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7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聶家莊泥塑
從藝年限:36年
單位及職務:聶鵬泥塑作坊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父親:聶發金
徒弟:兒子:聶鵬
瀏覽次數:7925
聶臣希,是聶家莊第21代泥塑傳人?,F為山東省級非遺傳承人,濰坊民間藝術大師。
從小時候簡單的捏土開始,他慢慢精通了泥塑制作復雜精深的工藝流程。2007年聶家莊泥塑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諸多海內外高校的師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前來參觀、學習,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泥塑產生了興趣。
聶臣希的兒子聶鵬,是個瀟灑帥氣的“90后”小伙。由于從小耳濡目染,他一直對泥塑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2007年,他創辦了聶鵬泥塑作坊,開始以泥塑為職業的生活。
在學習制作泥塑的初期,聶鵬在如何著色、如何令動物表情更傳神等關鍵技藝上遇到很多困難。經過不斷鉆研、練習,他漸漸熟悉了整個制作過程,并在祖輩的傳統方法中加入了很多創新元素。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建立起專門的泥塑產業園,把泥塑事業產業化,在繼承原有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讓更多海外朋友認識中國泥塑。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4年6月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遺(高密聶家莊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工藝美術核雕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9年9月被中共濰市委宣傳部授予第三批“濰坊民間藝術大師”。
2016年4月作品《叫虎》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額頭上不帶“王”字,是只“母叫虎” “公叫虎”
“條子人” 王昭君
生肖泥塑節前熱銷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7-01-16 08:32:21
濰坊新聞網1月16日訊 1月11日,高密泥塑藝人在為雞年生肖泥塑作品上色。春節臨近,高密市的泥塑進入銷售旺季,尤其是泥塑藝人專門為雞年創作的“金雞報財”等作品,造型夸張古樸、色彩艷麗喜慶,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睞。 記者 王曉光攝
傳統年 中國味 剪紙泥塑:傳統民俗年味濃
視頻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2月7日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道,蛇年春節,以"蛇"為題材的剪紙、泥塑也頗受歡迎。各地民俗藝人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一件件造型別致的作品,透出濃濃的年味。
金蛇送福、雙魚送喜,在濱州民間藝人們的巧手下,紅紅火火的剪紙,從原先農家小院的窗花,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藝術品。這兩天,濱州無棣縣榮德堂的趙師傅特別忙碌,不僅搞設計,還得忙銷售,這里的剪紙作品已經賣到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國外。
濱州市無棣縣榮德堂文化產業園設計師趙玉華告訴記者,我這是刻的蛇年吉祥,因為是蛇年嘛,人們比較喜歡這個圖案,我們設計的圖案比較多,也賣得比較快。
蛇年春節,賣得火的還是金蛇剪紙。在高密,花開富貴蛇、吉祥如意蛇,各種以蛇為題材的剪紙作品,讓人看了愛不釋手。
高密剪紙藝人齊秀花介紹說,你像這個蛇吧,叫蛇纏元寶蛇,中間纏著一個元寶,口里叼著一串線,數不盡的金錢,這一個蛇是蓮年有余蛇,就是蛇在一個荷花上,荷花下面有一個荷花葉子,你像蛇盤兔,就是老百姓說的,蛇盤兔越過越富。
高密剪紙藝人齊秀花的作品《金牛奮蹄》,曾經作為生肖郵票在全國發行。今年,一張張紅紙在她的剪刀下,又變成了一百種活靈活現的小蛇。
而在做泥塑出名的姜莊鎮聶家莊,泥塑藝人聶臣希也把卡通金蛇這種流行元素融入造型中,賦予他們可愛的形象。
高密泥塑藝人聶臣希告訴記者,頭頂福字,渾身金黃色,所以我給創作這個蛇起了個名字叫金龍賀歲送福來,寓意全國人民在蛇年,吉祥安康、四季平安。
記憶鄉愁傳承: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傳承人聶臣希
中國鄉村之聲 2016-01-19 18:57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藝幕幕,人間百態
畫卷幅幅,天地萬物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從去年6月起,面向社會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故事。
現在,中國鄉村之聲精心選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國民間文化和其傳承人,望與您一同分享中華文化的美好記憶。
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被稱為山東高密民間藝術四絕之一。
