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黑土陶藝陶瓷,柴莊土陶制作技藝
從藝年限:45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壽光市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8627
趙金田,男,1961年出生,濰坊壽光侯鎮西柴村村民,從事柴莊土陶制作技藝40余年,現為濰坊市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1983年成立了自己的廠子,主營古建材料生產,現有員工三十余人,可以提供獨特的產品及優質的服務。主營行業:砌筑材料>磚瓦砌塊>其他磚、砌筑材料>磚瓦砌塊>青瓦、砌筑材料>磚瓦砌塊>紅瓦、砌筑材料>磚瓦砌塊>其他砌塊。
柴莊土陶制作始于明永樂年間,在1405年就立窯燒制。祖祖輩輩數代人與土陶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上世紀60年代,是村里土陶加工業的鼎盛時期,這個近600戶的村子里,有80多戶200多人從事土陶制作。如今大多數作坊主要生產花盆,只有他們廠還生產龍頭、鳳翅、哈巴狗、鋼叉獸、朝天吼、垂云、貓頭瓦等仿古建筑的材料,加上其他的土陶工藝品,現在該廠產品大約有300種。有栩栩如生的金獅子,有古色古香的九盞蓮花燈,式樣繁多的玩具……這些土陶質地古樸,潔凈、稚趣、圓潤,窯變產生的灰黑色透出一股鄉土藝術的原始野性。土的可愛,俗的有趣。給人的感覺是成熟、穩重。每一件陶器都是有靈性的,我靜靜地注視它們,摩挲它們,仿佛聽到它們在講一段古老的往事!
對于土陶,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它質樸、土氣,原汁原味,純樸自然,從里到外透露著泥土的氣息,它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載體。作為一種曾經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它正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土陶日益顯現出它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在日用和建筑等方面推陳出新,重新煥發土陶工藝的光彩,民族文化永遠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2015年12月被評為濰坊市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柴莊土陶土得可愛,顯得格外“草根”。主要是日常用的盆、罐、甕、缸,也有古建裝飾物,如卷云、龍頭、獸頭等。
一些愛好者認為,柴莊土陶造型奇特,土得可愛,俗得天真?!安袂f土陶雖沒有那種奢華感,卻很親近、踏實?!眽酃馐蟹俏镔|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賈力認為,柴莊土陶器氣密性好,做出的腌菜酸香可口,藏出的酒口感綿長、醇厚,蒸悶出的雞肉香四溢,烤出的茶芳香而純。
柴莊土陶制作始于明永樂年間,1405年起立窯燒制,迄今已有600年歷史。
柴莊東北部下口洼有一層很厚的淤土,土質細膩、柔韌、潤滑,具有吸水慢、放水慢,濕不墜塌,干不掙裂的特點,是燒制陶器的上好原料。
土陶傳承人、壽光侯鎮西柴村張乃祿以前不愿意參加展會,覺得耽誤時間?,F在他明白了,展會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土陶,從而更好地傳承下去。
柴莊的土陶(2007-09-09 20:37:21)
春光明媚的三月,我們在侯鎮書畫協會劉滋洲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侯鎮西柴莊。
村委負責人張懷信帶我們來到了村西南角的土陶作坊區。從事土陶制作的趙金田、趙好文兩位師傅熱情接待了我們。一下車,大家就被堆放在院子里的騰云駕霧的“泥龍”、展翅欲飛的“鳳雞”、充滿靈氣的建筑用“翹角”等各式各樣、造型奇特的土陶制品所吸引。趙金田師傅指著這些仿佛具有生命的土陶告訴我們,柴莊土陶制作始于明永樂年間,在1405年就立窯燒制。祖祖輩輩數代人與土陶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上世紀60年代,是村里土陶加工業的鼎盛時期,這個近600戶的村子里,有80多戶200多人從事土陶制作。如今大多數作坊主要生產花盆,只有他們廠還生產龍頭、鳳翅、哈巴狗、鋼叉獸、朝天吼、垂云、貓頭瓦等仿古建筑的材料,加上其他的土陶工藝品,現在該廠產品大約有300種。
土陶選用優質粘土舂碎過篩,除去雜質石塊,再用水和泥均勻后,置放在陰涼處用草席或布蓋好。制作時揉、搓、捏成型后,陰干7天左右,放置窯中焙燒而成。做土陶是門細致活,全憑眼力和手功,稍有閃失就成廢品。燒窯時要仔細觀察窯情。窯溫決定著陶的成色,有時差幾度就前功盡棄。燒制的壇、罐、缸、缽、碗、盤、盂……通通稱之為“窯罐”也稱為“瓦碴罐”。西柴莊燒制出來的土陶質地細膩,造型獨特,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
趙好文師傅帶我們到輪屋(制坯房),看他親手制作土陶。他把泥團往轉盤上一放,隨著轉盤由慢到快的轉動,用雙手拿捏陶器的形狀,坯體的造型、厚薄都熟記在他心中……溫暖的陽光透過窗玻璃,射在他那黎黑的臉上,他神情專注、雙手靈動,手下那泥團好象有了生命,漸漸地變成了壇、缽、罐的雛形。再經陰干和焙燒,就是一件與人們朝夕相伴的生活用品。我想每位制作土陶的師傅用粗糙的手揉搓泥團時,定能感受到水土交融的力量,那泥團也定會感受到人們賦予它的情愫和希望;當他坐在窯邊,望著窯內那跳動的火焰,把土坯‘升華’成陶器時,定會感受到火的神奇;手捧尚有余溫的土陶,臉上定會洋溢著收獲的滿足!
