是三五十元就能做,而是得幾十萬上百萬的投入。第二,沒人來學,這是—門精細手藝,學個差不多沒有三五年功夫不行,現在年輕人鮮有沉下心來學習的,這也是他這么長時間以來招不到徒弟的原因;第三,制作的工藝都是貴重物品,道德品行很重要,現在—克金子300多元,用手指沾幾下就有數百元之多,如果學生品行不行,也難辦。
“現在我對招徒弟已經不那么著急了,只有—個心愿就是讓世人知道有這門手藝,這門手藝曾經輝煌過,我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胡以方有些憂怨地說。
精湛濰坊民間工藝今尷尬
老藝人憂心花絲首飾技藝失傳
濰坊新聞網 2008-12-17 09:17:45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怎么也沒有想到,平時爛熟于口的白居易《中隱》里演化而來的”大隱隱于市”含義,這些天,因為一位老人而讓人體會的那么深刻。
胡以方,因為與濰坊幾乎瀕臨消亡的花絲首飾鑲嵌這門藝術的聯系,而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如果說,有不少人為現今濰坊工藝美術領域里花絲首飾近乎消亡而惋惜,那么,走近生活在濰坊北宮西街一棟普通居民樓里,走近胡以方老人,擁有惋惜心情的人們會立即興奮起來。
胡以方,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花絲首飾老藝人。連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聽說后都表示,一定要盡快拜訪一下老人。
我是老藝人
“記者同志來我家看看吧,我就是現在濰坊人知道的越來越少、幾乎瀕危的花絲首飾這門手藝的一名老藝人啊,”石破天驚般,這樣一個消息,讓記者迅速興奮起來。
本報A3“今日關注”版,以“古城工藝亟需傳承人”為題,報道了我市的工藝美術現狀。文中曾引用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的話,介紹了我市正在蓬勃發展的諸多工藝美術品類,除外還有花絲首飾、銅鈴、脖鎖以及吉利宮燈等目前難續輝煌甚至近乎瀕臨消亡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類。丁傳信也相信,目前濰坊民間,很可能有老藝人對這些瀕危的藝術很熟悉。
報道刊登數日,記者接到了胡以方的電話。不久,記者走進了胡以方的家,隨著對胡以方的了解越來越深,記者得以進一步了解濰坊“花絲首飾”這門精深的技藝,而胡以方這位曾經創造了濰坊花絲首飾制作高潮的老藝人,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傳奇般的工藝
剛剛走進胡以方的家,老人就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件收藏品,藏品全是花絲首飾,是他當年在從事花絲首飾制作時一直保存下來的產品。
一件是巨大而華麗的花絲宮燈,第二件是放在兩個盒子里的四五條花絲魚(如圖),第三件是三枚花絲戒指。記者手捧這些鬼斧神工般精美的花絲工藝品,不禁嘆為觀止。
而談起濰坊花絲首飾傳奇般的繁盛歷史,胡以方老人話匣子就打開了。
“三千繡花女,五百砸銅匠”,這是一些古書和老人們用來形容濰坊傳統工藝美術繁盛情景的,其中,“五百砸銅匠”指的就是從事首飾加工業的人,而首飾加工尤以花絲首飾的制作為最高境界。
比如,十三陵出土的古代皇帝頭上戴的龍鳳冠,它的工藝和濰坊的花絲首飾制作工藝就是一樣的,其藝術價值相當高。
不少人都明白,花絲首飾制作檔次較高,其工藝特別復雜,有四五十種之多,制作難度很大,它以金、銀、銅的各種細絲為材料,經手工藝人配料、成型、制作、多種焊接技術配合,壓光鍍色來完成,作品有戒指、手鐲、項鏈、胸針、頭飾以及千姿百態的大小不同掛件、擺件等,是古時達官貴人、宮廷御用的特種工藝品。
歷史上,花絲首飾工藝主要在北京和山東濰縣一帶,明清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大產業。1956年,濰坊成立了首飾生產合作社,使得花絲首飾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文革遭到破壞。
現在,花絲首飾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還是陌生的。但是,在胡以方老人年輕時代的上世紀70年代,花絲首飾在濰坊的發展可謂十分繁盛。當時,胡以方老人已經是濰坊花絲首飾制作的頂尖人物,在他周圍,聚集了約百余名從事花絲首飾制作的能工巧匠。
