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6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仿古銅及銅印,銅器鑄刻.仿古銅
從藝年限:54年
單位及職務:閻氏銅器鑄刻工作室
所屬地區:昌樂縣
師承:
徒弟:閆丞堯、田新峰、張秀軍。
瀏覽次數:9283
閻小平,男,1958年11月生,濰坊市昌樂縣人?,F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閻氏銅器鑄刻技藝”代表性傳人。
閻氏鑄刻技藝起源于康熙皇太子講師閻世繩創立,昌樂閻氏五代七進士皆為篆刻名家,代代相傳形成獨特的家族藝術風格,現在正逐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閻小平(閻通閆)獨創的落款字口深峻,象棋中空,印泥盒密封絕佳,是此三件作品的亮點。
閻小平為閻光崇的獨子,13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在黃銅落款和篆刻深度和拋光方面取得突破。在鑄造方式上,改進以前的沙模鑄造法為失蠟法,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成功率。2014年10月發明國家專利《中空銅象棋》制造方法,專利號201410552890.7,發明人:閆小平、閆丞堯,專利權人:閆丞堯。發明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中空銅象棋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鑄造圓柱形銅棍;步驟二:將銅棍切割成多個圓柱形坯件和圓片形坯件;步驟三:在圓柱形坯件的上表面和側表面之間進行倒角,在圓柱形坯件的下表面和側表面之間也進行倒角;步驟四:在圓柱形坯件的下表面上加工凹腔;步驟五:對圓片形坯件進行直徑加工;步驟六:將圓片形坯件焊接在圓柱形坯件上;步驟七:在圓柱形坯件的上表面雕刻棋子單字,制得象棋毛坯;步驟八:打磨;步驟九:拋光;步驟十:清洗;步驟十一:上色,制得象棋成品。制得的象棋不易變型,手感較好,而且外形美觀大方,不易腐爛表型;制得的象棋內部設有空腔,凹腔內放入鋼珠,手感較好。
主要簡歷:
1976年11月——1979 年11月,昌樂五中任教;
1979年12月——1990年,昌樂縣五金廠刻字工人;
1990年——1991年,昌樂縣建材局裝潢公司創作設計;
1992年——1994年,昌樂縣機械電子局仿古銅工藝品廠廠長;
1994年至今從事個體經營。
昌樂閻氏銅器雕刻技藝--昌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昌樂閻氏銅器雕刻技藝是以銅器雕刻為主,銅器鑄造為輔的一門手工技藝。作品主要有銅質印章及鎮紙、墨盒、擺件等。
我國銅器雕刻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的鏨銅藝術,用于記錄當時的社會歷史、人文景觀、重大事件、人物傳記等。如銅印章起源于商末,興盛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年代久遠,而且使用范圍廣、數量大,被歷代統治者作為官印或私印。銅印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可見到極少數的棱形和圓形銅印,印紐的形狀變化較多,有瓦紐、兔紐、獸紐、柄紐、片紐等等。古代銅印從印文內容上又可分為官印、人名印、閑章、吉祥語、圖案印、齋室印、收藏印等。
昌樂閻氏銅器雕刻技法始于昌樂閻氏祖上閻世繩(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其作品令君臣愛不釋手。昌樂閻氏五代七進士皆為篆刻名家。代代相傳,形成了家族藝術風格和體系。清朝康熙年間??滴跏迥赀M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滴趸实墼啻螌㈤愂览K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之后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閻志超(后改名閻少璞1903—1941)昌樂縣城西門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中共地下黨員。