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67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仿古銅及銅印
從藝年限:50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退休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玄祖基
徒弟:武旭東、季曉真
瀏覽次數:9615
武春香,女,1955年出生,一生專業從藝,濰坊仿古青銅器第四代正宗傳人,現為工藝美術師、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非遺產項目山東省和濰坊市兩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1972年隨青銅器制作老藝人玄祖基師傅進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青銅器研究制作40余年,制作的《毛公鼎》、《馬踏飛燕》、《鎏金長信宮燈》、《犧匜》等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覽。設計制作的《青銅器浮雕博古掛屏(套四)》,集鎏金、水銀浸、墨漆古、家藏銹、金銀絲鑲嵌多種工藝于一身,1979年獲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作品多次被新華網、濰坊日報、濰坊晚報等媒體報道。季傳志、武春香、武旭東(武春香的弟弟市級民間杰出傳承人)圴為我市仿古青銅器的正宗傳人和頂級人才。
武春香與丈夫季傳志、弟弟武旭東于2009年9月代表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項目申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一起傳承創新濰坊曾經盛極一時的特種技藝,試制成功浮雕仿古銅和木器嵌銀工藝,開辟了仿古銅藝術的實際應用途徑。成功復制西漢青銅器重器《長信宮燈》和西周青銅器《毛公鼎》。他們設計制作的青銅器造型準確、形象生動逼真,無不精雕細刻,惟妙惟肖,似真無異,深受專家的贊賞和收藏者的喜愛。他們的很多作品被當做禮品和展品贈送給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友人。
1969年-1972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廠,1972年-2003年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2003年退休至今均從事仿古青銅器制作。
濰坊仿古銅以仿制古代青銅器中的各種爵、鼎、卣、觶、觚、佛像和動物、人物形象等器物而著稱,是隨金石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集文物知識與青銅冶鑄技藝為一體的特殊手工藝。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始于清咸豐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其技藝廣泛應用于文物修復,是我國仿古銅鑄造藝術的典范。濰坊仿古銅器的鑄造,采用獨特的“豎箱翻砂法”法,需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焊接、著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翻砂鑄造,工藝過程復雜,用料講究;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有序;著色,根據原件銹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形象逼真。
濰坊仿古銅器表面處理有出土銹、家藏銹、墨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獨具特色的技法,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
1990年1月被濰坊市工藝美術專業職務中級評審委員會評為工藝美術師。
2007年6月被市宣傳部、市文聯、市民協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9年9月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3年8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4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工藝美術仿古青銅器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8年10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第五批省級非遺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973年制作的西漢時期的鎏金長信宮燈受到山東省外貿公司表彰。
1979年設計制作的青銅器浮雕博古屏獲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
1981年《山東畫報》第十期刊登了長信宮燈、馬踏飛燕、甪端、饕餮爵等作品。
1981年制作的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參加了全國青年發明展山東電視臺多次播放。
1988年制作的青銅器在全國城運會山東省名優特產品展覽中被評為城運杯二等獎。
