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6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拓片裱畫,手工裝裱字畫
從藝年限:42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青州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7360
崔文霞,女,1961年生,山東濰坊青州人,從事手工裝裱字畫技藝30余年,現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12月第四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文/圖 記者 李華偉
實習生 劉冬
古色古香的青州宋城商業街上,不少傳統手工技藝在此大放異彩。其中,傳統書畫裝裱技藝以其獨特的技巧,古樸的視覺審美效果受到書畫家的青睞,在宋城一家沿街門店中,90后的女青年容潔瓊正在用實際行動堅守著這份祖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手藝。5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容潔瓊的門店內,和這位裝裱師一同走進這門博大精深的傳統工藝的殿堂。
容潔瓊正在裝裱字畫
世傳手藝,耳濡目染
容潔瓊是青州傳統書畫裝裱的第三代傳承人,她的外祖父崔廣生、母親崔文霞都是裝裱行業的老行家,在容潔瓊成長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最多的就是裝裱手藝。
“嚴謹、精益求精是外祖父留給我的印象?!比轁嵀傉f,外祖父在對裝裱技藝傳道受業時相當嚴格,每道工序必要求一絲不茍。這樣的要求和精神也傳承到母親和我這一輩。
在外祖父的影響下,母親不僅繼承了他的衣缽,連同薪火相傳的精神亦是一脈相傳,“雖然母親在教授方面一視同仁,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但學習這門技藝的多個徒弟中,走到最后卻只剩下了我?!比轁嵀偺寡?,她學習上手快雖跟成長環境不無關系,但她認為骨子里對技藝本身的堅守和熱愛是她對這項技藝始終如一的根源。
道道工序,裝裱不易
“打漿糊、托畫片、鑲邊、覆褙、光褙、上軸……傳統裝裱程序中,一幅作品需要十幾道工序?!比轁嵀偨榻B說,拿光褙這個環節來說,一幅作品至少要光一千個來回,每次都用一塊重達兩斤的石頭反復摩擦,直到畫面變得光滑柔軟,質地均勻才能達到標準。容潔瓊回憶稱,第一次光褙時,她的胳膊累得都抬不起來了,而每次遇到大型展覽時,她工作到夜里一兩點是家常便飯,在容潔瓊眼中,裝裱不僅是個技術活兒,也是一個體力活。
從“托畫”到上天襯、安地軸,再到牽上掛繩,綁上絲帶等一些列的繁瑣手續后,字畫的裝裱工作才算完成。容潔瓊介紹,裝裱的每一個流程都至關重要,而在流程背后蘊藏著看不見的技巧以及對作品審美的理解。
傳統的書畫裝裱與修復技術可稱為中國的一項絕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革新,近年來,快速裝裱機大行其道,傳統手工裝裱的生存受到沖擊,傳統裝裱人的傳承和堅守越來越不容易。容潔瓊說,機器裝裱的效率是傳統裝裱所不能比擬的,但經傳統裝裱過的作品更易保存,即便是在修復揭裱時也不會對作品造成傷害,當然,除了這些客觀的好處以外,這項傳統工藝的魅力還在于,傳統技藝中表現出人與風物契合的溫度,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
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在真正上手裝裱前,容潔瓊喜歡的是繪畫。從小學開始,每年寒暑假她都要去培訓機構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練習書法又成了提升技藝的手段。
在容潔瓊看來,手工裝裱不僅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而繪畫、書法和裝裱之間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學素描是給國畫打基礎,學了國畫對修復一些老作品方面有幫助?!比轁嵀傉f,她把裝裱當成一門藝術,一來是因為修復時需要繪畫書法技藝,二來是因為裝裱過程中與材料、作品以及時間之間存在在互相的滲透。
“三分畫心,七分畫裱”,好的裝裱,總是能給作品增加視覺上的美感效果,讓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容潔瓊說,現在她身邊做傳統裝裱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她深知自己身上這份沉甸甸的重擔,作為年輕的“守藝人”,她會選擇年輕人的方式讓這項技藝繼續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