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0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龍燈扎制,仉家龍燈扎制技藝
從藝年限:42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壽光市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038
仉松三,男,1980年開始從事龍燈制作技藝已近40年,談到龍燈的發展現狀,現在主要還是自扎自用。作為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前他已有四個徒弟跟著學習這門手藝,無論如何也要將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不能失傳。2012-11-29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仉家龍燈制作技藝自光緒元年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仉家龍燈是用紙裱糊、竹篾扎制的龍燈造型藝術。取材因地制宜,材料簡單易得,制作過程包括扎、糊、畫三大步驟,以竹子作為骨架,外面糊紙再繪畫,龍頭制作精美,內置蠟燭不倒。龍頭的制作十分復雜,以麻做胡子,龍頭上裝有鈴鐺、絲帶等裝飾品。龍身上放有蠟燭,每節放兩支。每支蠟燭燃燒約半個小時,頂端有口,可以方便更換蠟燭、出煙等。
傳統的仉家“龍燈制作”包括龍燈制作、龍燈表演兩部分。龍燈表演有“二龍戲珠”“臥龍”“大擺尾”“小擺尾”“里裹”“外裹”等動作。每條龍的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以跑陣為主,一人在前用繡球斗龍,其余全部舉龍,有起有臥,交錯進行。舞龍燈時,前有制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后有“龍尾鼓樂”伴奏,兩旁還伴有號角聲和口吐縷縷煙火,如幾條龍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2012年12月第三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二龍戲珠還口吐煙火 聽傳承人講述半世情緣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6-02-22 08:40:10
濰坊新聞網2月22日訊 舞龍燈——春節、元宵節里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壽光市侯鎮仉家村的舞龍燈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不但扎制工藝獨特,而且夜間舞龍帶燭燈,伴隨著煙花禮炮,兩條長龍舞動起來,如蛟龍出海,騰云駕霧,深受人們喜愛。2月21日,仉家龍燈第四代傳承人仉松三向記者講述了龍燈與他們村的百年故事。
龍身35米長,最大直徑1.2米
2月20日,陽光格外明媚。在壽光市侯鎮仉家村的巷子里,村民們仍沉浸在春節的喜慶氣氛中,期盼著觀看村里的舞龍燈表演。
提起仉家村的舞龍燈表演,附近十里八村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該村村委大院,一間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盤著兩條“長龍”——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張開后,舌頭還能上下活動,龍鱗片扎制緊湊,顏色與龍頭顏色一致。
在屋子西側,仉家龍燈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仉松三正在扎制“龍頭”。他今年64歲了,已經舞了48年龍燈,對龍燈有著特殊感情?!褒堫^使用竹片扎制而成,然后再粘上布,最后再在上面涂色?!必胨扇嬖V記者,“龍頭”扎制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麻煩,竹片需要打磨均勻,另外龍頭一些部位還要使用打彎的竹片。
除此之外,龍身也是用竹片扎制起來的?!耙粭l龍身長35米,龍頭處最大直徑為1.2米、龍身直徑0.9米,總共用4000多個竹片?!必胨扇f,一個人光扎制龍頭就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記者發現,年過六旬的仉松三手上的老繭比較厚,在扎制龍頭時,表情格外莊重?!褒垷粼萍妓囀且惠呡厒飨聛淼?,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心血。所以,扎制龍燈時,容不得一點馬虎?!必胨扇嬖V記者說。
