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柳疃絲綢技藝
從藝年限:48年
單位及職務: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責任公司 董事長
所屬地區:昌邑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336
魏耀琳,男,1954年4月出生,籍貫昌邑市龍池鎮龍北村,現為山東省非遺“柳疃絲綢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昌邑市華裕絲綢有責任公司董事長。他1974年,20歲的就進了絲綢工廠,他幾乎做遍了所有的崗位,熟悉了絲綢制作的各種工藝。
2014年6月他作為山東省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疃絲綢技藝傳習所,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的年輕人掌握傳統技術。傳習所配有扔梭木機、絡機、搖穗機、牽機、刷機等全套生產設備,可進行傳統手工柳疃絲綢從配絲、藥絲、漂絲、絡絲、牽機、刷機、作穗、織造全過程的教學。傳習所的建立,為柳疃絲綢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柳疃絲綢找到了傳播的載體。
魏耀琳他在自己的柳疃鎮的建設的一個小型絲綢博物館,即昌邑絲綢陳列室,從琳瑯滿目的絲綢制品中,依然能感受到柳疃絲綢的光輝歲月,述說著柳疃絲綢的前世今生。展館里,幾臺老式織機顯得格外耀眼,這都是魏耀琳到柳疃的村里收集的散落在民間的“古董”。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下柳疃絲綢的輝煌歷史,讓后來人永遠銘記祖先創造的精神財富。
這些年,為搶救日漸失傳的古老技藝,他不停地忙碌奔波著。雖然來路還有很多艱難,但作為第八代傳承人,魏耀琳始終心懷夢想: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承載著中國傳統絲綢文化的柳疃絲綢,延續至今實屬不易。他希望更多的人珍愛咱們自己的絲綢和絲綢文化,給它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讓傳統的遺產重新煥發出新的光芒與生機。
柳疃絲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清朝嘉慶年間,山東省濰坊市昌邑柳疃一帶的人開始到東山(山東棲霞桃村一帶)販柞綢、纊絲和織綢。柳疃從東山進柞繭后,逐步發明了柞繭的纊絲。柳疃人于道光年間發明木制腳踏纊車,柳疃絲綢正式問世,在不斷的傳承中,柞蠶繅絲技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泡絲、藥絲、撴絲、撂籰子(倒絲)、牽機、刷機、撞軸、繒機、織機、漂煉、晾綢、平綢。柳疃絲綢織工細密,色澤光亮,手感舒適,經磨耐用、冬暖夏涼。
中國是世界絲綢的故鄉,柳疃是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柳疃絲綢以其手感密糯、飄逸高雅的獨特風格,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開拓了南洋諸國絲綢市場,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和華僑之鄉,在中國以及世界繭綢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山東省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昌邑市絲織一廠改而成的大型民營企業,座落在渤海萊州灣畔、馳名中外的絲綢之鄉――柳疃鎮。公司占地面積69000平方米,其中生產車間面積23000平方米,擁有員工780人,絲織主機328臺套,其中引進意大利產SM-93、天馬-11、P1001ES劍桿織機64臺、瑞士配套附機20臺。
柳疃絲綢技藝傳承人魏耀琳
