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7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柳編
從藝年限:34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市柴溝鎮曹疃村柳編加工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240
禚元興,男,1975年8月生,山東省高密市人,從事柳編,是該非遺項目的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我出生在柳編世家,從小在長輩的耳濡目染下就對柳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小學時每到假期就跑到地窖中跟爺爺學習,1991年初中畢業后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真正的開始學習柳編這門技藝。經刻苦鉆研和對藝術的感悟,形成線條流暢,泡子圓潤,柳條緊湊,手法均勻,點、線、面層次分明,立體感突出,做工精細等特點?!≈饕碜髌罚毫幦缫庳i、柳編花瓶、柳船等。
俗話說:“看花容易,繡花難?!笨磁c編相差甚遠,早期從簡入繁,為了打好這門手藝的基礎在地下潮濕的環境中編織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柳條把自己的手指都磨出了老繭,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疼。因這門技藝坐著編織,一定要靜下心,沉住氣,來不得半點馬虎,稍不留神就會出差錯,學習期間不得中途間隔,要不就得從頭開始,這就是所謂的“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的修煉。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技藝成熟后,柳條在自己指間顯得是那樣柔軟,線繩當筆,柳條作紙,把自己的情感與想象傾瀉到作品中,真正達到了力與美、意與體的境界。
當一件件好的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時,讓人感到是一種視覺與精神的享受,以前的苦與累就不言而喻了。
柳編,在高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高密曹疃村禚氏一族為代表的柳編技藝傳承了十九代。洪武年間,禚家祖輩人遷到高密濰河邊,祖上因有柳編這門手藝,在這里發現了充足的編制材料,就在此定居,柳編技藝也在高密慢慢地發展起來。
高密柳編的主要技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五種。選擇細滑而韌性強的枝條,泡制加工成潔白如玉的細柔條料,編制時勒編緊密,條縷均勻。如婦女用的針線笸籮、花籃等物,有時用染過色的破篾或高粱皮纏邊,織出十字形或口字形幾何花紋,十分美觀。即便是食籃、筐等粗料,有時也用帶皮青柳條與剝皮白條相穿插,編成立體紋樣,外形美觀。柳編所用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其產品包括:柳條箱(包)、飯籃、菜籃(圓、橢圓)、笊籬、針線笸籮、炕席、葦箔等。
2010年被高密市旅游局聘為高密民間藝術柳編項目研究員。
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2012年被授予濰坊市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3年8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3年,被評為濰坊市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14年,榮獲山東省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2016年2月晉升為“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稱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工藝美術柳編界領軍人物”稱號。
2009年4月《八角笸籮》在“中國濰坊第二屆文展會民間藝術精品”評獎中,獲銀獎。
2009年《如意豬》在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土獎”評選中獲銅獎。
2009年《簸箕、箢篼》在“2009首屆中國北方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優秀獎。
2010年10月《天圓地方》在第三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首屆山東手工藝制作大賽中獲三等獎。
2011年被高密市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優秀創作獎。
2011年4月《八方進寶》獲“中國濰坊第四屆文展會”民間藝術展銀獎。
2011年10月論文《高密柳編工藝美術創作研究》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5界年會上發表并榮獲優秀獎。
2009年作品《小箢篼》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專業委員會收藏。
2010年作品《吉祥柳包》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專業委員會收藏。
2011年論文《我對高密柳編工藝美術的研究》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6屆年會發表。
2013年4月山東省民俗文化博覽會柳編花瓶獲得金獎。
2014年4月,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作品《花開富貴》獲得金獎。
2015年4月作品在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6年4月柳編《柳船》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7年4月柳編《圓笸籮》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多次被山東省.濰坊市電視臺與報社報道。
五世同堂八角笸籮 如意豬 米囤
柳船 花瓶
柳箱 柳--包
方笸 柳箱
柳包
抽象魚盤 長方笸籮
徐彥良
柳編祖師——孫臏
2013-3-25 21:23:32
任何民間工藝都有自己的出處,很多人都納悶柳編的祖師為什么跟著名軍事家孫臏有關系,這不是攀龍附鳳,抬高身價嗎?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東北)人,孫武的后代,著名的軍事家,曾隨王栩(鬼谷子)學兵法,后任齊威王的軍師,設計先后大敗魏軍于桂陵和馬陵,著有《孫臏兵法》。
孫臏與龐涓是同學,因孫臏的才干與用兵之法高于龐涓,得到了龐涓的嫉妒,那時龐涓在魏國已是將軍。把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就是把犯人的膝蓋骨剜掉的一種酷刑)使其不能站立、行走,扔到了陰暗潮濕乞丐住的地窖中,在這期間,因祖上禚氏經常去接濟他,他就坐著用身下鋪著睡覺的既潮濕又柔軟的柳條編成簸箕、笸籮、筐等送給祖上、讓他在集市上銷售,后來祖上拜孫臏為師學成這門手藝。因孫臏雙腿致殘不能站立,在編制過程中只能坐著制作,所以這個制作方式一直流傳到現在。
傳承
以前簸箕、笸籮、箢篼都是家中的主要日常用具,老一輩人也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在傳承方面也是特別保守,民國以前的“禚氏柳編”傳承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只能傳授給自己的子孫,不傳外姓人,就是禚氏的女性也不傳授,因結婚后這門手藝就流傳到丈夫家了),對于不是自己的嫡系子孫、同族人要學,也得給師傅編制三年,不收工錢,才能自立門戶。在教徒方面也是特別嚴格,徒弟在編制過程中稍微馬虎出現錯誤就會得到師傅用柳條抽打的危險。解放以后在黨的領導下,一些不好的柳編傳承規矩在老手工藝人心中也逐漸消失,出現了徒弟“遍天下”、男女學手藝的新風尚。
摘自禚元興《柳編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