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風箏
從藝年限:31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 經理
所屬地區:寒亭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485
郭洪利,男,生于1972年9月,濰坊風箏文化代表性人物、山東省和濰坊市兩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風箏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經理。
自幼喜愛風箏藝術,從事風箏藝術制作研究多年,擅長濰坊傳統風箏的創作及制作,作品以造型逼真,顏色艷麗,起飛平穩而享有盛譽,其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獲首屆中國非遺博覽會金獎,2008年參與北京奧運會和2011年上海世博會文化展示活動。
曾先后赴臺灣、澳門、韓國、毛里求斯、英國、丹麥、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行風箏放飛表演、藝術展覽、中國傳統風箏扎制表演、中國風箏文化藝術交流講座等活動,讓世界人民了解了傳統風箏、了解了中國文化,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好評,并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得的贊譽。
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簡介:風箏、kite、傳統風箏、現代風箏、風箏禮品、風箏批發、濰坊最大的風箏生產廠家---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原天祥風箏有限公司)做落在世界風箏都—濰坊,建于1992年,是從事風箏設計、生產、展覽和風箏廣告的專業企業,有自己專業的設計研發人員,設計生產各類風箏一百多種。產品在加工方法上集眾家之長,且不斷創新,從百米的巨龍,到幾厘米的微型風箏均精選優質材料,手工扎制,每一個風箏都由我公司專業人員調試,放飛平穩高遠,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目前公司已有自己的注冊商標“奧祥”牌風箏。
公司的風箏多次在國際獲得獎項,每年受到國際組織邀請,參加世界各地的風箏比賽和風箏教學表演,與一些國家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在丹麥、德國、馬來西亞、毛里求斯,韓國等許多國家舉辦過大型中國風箏藝術展覽。
2003年應丹麥女王的邀請,在丹麥十多個大中城市舉辦風箏展覽,受到女王的好評。
2004年在馬來西亞舉辦了第一屆馬六甲國際風箏節,受到馬六甲首席部長的高度贊賞。
2007年中毛建交35周年,本公司與文化局共同在毛里求斯舉辦了放飛活動與風箏教學表演,深受毛里求斯政府與市民的好評。
2008年參與了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現場扎制表演,鮮活生動的向世界各地朋友講述中國文化之大美。
2009年應韓國群山市市長文東信得邀請,參加了第一屆風箏放飛表演活動。
2009年,公司經理郭洪利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參與了上海世博會山東文化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顒又酗L箏小課堂跟游客互動,生動的向前來參觀的游客展示出濰坊風箏的藝術魅力。因此世博會“中國元素”特別頒發了榮譽證書。
2010年受文化廳的派遣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邀請到世界遺產廬家大屋,向世界友人展示濰坊風箏藝術技藝。
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經過組委會評選,公司經理郭洪利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代表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成為山東省三個獲得金獎的項目之一。
2011年7月11日至16日,郭洪利代表非遺濰坊風箏技藝應邀參加了由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率領山東省經濟文化交流團在臺灣舉辦的“孔子故里 好客山東”臺灣行活動,活動中郭洪利展示風箏技藝引起臺灣各界人士贊譽。
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和傳播中國風箏文化藝術,推動中國風箏事業的發展為目的,以“推陳出新,質量至上,誠信做人”為經營理念,把我們最精美的風箏獻給喜愛精美風箏的人。
2000年濰坊市風箏藝術研究交流協會理事。
2002年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風箏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
2004年在第一屆馬六甲國際風箏節上,被評為國際放飛手與風箏專家。
2005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2007年寒亭區人文自然遺產保護開發促進會會員。
2009年寒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2月濰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第五批省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2003年在丹麥舉辦的“亞洲藝術形象節”上獲得的獎勵。
2004年在第一屆馬六甲國際風箏節,被評為國際放飛手與風箏專家。
2006年參加毛里求斯文化交流風箏教學放飛表演活動中獲得榮譽獎勵。
2008年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故事”文化展示活動獲得榮譽獎勵。
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郭洪利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代表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
2010年參與了上海世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獲得榮譽獎項。
2010在澳門世界遺產廬家大屋展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獲得榮譽獎勵。
2012年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獲得優秀獎。
濰坊風箏文化代表性人物郭洪利正在現場制作風箏2016.8.13
濰坊風箏文化代表性人物郭洪利告訴齊魯網記者,濰坊風箏是首次亮相海圖會,他希望通過在海圖會現場表演風箏制作技藝,讓臺灣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更多合作。
尺寸:30X2000CM 建議零售價:960.00元/件
齊魯晚報社 2017-11-14 16:50:07
濰坊這個人厲害啦 到過30多個國家傳播風箏文化
國外開風箏講座,做文化交流,手把手教外國人制作風箏,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他就是寒亭人郭洪利。
46歲的郭洪利是濰坊風箏文化代表性人物,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自幼喜愛風箏藝術,從事風箏藝術制作研究多年,擅長濰坊傳統風箏的創作及制作,作品以造型逼真,顏色艷麗,起飛平穩而享有盛譽,其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獲首屆中國非遺博覽會金獎。