他出生在文化藝術經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創新思想啟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并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門傳人閻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隨其父習文練字,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范,此勝人處之二;經其三十余年反復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又其將銅印印紐多樣化,有各類生靈、仙靈亦有抽象、象形等類,一改前人銅印清一色呆板無味的外態風格,并精雕細刻加以拋光,所成之印皆靈氣縈繞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可譽銅印制作史之大手筆??套钟谟〉?,行落款于印側,鑄雕獸鈕于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甚為大氣亦不失精美。
昌樂閻氏銅器雕刻包含前期鑄造和后期雕刻兩部分。
前期鑄造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泥范法,就是將金屬液澆注到特制的泥模里鑄造出來。二是融模法,就是是將金屬液澆注到特制的蠟模里鑄造出來,也叫精鑄。 后期雕刻主要有陰刻、陽刻、線刻、漏刻幾種類別形式。其主要工藝流程為成形、剔角、清底、修正、清臟。
主要特征:
1、工藝性強。銅器雕刻技藝是以鑄造出的銅器為載體,在銅器上雕刻為體現的技藝,是刀刻藝術與冶鑄技術有機結合。堅固耐用,不易仿制,實用和欣賞并重。包括策劃設計到蠟模制作到鑄銅為形,再到打磨、雕刻、落款、拋光、水洗等共八十多道工序。
2、堅久耐用、傳世性強。銅材質堅硬不易被損傷,氧化過程緩慢不易腐爛,千年傳世仍可使用。
3、取材方便、適宜加工。銅材銅印材較之其他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機玻璃等,不僅取材更方便,而且軟硬程度更適宜加工。
4、藝術展現力強。銅材質類別多,顏色不一,加之創作手法多樣,如鏤空、錯金、錯銀、鎏金、鏨制等,銅器雕刻可以高層次地表現永恒、持久、莊重、高貴等藝術氣派。
5、值得收藏。全系手工,無法復制仿制。銅質印章形式制式各異,延續時間亦最長,惟獨日久受到侵蝕后,印泥和銅色皆易變黑。一般說來,保存尚好的銅印的皮殼與色澤會越久越美。
重要價值:
1、歷史價值:銅印歷史久遠,是當時政治、經濟、事件、人物的承載物。一枚銅印,就是一段歷史。
2、文化價值:銅印是當時文化、科技、故事的重要記載物證,寓意深刻,也是人們理念、價值觀的體現,它永恒的價值和特殊魅力,成為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3、藝術價值:銅器雕刻技藝是在完美表現紙上書畫的韻味的基礎上附加更多的金石元素和突出的立體感的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因銅質堅硬,其雕刻的層次、表現的張力,是其他門類藝術品無法體現的。尤其是刻工,雖刻勝寫,是刻銅藝術的靈魂,最能體現他的藝術價值。、
4、收藏價值:銅藝品保質時間長,所以作品可以經久流傳。
5、紀念價值:可以作為旅游、贈與親友的紀念品等。
銅器雕刻工序特別復雜,涉及方方面面,如雕塑、制模、精密鑄造、熔銅、雕刻、書法篆刻、模型設計等等,不易掌握,加之沒有直接經濟效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學習和傳承這項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少廠家已采用現代機械技術進行加工,手工制作技藝受到嚴峻挑戰,所以如不重視,面臨著日漸消失的危險。
2014年6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濰坊市第二屆工藝美術名人。
2015年12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
2015年12月榮獲濰坊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工藝美術銅器鑄刻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4年閻氏鑄刻受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鄉村季風》欄目采訪,制作成專題《昌樂老手藝——閻氏鑄刻》。
2014年10月國家發明專利《中空銅象棋》制造方法,專利號201410552890.7,發明人:閆小平 閆丞堯 專利權人:閆丞堯
