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5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高密撲灰年畫
從藝年限:40年
單位及職務:高密市石家畫堂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李超超
瀏覽次數:8253
石建庭,生于1967年,石家畫堂第六代傳人,現為工藝美術師、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工藝美術撲灰年畫界領軍人物、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濰坊市百杰優秀繪畫人才、高密市農村實用人才、高密市首屆十大鄉村能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博物館和中外人士所愛好和收藏,并被收入中國美術大全。他的畫藝被多家媒體、電視臺、報紙報道和采訪,作品更是暢銷國內外,并有許多學者和專家前來探訪調研,在2006年昆明國際論壇中其作品“家堂”獲得好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近幾年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的旅游團也慕名前來參觀。
石建庭、李愛玲夫婦藝術簡介
1984年,首都博物館展廳。高密撲灰年畫一個多月的晉京展出,姜莊鎮石家畫派光耀門楣。其祖傳畫種《天河配》(即《牛郎織女》)畫面人物艷麗典雅,畫風清新流暢,古樸的技藝將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神話展現得惟妙惟肖,高密地域性世俗文化色彩的濃厚鮮活,令觀者扼腕嘆絕。20多年的風雨并未沖淡人們對這幅畫的原創者—高密撲灰年畫一代宗師石景文的敬仰,他遺留的神奇畫技已被年近四十的孫子石建庭原汁原味地承襲著,這個棱角分明敦實憨厚的山東漢子,接過爺爺手中的畫筆,默默為這個被譽為“中國一絕”的古老畫種增添著瑰麗的異彩。
家住姜莊鎮棉花屯的石建庭出身于年畫世家,其曾祖父石玉山是石家畫派的開山鼻祖,擅長畫大掛子條山,如《玩鳥圖》(1870年作,高密縣文化館收藏)、《雜技藝人》等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成為高密盾類年畫開拓現實生活的典范。到了石建庭爺爺這一輩,兄弟三個秉承祖藝,以石景文為主推陳出新,又創作了《麒麟送子》、《牛郎織女》、《美人圖》等上百種畫樣,當時慕名投其門下的徒工遍及高密東北鄉。石景文的哥哥石景正,最拿手的是布頭子(即開眉眼),曾被公婆廟延請去帶過徒弟。耳濡目染,石建庭兒時就對撲灰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小就與爺爺同吃同住的他很是崇拜孝順爺爺,常常端著畫盤,乘巧地靜候在老人身邊,看那畫筆神奇地勾勒暈染,細心聆聽爺爺一字一句地講解畫技。在老人的悉心調教下,石建庭勤學苦練,17歲時已能“開眉眼”(此道工序是高密民間褒獎一個年畫藝人的高級職稱),漸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自20世紀70年代末始,在高密政府的扶持下,自生自滅的民間工藝美術開始走出原始民間創作狀態,政府有計劃地組織了幾次民間美術創作班,并聘請民藝專家培養民藝傳人,一批新人脫穎而出。20世紀80年代末,在年畫創作班,石建庭在焦巖峰(山東著名畫家,民藝專家)的指導下,大膽改進與創新。他受楊柳青年畫仕女構圖神韻的啟發,借鑒國畫的表現手法,糅合寫意畫與工筆畫的長處,拓寬了石家傳統畫種的題材。他的畫艷麗紅火而不覺媚俗,典雅古樸而不顯凝滯。清新寫實的氣息,展現著石家畫派的精髓,形成獨特的風格。在年畫創作班的日子是石建庭青年時代最幸福的時光。在這里他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同學李愛玲??釔郛嫯嫷睦類哿嵘钌顬樗霰姷牟湃A和樸實的人品折服,簡陋的畫室里經常閃現著他們切磋技藝的身影。學業結束時,成熟的愛情伴陪著石建庭回到棉花屯,夫妻倆重新掛起“石家畫店”的祖傳金牌,專業從事撲灰年畫。早些年,都是他開眉眼,妻子著色,夫妻聯袂,配合默契。近幾年李愛玲畫技長進很快,眉眼已開得很俊俏,并能應客戶的要求創作新畫稿。也許是倆人對作畫的癡迷感動了上蒼,或許是將送子觀音畫得太美,滿足了她老人家凡間法相為美婦的虛榮,便將侍立身邊的金童玉女送與他們作了子嗣。被取名為玉鳳金龍的兩個孩子生得眉清目秀,聰慧乘巧。玉鳳已上小學四年級,美術學科的成績已經遠遠超出同齡,文化課也很優秀,令夫妻倆很是自豪。
石建庭夫妻倆作的畫全部根據客戶要求訂做,行銷全國各地。近幾年因新聞媒體的報道,人們越來越關注他們這份祖傳的絕活,石建庭對作畫的要求更嚴格了,“不能辱沒先人的顏面”是他常警戒自勉的一名話,顯示了一個民間優秀畫師對自己品性的真實詮釋。撲灰年畫蘊涵著齊魯文化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少學者和專家前來探訪調研。近幾年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日本、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的旅游團體也慕名前來參觀。撲灰年畫所展現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震撼著這些華夏子孫的中國心。
目前石建庭夫妻主要作品有《家堂》、《財神》、《姑嫂閑話》、《踢毽子》、《牛郎織女》、《榴開百子》、《金玉滿堂》、《四季平安》、《四愛》、《和合二仙》等近200個品種。他們的作品,曾被各級新聞媒體多次報道,首都博物館、山東美術館有收藏,并被收入《中國美術大全》,暢銷國內外,具有很高的欣賞、收藏價值。2006年10月,其精品《家堂》在昆明國際論壇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專業委員會21屆年會上博得好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9月至1988年12月在姜莊公社工藝品廠工作,1990年3月至1991年在高密縣文化館工作,1992年至今在石家畫堂工作,法人代表,撲灰年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2年11月被評為濰坊市“百杰優秀繪畫人才”。