簡陋的土陶作坊里,和煦的春風輕輕吹拂著,仿佛在醞釀著一個值得憧憬與期待的故事。那雙雙布滿老繭的大手,那塊塊粘粘的泥巴,那古老淳樸的圖案,不經意間勾起段段歷史煙云,讓人不禁想起那幽深、端莊的四合院、那肅穆的廟宇和造型獨特的門樓。那青磚青瓦的房頂上,綿綿的春雨,順著貓頭瓦一滴一滴的落在地上,讓人想起兒時的頑皮。遐想起那貓頭瓦上纖細的小草吮吸著春雨,舒展著嫩嫩的葉芽……
同行的朋友問起制作土陶的收入,趙好文師傅說忙活一年也就收入2萬塊錢左右。來此之前,一路雖格外留心,卻并沒見到期待中的土陶生產的熱鬧場景,就連一輛負載土陶的車輛也沒見。想想自己小的時候,家家戶戶盛糧的甕、洗手的盆,屋上的瓦、墻上的磚,灰藍色的土陶制品幾乎成了莊戶人家必不可缺的東西。而這些土陶制品大多都產自侯鎮西柴莊?,F在的孩子怎么能體會到,那些飛鳥形狀的泥哨、響蛋蛋這類土陶玩具曾為我們暗淡的童年帶來幾多樂趣?長期以來,柴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土陶,因此融資、引進技術、產品創新等意識都十分淡薄,隨著百姓生活條件的日漸改善,色澤艷麗、造型獨特的陶瓷、不銹鋼器具逐漸走入尋常人家,“土陶村”再也不見當年的輝煌。我想,如果柴莊的土陶溶入現代生活,創新意識,改變觀念,生產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玩具和工藝品,瞄準市場,會給土陶生產注入更多的活力。
趙金田師傅看出我對土陶的迷戀,把我們拉到了他的房間,觀賞各式各樣的土陶制品:有栩栩如生的金獅子,有古色古香的九盞蓮花燈,式樣繁多的玩具……這些土陶質地古樸,潔凈、稚趣、圓潤,窯變產生的灰黑色透出一股鄉土藝術的原始野性。土的可愛,俗的有趣。給人的感覺是成熟、穩重。每一件陶器都是有靈性的,我靜靜地注視它們,摩挲它們,仿佛聽到它們在講一段古老的往事!
對于土陶,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它質樸、土氣,原汁原味,純樸自然,從里到外透露著泥土的氣息,它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載體。作為一種曾經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它正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土陶日益顯現出它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在日用和建筑等方面推陳出新,重新煥發土陶工藝的光彩,民族文化永遠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2010-08-26 18:13
聞名遐邇的柴莊土陶
始于明朝永樂年間 有600多年的歷史
壽光日報訊(記者 劉光杰 通訊員 王洪泉)侯鎮柴莊土陶歷史悠久,其制作技藝始于明朝永樂年間。柴莊土陶大致分為盆、罐、甕、缸和古建筑裝飾物等幾大類,歷史上以生產盆、罐為主,故以“柴莊罐子盆”為代稱遠近聞名。上世紀60年代是柴莊土陶加工業的鼎盛時期,近600戶村民中有80戶200多人從事土陶制作。如今,大多數作坊主要生產花盆,少數生產龍頭、鳳翹、垂云、滴水檐等仿古建筑的材料。2008年,柴莊土陶也正式列入了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柴莊建村,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因先有柴姓定居于此,故名柴莊,現分為東柴、西柴兩個村。柴莊原有土窯生產青磚瓦,明永樂三年(1405年)始從附近村莊取紅褐色粘土燒制土陶,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柴莊土陶制作工藝主要包括和泥、制坯、晾曬、燒制四道工序,整個過程幾乎都是以傳統手工方式進行。4道工序由4人分工合作,按工序制出成品,4人各有名稱及職責:上作,負責制坯胎,手藝最高;二把總,負責晾、曬、燒,責任最大;和泥員,負責泡泥、和泥、運泥,有一定技藝;蹬輪員,負責用腳蹬輪。
在工藝上,柴莊土陶以自己獨特的造型和別具一格的凸線花紋裝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質樸地顯示了壽光豐厚的文化底蘊。由于柴莊土陶的氣密性好,其使用價值更是獨樹一幟。其制作手藝歷幾百年滄桑而不變,堪稱制陶工藝的活化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很少使用土陶制品,柴莊土陶開始漸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武之地。土陶制作技藝在現在人看來是泥巴活兒,既臟又累,所以年輕一代不愿向手工師傅學習,土陶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會進一步利用文字和影像等手段,保存好柴莊土陶制作這一傳統手藝,并組織村民將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集中整合,實現產業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