2015年閻氏鑄刻工作室獲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閆小平榮獲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其子閆丞堯榮獲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2015年在元宵節期間參加昌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昌樂電視臺予以報道。
2015年11月在昌樂舉辦昌樂臺灣兩岸書法交流展,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在官方網站予以報道。
2016年4月創作的作品《心經》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6年11月中國濰坊首屆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入圍獎。
父子兵 兒子:閻丞堯(閆丞堯)
鑄刻銅印2016.4
手工鑄刻《銅印三件套》。中間的為八角底座銅印,母子戲珠,珠為藍寶石。規格為R53.05*H95.44。
體內中空。藍寶石直徑10.28mm。圖右為26.36*26.36*75.24mm,圖左為17.47*17.47*80.2mm
鑄刻銅印泥盒2016.4
《中空銅象棋》:為手工鑄造篆刻。材質:黃銅,尺寸:R53.12*H19.36 mm/枚,字深2mm。共32枚棋子。全套4KG重,每枚約125g。平時所見象棋基本都是木材質,而銅質罕見,中空的沒有。既然象棋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就讓金屬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孫子兵法》九變篇:作品手工鑄造雕刻而成。每塊尺寸為100*200*10mm,共7塊,總重10KG。每字規格為23.83*19.00mm,,字深2mm?!秾O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這只是其中的《九變篇》。以后會逐漸將其他篇目篆刻出來。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6-12 14:45:52 作者:吳瑞萍 王瑞華
昌樂傳媒網訊(記者 吳瑞萍 王瑞華)自清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學官閻世繩(1633—1706),受皇命率眾文化名流共同創立皇家刻銅藝術300多年以來,其間的傳承幾經斷弦,但終于流傳至今。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嫡系傳人閻小平的獨門技藝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精攝影,通經絡,愛廚藝……有著無與倫比的創意和博采眾長的寬廣,隱居鄉村十幾年,專研祖襲銅刻藝術,殫精竭慮,深諳個中之道,成績斐然,佳作頻出。他就是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閻氏銅刻嫡系傳人、昌樂銅刻藝術家閻小平。
因閻小平白天鑄銅不便接受采訪,我們晚上到了他的家中。初次見面,閻小平一件白色汗衫,一頭略顯花白的頭發,非常樸實。握手竟有溫軟之感,應是民間所稱的“朱砂手”,據說具備繪畫天賦的人大都具備此特質。
銅刻藝術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因銅材質堅硬,不易刊刻,故傳人不多。自民國時期張樾丞、姚茫父等人之后的幾十年中,基本沉寂了。時至今日,更為罕見。銅刻藝術,幾至失傳。在這樣的情境下,閻小平的祖傳銅刻技藝更是分外珍貴。
“這是我們祖傳的家寶”
閻氏家族在昌樂是名門望族,素有“昌樂的縣志,閻氏的家乘”一說。
“這是我們閻家祖傳的家寶?!遍愋∑秸勂鹱约杭易宓你~刻十分自豪。
300多年前,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學官閻世繩(1633—1706)受皇命率眾文化名流共同創立皇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制品備受康熙皇帝珍愛??滴趸实墼啻螌㈤愂览K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與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等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