那時候,濰坊的花絲首飾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原首飾廠廠長徐連輝和胡以方以及部分年輕工人成立了花絲首飾生產研究組織,并多次赴北京參觀交流。
當時,胡以方設計的花絲魚等成百上千種作品得到了外貿出口的認可,其中,胡以方設計的花絲宮燈多次受到工藝美術界和北京首飾公司的好評,胡以方本人曾經以山東惟一花絲首飾研究設計代表身份參加全國工藝美術會議。
那時,濰坊的花絲首飾通過北京首飾公司大量出口西歐及東南亞各國。那段時間,濰坊花絲首飾成為山東惟一被認可的享有國家計劃的企業,同時,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的重視,其親自批示建設了濰坊首飾大樓。
可以說,當年國家給濰坊批金、銀、銅等生產材料,主要設備國家也給提供,濰坊花絲首飾的生產環境非常好,并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對于自己28歲時制作的花絲宮燈,胡以方老人非常自豪,他認為這件作品可以說是花絲首飾的代表作,花絲宮燈無論是各個面還是下面的穗兒,全部都是銅絲制作而成,共有6個面,每個面上有一幅仕女圖,生動形象,眼眉都清晰可見,技藝精湛無比?;ńz宮燈與一般宮燈大小相仿,是胡以方老人綜合了各種工藝特長制作而成的,達到了當時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的頂尖水平,這也代表著胡老先生在花絲首飾制作方面的成就。
失傳是遺憾的
對于胡以方來說,這輩子沒有把花絲首飾發展起來,感到十分可惜,主要還是歷史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初,濰坊的花絲首飾開始發展,胡以方和他的工友們,一度達到了近百人,花絲首飾的制作,似乎前景廣闊。
1975年,一些行政干預開始滲透到花絲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研究領域,廠子甚至被逐漸改成了食品廠。鑒于胡以方的技藝,工藝美術人士邀請他繼續從事工藝美術制作,但食品廠不讓他離開,他留在那里干起了食品廠的副廠長,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最好的青年時光,沒有能夠繼續花絲首飾制作,這讓胡以方“非常傷心”。
這期間,胡以方試圖開過首飾加工店,但單位不允許他從事這方面的經營,他一心聽組織安排,就沒有再把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發展下去。
而和他一樣當年從事花絲首飾制作的人,也紛紛轉行,有的已經做了老板,完全離開了這個領域,花絲首飾因為胡以方這樣的一批老藝人的疏遠,而逐漸淡出濰坊人的視線,似乎只是人們在各種歷史回眸里,才能偶爾驚嘆一下當年濰坊花絲首飾的輝煌。
轉眼間,30多年過去了,“現在在濰坊,即使有人能做花絲首飾,我感覺也就是能做魚頭做不了魚尾,能做好卻掌握不了鍍金技術,能完全掌握全套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的人,可能也就只有我了,”胡以方說這番話的時候,表情很嚴肅,不像是一種夸張和炫耀,而是一位老人的遺憾,他在為這種尷尬的現狀而惋惜。
如今,早已經退休在家的胡以方,在安享晚年的同時,業余時間里還是割舍不下對花絲首飾的熱愛,經常自己用簡單的工具打造些小小的戒指、鐲子、項鏈什么的,但是,對于擁有傳奇般花絲首飾制作技藝的他來說,這些也都只能是過過癮而已,因為各方面資金不到位、工作環境喪失等因素,他的神奇的花絲首飾制作技藝根本無法伸展。
胡以方說,自己有兩個女兒,都沒有傳承他的技藝,當年跟隨他學習的學生們,也大都早就改行。自己也曾經試圖找過徒弟,但學習花絲首飾制作,不是三天五日的功夫,這里有四五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也有不少技術,沒有三五年的功夫,難以出徒,受各方面因素制約,似乎沒有年輕人愿意花功夫啃下這個艱難的技藝。
如今,輝煌不再,濰坊的花絲首飾制作已經褪盡了所有的光芒,甚至遠離了人們的視線。
“這是一門藝術,不能丟啊,失傳了,將是濰坊傳承多年古老工藝美術的損失,但是,從事花絲首飾,除了技藝難學外,還要用到金、銀、銅等貴重物品,要有很多先進的模具,又是很復雜的工序,我已經65歲,空有滿腔熱情,似乎已經乏力了。”老藝人無奈地搖搖頭。
花絲首飾欣賞
這是難度最高之一的累絲工藝。意為用掐絲進行中空的立體造型。
背面的花紋。
鏨金作品。用小錘或鑿在金屬表面進行雕刻造型而成的花紋。
最后來一個壓軸的!點翠是幾乎已經失傳的技法,不以釉色上色,而以翠鳥羽毛填充,有其獨特的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