魏耀琳,1954年4月出生,籍貫昌邑市龍池鎮龍北村,現任昌邑市華裕絲綢有責任公司董事長。是省級非遺項目柳疃絲綢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魏耀琳一直致力于柳疃絲綢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特別是2018年以來,充分挖掘當地傳統絲綢文化,在帶領企業搞好生產的同時,注重傳承人的培養,聘請當地絲綢老藝人參與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充分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全年組織培訓8次,培訓人員30多人次。并進一步完善了非遺傳習中心的建設,建設了產品展覽室、大師工作室、游客休息室和購物中心等為一體的華峪繭綢文化博物館,一年來共接待國外客戶、省、市級領導三十多次,接待參觀游客3萬余人,向他們充分展示傳統柳疃絲綢的魅力。華裕繭綢文化博物館也被評為山東省縣級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縣級示范點。柳疃絲綢技藝成為第一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責任公司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單位。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成立了濰坊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魏耀琳同志擔任會長,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下,他帶領協會會員共同努力,昌邑市非遺保護工作碩果累累。舉辦了“走昌邑·訪非遺”非遺攝影大賽、首屆蒲葦草編技藝大賽、“久遠的記憶與傳承”-昌城民俗大拜年系列民俗展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剪紙精品展等活動;組織部分非遺項目參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千年濰水·手藝之都”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保護成果展示月活動、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第二屆濰坊(東上虞)紅爐文化節等。2019.6
2008年6月濰坊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6月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首屆會長。
2019年6月6日榮獲2018年度山東省十大模范傳承人。
柳疃傳統織綢工藝—疙瘩綢
【文旅昌邑】柳疃絲綢技藝傳承人魏耀琳獲推薦2018“全省十大模范傳承人”
昌邑市文化局 2019-05-29 11:18
為增強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前期,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部署了“2018年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十大模范傳承人”申報工作。各地共推薦亮點工作37個,模范傳承人34個。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確定了2018年全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十大模范傳承人推薦名單。其中,我市柳疃絲綢技藝傳承人魏耀琳入選2018年度“全省非遺保護十大模范傳承人”。
魏耀琳,1954年4月出生,籍貫昌邑市龍池鎮龍北村,現任昌邑市華裕絲綢有責任公司董事長。是省級非遺項目柳疃絲綢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魏耀琳一直致力于柳疃絲綢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特別是2018年以來,充分挖掘當地傳統絲綢文化,在帶領企業搞好生產的同時,注重傳承人的培養,聘請當地絲綢老藝人參與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充分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全年組織培訓8次,培訓人員30多人次。并進一步完善了非遺傳習中心的建設,建設了產品展覽室、大師工作室、游客休息室和購物中心等為一體的華峪繭綢文化博物館,一年來共接待國外客戶、省、市級領導三十多次,接待參觀游客3萬余人,向他們充分展示傳統柳疃絲綢的魅力。華裕繭綢文化博物館也被評為山東省縣級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縣級示范點。