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紅絲硯及硯雕
從藝年限:27年
單位及職務:青州市非遺紅絲硯技藝傳習所 所長
所屬地區:青州市
師承:劉克唐
徒弟:10余人
瀏覽次數:7513
費忠心,男,1968年生,山東省青州市人?,F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濰坊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青州市傳統技藝名師、青州市紅絲硯協會會長。自幼受到家庭濃郁的熏陶,上學期間就開始隨父學習制硯,2009年投資打造紅絲硯的研究、制作平臺,師從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先生,潛心于治硯藝術及理論研究,虛心學習,多次到婺源拜訪歙硯大家,學習刻硯技藝,創作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文人硯,為廣大硯界同仁及收藏界認識所鐘愛。作品參加省內外各種展會,屢獲獎項。主要代表作:《積木硯》、《六面硯》、《四季平安硯》等。
幾十年來,刻硯功力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紅絲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并長期擔任紅絲硯協會會長,為弘揚古州文化,宣傳紅絲硯做出了突出貢獻。
紅絲硯制作技藝指運用所采紅絲石原料,因材施藝進行創作制成紅絲石硯的制作技藝。紅絲石僅在濰坊市青州黑山與臨朐老崖崮有分布,是一種刷發如絲、色如晚霞、絲如雞血的石頭,故名“紅絲石”。紅絲石硬度適中、紋理豐富、色彩對比明顯,用紅絲石制成的硯臺“細潤如玉,溫嫩而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墨不損毫,久用筆鋒不退”,被歷代文人墨客譽為“名硯第一”。
紅絲硯的制作技藝大體分設計、裁料、雕刻、上蠟出光四個過程。首先,根據不同色澤和紋理的疏密及分布狀況,設計出適合某種形制的制硯圖案。其次裁料,硯不在大而在于精,在于紋理色澤的運用恰到好處,故而取其意圖之需,其他裁去,決不貪大生贅,影響形制。再者雕刻,紅絲硯的傳統雕刻技藝是以追求寓意為主,下刀時成竹在胸,線條豪邁大氣,以簡練的刀法體現意境。因此,紅絲硯在雕刻手法上主要以線雕和淺浮雕為主,很少使用透雕。最后上蠟出光,上蠟要經過細磨、冷擦、熱擦、吃蠟、拋光等十幾天時間和十幾道工序,使其在不影響使用的基礎上,增加亮度,紋理更加分明,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2012年 被評為青州市傳統技藝名師。
2012年12月被授予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6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濰坊市第二屆工藝美術名人。
2015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市授予紅絲硯界拔尖人才”稱號。
2015年11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
2012年,《霞云硯》、《云水硯》兩硯臺在中國硯文化發展聯合會舉辦的精品煙臺評選活動中均獲入圍獎。
2012年,華光杯全國工藝美術學會大獎賽《水渠硯》獲金獎。
2013年10月,《雙環硯》中國硯文化發展聯合會舉辦的精品煙臺評選活動中獲銀獎。
2014年10月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魯王工坊杯”銅獎。
2014年10月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優秀傳承人展示獎。
2015年4月《雙鳳朝陽硯》在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銀獎。
2016年4月硯雕《仿古硯》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青州紅絲硯作品《一江水墨待揮毫》
臨朐紅絲硯作品《初放》
雙鳳朝陽硯
雙環硯
探析青州紅絲硯的創作風格文/費忠心
2014-04-21 12:55:46
青州在2010年被授予“中國紅絲硯之鄉”稱號,青州紅絲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其石質細膩,紋彩豐富,發墨性能好,石品名貴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筆者近讀石可先生編著的《魯硯》一書,石老先生在《魯硯》中詳盡地講述了魯硯制硯藝術規律問題,魯硯應“巧用天工”,力求“簡樸大方”的制硯風格等問題,言簡意賅,深受啟發。
作為一名制硯工作者,首先要思想方面創新,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創作者不僅要煉就豐富的“內功”為基礎,更須要煉好“硬功”來刻制,使作品注入更多新的元素,新的活力,更能體現硯文化內涵,硯的時代氣息。
紅絲硯的制作同中國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同樣借鑒和遵循前人制硯的普遍規律,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紅絲石的特點制硯,做到實用與觀賞的有機結合。
紅絲石,石色紅黃相間,有變化多端、千姿百態的回旋紋縈繞石面、紋彩豐富等特點,在制硯時就要充分考慮它的色彩和紋理,不能毀其色,損其紋。一些自然形狀特別奇特的,更不能破其形。雕刻何種形狀和紋飾才能與其色紋相協調,是要首先考慮清楚的。紅絲硯不能像徐公硯和端歙硯那樣雕刻漢畫像、青銅器、鐘鼎及陶器紋樣等,因為與紅絲石的色紋和質感不符,雕刻后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更不能雕刻得過于繁瑣,掩蓋了紅絲石的本色,這是紅絲石的特殊之處,也為紅絲硯的雕刻創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紅絲硯的造型無定性,但根據人們傳統審美習慣,總體應該把握“穩定、協調、勻稱”原則,首先它要具備硯臺最為實用的基礎條件,即硯池、墨堂、硯額等一定要開得恰到好處,比例合適,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其次才是紋飾圖案雕刻才能錦上添花,只有如此,紅絲硯才是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具體到紅絲硯的實際雕刻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巧用紅絲石的自然形。自然形紅絲石,有的周邊自然,有的表面呈高低起伏的形狀,有的帶有白色“冰紋”和黃色“石皮”,有的帶有“蟲蛀”,給人以古樸滄桑的感覺,具有天然的、獨特的美,這些天然形狀與色彩紋理都是大自然賦予紅絲石的一些“天工”特征,非人工所能企及。有些石表面似山嶺溝壑,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給人一種特殊的意趣,石頭本身就具備了一種自然美。對于這種紅絲石硯的雕刻就要巧妙運用它的自然造型,重在意境,盡量少雕刻,突出簡樸大方的魯硯風格,達到天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二是巧用紅絲石的顏色。用紅絲石紅黃相間的顏色可設計和制作具有獨特效果的硯。紅黃色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色,可以雕刻成《旭日東升》、《夕陽余暉》、《楓林層染》等,既利用了紅絲石獨特的顏色,又突出了雕刻硯臺的意境,主題內涵與紅絲石顏色和諧統一。
三是巧用紅絲石的紋理。其天然形成的紋理構成各種虛幻神妙、千姿百態的形狀。如有的似水紋漣漪,有的像云紋縹緲,有的宛如紅袖善舞,有的仿佛炊煙裊裊,等等,不一而足,在制作硯臺的工藝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特點,仔細“相石”,巧妙構思,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比如著名制硯大師石可先生就曾利用一自然紅絲石料上回旋紋,如同彩帶,在硯額上刻“誰持彩練當空舞”字樣,使人產生無窮的聯想。
硯藝雕刻,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才能從一個新的藝術角度觀察、學習、傳承、創新、發揮自己的“內功”與“外功”能量,才能在硯藝文化這個領域里創作出有“硯味”,有“品位”,有“意境”的藝術品來。
費忠心,男,出生于1968年10月4日,祖籍山東省青州市。擔任青州市紅絲石硯協會副會長,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紅絲硯技藝傳習所所長;并且創建了青州巖寶齋,為紅絲石硯的研究和交流打造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