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草編,壽光草碾子草編制作技藝
從藝年限:38年
單位及職務:壽光永先草編專業合作社
所屬地區:壽光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5012
李永先,男,1966年出生,1984年開始從事草編已30多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侯鎮草碾子村的草編被列入當地非遺,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成功嫁接。傳承人李永先與其他村民合伙建起了專業合作社,承接訂單,附近3000村民因為從事草編而收入上漲,50至70歲的老人也加入其中,年收入有5000多元,是一筆頗豐的“養老金”。
他精明能干又很有技巧,現在不以編織為主了,主要是根據時尚需要設計些圖樣,幫助村里的人進行購銷活動,把村民加工好的草編統一收購起來,再銷給外地的客戶。他還用上了電腦,用來設計或上網發布信息,一年也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侯鎮草碾子村建村905年,草編工藝就有642年的歷史,該村許多村民都靠草編發了家。草碾子村現有1700多人,有400多人常年從事草編加工。2010年,草編申遺成功后,更激發了草編的活力,李永先帶頭組建合作社,統一承接訂單、組織貨源,充分發揮集群合作優勢,實現了村民致富和非遺傳承的又豐收。
如今,草碾子村草編制品年產30多萬件,產品不僅銷售青島、浙江義烏等地,還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12個國家。同時,該村草編工藝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輻射作用。周邊的臺后、崔家、方呂、北仉、南仉、東畢等70多個村也成為草編大村?!鞍滋煦@大棚,晚上忙草編?!背蔀樵S多村民的生活寫照。
目前,該村也建造了一個“草編樣品展覽館”,有40多件草編樣品予以展示,并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草編制品,將這項傳統工藝直接對接市場,在農民增收中將非遺草編工藝不斷發揚光大。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侯鎮草碾子村位于壽光東北部,屬溫濕地帶季風區,為海陸之風交匯處。北來海風帶來濕潤的條件,南來之水為堯、丹、彌、溎諸河匯流,水系豐富,生長于河邊的茅草豐茂,為該地草編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據當地村民講,從明朝洪武二年,他們的祖先從山西遷住此地,即以草編為業。草編制品需用的茅草,趁青綠時采割,青翠的顏色更顯自然清新。割來后要曬一天,草內水分基本曬干才能使用,編制時拿一束茅草捋順,將篾子擋在茅草束當中,纏繞著茅草,將茅草束纏成直棍狀,到合適長度時彎折過來用錐子等工具編織。草碾子草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其工藝簡單,通常采用兩緯一經式的絞編技術。草編制品樸素大方、原材料為天然綠色材料,帶有淡淡的草香,極具濃郁的自然鄉土特色,巧妙地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結為一體,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012年12月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壽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草編手工藝傳承人
2012年12月11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草柳編挎包
來源:壽光電視臺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9-01-2218:42
侯鎮的草碾子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草編歷史的村莊,以草編聞名,村里上至白發蒼蒼的老人,下至八九歲的孩子都熟悉草編手藝。目前,草碾子村有1600 多口人,從事草編加工的有五、六百人。
草碾子村的李永先是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碾子草編”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據李永先說,草碾草編不僅在壽光出名,而且已經遠銷到了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2多個國家和地區。