2007年6月被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
2008年被授予“高密市農村實用人才”。同年又被評為“農信杯”高密市首屆十大鄉村能人。
2009年9月被評為高密市“民間藝術家”。
2010年2月第二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3月榮獲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2014年4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撲灰年畫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5年1月被高密市市委、人民政府評為“高密市農村實用人才”榮譽稱號。
2015年11月被評為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工藝美術撲灰年畫界領軍人物”稱號。
2016年12月經濰坊市中評委評審通過,濰坊市人社局批準晉升為“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2006年12月《家堂》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7年“中央電視臺專題專訪:在7臺和科技臺播放。
2008年其作品《三星圖》在省博物館手工制品中獲銅獎。
2009年創作“農家樂”圖被鳶都人口??O為封面。
2011年4月《文武財神》榮獲濰坊第四屆文化藝術展交易會銀獎。
2012年6月作品《家堂》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山東省農民書畫美術精品展中獲金獎。
2012年6月作品《福壽雙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山東省農民書畫美術精品展中獲金獎。
2012年6月作品《農家樂》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山東省農民書畫美術精品展中獲銀獎。
2014年4月《三星圖》、《八大錘》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博覽會暨第二屆工藝美術節分獲金獎。
2014年12月《三星圖》、《吹簫引鳳》被山東省文化館收藏并長期陳列展示。
2015年4月《福壽雙全》在第八屆風箏產品暨第三屆工藝美術節中獲金獎。
2016年4月撲灰年畫《大吉富貴》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7年4月撲灰年畫《農家樂》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2014.3.1
山東高密非遺撲灰年畫成"中國一絕"
2014-06-05 10:26:47 來源: 新華網
高密撲灰年畫第六代傳人石建庭(右)和妻子在趕制客戶訂購的年畫(6月1日攝)。高密撲灰年畫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于山東省高密市,作畫時先用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紙拓撲,一稿可拓撲數張,“撲灰”由此而得名。高密撲灰年畫造型拙撲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深受人們喜愛。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高密撲灰年畫第六代傳人石建庭在給“壽星”開眉眼(6月1日攝)。高密撲灰年畫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于山東省高密市,作畫時先用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紙拓撲,一稿可拓撲數張,“撲灰”由此而得名。高密撲灰年畫造型拙撲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深受人們喜愛。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高密撲灰年畫第六代傳人石建庭(右)和妻子在趕制客戶訂購的年畫(6月1日攝)。高密撲灰年畫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于山東省高密市,作畫時先用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紙拓撲,一稿可拓撲數張,“撲灰”由此而得名。高密撲灰年畫造型拙撲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深受人們喜愛。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這組6月1日拍攝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炭筆起底稿(左上)、將底稿鋪在宣紙上拓印(左中)、“撲灰”后的畫稿再加以手繪(左下);經過50多道工序后完成的高密撲灰年畫成品(右圖)。高密撲灰年畫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于山東省高密市,作畫時先用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紙拓撲,一稿可拓撲數張,“撲灰”由此而得名。高密撲灰年畫造型拙撲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深受人們喜愛。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高密撲灰年畫作品(拼版照片,6月1日攝)。高密撲灰年畫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于山東省高密市,作畫時先用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紙拓撲,一稿可拓撲數張,“撲灰”由此而得名。高密撲灰年畫造型拙撲簡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深受人們喜愛。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