其后近百年間,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閻氏刻銅工藝一度失傳。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閻志超(后改名為閻少璞,閻小平的祖父)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閻氏刻銅藝術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得以延續傳承。后閻少璞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了長子閻光崇。
閻小平的父親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并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后人。
閻小平即是在這樣的銅刻世家成長,耳濡目染,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在父親傳授之下,繼承和發揚了這項漸次消匿的銅刻工藝,將銅刻工藝轉換為集質地、做工、造型、刻工、詩文、書法、繪畫、印章、篆刻、裝飾花紋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身的技藝,實現了“方寸間的氣象萬千”。
“我那時候和叔叔關系很好,他專門讓我挑帶有印章的家譜讓我研習,當年我爺爺親自刻的方印也送給我臨摹?!背凶嫠囍?,習名師精華,其刀法遒勁,圓潤純熟,一刀一刻真乃入銅三分,一筆一畫猶勝紙上書法,鬼斧神工,削銅為泥,每每令人感嘆不已。
“我享受的是這個過程”
藝術需要定心、靜心,這點閻小平有著最直觀的解釋。他直接跑去鄉村隱居,于寂寞之道而自得其樂,十幾年的時間他專心鉆研銅刻藝術。
隱居的院子屋后四百多棵楊樹,屋前則是一片杏樹、桃樹……一派田園風光。
“夏天的晚上,十點來鐘,蟬就出來了,從脫殼到展翅,我就拿著相機在邊上等著拍,整個過程非常靜,整個心思也完全專注在這上面?!遍愋∑秸f起攝影也是滔滔不絕。解放前縣城最早的照相館就是閻小平家的,十來歲他就自制相機,把兩塊老花鏡片一合,厚被一蒙給妹妹照相,“從小我就愿意搗鼓?!?/p>
隱居生活給了他夢一般的體驗和絕妙的藝術創作源泉,“我享受的是這個過程,只有過程才能體味中國藝術的奧妙?!遍愋∑降你~刻藝術因此沒有流俗于工匠氣,正所謂“功夫在詩外”,一點一劃都富有生命和藝術感染力。
“絕招是能添光添彩,但藝術不是靠絕招來生產,他是一種專注的體驗,是身臨其境后的感觸?!遍愋∑綄鹤迂﹫蛉绱私忉?。
兒時拿著老花鏡片搗鼓,夜晚抱著相機等蟬脫殼,沒事按照經絡走勢觀病,休息時腦中創造美食……多變的閻小平,不變的永遠是創意和專注。
對于精細鑄造中的分體焊接,如何才能連接后不露痕跡,完全融為一體,閻小平為此去請教了城內最有焊接經驗的師傅,“不可能,你不用琢磨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比绱烁纱嗟幕卮饹]有泯滅閻小平的決心。
6年,閻小平用過的鑄模已經數不清是多少,光是一個外范模具的干濕度問題就傷透腦筋:濕度大,澆筑時“啪”地一聲模具就被炸裂了;若按傳統方法將范模反復烘干,鑄出的銅璽又往往在光滑度、亮潔度上達不到要求。
后來,他從護膚品上得到啟發,自己配置出一種油性溶液,澆筑前涂在范模內,澆筑后既不炸裂,又很平整光滑。以至于一些焊接高手會拿著放大鏡來回端詳,“焊接的縫隙在哪呢?”
前人斷言不可能的事情,閻小平用6年的“專注享受過程”解決了。
“樂一,危險啊”
閻小平抱出自己的作品,除了沿襲古制所做的梅竹等作品,還有一大批跟進時代節點的作品,“中國夢、奧林匹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華魂……”
“我還算是比較時髦,來了靈感,我就抓緊畫草圖,我就是愛琢磨?!?/p>
“我模仿力也不錯?!遍愋∑胶苤t虛,把一種深刻的領悟功夫說成模仿。
山東大學著名教授、書法家劉樂一是閻小平的長期合作對象,兩人是昌樂一中師兄弟。1999年春節,劉樂一給閻小平寫了一副春聯,連續幾天有不少街坊鄰居圍在閻家門前,欣賞這副精美的古篆春聯。甚至劉樂一本人也沒有發現有什么異樣。殊不知,真跡已經被閻小平收藏,大門上貼的是閻小平臨摹的作品。得知事實,劉樂一直驚呼不可思議,連劉樂一的太太也開玩笑說,“樂一,危險啊?!?/p>
魯迅先生在《北平箋譜序》中說:“……蓋至是而畫師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笨梢姰嫀熀丸魅四軌蛐纳裣嗤?,是合作刻銅成功的關鍵。閻小平熟諳畫理,自身也有筆墨功夫,絕不是簡單地對書畫進行追摹,操刀之先,必反復審視畫意、筆勢,立意于施刀之前,做到既要體現筆意,又要表現出刀意。然后,才以刀代筆,以銅面作紙絹,鐫刻出與書畫原作不爽毫厘、神完意足的作品,故頗能傳達書畫家的筆墨意趣,且具有淳厚金石味道。
先天極好,錦上添花,閻小平的銅刻更加斐然。其銅刻并不都是剛強大力之作。既有大江東去,也有小橋流水;既有筆力雄健、揮之即去的古風,也有婉約細膩、柔情如水的抒情。