侯鎮草碾子村 李永先:
我19歲中學畢業以后,去了東北,回來以后從村民手里收茅草鍋蓋,騎著自行車去濰坊零賣。因為這個機會認識了青島孫經理,他有個工藝品廠,打那之后就逐步一年一年開始給他干出口。
草碾子草編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還是因為它們自然、古樸的風格。草碾草編巧妙地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結為一體,造型美觀,經濟實用,具有濃郁的自然鄉土特色。2010年,該村草編被列入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侯鎮草碾子村 李學燦:
草編的材料主要是茅草、蒲草、蘆葦一類的純天然野生植物,再就是麥秸、秫秸苗子、玉米皮等這些農作物下腳料。 綠色環保,產品式樣多種多樣,古樸典雅,具有一種濃厚的鄉土氣息。
草碾子村的草編隊伍以50-70歲的村民為主,甚至還有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他們空閑多、做活細,每人每年至少有5000多元的收入,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筆頗豐的“養老金”。
侯鎮草碾子村 李永先:
以前一個鍋蓋一塊二,每個掙兩毛錢,以前掙得少。 現在年輕人自己到廣州去參加廣交會接單,外貿公司也來找,現在每年外貿訂單最低也有150萬塊錢。
現在,從事草編編織的人員也不僅僅局限于草碾子一個村,而是擴展到了周圍的20多個村莊,從業人員已達到三四千人。外貿出口為草編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承載著村民們的致富夢想走出草碾子村,飛向了世界各地。
2014-05-15 16:23
中國山東網濰坊頻道4月19日訊 今日,媒體菜鄉行來到壽光侯鎮采風,侯鎮草碾子村草編有4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12個國家,草碾子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草編村”。
記者在草碾子村看到,這里的大大小小的草編作品不計其數,有實用性的編織筐子、簍子,還有觀賞性的臺燈、玩具等?,F場還有村民正在編織草碾子,駕輕就熟信手拈來的功夫讓記者們贊嘆有佳。
記者了解到,侯鎮草碾子村建村至少905年,草編工藝就有642年的歷史,該村許多村民都靠草編發了家。從以“草編謀生”到“草編申遺”,該村的草編身價不斷上漲,草碾子村現有1700多人 ,有400多人常年從事草編加工。不少50至70歲的老人也加入草編隊伍,他們空閑多、做活細,每人每年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筆頗豐的“養老金”。2010年,該村草編被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成功嫁接。
如今,草碾子村草編制品年產30多萬件,產品不僅在青島、浙江義烏等地銷售,還跑出國門賺外快。村民李永先定期往青島港送貨,他的草編出口美國、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12個國家,賺起了“洋錢”。同時,該村草編工藝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輻射作用。周邊的臺后、崔家、方呂、北仉、南仉、東畢等70多個村也成為草編大村?!鞍滋煦@大棚,晚上忙草編?!背蔀樵S多村民的生活寫照。目前,該村正在建造一個“草編樣品展覽館”,將40多件草編樣品逐一展示,并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草編制品,將這項傳統工藝直接對接市場,在農民增收中將草編工藝發揚光大。
2014-04-19 21:30:00 來源:魯網
一個個偌大的編織筐子、簍子,還有觀賞性的臺燈、玩具等,濰坊草編第四代傳承人李永先用其嫻熟的技巧做出一個個精致的草編,讓在場的記者們嘆為觀止。今天,記者跟隨“聚焦美麗壽光”第二屆中國網絡媒體菜鄉行采風活動一行來到了侯鎮草碾子村,認識了草編技藝從“謀生”到“申遺”的傳奇經歷。
李永先
魯網4月19日訊(記者 劉梅婷)一個個偌大的編織筐子、簍子,還有觀賞性的臺燈、玩具等,濰坊草編第四代傳承人李永先用其嫻熟的技巧做出一個個精致的草編,讓在場的記者們嘆為觀止。今天,記者跟隨“聚焦美麗壽光”第二屆中國網絡媒體菜鄉行采風活動一行來到了侯鎮草碾子村,認識了草編技藝從“謀生”到“申遺”的傳奇經歷。
