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46 歲
技術職稱:技師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核雕,竹木牙角雕.書畫等
從藝年限:21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民間手工藝綜合傳習中心 濰坊市核雕協會副會長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王緒德
徒弟: 劉園園、王家帥、劉召勛3人。
瀏覽次數:10289
史同剛,男,1976年生于山東臨朐,現定居濰坊,幼嗜書畫,擅長手工制作,室署“三師堂”。核雕師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緒德先生?,F為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鳶都軍旅書畫研究會理事,濰坊核雕協會副會長。
史同剛孿生兄弟史同亮,2001年哥倆同時接觸核藝,并熱愛上了這門工藝,2003年史同剛取齋號為“三師堂”,三師者:吾心、古人、造化。2012年3月師從國家級非遺傳人王緒德,成為濰坊核雕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在專業從事核雕十多年里,取眾家所長,不斷總結前輩雕刻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無論是舟船車馬,花鳥蟲魚,還是山水人物,歷史典故,都是精雕細刻,主題突出,層次豐富,造型生動,細部刻畫疏密相間,韻味綿長,深受藏家追捧。
2011年5月24日央視探索發現欄目以《桃核天工》對他哥倆的核雕技藝作過報道,他倆也是國內網上發布最早、最多桃核雕刻過程的核雕藝人,被網友譽為最有愛心和無私的核雕藝人。
2012年3月師從國家級非遺傳人核雕大師王緒德,成為濰坊核雕第六代非遺傳承人。
2014年6月首屆核雕技藝大賽獲技藝名師稱號。
2014年10月獲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優秀傳承人獎。
2015年11月文化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工藝設計創新與提升”研修班結業,獲優秀學員獎。
2015年12月選為濰坊市核雕協會副會長。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濰坊核雕代表性傳承人。
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鳶都軍旅書畫研究會理事,濰坊核雕協會副會長。
2006年8月北京13屆中國博覽會與其弟同亮合創的《奇松觀鶴》核雕作品獲金獎。
2010年4月核雕《彌勒佛》被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收藏。
2011年5月24日央視探索發現《桃核天工》對其桃核雕刻作過相關報道。
2011年7月濰坊市慶祝建黨90周年書畫展《墨竹》獲一等獎。
2012年5月濰坊市慶五一大型書畫展《竹石圖》獲優秀獎。
2013年6月木雕作品《捆竹》獲網絡命題大賽一等獎。
2014年4月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核雕《夜游赤壁》獲金獎。
2014年6月核雕作品《板橋在濰縣》獲首屆核雕技藝大賽銀獎。
2015年12月濰坊市8部門舉辦的書畫展《翠竹清風》獲二等獎。
2015年4月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核雕作品獲“金獎”。
央視探索發現《桃核天工》對哥倆的桃核雕刻作過相關報道。劇組來家中錄制
從左到右:田洪波.希今.劉文虎.李曙光.張溫和.鐵峰.馮冠勇.李玖潤.王蒙.史同剛.史同亮
《八仙過?!?/span>
八仙過海
《核舟系列》
五子鬧彌勒 盤古開天
佛手 陽春白雪覓蹊徑,高山流水遇知音
黃楊木雕——佛手
如意羅漢 濟公活佛
無量夀佛
濟公活佛
濟公是南宋紹興年間的人,姓李,名修元,自幼聰慧好學,后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濟公常游行于街坊市井之間,嗜好酒肉,面對不平的社會現實,裝瘋佯癲,混同凡俗,人稱“濟顛和尚”。而他卻以此為掩護,機智地懲惡罰奸,為民謀福。深得平民百姓的歡迎和稱頌。
2015.3提供
《羅漢系列》
《人生如意》
2013年6月黃楊木雕作品《捆竹》獲網絡命題大賽一等獎
《知了聲聲佛手中》2014.4 黃楊木雕《福夀如意及佛手》2014.4
書畫藝術2015.8
淺談核雕的意境美
2010-07-29 16:21:12 原創