柳疃絲綢技藝成為第一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責任公司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單位。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成立了濰坊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魏耀琳同志擔任會長,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下,他帶領協會會員共同努力,昌邑市非遺保護工作碩果累累。舉辦了“走昌邑·訪非遺”非遺攝影大賽、首屆蒲葦草編技藝大賽、“久遠的記憶與傳承”-昌城民俗大拜年系列民俗展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剪紙精品展等活動;組織部分非遺項目參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千年濰水·手藝之都”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保護成果展示月活動、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第二屆濰坊(東上虞)紅爐文化節等。
絲綢陳列室再現柳疃絲綢成就
時間: 出處:濰坊晚報 作者:王洪磊 張偉麗
上午,在新建的“絲綢陳列室”里,幾位紡織工人正在觀賞一架老式織機。
該絲綢陳列室由柳疃鎮華裕絲綢有限公司建成,在這個15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了自清代至今200多年來,柳疃絲綢的生產設備、成品以及各類圖片近千種,比較完整地再現了柳疃絲綢的輝煌成就。
柳疃“絲綢之鄉”美名古已有之,“柳綢”的特點是配絲合理,織工細密;手感密糯,珠光寶澤;軟薄輕柔,飄逸典雅。據了解,目前,柳疃鎮絲綢產品已有200多個品種,500多個花色,其中,華裕公司生產的“雅風”牌真絲面料榮獲山東省名牌產品稱號。
柳疃絲綢(民間手工技藝類非遺)
2015-05-21 10:02
核心提示:柳疃絲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織造工藝。歷史上,人們把這里生產的絲綢稱之為“柳綢”。
柳疃絲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織造工藝。歷史上,人們把這里生產的絲綢稱之為“柳綢”。柳疃絲綢在一個多世紀的艱難曲折光輝歷程中,留下了“織造府綢”、“絲綢之鄉”和“華僑之鄉”數座里程碑。2006年底,昌邑柳疃絲綢工藝已成功申報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的魏耀琳入選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成立了柳疃絲綢制作技藝傳習所。
中文名:柳疃絲綢工藝
所屬地區:山東·濰坊·昌邑市
遺產編號:Ⅷ-12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保護單位:昌邑市華裕絲綢
柳疃絲綢工藝的產生
傳統的柳疃絲綢,與中國的家蠶綢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蠶繭蠶絲為原料織造的繭綢。山東東部山區自古以來盛產野蠶,但從漢代到明代,僅僅是被歷代統治者視為反映國家太平的祥瑞而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明代末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山繭的價值逐步被發現,繭綢的織造由之出現。明萬歷年間的《萊州府志》的貨物類就有了“山繭綢”的記載。但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原因,山繭綢的發展和傳播異常的緩慢。近代棲霞人孫鐘澶《山繭輯略》載:“山繭之用,自漢至明,謂之祥瑞,終未能暢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啟,齊東一帶,鄉間有以此制線代布者?!本褪菍@一史實的真實描述。