《壽光市地名志》查閱,侯鎮草碾子村建村至少905年,而其草編工藝就有642年的歷史。李永先今年49歲,從事草編收購已經31年,身后的二層小樓是2010年10月份完工的,花了30萬元。像他一樣,該村許多村民都靠草編發了家。記者了解到,如制作一個直徑30厘米左右的草編筐子,李永先只需用不到2小時就能編完,談起草編繼承人,他笑著表示:“遠近都有來向我學習的,最少也要有5、60個人了。其實制作工藝并不復雜,我也不用愁未來的傳承問題?!?/span>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看到,這里大大小小的草編制品不計其數,記者不禁興致勃勃的跟隨李永先學習起來,別有一番趣味。據了解,從以“草編謀生”到“草編申遺”,該村的草編身價不斷上漲。目前,該村草編有4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12個國家,草碾子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草編村”。草碾子村草編制品年產30多萬件,產品不僅在青島、浙江義烏等地銷售,還跑出國門賺外快。李永先定期往青島港送貨,他的草編出口美國、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12個國家,賺起了“洋錢”。
此外,草碾子村有幾百人常年從事草編加工。不少50至70歲的老人也加入草編隊伍,他們空閑多、做活細,每人每年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筆頗豐的“養老金”。2010年,該村草編被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來又榮獲了國家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成功嫁接。
壽光日報訊(記者 王偉田)2012年1月16日,本報曾對侯鎮草碾村、佛屋村等臨近村子的草編行業做過報道《“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非遺草編產業》,草編產品在國內不值錢,卻成了出口創匯的“香饃饃”,但是,產業化、品牌化缺失,掙錢主動權握在他人手中……如今,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帶頭人李永先被確定為“濰坊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其他村民合伙建起了合作社,承接訂單,附近3000村民因為從事草編而收入上漲。
標)變化:草編收購點變專業合作社,“夕陽產業”重煥生機
1月29日,在侯鎮草碾村,化冰后的道路略顯泥濘,而李永先家門前一如既往,形狀不一、大大小小的茅筐、洗衣筐擺了一地,紅白青透出鮮艷,白藍青秀出淡雅……個個讓人愛不釋手。掛上不久的金黃色“壽光市草碾草編專業合作社”牌匾也讓店子多了幾分喜慶。
推門而進,李永先正埋頭編織著洗衣筐。旁邊,原先的茶水桌也換成了一套電腦桌辦公系統,墻上掛著草編產品介紹和合作社事宜表,相比以前的收購點少了亂騰,多了規范。
“現在有了正式名頭,干活更有勁了?!崩钣老葷M臉笑容,放在以前,他的店子就是一個普通的草編收購點,而如今成立了“草編專業合作社”,有了黨支部。不僅把草編的文化和經濟效益結合了起來,更重要的是,原先一直被認為“夕陽產業”的草編,有了重新煥發生機的起點。加工草編的,是周圍20多個村莊的近3000農民,草編又發展成為當地一項增加農民業余收入的綠色產業。
繼2009年8月李永先被評為“壽光市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后,2012年,李永先被評為“濰坊市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且正在進一步申報省級文化遺產。
標)喜訊:價格漲了,產業鏈待升級
下午4時,草碾村村民張少亭背著一袋加工好的草編佐料筒來換取加工費。
“以前一個6元,現在一個8元,價格漲了不少?!睆埳偻じ嬖V記者,自從成立了合作社,草碾草編制品的名氣比以前大了不少,除了原有的銷售渠道,收購量比以前大了,價格也隨之上漲。他算了一筆經濟賬:一個佐料筒需要半斤茅草(一斤1.5元),1兩紡藤(一斤6元),除去成本,制作一個佐料筒比以前多掙了兩元,利潤增長了43%。