這些年,隨著作家莫言的作品走紅,有著濃郁高密特色的聶家莊泥塑也走進了更多人的視線,聶臣希是聶家莊第21代泥塑傳人,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樣,他同樣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
聶臣希
泥塑21代傳人
豎眉瞪眼的“叫虎”、古怪靈巧的“搖猴”、威武喜氣的“座獅”,還有仕女、羅漢、“牧童”、“花姑”等等,在聶臣希院子和房間里,到處是已經完工和還沒做好的泥塑作品。
聶臣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家莊泥塑的第21代傳人,一塊塊看似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經過一道道工序,漸漸蛻變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藝術品。
他的泥塑中能看到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鳥獸蟲魚,他們或靜或動,能斗趣、能發聲,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
起源與發展
泥塑藝術源遠流傳
聶家莊泥塑相傳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最早的泥塑本來是禮花焰火的泥巴外衣,做成泥娃娃的形狀,焰火放完后被當作玩具或者擺設。
到了清康熙后期,聶家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捏泥塑,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聶家莊泥塑的輝煌。
申遺與創新
搶救失傳文化
2012年,聶家莊泥塑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聶臣希感覺到自己的手藝越來越受歡迎,工作越來越忙碌。
很多泥人兒的造型已經頻臨失傳,聶臣希邊繼承邊創新。他走訪民間老藝人,對流傳了幾百年的泥塑挖掘、搶救、整理,還開始嘗試在傳統技藝里加入新元素,給泥人兒調制新顏料、加上吉祥語,讓鳥獸魚蟲的樣子更萌更可愛,為古老的泥塑注入現代元素。
不過,自己做了40多年泥塑,聶臣希深知這門手藝學藝苦、見效慢、枯燥無味,他最擔憂的還是后繼無人,如今,聶家莊的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從事這個行當。
工匠老齡化
擔憂后繼無人
“從我們村做這個工藝品的整體年齡來看,我算是最年輕的一位,總得平均來說,制作這個工藝品的就得60多歲?!?/p>
不僅泥人兒工匠老齡化,從事泥塑制作的人數也在減少,在頂峰時候,聶家莊從業人員多達300多戶,而如今還不到30戶。泥塑手藝的傳承還受“家庭單傳”觀念的影響,聶臣希擔心,民間藝人一旦后繼無人,很多寶貴的泥塑工藝品也會從我們身邊消失。
“現在我這個年齡還能干,以后年齡大了不能干了,假設沒有年輕人把這個事繼承下去,這個藝術就可能失傳了?!?/p>
聶家莊西村看泥塑
2013-01-25 22:37:07
聶家莊泥塑被稱為高密“三絕”之一,以泥塑玩具、泥塑工藝品為主。相傳始于明代萬歷年間。聶家莊分東村、西村,都屬高密市姜莊鎮。在這兩個村里,聶姓都是大姓。1月11日,紅男綠女諸多同仁,與高密同道一起切磋交流的同時,主人熱情陪同我們來到聶家莊西村,零距離接觸聶家莊泥塑這一綻放異彩的高密民俗瑰寶。
聶福來制作、銷售“鍋子花”,是聶家莊泥塑的鼻祖
據聶氏家譜記載,明代萬歷初年,聶福來開始以制作和銷售“鍋子花”焰火作為謀生手段?!板佔踊ā笔且环N以泥巴做外衣,中間裝火藥,頂部留空,外形極似反扣鍋底的器具。聶福來別出心裁地將裝火藥的泥墩做成娃娃形狀。這樣,放完焰火后的泥墩便可以當作玩具或擺設品,一舉兩得?!板佔踊ā笔艿礁浇拇灏肃l民眾的認可和喜愛,人們便紛紛仿效。
清代康熙后期,聶家莊東、西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捏開了泥巴,并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家庭觀賞品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后來又有了專供欣賞的“條子人”如仕女、戲文人物等。 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不會動、不會叫、不會斗趣的“呆”玩具,這時已經會動、會叫、會斗趣,“活”了!聲形并茂的泥塑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也是在這時候出現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聶家莊泥塑發展到50多個品種,行銷全國,受到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廣泛喜愛。近年來,聶家莊泥塑在一批老藝人的努力下,大膽改進創新,努力增加品種,其中新創作的獅子滾繡球、豬八戒背媳婦、麻姑獻壽、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梁祝、萬福女等,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對比協調,在藝術風格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聶家莊泥塑的藝術特色
現在,聶家莊泥塑作品有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悟空與八戒;還有“躺躺孩”、“坐孩”(坐在蓮花上抱魚、抱桃、抱石榴)、“響孩”(帶哨音的)、“叭噠孩”(手搖啪啪響);以及老虎、對獅、鳴雞、搖猴、金魚、青蛙、秋蟬、騎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水果、桃、杏、柿等。彩繪多用大紅、桃紅、綠、黃、紫等點染,再以墨、金勾點,鮮艷響亮。