昌邑的柳疃居于膠濰平原,瀕臨渤海,并不出產山繭,那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繭綢的生產中心呢?這在《山蠶輯略》中同樣能找到答案!“……我棲自嘉慶初年以紡車紡線而盛行焉。至十七年大兇,鄉人或紡線,或織綢,以易有無,而賴以生活者益眾。其線名曰山線,織出之綢有二種,其次者曰小綢,亦曰黑綢。高者曰大綢亦曰白綢。山西昌邑俱到桃村安莊收買小綢,至張家口、西口兌換羊皮、口蘑等,否則或販賣于烏蘭查布盟。大綢銷行南地并北京?!笨梢姴亓督z綢的傳來與當時昌邑柳疃籍的商人在膠東販賣絲綢有關,因為豐厚的商業利益,昌邑柳疃一帶的商人由異地坐莊,逐步開始了本地織造。
柳疃絲綢工藝的發展
柳疃絲綢的原料最初來源于膠東半島的牟平、海陽、棲霞、萊陽和魯中南山區的日照、諸城、莒縣、沂水等地山區,后來遼東半島的柞繭也源源運來。清朝道光年間,柳疃的絲織業日益興盛,用繭綢品種逐漸增多,質量不斷改進。當時織出的名牌產品就有南山府綢、明絲綢、老寬綢二十碼、五十碼、大黃綢、小黃綢、一六綢等,這些品種用料精良,配絲合理,美觀大方,樸實耐用,深受商人和用戶歡迎。他們根據市場需要,又進一步完善工藝,漂煉壓光后,使柳疃絲綢外觀美麗,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在此同時,織造業主還利用染布工藝,開始了絲綢的印染。
1845年,瓦城的趙連運首先來柳疃開設了“福盛店”繭莊(復興店前身)。龍池的齊恩明也開設了“廣盛店”。時隔不久“雙盛合”、“公聚?!?、“合盛?!钡仁畮滋幗z綢商號相繼開設營業。繼此柳疃絲綢商號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
這些絲綢商號將購進的原料,發放四鄉農戶,有繅有織,再根據加工工日費用和產品質量優劣等級,于月底或季末結算帳目。這樣農戶可做無本的家庭手工業,以補農業不足。而商號也不用上繅絲和織綢設備即成為絲綢產品的廠家。逐步確立了一個社會加工、工貿相聯的生產形式。建立起了一個絲店、機戶和機匠三位一體的生產體系。機匠受雇于機戶,出賣勞動力,機戶則根據絲店的來料和要求,加工出需要的絲綢產品,而擁有較大資本的絲店,則用放料取貨,以貨出售的方式,從事商業經營。這種產銷相聯的經營方式對柳疃絲綢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絲綢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以柳疃為中心的數百個村莊,幾乎家家織機聲,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機房)。這時膠濟鐵路修起,內陸與沿海諸港口的溝通,使膠魯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個繁榮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來。清代王元廷《野蠶錄》對當時柳疃的繁榮有著詳細的記述:“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陛,繭綢之名溢于四遠。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內外蒙古,裨販絡繹不絕于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笨梢姰敃r柳疃已經成為銜接我省各地經濟的樞紐之地。
1902年,清政府為便于絲綢交易、貨幣匯兌、信函交流,在柳疃領先設立了郵政局。郵政局的設立,使柳疃的白銀交易更趨活躍,成了昌邑縣金融活動中心?!兑靶Q錄》記載:“其銀價比鄰境恒低一二百文,鄰境之購銀者,無不唯柳疃之是趨,以區區一市鎮,而有爐房八家,其輸入者可知矣?!?/p>
民國時期,柳疃鎮已成為山東山繭綢的主要生產基地。1916年,柳疃商務會在街北小龍河上,樹有“萬善同歸”石碑,僅碑陰所刻捐款的商號、煉房、店鋪就有140余家,足見當時柳疃絲業的發達和商貿的興旺。1933年版《現代中國實業志》載:“山東主要產綢產地,為昌邑、棲霞、牟平等縣,均共有織機六七千架,每年織繭綢一百余萬匹,全省總產量約達一百五十余萬匹,約占全國繭綢總產量百分之八十?!傲?,民國二十一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資料匯編》載:“(昌邑)織綢木機在前十數年繁盛時期,約有一萬余架,工作人員數達十萬左右,出品約六十萬匹,總值約四百萬元?!笨梢姴厮a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還要多。此時期,柳疃絲綢暢銷本省,也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同時還遠銷亞歐諸國。一些當年在異國背綢包袱的華僑說:“在國外向家鄉寫信,地址只寫中國柳疃即能郵寄到家?!?/p>