據記載,草碾村的草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部分產品已經走出國門,遠銷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但本地草編從業者一直處于草編產業鏈最底端,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階段,這和600多年以前的純手工從業者區別不大。外貿公司把草編品收去后,還會做進一步加工,除了外觀加以修飾外,還會進行產品組合,例如在草編的筆筒上附上卡通玩具等?!澳憧蓜e小看這些簡單的加工,一個批發價2元的筆筒經加工后即可增值到14至15元,而村民僅從中拿到了1元多的加工費?!崩钣老日f,他們下一步也將做深做細草編產業鏈,建立草編特色旅游村,進行產業升級,讓草編真正成為周圍村子村民的致富產業。
標)希望:注冊商標,打造品牌
隨著網絡辦公系統的引進,李永先開始在各大網站上發布草編制品銷售信息,承接訂單,除了原先用于出口的份額,浙江義烏小商品城等地客戶也紛紛前來尋求合作,訂單量上漲了不少。
“訂單數量雖然漲了,但沒有商標和品牌,經銷主動權握在他人手中?!奔词股獗纫郧昂昧嗽S多,但隨著眼界的開闊,李永先也意識到了當地草編行業的缺陷,要想把草編這項工藝發揚光大,不僅需要做大文化品牌,更需要經濟上的拉動。
2012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一
“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非遺草編產業在國內不值錢,卻成出口創匯“香饃饃”產業化、品牌化缺失,掙錢主動權握在他人手中
調查
墻內開花墻外香,小小草編暢銷國外
王偉田
李永先展示即將出口的洗衣筐
在侯鎮佛屋和草碾村,雖高粱已消失多年,但草編行業卻被保存了下來。農閑時,隨手拿起材料編個鍋蓋或茅箱,已成了不少村民的休閑方式。但因掙錢少而且比較費事,如今年輕人鮮有人愿從事,草編成了“夕陽產業”。殊不知,這些不起眼的草編產品附加值卻很高,甚至可出口到國外,只是目前我市草編產品尚處于行業底端,還沒找到往上游走的出路。
1月11日上午,在佛屋村其他村民介紹下,記者找到了鄰村草碾村村民李永先。他靠著收購并批發草編產品發了家,成了一個土生土長的草編商人。
來到李永先家門口,只見大大小小茅筐、洗衣筐擺了一地,紅白青透出鮮艷,白藍青秀出淡雅……個個讓記者愛不釋手?!岸嗵澚诉@些家伙,不然還不知道在哪喝西北風呢!”李永先說,這些草編品就是自己的搖錢樹,正是靠它們,自己的日子才逐漸紅火起來。18歲初中畢業的他就開始騎著自行車,帶著從周圍村民那收購的草編品到濰坊各集市上零賣,由于自己的草編品既經濟又實惠,深受顧客喜愛,李永先的生意也逐漸做大,自行車先后換成了腳蹬三輪車、機動三輪車。1982年,一青島貿易公司工作人員找到了李永先,希望他能為該公司收購草編產品,并打算跟他長期合作?!霸趺匆彩琴u,就和他們合作試試吧!”李永先一開始還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一年下來,他就吃到了甜
頭,由于外貿公司收購量大,僅做中間商,李永先一年就賺了不少錢?,F在除了青島,河北、浙江等多家商貿公司都與他有合作關系,靠著草編織品,他已經把機動三輪車換成了輕卡,自己也蓋起了兩層樓房。
“可別小看這些草編產品,它們可遠銷到美國、德國等國?!彪S著生意越做越大,李永先收購的草編產品不再局限在國內銷售,一些產品走上了出口道路?!半m然我也賺了錢,那些村民們也覺著拿到了辛苦錢,但我們賺的都是小錢,真正賺錢的是那些外貿公司?!崩钣老雀嬖V記者,他現在專門為外貿公司收購草編產品,他們的出口價是收購價的兩倍以上。以一套洗衣筐(一大一小兩個洗衣筐)來說,他以60元/套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收過來,再以70元/套的價格轉手賣給外貿公司,而外貿公司的出口價則達到了120元?!八麄冎皇窃谖覀兊漠a品上打上了自己的品牌商標,價格就翻番了?!?/p>
現在草編產品不再僅僅是一種商品,而是多了層文化意蘊。近年來,李永先多次帶草編產品在濰坊國際風箏會上亮相,受到了全國各地顧客青睞,草編產業逐漸受到相關部門重視。2010年,侯鎮草編成功入選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正在進一步申報省級文化遺產,李永先也先后被評為我市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光從文化上重視還遠遠不夠,必須讓從業者切切實實感受到經濟上的好處才行。李永先認為,本地草編從業者還處于草編產業鏈最底端,還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時期,這和280多年以前的純手工從業者區別不大。據他了解,外貿公司把草編品收去后,還會做進一步加工,除了外觀加以修飾外,還會進行產品組合,例如在草編的筆筒上附上卡通玩具等?!澳憧蓜e小看這些簡單的加工,一個批發價2