使用特制蠟燭,舞龍時不熄滅
仉松三和其他幾名龍燈傳承人將兩條“巨龍”帶到了村委大院里?!熬摭垺币粭l是紅色的,一條是綠色的,即將上演的是“二龍戲珠”。
表演者穿上服裝,準備就位?!按蠹覝蕚浜昧藛??挑起龍頭,走嘍!”隨后,鑼鼓聲響起,兩條“巨龍”擺尾騰空,在“龍珠”的挑逗下,相互追逐、嬉鬧。
“一個龍頭20公斤,龍尾8公斤?!必胨扇嬖V記者,一條龍需要10個人舞,兩條龍就是20個人,挑龍身每節要有兩個人相互替換,龍頭演員要換3個,因為挑上10分鐘,就會累得滿頭大汗,龍尾也要換1個,加上鑼鼓隊,一場表演下來,整個舞龍燈隊伍達50余人,否則很難撐下來,“大家舞龍的動作已經很嫻熟了,不足的是白天看不到龍燈的獨特效果?!?/span>
當天晚上7時許,真正的舞龍燈表演上場。舞龍隊和鑼鼓隊準備好后,鞭炮聲響起,兩條龍開始舞動起來。伴隨著鞭炮燃放后的煙霧,“巨龍”猶如騰云駕霧,上下翻騰。最具特點的是,龍頭和龍身中有燭光,龍頭上下晃動,龍尾左右搖擺,大有翻江倒海的氣勢。
為了讓燭光在舞龍時不熄滅或引燃龍身,仉家龍燈傳承人制作了獨特的蠟燭。這種蠟燭用秸稈作蠟芯,蠟油也是特制的。舞動起來不光蠟燭不滅,產生的蠟淚也非常少。
“在龍燈剛發明之初,龍身里使用的就是蠟燭,但當時蠟燭是否是特制的,現在已經無從考究了?!必胨扇嬖V記者,他們曾在龍身里安裝燈泡,可是效果不好,便又改用了蠟燭。
始于清朝,已經傳承一百多年
提及仉家村里的舞龍燈風俗,仉松三告訴記者,據傳早在1875年,他們村一名百歲老人在仉家花園休息時睡著并做了一個夢,夢中一青一紅兩條龍在云中打斗嬉戲,老人一下被驚醒了?!斑@名老人將此情景記在心里,見人就描述。同村人仉永均聽到老人的故事后深受啟發,并與妻子借助侯鎮一座龍王廟里的雕龍模樣,扎制了兩條龍?!必胨扇f。
舞龍燈停了一段時間后,上世紀六十年代,農村的精神文化活動匱乏,仉家村村委和龍燈傳承人開始考慮重新舞龍燈。
“當時的傳承人也怕這門藝術失傳,1968年冬天,龍燈第二代傳承人仉成之開始靠著記憶扎制龍燈?!必胨扇嬖V記者,最難扎制的是龍頭,反復嘗試了很多次,用了一個冬天終于扎制成功了。
在扎制龍燈的同時,村委開始尋找舞龍表演者。村里的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后,紛紛報名。對龍燈情有獨鐘的仉松三,也跟著大家報了名。
幾天下來,前來報名的青年達到了200多人?!白詈蠼涍^篩選,150人參加表演,組成了龍燈隊、鬧海隊、鑼鼓隊?!必胨扇嬖V記者,他被選進了龍燈隊,而且還是挑龍頭,這讓他高興了好幾天?!耙粭l龍中,最難演的是龍頭和龍尾,對表演者的體力、靈活性有著嚴格要求?!?/span>
人員選好后,進入了緊張的訓練?!耙驗槲姨酏堫^,肩上的擔子格外重,如果挑不好龍頭,就會影響正常演出?!必胨扇秊榱司毢貌椒ズ蛣幼?,白天跟老師學習,晚上就和大家一起練,“那時候舞龍燈完全是出于愛好,所以經常練到晚上11點?!?/span>
村里多數年輕人都會舞龍燈
看著眼前即將扎制好的龍頭,仉松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半m然現在多是年輕人挑龍頭,可是每次演出,我都要過把挑龍頭的癮?!必胨扇f,龍頭扎制好了,離整條龍的扎制成功就不遠了。
仉松三告訴記者,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燈寓意著民間傳統文化豐富,社會和諧繁榮。
仉松三說,舞龍燈的動作豐富,變化多樣,有“二龍戲珠”、“臥龍”、“大擺尾”、“小擺尾”。表演中,兩條龍時而盤旋,時而翻動,最精彩的時候還能口吐煙火,非常壯觀。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4月,仉家龍燈扎制技藝就已經列入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柏爰引垷魜碜悦耖g,傳統元素濃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必胨扇f,他們村里有800多人,傳承龍燈扎制和表演技藝是每一名村民的責任?!按謇锍酥欣夏耆藭椠垷敉?,多數年輕人也會舞龍燈?!庇浾?鄧永杰
侯鎮仉家龍燈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
壽光日報 2010-08-11 16:08
核心提示: 侯鎮仉家龍燈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圖
一個夢,成就一項民間藝術
侯鎮仉家龍燈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
壽光日報訊(記者 劉光杰 通訊員 王洪泉)在我市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侯鎮仉家村的“龍燈制作工藝”榜上有名。
1878年仉家祖輩扎制成了第一對龍燈