1914年,《膠州灣》(日、田原天南著)載:“柞絲綢是山東著名的物產……柞絲綢的主要產地,是萊州府下的昌邑柳疃(濰縣東北40公里),柞絲綢的原料,粗品使用遼東半島的安東、寬甸、鳳凰城、岫巖、懷仁等縣的柞蠶絲,精品使用山東省內膠東和魯中南的柞蠶絲,其價低廉,富于持久力……。昌邑下的柞絲綢年交易額約一千萬兩。出口方面從前主要是印度,其后是澳大利亞、新西蘭。銷歐洲大陸法國最早。近來英國、美國也需。日本就不待說了。其用途作為服裝面料,現在飛艇、汽車也開始應用。近來法國、意大利又進口山東的柞絲原料,用其織綢,名曰“里昂山東綢”和“意大利山東綢”,來販賣銷售,但其價格低廉方面無法和山東綢比?!蓖ㄟ^日人的這段敘述,可見柳疃綢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聲譽。
柳疃絲綢工藝的衰落
大約從1916年起,柳疃的綢業開始出現衰退,《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匯編》稱其原因有五:“一是外國人造絲涌入,日本人造絲避關偷運我省沾化、利津、羊口、下營,再銷往內地。二是俄國閉關拒絕外貨輸入,我即失去洋國外市場。三是受南洋各島日英屬地復行重稅,暗示抵制。我銷貨市場頓形疲滯。四是遼寧柞繭原料被日攫取,失去柞繭原料基地。五是織綢技術不改良,再加施漿過多,質量下降?!?/p>
柳疃柞絲綢向為出口大宗,當地鄉民賴以織綢手藝生活者不下數萬人。為使絲綢銷路“東山再起”,昌邑柳疃以及周邊雙臺、龍池、南逄一帶的行商,背起綢包,遠赴南洋等地推銷絲綢。往返跋涉,帶回國外市場信息,同絲綢商號和織戶共同研討改進絲綢工藝來提高產品質量。官方也引起了重視,首先準予免稅。故雖在殘喘危機著急際,仍可支持生產。1920年“東海關稅務司以昌邑繭綢銷路日滯,曾呈準農財兩部,通令各海關,昌邑繭綢凡出口者一律免稅”(1929年6月《山東工商極》第一期)。至1924年,又經東海關呈請批準,“前項繭綢運往本國在內地銷售者亦一律免稅”(同上)。延至1926年“張宗昌督魯,創設貨物稅局,復經工商等據情呈請奉令核準援案免稅,故當次時代民眾雖呻吟于軍閥鐵蹄”蹂躪之下,而柳疃絲綢業“猶能延茲生命”?!扒掖隧椑O綢在昌境并非有工廠制造,其從事工作者多系一般貧民老婦幼女之家庭工藝,念保護民生,獎勵特種工業,國府已有專條,為此懇請轉呈政府準予援照成案,豁免昌邑繭綢統稅”(上為原載1929年10月《山東工商報》公牘7-8頁,陳鸞《呈山東省府》)。1933年,美國舉行“芝加哥百年進步紀念世界博覽會”,美國總統胡佛宣言邀請世界各國出品參加。柳疃綢參加展出,并獲殊榮。但衰敗之勢,難以挽回。
這一時期的品種主要有 : 34寬單絲綢、25寬單絲綢、215寬雙絲綢、32寬單絲綢、12寬雙絲綢、15寬雙絲綢、16寬單絲綢、16寬雙絲綢、195寬單絲綢、195寬豆紋花綢、土大綢和捻線綢等。
柳疃絲綢的織造工藝
繭綢的織綢機具與工藝與傳統家蠶綢的機具基本相同,紡織機具分主機和附機。主機:歷史上用腳蹬手扔小木機,也叫扔梭木織機。主要部件:機樓子、黃瓜、壓軸、盛筐、螞蚱腿、倒樁、將軍軸、元寶軸、座板、機身、盛匙子、小壓刀、幅張、腳踏板、機耳子、比廷、梭等。用這種機織綢,一般5-6天可織50碼老寬綢一匹,快者4天一匹。扔梭木織機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機:人力織綢,附機簡陋??煞?子、撐撐、牽床、擰穗車、打轂轆車等部分。絡子,過去一直是人工手搖撐撐車進行綰絲,幾百年來無改進。
工序:人力織綢,主要經過配絲、藥絲、漂絲、絡絲、牽機、刷機、作穗、織造等工序。配絲,把絲線進行調配順色,使絲粗細和色澤大體一致。藥絲和漂絲,把調配好的絲放在藥缸中浸泡,再擰凈曬干,縷好。絡絲,把絲轱轆在撐撐上,再均勻地搖在子上。牽機,按經的總頭數把絲牽在一起,到一定長度再拾絞。刷機,給牽好的經線上漿。作穗,把緯絲擰成穗子或打成櫨梏。上述完畢,即可上機,經緯交織成綢??椌I要把好三關:一絞口(開絞),二水口(穗子的干濕度),三飯口(松緊)。幾百年來,柳疃織綢的經驗:“不織稀,不織欠,不織底漏和反線”“大成色,好邊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從發展、興盛到衰落,柳疃絲綢經歷了約200余年的風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傳統的柳疃絲綢重新獲得了新生,延續至今,仍舊煥發著熠熠的光彩。
魏耀琳:新“絲綢之路”上的求索
2013年06月21日
本報記者 侯江宏 趙欣波