其鎮尺作品竹,“雖刻猶寫”,線條流暢,圓潤飽滿,刻畫入微,盡顯挺拔之姿,可見其嫻熟、高超的畫藝和刻藝。
清末篆刻家徐三庚說過:“看款能知印?!庇∨钥炭钍家娪诿鞔氖|印章,此前在堅硬的銅印邊旁題款極為少見。閻小平實驗了多種刀具和機械,屢次改進,終于找到了一種得心應手的“利器”,可以在堅硬的銅合金表面上直接刻制題款。閻小平刻銅邊款或篆或隸、或章草或行楷、或簡帛或鑿款變化多端。他是使刀如使筆,鐫銅如鐫泥。精美刻款如錦上添花,使新鑄銅印更加完美。
刀中見筆,筆中有刀,刀筆相融,自成一體。閻小平的鐫刻成就,三分借助于畫稿,七分得力于刻刀。刀在手下游刃有余,千姿百態,如今獨步海內。許多國內外的收藏家,競相收藏他的作品。
山東“銅癡父子”傳承刻銅手藝:用三噸銅新刻《孫子兵法》
2013年10月14日16:54
昌樂閻氏鑄刻銅印絕活
2012年08月03日 16:23:25
今年春天,我主編的人文遺產專著《濰坊工藝美術大觀》殺青前,曾聽到昌樂朋友傳聞:當地有一位既能鑄銅印,又能刻銅印的高手,希望我在書中編錄這位能工巧匠。但當時我已將原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鑄印名家龐希文和王昌年先生收入書內,偏認為難有超過其鑄印水平的人,再加上出書時間緊迫,因而忽略了昌樂這位藝師。
最近應朋友邀請,專程拜訪了家住昌樂縣朱留鎮侯家莊小區的閻小平藝師,真切領教了他鑄刻銅印的高超技藝,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經與閻小平藝師深談,得知他的刻銅技藝淵源流長,得自家傳。爺爺閻少普清末民初人士,本是一位心靈手巧且刻苦能干的人,但不幸入獄,在獄中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這位老藝人見他刻苦好學,便將看家手藝傳給了他。閻少普因禍得福,出獄后便以刻銅印技藝為生,漸漸有了名氣。
閻小平的父親閻光崇,現今已86歲高齡,他14歲從父親閻少普學藝,解放后在昌樂縣五金廠刻字門市部勤勤懇懇工作了一生,直到60歲退休,兒子閻小平接了班。今年近知天命之年的閻小平,曾在學校做過三年老師,鑄刻銅印是從十三、四歲學起,到五金廠刻字部接了父親的班后,一氣做了十一年;1991年調縣機械電子局仿古銅工藝品廠任廠長。閻小平是位不甘平庸的藝師,他博采眾長,把北京的鑄印方法與濰坊翻砂鑄銅印的方法結合起來,并用現代科技將銅印表面處理的金光閃亮,將銅印雕刻成一位高超的藝術品。他不僅能鑄造底部印文,更拿手的是手工鑄刻印文,刀工精湛,字口深峻,字跡整齊規范,深度能達1.5毫米,與鑄造的深度相同。他不僅能鑄造各種銅質動物印鈕,還能鑄造各種形狀的金、銀印鈕,他鑄造過的兩枚金印,價值高達十六萬元。
閻小平與山東大學藝術系著名教授、書法家劉樂一長期合作,由教授篆寫印文,閻小平鑄造,并以行云流水的筆記刻上邊款,制造出一枚枚精美的藝術品。他們共同為中國領導人多次鑄刻銅印,倆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地工作了十幾年。
閻小平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為了研究雕鈕、鑄鈕工藝,他從工藝美術基礎學起,土豆、地瓜、蘿卜、肥皂都成了他練習雕鈕的材料,劉樂一也經常在鈕形、鈕制材料方面提供幫助和指導。就這樣集腋成裘,滴水石穿,他們現在雕鑄的辟邪獸鈕形象生動,刻畫精細,嘴與四肢鏤空擴展,僅在米粒大的獸目中就設計了三道工序,這種活靈活現的獸鈕與漢代王墓中出土的同類獸鈕印璽相比毫不遜色。
自古就有“半為雕鑄半為文”之說,在銅璽底面鑄出印文是最關鍵的技術。古代常用的文字,對劉樂一來說盡管是輕車熟路、但要將其刻在外膜上再用澆鑄,稍有不慎便會在高溫下面目全非。而且,具體負責鑄造的閻小平對劉樂一所書印文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個關鍵。劉樂一對閻小平的悟性、靈氣常常贊不絕口:“我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配合默契??!”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在多年的勞動中,他們一直沒停下創新的腳步。七年前的一個春節,兩人分工攻關,劉樂一研究淺模圖雕,閻小平研究化學腐蝕的新配方,雙雙成功。新的技術將傳統鑄銅工藝與現代腐蝕成像技術結合起來,在銅合金的淺雕上加上腐蝕工藝,就能不失真地再現任何指定的書法形體、山水圖案更至人物肖像。鑄成的銅璽印鈕生動精致,表面亮潔防銹,文字剛柔相濟、給人以醇厚的藝術享受。比如作為旅游及工藝品標識屢見報端的“解放者”肖形銅章,就是劉樂一設計,閻小平親手制作的,它采用了一種莊重穩定中寓有動勢的構圖,印面疏密相間,立體感強,方寸之間濃縮著厚重的歷史感,堪稱藝術精品。