意境指的是藝術家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和生活,感受自然和生活之美,然后這真實的美在藝術家心靈深處成熟壯大,變成博大精深的理想之美。對于核雕來說,意境美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核雕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核雕藝術中,最難處理的莫過于在意境方面的表達,不僅要有熟練的刀法和技法,還要有完美的構圖和豐富的想象力,更要求創作者具有很深的文化藝術修養,在創作時,高度集中精力,毫不分散,投入整個身心,竭盡全力發揮智慧和才能,而且沒有絲毫沽名釣譽的心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概念和藝術主張,核雕領域中的各個派別也是不同的,所謂的‘南工’和‘北工’,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風格,盡管各地風格各異,但在意境處理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于核雕的意境美,我看有三,第一,雍容雅量,磊落大方;第二,意氣風發,英俊秀麗;第三,厚重深沉,恬靜肅穆。這三種意境都屬正統,是核雕作品中必須達到的三種標準。如果作品在這三種基礎上還具備了富麗高貴、煙霞縹緲、新穎奇特、典雅古樸之氣,那么,這樣的作品是很珍貴的。如果作品里還包含有神秘空靈、超凡脫俗之氣,那么,這樣的作品已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了。相反,如果作品沾染了驕躁輕浮、粗淺花梢之氣,那么,這樣的作品是十分庸俗的。還有那些充滿幼稚、野蠻、霸悍粗鹵之氣的作品都是不可取的。對于工匠氣十足的作品,我認為只能為走市場的商品,很難談得上有意境。
要提高作品的意境,不僅要有熟練的技巧和奇特的構思,還要不斷提高道德品質和文學修養,要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創作。核雕的意境如同,詩書畫印,多從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一件好的作品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簡單一點說,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用心去雕,用手中的雕刻刀去傳情達意。
此 吾之淺見,殆笑方家。
史同剛撰於三師堂
濰坊核雕藝人史同剛的核雕藝術:小核雕大乾坤
關鍵詞:[提要]“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笔珍浻谥袑W語文教材的明代著名散文《核舟記》中,生動描述了藝人王叔遠在長不盈寸的材料上,雕刻蘇東坡乘船泛游赤壁的情景。在濰坊,也有這樣一群癡迷于核雕藝術的人,史同剛便是其中一位。日前,記者特地來到了他位于大虞古玩城的工作室,探訪史同剛小核雕里的大乾坤。
濰壹:濰核雕藝人史同剛(組圖)
大眾網濰坊6月4日訊(記者 范素娟)“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笔珍浻谥袑W語文教材的明代著名散文《核舟記》中,生動描述了藝人王叔遠在長不盈寸的材料上,雕刻蘇東坡乘船泛游赤壁的情景。在濰坊,也有這樣一群癡迷于核雕藝術的人,史同剛便是其中一位。日前,記者特地來到了他位于大虞古玩城的工作室,探訪史同剛小核雕里的大乾坤。
一進史同剛的工作室,記者就看到一旁的陳列壁櫥中擺滿了各具形態的核雕藝術品。史同剛向記者一一展示,記者看到,在這些核雕作品中,既有根據《核舟記》創作出來的新作品“清風徐來”,也有毛澤東像、仿古印章等,無一不精巧絕倫、栩栩如生。據史同剛介紹,濰坊一帶流傳的核雕主要是用桃核做成,每年秋后,史同剛都要跑到“混熟了”的桃園去撿拾成熟后的桃核,而在他的家中,因為做核雕做產生的桃核粉磨需要用簸箕裝……
史同剛告訴記者,核雕是一種珍貴的民間工藝品。而他用來做核雕的桃核,表面坑坑洼洼,內部還有暗紋,雕刻起來十分不易,必須要做到胸有成竹,一刀不錯,才能得到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在濰坊,史同剛因其核雕題材的廣泛、刀法清勁自然,所做出來的藝術品受到了眾多藏家的喜愛,不少遠在深圳、香港的核雕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一睹史同剛核雕藝術的風采。
初審編輯:沈廣安
責任編輯:焦雪
有名又有利,濰坊核雕抖起來
2014年02月17日
史同剛在雕刻核雕作品。
李素貞在展示刺繡工藝。
近百傳承人平均年收入近10萬元,成為非遺發展的樣板
在濰坊眾多非遺項目中,也有不少老手藝在各方推動下,成為拿得出手的招牌產業。以核雕技藝為例,幾年前還在糾結傳承問題,現在已在全市范圍內得到推廣,目前核雕傳承人有近百人,已形成了一個產業。濰坊核雕技藝的發展可以作為一個樣本,讓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借鑒。此外,濰坊刺繡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融合了蘇繡技藝后,開始穩步發展。
非遺項目1
核雕技藝
歷史悠久,傳承曾遇瓶頸
說起濰坊核雕,要追溯至清代末年,曾經在世界范圍內的博覽會上獲獎,當時獲獎的作品名稱是《馬拉轎車》。濰坊核雕不同于南方核雕,南方核雕多用橄欖核為材料,而濰坊核雕主要是用桃核為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紋雕出各種生動的景物,如山水、花鳥、人物及車船、首飾印章等優秀作品,正是因為桃核的麻紋,讓濰坊核雕比南方核雕難度更高。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濰坊核雕技藝的代表性人物都蘭桂授徒二人:考功卿、都傳功,使核雕技藝得以延續至今。核雕老藝人考功卿授徒王緒德,王緒德是濰坊核雕的第五代傳人之一。