元的筆筒經加工后即可增值到十幾元,而村民僅從中拿到了1元多的加工費?!崩钣老日f,這需要把草編產業鏈做深做細,而周圍卻沒有一家這樣的企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除在產業鏈要往上“移動”外,市場也要進行開拓。采訪中李永先反復提到,遺憾自己一直沒有去過廣交會,市場還一直靠著那些老貿易伙伴,做著中間收購商的角色?!拔沂肇浂嗌?,受貿易公司制約,多了人家不要,少了就會違約,沒有自己的銷售市場,這很惱人?!崩钣老扔幸淮螞]有完成與商家約定的數量,被迫交了幾萬元的違約金。
“無論從產業鏈還是市場上來說,政府相關部門光在文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還遠遠不夠,資金、政策才是最實在的?!崩钣老日f。
本報記者 王偉田
1月10日上午,石馬路南段,在熙熙攘攘人群簇擁下,年貨市場熱鬧了起來!在一大堆蓋墊、篦子等不起眼的雜貨旁邊,紅白青相間的草編手工藝品引起了不少居民關注。
“這小筐多少錢??!”“這是什么材料的??!”“15元,侯鎮佛屋純手工的?!睅孜痪用裾蛞簧碳易稍?。其中一位李姓居民告訴記者,“這茅
草編織的產品不僅漂亮美觀,且通透性好,保質效果也不錯,多余饅頭放在里面要比放在泡沫箱里保存的時間更長?!薄耙粋€便宜點的不銹鋼鍋蓋一般在25元以上,雖比葦子編的鍋蓋使用年限要長不少,但效果卻遠不如這葦子鍋蓋,且后者價格一般在10元左右,年年買也買得起!”一位劉姓居民說。
去收購。
如果銷售草編鍋蓋的商家都說是那兩個村產的,怎么分辨???記者問道?!皼]什么商標,也沒什么好辦法,就靠張熟臉?!蓖跤罋J坦言,做這個買賣的人幾乎都互相認識,產品相互一對比,差不多都心知肚明。王永欽1年中有300多天在周圍集貿市場上賣草編鍋蓋,鄰近村民基本上都認識他,都知道他的草編鍋蓋是真正佛屋草編鍋蓋。
佛屋、草碾草編歷史超280年卻至今沒“品牌”
1月11日上午9時,天氣晴朗卻依舊寒氣逼人。在佛屋村村民劉志祥家中卻是一片忙碌而熱鬧的景象,他和老伴正忙著用葦子編織鍋蓋。只見一根根散落的葦子,到劉師傅手中就變得“乖順”了許多,一緊一綁,棉柳順著錐子的針眼穿過,一綹葦子便像頭發一樣,安分地變成了大拇指粗細的一條辮子,成了鍋蓋的一部分。
“我與葦子和棉柳打了一輩子交道!”年近花甲之年的劉志祥回憶說,他七八歲時,就學著編織草編,十二三歲時,已可以熟練地編織鍋蓋。而在人民公社時期,為方便干活,村民便在村里空曠地上,挖了一米深的半地窖,上面再搭上棚子,佛屋全村人便在里面編鍋蓋和茅箱?!澳菚r全村人從早上7點一直干到晚上10點,中間也就只在吃飯時才休息一下,正是憑著這股干勁,產品非常受歡迎,也就有了‘佛屋草碾出鍋蓋’的名聲?!?/p>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由于高粱經濟效益明顯不如小麥和玉米,村民紛紛棄種高粱。一時間讓劉志祥引以為豪的草編像失去了支柱一樣,只剩下村里一些婦女和老人還在堅持,年輕男子則多數到外地打工。當時有5個兄妹的劉志祥也“隨大流”來到了建筑工地上打工?!爱敃r編一個鍋蓋才七八元,而干一
“我編的鍋蓋不愁銷路,稻田、侯鎮等地經銷商經常來要貨?!眲⒅鞠檎f,有“佛屋”“草碾”兩個超280年歷史的“品牌”在,自己每天只需干活就行,成品會有人上門來收。
“的確是這樣,在農貿集市上,你只要說鍋蓋來自佛屋或草碾,即使價錢高些,顧客也愿意出?!痹谵r貿集市上做零售草編鍋蓋買賣的王永欽只要沒貨了,就會到劉志祥家
天建筑就會得到五六十元?!边@一干,劉志祥就干了15年,直到1998年才結束打工生涯。雖然做建筑工人掙錢不少,可42歲的他身體已大不如前,腿部也患上了風濕,只好重操舊業——編鍋蓋。
“我一天能編一個8?。ㄖ睆?6cm)的鍋蓋,能賣上50多塊錢?!眲⒅鞠樾χ嬖V記者,現在兒子當貨車司機,兒媳在村里開著小超市,生活來源已不用他們操心,只需要幫忙照看一下7歲的孫子,但老兩口還想自食其力?!拔依习椴畈欢嘁惶煲材芸椛弦粋€7?。ㄖ睆?2cm)的鍋蓋,也能賣上40塊錢,一個月下來,2000塊錢不成問題?!眲⒅鞠榻o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7印和8印的鍋蓋各需要5.5斤和8斤葦子,1斤和1.2斤棉柳,葦子和棉柳每斤分別為0.7元和6元,如能正常出貨,一天的純利潤在70元左右?!耙话衙壮?,一把錐子,一天輕松就可賺到70元,這可比一些老年人去給工廠看大門、干環衛好多了,時間上還自由?!?/p>
出了劉志祥家,走在佛屋村街上,很多村民家門口堆積的葦子讓記者感覺到了不一樣?!拔覀兇逵?00多戶,三分之二從事草編行業,但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在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草編就是一個夕陽產業?!?/p>
非遺項目文學和傳說不少
濰坊第三批非遺傳承人評審首設面試環節
