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6 歲
技術職稱: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
從藝品類:濰坊核雕
從藝年限:18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鳶核堂大師工作室
所屬地區:坊子區
師承:裴曰信
徒弟:劉三凱、訾永東、李剛、張偉、王洪萍。
瀏覽次數:8843
王開明,男,1976年生,山東濰坊人,師承核雕大師裴曰信先生,專業從事核雕藝術?,F為工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濰坊工藝美術核雕界領軍人物、山東省首席技師、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核雕專委會副主任。
自幼喜愛美術手工制作,尤癡迷于核雕,取堂號‘鳶核堂’。虛心求教,靜心揣摩,并從各類雕刻藝術中吸取精華,與核雕技法相結合,以刀代筆,充分運用桃核的紋理結構,巧妙構思,細致雕琢,開創出屬于自己的核雕藝術風格。作品刀工細膩寫實,內斂中蘊含張力,簡潔處精雕細琢。布局錯落有致,層次開合分明。生動傳神耐人尋味,令人愛不釋手。
在傳統濰坊核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已圓雕為基礎,大膽嘗試,創作出了各種組合雕作品,細節更生動,作品更具立體,如在一件作品中,將薄如蟬翼的翅膀,用榫卯結構安裝在仙鶴的身上,提高了整件作品的氣勢,使作品更加生動逼真。
大膽嘗試成功首創了核雕與其他材質材料相結合先例,如桃核雕與壽山石的結合,桃核雕與新疆風厲石的結合等,兩種材質相互融合,使作品妙趣橫生。
創作之余也積極參加各種核雕的推廣活動,并與同行們一起開設了面向全國的核雕培訓班,至今已五期,學員過百人,起到了良好地推動作用。
2014年首屆核雕技師免費培訓班期間擔任授課教員,被評為傳承核雕技藝優秀教師。
2014年6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第二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2015年12月被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評為第五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5年12月經評審晉升為“工藝美術員”專業職稱。
2015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2015年12月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核雕專委會副主任。
2016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濰坊工藝美術核雕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6年10月在“知行堂”杯第五屆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中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2016年10月首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展示活動中榮獲突出貢獻獎。
2016年10月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術能手”。
2016年10月被授予“山東省輕工聯社技術能手”。
2016年10月被授予“山東省首席技師”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經濰坊市中評委評審通過,濰坊市人社局批準晉升為“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2017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2017年4月由濰坊市輕工行業辦公室、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濰坊核雕十四位行業標兵”榮譽稱號。
2014年4月在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核雕作品《魚簍》獲金獎。
2015年4月在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核雕作品《四君子》獲金獎。
2016年4月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核雕作品《游子吟》獲金獎。
2016年5月在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文化創意設計作品暨風箏軋制作品大賽中核雕作品《手藝人》榮獲創意設計金獎。
2016年5月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核雕作品《神龍戲珠》榮獲“人立陶琉”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金獎。
2016年5月第八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核雕作品《赫赫高升》榮獲“人立陶琉”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銀獎。
2016年10月在‘知行堂’杯第五屆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金獎。
2016年11月第四屆中國-博興編織工藝品博覽會上榮獲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17年4月核雕作品《靜夜鐘聲遠》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2017年5月核雕《游子吟》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恩師:裴曰信
師徒合影
板橋詩意
明月松間照
沉思羅漢 扶塵羅漢
神龍戲珠 赫赫高升
火焰山
米芾拜石
人之初1 人之初2 人之初3 人之初4
十八羅漢頭
戲獅羅漢 浴火重生
游子吟 長眉羅漢
梅 蘭 竹 菊
四君子
福在眼前
雙龍戲珠
招財納福 招財納福
蕉葉羅漢
歲朝鐘馗圖
一葉菩提
一念之間 抄經羅漢
聽石羅漢 魚龍關音
鐘馗引福 一枝梅局部
2015-11-12 18:10 來源:中國網
在一般人看來,核雕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巧奪天工的非遺技藝而存在。但在須吟笙雕刻藝術紀念館藝術顧問王開明先生看來,核雕也是一種探尋和發現自我的方式——發現自我該以何種方式最好地存在于這個世界、發現如何讓自我身心安寧。甚至,也是一種自我的修行方式。
發現自我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人生哲學問題。古今中外無數的人,都是在經歷過諸多際遇之后,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正如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所說人生三重境界之始——“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茫然也許成為了不少人都曾經歷過的狀態。而王開明先生發現自我之旅卻因核雕顯得那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能在偶然中發現自我是件幸運之事
我最早其實并不是從事核雕藝術創作的,但從小就很喜歡畫畫,特別是畫工筆畫。因此,在走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別人出去玩,我就喜歡窩在住處看書畫畫。我是個生活很簡單比較宅的人,在2005年之前,我基本上都是這樣用書畫自娛自樂來打發我的業余時間。
一次“機緣巧核”,接觸了濰坊核雕,特別喜歡,自己覺得也能刻。便以玩的心態雕刻起來,憑借自己繪畫基礎和想象力,游走在麻紋之間,樂此不疲。
反正那時我就是覺得核雕很有意思,自己刻著玩。本身也不是專門從事核雕的,因此不懼怕被人笑話,我說干就干。因為我以前學書畫時認真研究和學習過貫休羅漢圖,于是就從羅漢雕刻開始。當然,我深深地明白,我畢竟是自學自悟的,所以雕完之后還是想請專業人士指點。很榮幸,希今先生把我引薦給我的老師裴曰信先生。希今成了我的師兄,就這樣,自然而然,我就走上了核雕藝術之路。
《六祖壇經》助我更好地發現自我
因為雕刻羅漢的緣故,自然要閱讀和研究佛家經典,了解佛教里的大師們。我看過一部叫《六祖慧能》的紀錄片,講到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一聽就覺得特別美妙,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便決定入寺學道,最后終成一代宗師。我就想,原來大師也是如此偶然的因緣學佛的??磥砣松媸且磺锌此婆既?,多是因緣際會自然成之事。
也是這個原因,我對《六祖壇經》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來又意蘊深厚,值得認真感悟。特別是那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對我及我的核雕藝術創作影響極大。我個人對這句話的淺陋理解為:修行人持戒和修禪本是為了規范人的言行舉止,以達到“心平和行直”,保持一種和諧寧靜的內心世界。若一個人本來就心氣平和、行為有度,何須這些形式呢?這對我啟發極大:于自我,若能隨時明了自己的心境,則可自我調節,安定好身心,何須依靠外力?于核雕,則心中有意境,能明道,則法無定法,何須只受制于技法?而當胸有成竹,運刀自如,一氣呵成,自得其妙也。
核雕于我也是一種修行方式
在偶然中我發現了最喜歡的狀態,那就是安靜地雕刻,聽著刻刀發出咔咔的聲音是那么美妙。而這樣的生活,讓我愈加平靜與快樂。我就喜歡這樣簡單純粹的生活,一整天都在做雕刻,但一點都不覺得累,也不會厭倦,樂在其中。
佛家修行有修禪打坐、念咒誦經等方式,對于我來說,可能核雕也是我的一種修行方式,每天早起開始,行腳散步,上樓雕刻,素食清心,學佛參悟,讓我的身心愈加地寧靜、自在與快樂。
因此,我很感謝上天的眷顧,能讓我這么自然而然地發現了我喜歡的存在狀態,更是讓我發現了如何更好地讓身心安寧:把核雕當一種修行方式,把身心安住于此,在靜默的創作中感悟和分享人生最唯美的存在與享受——寂靜平和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