總之,閻氏鑄刻銅印從歷史傳承中走來,經過閻小平藝師和教授刻苦創新,出于藍而勝于藍,成為工藝美術之苑的一朵奇葩,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昌樂閻氏刻銅藝術,源于清朝康熙年間??滴跏迥赀M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滴趸实墼啻螌㈤愂览K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之后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
閻志超(后改名閻少璞1903—1941)昌樂縣城西門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中共地下黨員。他出生在文化藝術經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創新思想啟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并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門傳人閻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隨其父習文練字,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范,此勝人處之二;又經其三十余年反復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此三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套钟谟〉?,行落款于印側,鑄雕獸鈕于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甚為大氣亦不失精美。曾與著名的山東大學教授聯手公關,多次為中國領導人鑄刻銅印璽,并為韓國總統金泳三,孔子嫡傳后裔,臺灣著名學者孔德成等諸多港澳臺及大陸名流鑄刻過銅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幾千方,世人皆稱其作品非凡。
清后期社會皆用石質印章,銅印制法從此失傳。閻氏刻銅藝術的續傳為之家幸,更亦為國幸。自此中國金屬印制法在“石章時代”得以幸存并發展開來。
閻氏鑄刻銅印
2011年05月13日 16:10:40
昌樂閻氏刻銅藝術,源于清朝康熙年間??滴跏迥赀M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滴趸实墼啻螌㈤愂览K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之后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
閻志超(后改名閻少璞1903—1941)昌樂縣城西門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中共地下黨員。他出生在文化藝術經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創新思想啟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并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門傳人閻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隨其父習文練字,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范,此勝人處之二;又經其三十余年反復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此三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套钟谟〉?,行落款于印側,鑄雕獸鈕于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甚為大氣亦不失精美。曾與著名的山東大學劉樂一教授聯手公關,多次為中國領導人鑄刻銅印璽,并為韓國總統金泳三,孔子嫡傳后裔,臺灣著名學者孔德成等諸多港澳臺及大陸名流鑄刻過銅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幾千方,世人皆稱其作品非凡。
清后期社會皆用石質印章,銅印制法從此失傳。閻氏刻銅藝術的續傳為之家幸,更亦為國幸。自此中國金屬印制法在“石章時代”得以幸存并發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