2012年11月29日 來源:齊魯晚報
王洪吉借實物講解方呂鳥籠的制作工藝?! ”緢笥浾摺№n杰杰 攝
本報11月28日訊(記者 韓杰杰)“你對民謠的傳承方式有何見解?”“若被評為傳承人,你將如何傳承這項技藝?”28日,來自各縣市區的66位非遺傳承候選人齊聚市藝術館參加面試。據悉,這是濰坊首次在市級非遺傳承人評審中設置面試環節?!?br/> 28日,在面試現場,市級非遺傳承候選人依次進入面試室,接受三位考官的提問。記者注意到,提問最多的幾個問題是技藝特點、目前發展現狀、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如何傳承技藝等。
候選人李永先從事草碾子草編制作已有28年,他說,現在草碾子草編不再是拿不上臺面的手藝了,已經走出了國門,創造了效益,他希望能通過多收徒弟來傳承這項手藝。仉松三先生從事龍燈制作已32年,談到龍燈的發展現狀,他說現在主要還是自扎自用。目前他已有四個徒弟跟著學習這門手藝。談到民謠的傳承,候選人郭云善說,現在民謠唱的少,要抓緊進行搜集和整理,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接受這門傳統文學形式,他還提出,政府部門也要加大扶持力度,畢竟搞文學投入很大?!?br/> 記者了解到,濰坊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于今年初啟動,經過資料收集、專家評審等環節,于11月12日結束公示。此次共有66名傳承候選人,其從藝年限從6年到60年不等,其中超過30年的有26人。按類別來說,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醫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民俗、傳統舞蹈。其中民間文學有10人,涉及杞國的故事、莊農日用雜字、丁耀亢的傳說、嫦娥奔月傳說等,傳統醫藥有10人,涉及華疃正骨、通經引藥法等?!?br/> 與前兩屆評選不同,此次市級非遺傳承人評審中首設了面試環節,及簽訂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承諾書。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人員介紹,增加面試環節是為了了解傳承候選人身體狀況,更直觀地了解藝人們對技藝的感悟,并對其進行一次有關傳承責任和義務的教育。承諾書則就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傳承工作、培養后備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書面性的規定?!?br/> 據悉,目前濰坊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名,省級非遺傳承人27名,市級非遺傳承人91名,在推動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場花絮
按平米計算 這個小鳥籠比房價貴好幾倍
在面試環節,來自壽光的王洪吉為了更好地講解制作工藝,特地帶了一個鳥籠來展示。讓評委吃驚的是,這個直徑26厘米的小小鳥籠,售價竟然過萬元。若按平米計算,比現在的濰坊房價貴好幾倍?!?br/> 53歲王洪吉是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村人,是方呂鳥籠第四代傳人。在回答面試官關于“鳥籠制作技藝”問題時,他借著鳥籠介紹起來。他說,方呂鳥籠的一大特色就是純手工雕刻,鳥籠部分在選材上用的是五年以上的老竹子,而且是上等的一節竹,鳥鐙子則由黃楊和柳木組成?!?br/> 鳥籠價格貴,主要是貴在精細上。記者看到,四個籠角,所雕刻的內容都不一樣,分別表現了“耕”“讀”“漁”“樵”四個內容,其中都有人有景,小到一個樹葉,非常精細。而在鳥鐙子上,還附有兩只蟬,其翅膀上的紋路也雕刻得清晰可見?!?br/> 他介紹,因為是純手工,從選材、鉆孔到一刀一刀的雕刻,每一個步驟都得緩慢進行,就他展示的鳥籠,制作工期就有2個月,售價11000元。因為供不應求,他也曾考慮用電腦制作鳥籠,但鳥籠雕件上深淺不一的精密紋理,電腦刻不出來,只好作罷?!?br/> “我兒子也會這項手藝,但因為鳥籠制作麻煩,我倆一年也做不了10個鳥籠子?!彼f。 本報記者 韓杰杰
尋訪壽光的草編藝術
編織,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仍然沒有退出我們的生活。當你在家中放上這樣一個飾物,會立即聞到田野的芳香,感覺到遠古樸素的氣息,草編已成為更多旅人的行囊、女子的嫁妝,點綴著更多人家的生活。
草碾村的草編