仉家村原有三大文化遺產,一個是仉家廟,又叫“碧霞觀”;一個是仉家花園;另一個就是龍燈制作手藝?,F在“碧霞觀”和仉家花園都不復存在,只有龍燈制作手藝流傳了下來。仉家龍燈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來自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相傳,1875年,仉家村一名百歲老人在仉家花園休息時,夢到了一青一紅兩條龍在天上云間翻來覆去,夢醒后,老人見人就把自己的這個夢境描述一番。同村人仉永軍聽完老人的講述深受啟發,決定扎制龍燈。
仉永軍的媳婦也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兩口子四處尋找扎制龍燈的材料,然后分別扎制龍頭、龍尾和龍身。當時侯鎮有一個龍王廟,廟里有兩根頂梁的大柱子,柱子上畫著兩條龍,仉永軍夫妻倆最初制作的模型就是借鑒了這兩條龍的造型,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一點點扎制成的。3年后,一對龍燈扎制成功。
由于這兩條龍非常龐大,而仉永軍家的院門口又非常小,一對龍燈只能從院墻處扔到外面,當時兵荒馬亂,仉永軍扎制的這對龍燈一個被人偷走,一個在房子大火中燒毀。
1968年,仉家村人再次復制出了龍燈
雖然最初扎制的一對龍燈已不復存在,但扎制龍燈的手藝仉永軍卻永遠忘不了,并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同村的仉成之。1968年,已近80歲高齡的仉成之有了要再次復制龍燈的想法。老人想,自己年事已高,如果不把這份手藝流傳下去,手藝就真的失傳了。
對于老人的想法,仉家村人都非常支持。30多個村民湊在一起,在仉成之老人的指導下,用了3個月時間就重新復制出了一對龍燈。這對龍燈被仉家村人一直妥善保管,保存流傳到現在。
仉家龍燈制作工藝技術獨特,古樸自然。過程包括扎、糊、畫三大步驟,取材因地制宜,材料簡單易得,如有竹、粗鐵絲、麻、顏料、蠟燭等。整條龍燈是以竹子作為骨架,外面糊紙再繪畫。龍頭的制作十分復雜,以麻做胡子,龍頭上裝有鈴鐺、絲帶等裝飾品,一條龍有35米長,光龍頭就得5個人制作10天。龍頭重達30多斤,龍身上放有蠟燭,每節放兩支。每只蠟燭燃燒約半個小時,頂端有口,可以方便更換蠟燭、出煙等。加上挑珠子的,一共需要30多個人來舞龍,光龍頭就需要3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來挑。在扎制龍燈過程中,要求藝人既要具備高超的造型能力,又要熟悉舞龍燈的步伐與動作,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設計制作出龍燈內置蠟燭而不倒的技術。
舞龍燈一度是仉家村人的“獨門絕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傳統的仉家“龍燈制作”包括龍燈制作、龍燈表演兩部分?!褒垷糁谱鬟@一傳統手工技藝,是伴隨著舞龍燈這一民俗活動出現的。每年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都會舉行隆重的舞龍燈活動?!?/span>
仉文閣老人告訴記者,他從8歲開始就跟著大人們舞龍燈。節日前,村里先組織排練,專挑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大個子的挑龍頭,個矮的挑龍尾。那時候生活很貧困,為了鼓勵大家,每當演出時誰挑龍燈挑得好,中午飯就獎勵倆肉火燒。
仉家村的舞龍人員表演起來,起起伏伏,將龍舞得飛騰盤踞,在漆黑的夜晚顯得格外威風,宛如活龍再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仉家村的舞龍燈表演盛極一時,每當盛大節日,就被邀請到濟南、濰坊等地方演出。
傳承推廣任重道遠
龍燈制作與舞龍燈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和農村節日習俗的重要活動之一,伴隨農村生活方式的轉換,其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進而導致舞龍燈等傳統的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失去了原本的用武之地。
可喜的是,逢年過節,仉家村人仍在堅持著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就像仉文閣老人講的,老祖宗千辛萬苦留下來的東西,萬萬不能失傳在我們手中,否則對不起子孫后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有合適的機會,他們會把仉家村這一民俗活動推薦到多個文化活動中演出,并將仉家龍燈扎制手藝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