2014年4月作品在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5年4月作品在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6年4月作品《犀牛獸》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濰坊電視臺攝制的《青銅傳人》榮獲1993年度全國海外電視節目專題三等獎。
武春香與丈夫季傳志合影
武春香傳授技藝給女兒季曉真
武春香的弟弟武旭東
玄祖基與武春香師徒制作長信宮燈1973.6
季曉真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老師合影
劉曙光市長參觀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展會現場2014.4
2016.4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作品
大甪端 鳩尊
雞魚爐 馬踏飛燕
犧匜 犀牛獸
銅牛尊
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發表時間:2019-08-24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屬于隨金石學而興起的一種集文物知識與青銅冶鑄工藝為一體的地方特殊手工藝,涉及到繪畫、雕塑、鑄造等相關技藝。所仿器物的種類,以禮、樂、兵、錢幣與雜項為主。主要有鼎、尊、彝、爵、觚、佛像、鳥獸等。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馬踏飛燕”等,這一技藝使古代眾多珍貴文物再現于世,同時為眾多文物修復做出了具大貢獻。2009年,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包金“馬踏飛燕”
濰坊仿古青銅器這一概念的歷史定位和完善應該肇端于舉世公認的大博物家、大收藏家、金石學家和古文學學家陳介祺先生(1813—1884)。根據老濰縣歷史資料記載,清光緒初年,濰縣有一叫胥倫的銅器工匠,生性聰敏手藝精巧,并擅長書畫,曾鑄造假制鋼漢印和仿古銅器貨售于市,當金石收藏家陳介祺買走并發現是贗品后并沒有責難,反而盡其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古印墨等與他共同研討、觀摩、反復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銅器的有關歷史和工藝知識,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錄著作。胥倫由于開拓了眼界和對中國青銅文化的深層次理解。以后制作的青銅器內涵充實、惟妙惟肖,以至亂真境地。從此名揚四海,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仿古青銅”工藝,晚年進京為國子監祭酒王榮等鑄造銅印及仿古銅器而受器重。從此,濰縣“仿古銅工藝”廣為傳播。
仿古銅工藝發展至1916—1936年形成了老濰縣仿古銅的鼎盛時期。作坊有“古齋”、“法古齋”等二十多家。產品至三百多個品種,部分產品曾選入山東省國貨陳列館展出。同時銷往上海、天津、北京、青島以及日本、歐洲諸國。
濰坊仿古銅器的鑄造,采用獨特的“豎箱翻砂法”法,需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焊接、著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翻砂鑄造,工藝過程復雜,用料講究;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有序;著色,根據原件銹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形象逼真。濰坊仿古銅器表面處理有出土銹、家藏銹、墨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獨具特色的技法,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有兩種:仿制和復制。仿制要求相對比較簡單,復制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征、神態,小到一個斑點也要一模一樣。復制的銅器多用于博物館展覽,仿制的銅器主要用于收藏、藝術品擺設等。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多用“豎箱翻砂”法,圖紋凹凸感強,經多道工序完成。
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需要經過五個步驟:
一、先用泥塑出青銅器模具,做成石膏模、錫模。
二、用黃流沙土,翻出器件。
三、用液銅進行澆鑄,制成半成品銅件。
四、打磨、鏨花紋、焊接。
五、用中藥水與銅件起反應,生成銅銹,再進行后期手工加工處理。
仿古青銅器制作工藝復雜,光銹色一項就需要用幾種中藥水上多遍,經過多道工序后,一件完整的仿古銅器就從歷史的塵埃中被藝人們“呼喚”出來。
來源: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來源:濰坊晚報 2018-03-15 15:06
武春香在老濰縣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盼能將其傳承下去
老濰縣仿古銅技藝歷史悠久,“三千砸銅匠”也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當時老濰縣近代工業的盛況。3月8日,記者見到了家住濰城區北宮西街與永安路附近的仿古銅技藝傳人武春香,揭開了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的神秘面紗,今年63歲的武春香還向記者暢談了她通過這門技術與千年前古人進行的“穿越式交流”。
擔心噪音影響到鄰居貼心錯開時間制作