“我們每年為LV提供數萬米的絲綢,與阿瑪尼、burberry等國際高端品牌也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痹凇敖z綢之鄉”昌邑市柳疃鎮,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疃絲綢技藝傳承人魏耀琳向記者介紹著昌邑絲綢的新發展。這些年,為搶救日漸失傳的古老技藝,他不停地忙碌奔波著。
積極傳播
只為一份文化自豪
柳疃曾經是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國內外的絲綢商紛紛慕名而來。斗轉星移,繁華落盡,如今的柳疃絲綢似乎已經褪去了昔日的輝煌。柳疃絲綢技藝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難以改變被機械化、市場化的洪流淹沒的命運。作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魏耀琳為此奔走疾呼:“市場沒有需求,年輕人沒有興趣,我真的害怕若干年后手工絲綢技藝失傳了?!睘榱藗鞑ミ@一技藝,他不斷積極努力著。
置身于柳疃鎮的昌邑絲綢陳列室,從琳瑯滿目的絲綢制品中,依然能感受到柳疃絲綢的光輝歲月。在陳列室里,魏耀琳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著這里的一切。這個陳列室儼然是魏耀琳建設的一個小型絲綢博物館,述說著柳疃絲綢的前世今生。展館里,幾臺老式織機顯得格外耀眼,這都是魏耀琳到柳疃的村里收集的散落在民間的“古董”。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下柳疃絲綢的輝煌歷史,讓后來人永遠銘記祖先創造的精神財富。
魏耀琳還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疃絲綢技藝傳習所,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的年輕人掌握傳統技術。傳習所配有扔梭木機、絡機、搖穗機、牽機、刷機等全套生產設備,可進行傳統手工柳疃絲綢從配絲、藥絲、漂絲、絡絲、牽機、刷機、作穗、織造全過程的教學。傳習所的建立,為柳疃絲綢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柳疃絲綢找到了傳播的載體。
緊隨時尚
實現生產式傳承
魏耀琳的“文化遺產大搶救”源于他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1974年,20歲的魏耀琳就進了絲綢工廠,他幾乎做遍了所有的崗位,熟悉了絲綢制作的各種工藝。
現如今,為了更好地在生產中傳承,在產業里發展,他們引進了先進的設備。清一色的現代化織機,伴隨著轟鳴的織機聲,質地柔滑的絲綢慢慢織就而成。魏耀琳說,他們在繼承傳統昌邑絲綢文化及工藝的同時,又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大膽的改進,產品種類花色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多元化,賦予柳疃絲綢新的生命力。
雖然來路還有很多艱難,但作為第八代傳承人,魏耀琳始終心懷夢想: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承載著中國傳統絲綢文化的柳疃絲綢,延續至今實屬不易。他希望更多的人珍愛咱們自己的絲綢和絲綢文化,給它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讓傳統的遺產重新煥發出新的光芒與生機。
2011年10月10日14:08 來源:《齊魯晚報》
昌邑有個鎮,鎮名為柳疃。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開拓南洋諸國絲綢市場,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柳疃鎮成為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和“華僑之鄉”。而如今,柳疃鎮如繭綢般流光溢彩的年代已成明日黃花。桑田變廣廈,織機落塵埃,神秘的技藝隨著老藝人的離去也成了黃土,那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在。
2006年底,柳疃絲綢技藝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這個卻仍然挽不住歷史留下的落寞。古老的技藝精致而脆弱,柳疃子弟倔強的傳承仍抵不住商業大潮洶洶而來。
人沒了,都沒了
初夏的昌邑柳疃鎮,四周都是安靜的農田,經過幾日雨水,清凈明朗。紅的瓦白的墻隱藏在高高矮矮的樹影里,這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小鎮。