聶家莊泥塑無論是創作題材的選擇,還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運用,都受到高密撲灰年畫(另發博文介紹)和剪紙藝術的深刻影響,撲灰年畫和剪紙表現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鳥獸蟲魚等,都可以在聶家莊泥塑中找到。在藝術造型上,聶家莊泥塑向剪紙靠攏,大膽夸張,注重寫意神似,力求簡約概括,似于不似。在色彩運用上,聶家莊泥塑追求鮮明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紅和大綠兩種基本顏色為主,卻能把動物和人的神情襯托得恰到好處,又不失濃郁的民間情調,在這一點上,聶家莊泥塑與撲灰年畫是一致的。聶家莊泥塑還吸收了撲灰年畫上“明油”和“涮畫”的技法,加強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暈化效果。
聶臣??谥?、手中的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西村村北的東西大道上,臨街坐落著一排普通的平房。平房東頭的幾間,便是當地有些名氣的聶鵬泥塑作坊。這家作坊泥塑品的制作、出售都由聶鵬和他父親聶臣希經營打點著。聶鵬是九零后“新銳”,外出奔忙去了。聶臣希陪同我們參觀瀏覽了店鋪里林林總總的泥塑作品之后,又特意與我們一起來到他們設在村內自己家里的泥塑制作間,并向我們介紹了聶家莊泥塑的工藝制作流程。
聶臣希的介紹讓我們大致了解了聶家莊泥塑的工藝制作過程。
取當地黃粘土,晾干、砸碎過篩,按粘土二、沙性土一的比例進行調土;將調好的土加水泡一到兩天,俗稱“燜土”,兩天后將“燜”好的土用腳反復踩細,泥的軟硬根據制作泥玩具的大小和種類而定;制模首先要創作坯胎,再將坯胎修好晾干,用備好的泥制模,然后修好、晾干、燒熟;磕坯,先將薄土均勻地撒在模具內,再將備好的泥塞入模具中,修好、磕出晾曬;修坯,待泥坯晾至四五成干時進行。將磕坯形成的毛翅修去、摳出哨子眼兒等;裝哨時首先選取蘆葦桿,截成四五公分的哨體,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將哨子裝在泥坯的哨子眼兒中;粘接是將裝好哨子的泥坯,用皮革(以前是用一種特制的牛皮紙)首尾粘接起來,粘接時先粘尾部,后粘頭部;涂粉,用化石粉加十分之一的膠,再加適量的水調均涂在泥坯上;著色,一般先涮紅色、依次再涮藍色、綠色、黃色、紫色,最后抹黑色。
經過這些大大小小的十多道工序,一件聶家莊泥塑作品就算完成了。
山東“泥塑父子兵”的藝術情懷
豎眉瞪眼的“叫虎”、古怪靈巧的“搖猴”、威武喜氣的“座獅”....。.這些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聶家莊泥塑,亮相此間舉辦的“蘿卜會?元宵山會”展臺。
記者1日專訪了山東高密聶家莊聶鵬泥塑作坊的泥塑“達人”――聶臣希、聶鵬父子。聶家父子的泥塑作品,獲得過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金獎,被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收藏,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出,獲得海內外游客的贊賞。
今年48歲的聶臣希,是聶家莊第21代泥塑傳人。從小時候簡單的捏土開始,他慢慢精通了泥塑制作復雜精深的工藝流程。
聶臣希說,2007年聶家莊泥塑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諸多海內外高校的師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前來參觀、學習,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泥塑產生了興趣。
聶臣希驕傲地說,他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有的來自中國香港、澳門,有的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家,由于對泥塑的熱愛,讓他們完全沒有了地域的界限,相處得十分愉快。
聶臣希的兒子聶鵬,是個瀟灑帥氣的“90后”小伙。由于從小耳濡目染,他一直對泥塑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2007年,他創辦了聶鵬泥塑作坊,開始以泥塑為職業的生活。
在學習制作泥塑的初期,聶鵬在如何著色、如何令動物表情更傳神等關鍵技藝上遇到很多困難。經過不斷鉆研、練習,他漸漸熟悉了整個制作過程,并在祖輩的傳統方法中加入了很多創新元素。聶鵬說:“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建立起專門的泥塑產業園,把泥塑事業產業化,在繼承原有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讓更多海外朋友認識中國泥塑”。
“2007年泥塑被列為國家級‘非遺’,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甭櫝枷Uf,“國家越來越重視民間文化,對我們民間藝人是極大的鼓勵,為民間藝人對泥塑事業的發展增加了信心”。
“我有決心和信心把泥塑事業干好并傳承下去,這也是我的責任?!甭櫝枷Uf。他希望通過開辦這個家庭式作坊,來帶動泥塑民間藝術的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這項民間藝術,從而推動中國泥塑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
據悉,聶家莊泥塑起源于明代萬歷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原由山東高密聶家莊一戶窮苦藝人從捏鍋子花開始,經過民間藝人世代相傳,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色、聲、動俱佳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泥塑藝術中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