草碾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草編專業村。隆冬季節,家家戶戶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忙著編織各種用品。全村有1000多人從事草編制作,這些草編產品已不再局限于本地銷售,大部分產品已經走出國門,遠銷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創匯二三百萬元。如今,加工草編的農戶也由草碾村一個村擴展到周圍的20多個村莊,近3000農民整年從事草編行業。村里還成立了草編協會,村民們可以互相交流經驗和信息。1997年,在濰坊國際風箏會農副產品博覽會上,草碾村的草編獲得金獎;2000年,山東電視臺還為草碾村的草編制作工藝錄制了專題節目,使草碾草編遠播海內外。
一位草編藝術傳承人
在草碾村,我們采訪了被壽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列為草編手工藝傳承人之一的李永先。他是一個精明能干又很技巧的農民,他帶著我們來到他的家里,那是一個大院落,屋子里堆滿了編織好的工藝品。
李永先向我介紹,他現在不以編織為主了,主要是根據時尚需要設計些圖樣,幫助村里的人進行購銷活動,就是他把村民加工好的草編統一收購起來,再銷給外地的客戶。他為此還買了一臺電腦,用來設計或上網發布信息。他說,村里做這種生意的還有好多家。我問他經濟收入怎么樣?他說,有十幾萬元吧。
壽光的草編藝術
據李永先介紹,壽光的草編多采用附近和東營、淄博等地的蒲草、蘆葦,具有品種齊全,做工精巧,造型美觀,樣式新穎,經濟實用的特點?,F在有200多個花色品種,如各種草提籃、壺囤、鍋蓋、糖果盒、沙發墊、手提包、紙簍、花瓶、狗狗窩等。隨著編織工藝的不斷改進,壽光的草編藝術又在崇尚自然、古樸的風格中編入現代色彩。
壽光的草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通常采用兩緯一經式的絞編技術,大致為:第一,選料。一般選用野生的蒲草、蘆葦和茅草,顏色要呈自然色,勻稱光潔為好。第二,浸泡。采集后,將料打成捆,放入清水中浸泡十幾分鐘。浸泡可以使條子又綿又軟,韌性十足,方便編織。第三,編織成型。根據相關圖樣進行編織,工具有:鐵錐、剪刀、尺子等。第四,編出成品后,還要進行洗刷或熏蒸、涼曬,最后就進入市場銷售了……(瀏覽全文)
草碾草編:老手藝 新時尚
草編產品有了更多種類,花籃、花瓶、茶具墊、果盤等,造型更美觀,手藝精湛,美觀大方,更結實耐用。
2011-02-09 08:46 來源:壽光日報
核心提示: 幸福新財路:草碾子村民白天鉆大棚 晚上忙草編
壽光日報訊(記者 閆京罡)
從《壽光市地名志》查閱,侯鎮草碾子村建村至少905年,而其草編工藝就有642年的歷史。
1月27日,記者走進該村,村東頭的草編交易市場人流如織,“這種鍋蓋五塊二,那個茅箱20元?!崩习謇钣老日谑召彶菥幹破?。他今年46歲,從事草編收購已經28年,身后的二層小樓是2010年10月份完工的,花了30萬元。像他一樣,該村許多村民都靠草編發了家。
從以“草編謀生”到“草編申遺”,該村的草編身價不斷上漲。目前,該村草編有4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12個國家,草碾子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草編村”。
草碾子村現有1700多人,有400多人常年從事草編加工。不少50至70歲的老人也加入草編隊伍,他們空閑多、做活細,每人每年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筆頗豐的“養老金”。2010年,該村草編被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成功嫁接。
如今,草碾子村草編制品年產30多萬件,產品不僅在青島、浙江義烏等地銷售,還跑出國門賺外快。李永先定期往青島港送貨,他的草編出口美國、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12個國家,賺起了“洋錢”。
同時,該村草編工藝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輻射作用。如今,周邊的臺后、崔家、方呂、北仉、南仉、東畢等70多個村也成為草編大村?!鞍滋煦@大棚,晚上忙草編?!背蔀樵S多村民的生活寫照。
目前,該村正在建造一個“草編樣品展覽館”,將40多件草編樣品逐一展示,并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草編制品,將這項傳統工藝直接對接市場,在農民增收中將草編工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