14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寒亭二村,見到了46歲的郭洪利。農家小院里他把幾個房間改成了風箏工作室,放置的都是他制作的風箏。他告訴記者,他從小就玩風箏,從18歲開始正式從事制作風箏,制作一只風箏,一般要經過設計、選料、整形、綁扎骨架、裱糊、裁剪、繪畫、裝配、拴腳線、試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藝過程可概括為扎、糊、繪、放四部分,通常稱作“風箏四藝”。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中國風箏藝術,這些年郭洪利經常到世界各地表演講述風箏制作技藝,現場扎制,鮮活生動的向世界各地朋友講述濰坊風箏和中國文化之美。
郭洪利告訴記者,他先后赴韓國、新西蘭、毛里求斯、英國、丹麥、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行風箏放飛表演、藝術展覽、中國傳統風箏扎制表演、中國風箏文化藝術交流講座等活動,讓世界人民了解傳統風箏、了解中國文化,不斷傳播風箏文化。
“讓我感動的是,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受到歡迎,國外的孩子對扎制風箏非常感興趣,前段時間我去非洲的幾個國家,我教給他們風箏制作的技巧。他們畫上自己喜愛的圖案,老鷹、燕子、花朵……一只只各式各樣的風箏紛紛飛上了天空,孩子們興奮地在草地上歡笑、奔跑。當我將巨型的龍頭蜈蚣風箏放飛在空中時,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呼,他們說,看,中國龍!好厲害,這么長的風箏也能上天!現場氣氛特別好,我作為中國人,特別高興?!惫槔f,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受到歡迎,而且外國友人對風箏很感興趣,學習風箏制作的熱情很高漲,這讓他對濰坊風箏以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制作風箏步步都是技術活兒。像這樣,做一個龍須就要打磨半天的時間?!惫槔o記者展示他制作的龍頭風箏說,竹條烘烤定型以后,還要進行修改,通過砂布打磨,做到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這樣扎制起來的風箏才能保證更好地放飛,并且在大風時不容易折斷。
在國外小有名氣的他,吸引了兩名法國人拜郭洪利為師,其中一位在法國是藝術家,他們專程前來學習風箏文化和扎制技藝。郭洪利一邊教他們風箏制作,一邊介紹風箏的發展歷程?!巴ㄟ^一上午的學習,他們的扎制手法變得熟練起來,創作人、大、天、昊串式風箏和金魚風箏?!?郭洪利告訴記者,他沒想到會有外國友人登門學習風箏,想到這或許和自己在國外做的交流和講座有關,他表示,以后會繼續走出國門傳播風箏文化。
濰坊“龍頭蜈蚣”風箏制作技藝獲得我國非遺金獎
2010-10-21 來源:濰坊新聞網
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出的“龍頭蜈蚣”。
濰坊傳媒網訊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經過組委會評選,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成為山東省三個獲得金獎的項目之一。10月20日上午,記者采訪市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風箏藝人郭洪利了解到,制作風箏絕對是個技術活兒,做風箏做了20年的他都不能保證一些高難度造型能一次成功。
非遺博覽會:風箏制作技藝獲金獎
以“保護傳承、合理利用”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于10月15日至18日在濟南舉行,全國共有62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徐輝表示,我市展區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安排組織、市藝術館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精心布展,共展出了13個具有濰坊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終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濰坊嵌銀髹(音xiū)漆獲得銀獎。濰坊風箏制作技藝成為山東省三個獲得金獎的項目之一。
本屆博覽會上展出的“龍頭蜈蚣”是由市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風箏藝人郭洪利制作的。
徐輝表示,濰坊風箏歷史悠久,制作技藝全國領先。其中,“龍頭蜈蚣”屬于純手工制作,做工精細,不論是神態還是形態都比較好,能夠代表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因此以它為代表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算得上實至名歸。
風箏藝人郭洪利向記者展示“龍頭”骨架。
工藝復雜:制作風箏步步都是技術活
20日,記者來到寒亭區寒亭街道寒亭二村,見到了39歲的郭洪利。他告訴記者,制作一只風箏,一般要經過設計、選料、整形、綁扎骨架、裱糊、裁剪、繪畫、裝配、拴腳線、試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藝過程可概括為扎、糊、繪、放四部分,通常稱作“風箏四藝”。
郭洪利說,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出的“龍頭蜈蚣”長約40米,裱糊時用的是絹,純手工制作。
他拿出一個“龍頭”骨架告訴記者,這個骨架曾帶去參展,因為評獎時評委不僅要看成型的作品,還要看骨架,了解是如何扎制的。
“乍一看,這個骨架就是用竹條扎制成的,似乎挺簡單,其實不然?!惫槔f,竹條烘烤定型以后,還要進行修改,通過砂布打磨,做到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這樣扎制起來的風箏才能保證更好地放飛,并且在大風時不容易折斷。
郭洪利表示,制作“龍頭蜈蚣”最關鍵的環節便是制作“龍頭”骨架后邊的圓圈。它的作用就像蓋房子打的地基一樣,如果不圓,那么整個“龍頭”就會受影響。他說:“把竹條烘烤成圓圈這步非??简灱夹g,初學者一般得花一到兩個月才能學會,做圓還需要進一步練習。悟性不好的人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圓?!?/span>
雖然圓圈做起來比較難,但是與制作眉毛等細節性的東西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傊?,制作風箏步步都是技術活兒。
尷尬現狀:成本偏高銷售不好傳承難
郭洪利告訴記者,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濰坊展區懸掛的4個“龍頭蜈蚣”風箏是4個人趕制了半個月才完成的,每一條的價值至少要5000元?!熬褪切∫稽c的也要1000元。然而,一般人不會舍得花這么多錢買個風箏?!惫槔f因為傳統扎制工藝復雜,耗時耗力,導致純手工風箏的成本偏高,銷售不好。
郭洪利說,制作傳統濰坊風箏時,手工藝人一般沒有圖紙,全憑印象和經驗來制作,因此要熟練掌握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甚至有人認為根本就沒有“出徒”一說。郭洪利說自己從19歲便開始學做風箏,至今已有20年,現在也不能保證高難度造型能一次成功。
“像‘龍’的眉毛這種地方,本來竹片就薄,拐彎又急,在烘烤的時候很容易就燒糊了?!惫槔f年輕人大多不愿意花這么長時間從事不怎么賺錢的工作,因此要把手藝傳承下去困難不小。(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