3月8日上午,伴著“叮叮當當”的聲音,武春香正在家中忙著給“長信宮燈”的面部進行修飾和打磨。當天正值周五,周圍鄰居都已出門上班,武春香怕這種噪音影響到鄰居,所以在制作仿古青銅時,都是抽鄰居不在的時間。直到中午時分,鄰居們都已回家,武春香又拿出了鑷子和玉刀給一個基本制作完畢的“長信宮燈”貼金。用金箔貼金同樣是仿古青銅制作的一個重要步驟,這時候需要周圍異常安靜,即使呼吸也要十分小心,生怕會將其貼壞。
武春香的家中擺滿了已經制作完畢的仿古銅器,由于十分逼真,讓人仿佛感覺置身在“歷史博物館”里。甪端、馬踏飛燕等一件件藝術品,不但做工精美,表層還布滿著青綠色的銅銹,透露出一份斑駁的滄桑。
為更好地創作和理解古人不斷充實自己
仿古銅器的制作十分復雜,制作時間少則一個月,長則數年。要經過造型塑模、翻沙、澆鑄、著銹、做舊等10余道工序。其中在造型塑模的時候,還分為泥模、石膏模和錫模等。在造型塑模時,人形比較復雜,需要做好鼻子、眼睛等各部位,相對來說器皿好做一些,可是器皿上面的一些花飾同樣十分麻煩。
武春香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在沙箱里打沙型,因為不僅要均勻,還要干濕有度。此外,在做舊的時候,武春香都會采用中藥做舊的方式,可是這種方式會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同樣需要有非常多的實踐經驗。
因為這種技術需要涉及到美術、考古、鑄造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因此武春香也要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四處借書、買書、看書、實踐,已成為了她的一種習慣。武春香認為,除了讀書,最重要的還是要與古人進行“穿越式的交流”,了解當時古人的思想并表達出來,真正地與自己制作的仿古銅器產生共鳴。
羊水破裂后強忍疼痛完成制作才去醫院
武春香師從濰坊仿古銅器藝人玄祖基,她拜師時玄祖基有一位徒弟,便是如今的愛人季傳志。1972年,兩人跟著師傅一起來到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了他們的仿古青銅器制作道路。
武春香和季傳志兩人經常搭檔一起制作仿古青銅器,兩人漸漸產生感情,并最終結為夫妻。從師兄妹到夫妻,兩人的身份產生了變化,可是對于仿古銅器技藝的執著卻并未改變。1981年,在制作毛公鼎的時候,武春香已經懷孕,由于在翻沙時需要不停地蹲下和站起,加上又沒有好好休息,出現了羊水破裂。所幸當時已經足月,武春香忍著疼痛直到完成制作后才去醫院生孩子。
隨著兩人制作技藝的不斷精進,他們沒有固守老本,而是不斷地創新,夫妻兩人在師傅教授技藝的基礎上成功做出了浮雕仿古銅與紅木嵌銀相結合的屏風和掛屏,開辟了仿古青銅器新的表達方式。
唯一一次退貨經歷讓她更注重鑄造質量
讓武春香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夫妻兩人唯一的一次退貨經歷,這讓他們更加重視鑄造的質量。
當時季傳志將一件仿古青銅器發到北京的一家文物店,而這件仿古青銅器是兩人的學員制作的,最后被對方退了回來,理由是做銹比較粗糙,能明顯地看到修補的痕跡。這給夫妻兩人敲響了“警鐘”,從此以后,兩人更加重視仿古青銅器質量,嚴把質量關,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從此再沒出過任何質量問題。
對于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的特點,武春香用了兩個詞形容:“逼真”“準確”,不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之前,兩人修復的唐代銅鏡,連北京專家都沒有鑒定出修復的痕跡。此外,兩人在全國獲得的各種獎項充分印證了濰坊仿古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將文物販子拒之門外,希望技藝得到傳承
在武春香的家中,一件甪端(獨角獸)作品是夫妻兩人最喜歡的作品,雖然近40年了,可是表面仍然非常光滑,十分逼真精致?!斑@是我丈夫最喜歡的一件作品,已成為我們家中的鎮宅之寶?!蔽浯合阏f,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她對這件作品更加的珍惜。
由于仿古銅技藝十分逼真,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因此之前經常有文物販子登門,但是都被夫妻兩人拒之門外,因為兩人很明白,這些人的目的都是不純的。
對于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的傳承,武春香坦言,雖然與在流水線上批量加工的仿古銅不一樣,并且已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是這項技藝仍然很難傳承。一些年輕人不愿吃苦,加上功利心較重,不愿再學習這門技術了,如今只有她和弟弟還有女兒在堅守著。
武春香表示,不管怎樣,她都會按照傳統工藝繼續制作仿古銅器,不斷發展創新,她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學習這門技藝,將其傳承下去。
人物檔案
武春香,女,1955年出生,濰坊仿古青銅器第四代傳人,現為工藝美術師、濰坊仿古青銅技藝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非遺檔案
作為中國四大仿古銅產地之一,老濰縣的仿古銅技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揚名國內外的手工藝。1916年至1936年是老濰縣仿古銅的鼎盛時期,產品多至300多種,銷往上海、天津等地以及日本、歐洲諸國,之后逐漸衰亡?!拔母铩敝?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重新恢復仿古銅的研究生產。2007年,濰坊仿古青銅器制作工藝成功入選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成功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