看不出曾經的這里,車水馬龍,行商坐賈,絲綢上泛著的是商業繁華的光彩奪目。唧唧復唧唧,家家當戶織。
其時是5月11日,記者趕到昌邑柳疃南玉黃廟。還沒正式打聽,只是開口一問,村民就無不搖搖頭?!皝硗砹?,初六剛剛去世,今天出殯……”
記者要找的,是一位名叫齊象臣的老人。柳疃絲綢工藝截至目前為止,僅剩為數不多的還在織綢的人。
但就是這么一個人,也已經不在。傳統工藝和織機,都逐漸成了塵埃?!凹抑械摹繖C’都賣了?!?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 rgb(250, 252, 255);">
傳統的柳疃絲綢工藝用的機器,都是純木手工打造的,因為完全靠手工,被當地人稱為“笨機”。絲綢的織機主要部件有機樓子、壓軸、盛框、螞蚱腿、倒樁、將軍軸、元寶軸、座板、腳蹬板、梭等近20種零部件。而蠶絲要在織機上織成成品絲綢,需要經過漿絲、絡絲、擰穗子、刷機、繒機、牽機、織機、漂煉、平綢等十幾道工序,要比現今的機器生產繁瑣很多。
這些就是傳統的柳疃絲綢織造工藝?!坝眠@種織布機織絲綢,正常人一天能織10米絲綢,干活快的一天最多也就能織20米?!?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 rgb(250, 252, 255);">
而在南玉、北玉、西玉,當年三處柳疃織綢集中地,有“笨機”的人家基本上沒有了。村中能叫的上名來的老藝人也越來越少。柳疃派出所的寇玉奎掰著指頭數:“南玉的齊象臣沒有了,齊文忠也沒有了,好多老人年紀都大了,說不準哪天就都沒了?!?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 rgb(250, 252, 255);">
下輩子,再不做織工
西玉村。
劉祥國今年79歲了,當年他和同村的姜樹國、寇樹明一起到煙臺絲織廠工作時,才只有15歲?!澳莻€時候我年紀最小,學東西卻是最快,但是體力跟不上?!眲⑾閲谧约业男≡豪?,彎著背,挪動著腳,拎著一個燒水壺去盛水。水壺并不重,可是長年上織機工作,現在他的腰已經直不起來,手伸不直,膝蓋經常疼。
“干了一輩子的織工,下輩子再也不干這個了?!眲⑾閲f。
然而這些技術,曾是他們一輩子賴以生存并引以為傲的資本。
年近八旬的劉祥國,雙手依舊活絡,輕而易舉就能將大拇指反扳過來靠住手臂。這就是當年練就技藝的影子。劉國祥記得,初學藝時,每天要花四個多小時甩手腕,練習“丟梭”的動作,練到渾身發汗,手腕酸麻為止。練習打結時,必須長時間弓著身子,站在織機前。為了讓他不輕易抬起身,師傅用一根繩子從他后頸繞過,再將繩子的兩頭拴住他的腳板。天長日久,劉祥國的手腕關節比常人粗大,骨節突出。腰板因為長期半弓有些僵硬,晚上睡覺,有時連身都不能翻。
在煙臺工作了幾年,全國解放,昌邑絲綢逐漸發展起來了,劉祥國、姜樹國等人回到昌邑。
“我們可是當年是第一批有技術的織絲工人,有技術?!?5歲的姜樹國驕傲地強調“技術”兩個字。
他把爬滿繭子的手伸了過來,“你看,這些繭子,你看,我的手,伸都伸不直,都是拿梭子拿的?!薄皬?0歲開始就干‘笨機’,一天的時間都坐在織機旁,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一動不動地坐著,踩踏板,扔梭子,一直這樣干?!?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 rgb(250, 252, 255);">
可是如今,村外就是麥田,綠油油的,只是不見當年的織機和桑樹。
劉國祥說,下輩子再不要做織工。
然而已經不用下輩子了,只在今生今世,當年的機杼聲聲就都已經沒了。
桑田何處
柳疃絲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魏耀琳也是干了大半輩子絲織:17歲高中畢業就進了絲綢廠,當時還是臨時工,從最初級的學徒工、擋車工一點一點干起,到維修工,一線干了20年,再到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廠長。
1956年昌邑絲綢廠建廠,和眾多老字號一樣,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諸多艱辛和坎坷,但也正是這樣的磨礪使得華裕絲綢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70年代,柳疃各處家家有織機。魏耀琳的老家建了紡織廠。建廠時全是木質的機器,4臺機器一個人。1995年,是昌邑絲綢效益最好的時候。1997年,昌邑絲綢廠一個長分為一廠、二廠兩個廠。2000年,企業改制之后,魏耀琳成一廠廠長。2002年,成為現在的華裕絲綢廠董事長。
那個時候昌邑絲綢還是鼎盛時代,整個山東省有22家絲綢廠,產品出口東南亞、歐美、意大利等國家,昌邑絲綢廠都有一千多員工??蜕虨榱四玫截?,天天在廠外排隊等著要貨。胚綢一年產量360多萬米。
但如今,整個昌邑做絲綢的就只有華裕和華信兩家絲綢廠了。魏耀琳嘆口氣說,現在絲綢產業越來越難做,舉步維艱,產品主要出口,國內消費不高,整個山東省還有5家制絲企業,昌邑兩家,淄博兩家,威海一家。
這兩年時間,本地找桑葉最困難,現在昌邑地區基本城市化了,當年的桑田魚塘早已被林立的高樓大廈所取代。而且隨著人力成本的增高,越來越多的人不愿在家養蠶種桑,費時費力費工夫,只有宋莊等地有零星種植。
絲綢相關企業紛紛破產。本地的一家繅絲廠去年剛剛倒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印染廠,現在也不做絲綢印染的生意,而是改做棉紡織印染。
“蠶繭原料價格是最大的門檻?!蔽阂照f,2008年的時候每噸價格為20萬左右,今年上半年達到42萬元一噸,價格達到歷史之最。而且織造費偏低,各種費用加起來,剛好持平?!皣H金融危機的時候,企業是最困難的,現在能挺過來不容易,可是挺過來了,就意味著企業的基礎是很雄厚的?!?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 rgb(250, 252, 255);">
“廠里有500多口子人,老祖宗留下的產業不能敗在自己手里?!蔽阂罩刂氐卣f。
傳下去,傳給誰
“老工藝何去何從,我也不知道答案?!蔽阂沼行├Щ?,關涉傳承,這個擔子著實太重?,F在老的柳疃制絲工藝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而且也沒有市場。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和一個企業的力量,難以改變整個絲綢行業的現狀。
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人結婚,會用絲綢被面作禮,但90年代以后,人們都用被套了。再加上絲綢紋樣落后、產品缺乏創新和體制上的原因,絲綢開始逐步從國人眼中退出。
與絲綢相伴大半生的姜樹國無限落寞,他常念叨:“咱們的好東西就這么丟了?”
記者在柳疃采訪時了解到,在2008年、2009年,柳疃鎮曾經組織了兩次絲綢文化節,但最后卻變成了客商和商家的晚會。
當地文化站張永卿無奈地說,柳疃制絲工藝申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但對本地制絲的發展沒有什么促進作用。到如今都沒有一個詳細的保護方案,而年輕一代中又無人學習,如何傳承的確是個難題。
但值得慶幸的是,至少現在,有這么一群“絲綢人”,在用自己的心智,為這個曾經輝煌的產業鼓舞,用實際行動為絲綢產業的發展努力。
術業有專攻。柳疃絲綢的專業老字號,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里時時刻刻不忘保持住良好的傳統,無論是產品的生產、經營還是工藝的沿襲,魏耀琳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以傳承絲綢為己任”的目標。
魏耀琳總覺得,絲綢不僅僅是產品,穿越千年的精神含量,遠遠超過絕大多數文化產品。如果說中國只有一種文化產品是影響了世界、影響了歷史,那就是絲綢。一座城市,隨著歷史變遷,有些傳統產業淪落,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是萬萬不可輕視,萬萬不可丟棄的。一旦丟棄,損失的絕對不是簡單的經濟,而是綜合的文化,是城市形象不可挽回的損失。
作為一個企業來說,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并不是對立的,為了實現兩者的結合,很多絲綢人正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充分借鑒、利用多種學科和多種行業的高新技術成果推動絲綢行業科技進步與發展。
魏耀琳說,中國作為“絲綢大國”、“絲綢之都”,有著上千年的絲綢文化歷史,而在日益強盛的今天,我們尚需花很大的力氣去喚醒民眾“消費絲綢”的觀念,這對于“絲綢大國”而言,多少有些無奈。而在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美等國家,他們對絲綢的熱愛超乎我們的想象。
2010年,著名服裝品牌阿瑪尼的新款服裝采用的新材料就是出自華裕絲綢的新品種絲棉。這多少,讓魏耀琳感到了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