別看現在的濰坊核雕名氣很大、售價很高,但在10年前,最貴的核雕也就100元出頭。濰坊核雕第五代傳人只有四個人,雖然核雕技藝在這里得到繼續發揚光大,但因為傳承人太少而這讓這項技藝的傳承出現了不少問題。當時核雕價格低,再加上費神費力,核雕技藝的傳承出現難題,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學習。
打破傳統,收徒門檻放開
濰坊市核雕協會副秘書長史同剛是濰坊核雕的第六代傳人,師從核雕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史同剛向記者介紹,濰坊第五代核雕傳人只有四人,他的老師王緒德便是其中一位。與第五代傳人人數太少不同,第六代傳人已經有三四十人。
“之前核雕技藝傳授徒弟的方法很嚴格,并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從第六代開始,學習核雕的門檻放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學習核雕技藝?!笔吠瑒偢嬖V記者,之所以第六代傳人比第五代傳人多十倍左右,原因就在于收徒門檻發生了變化。
據介紹,目前濰坊核雕技藝的傳承人已達近百人,每位傳承人年人均收入近10萬元。
隨后,記者聯系到了核雕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他從事核雕40余年,在業內享有盛名。王緒德說,他如今已正式收徒近20人,還有一些愛好者也過來跟著學。
“到這個年歲還收這么多徒弟就是怕這門手藝失傳了。不能好好傳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很愿意將畢生的積累及所學傳授給他們?!蓖蹙w德告訴記者,濰坊核雕技藝迫切需要有人來繼承、發揚,所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白鳛橐粋€核雕藝人,必須具備繪畫基礎,但光會繪畫不一定會刻,還得會篆刻、懂書法、善構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面能力,都很難雕刻出出色的核雕作品?!蓖蹙w德對記者說。
搭建平臺,促產業化發展
由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濰坊市首屆核雕技藝大賽現面向全市征集優秀作品,這是保護中心為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的平臺之一。核雕愛好者可通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集體報送,亦可自主將作品報送到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作品報送時間截止到。對于好的作品,最高給予5000元的獎勵。
濰坊核雕原先就只有兩個傳承人,市非遺保護中心通過扶持傳承人參加各種博覽會,成立核雕協會,并在央視播放《濰坊核雕》專題片進行宣傳推介,有效地提升了濰坊核雕的知名度,促進了其產業化發展,使之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
記者了解到,濰坊市核雕協會還努力將核雕作為一個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場。,記者來到濰坊市核雕協會,看到不少核雕大師展柜里的作品數量均有缺失。濰坊市核雕協會副會長葛偉建告訴記者,展柜里缺失的作品都被濰坊的核雕藝人希今帶到臺灣去參加展覽了。
據悉,濰坊市核雕協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組織了多次去外地的交流活動。期間,也有北京、蘇州等地的核雕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讓濰坊核雕的技藝和視野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非遺項目2
刺繡工藝
李銀鳳 將濰繡的大氣與蘇繡的精巧融合
今年30歲的李銀鳳出生在安丘一個刺繡世家,作為濰坊刺繡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畢生的心愿就是能將傳統的濰坊刺繡工藝不斷創新,并發揚光大。,記者與李銀鳳取得了聯系。李銀鳳告訴記者,她17歲的時候便在姥姥的指點下,完成了第一幅刺繡作品。
與傳統的濰坊刺繡不同,李銀鳳的刺繡少了些粗獷,處處透著一股溫婉精致的感覺。這種精致感源于李銀鳳曾跟隨蘇繡大師鄒英姿學習過3年的蘇繡。這3年的蘇繡學習給了李銀鳳很大的啟發,在江南煙雨的熏陶中,李銀鳳的刺繡技藝進步神速。南下學習結束時,李銀鳳婉辭了鄒英姿老師特別邀請她留在蘇州協助自己的邀請。李銀鳳說,如今真正在研修濰繡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將濰繡藝術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傳統的濰坊刺繡針線比較粗,一般都是用雙股線來繡,從外表來看比較粗獷,我的作品中對刺繡細節的處理比較細膩,融合了蘇繡精巧細致的特點?!崩钽y鳳說,將蘇繡的精巧細致與濰繡的大氣高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刺繡作品更加美觀時尚。
除了刺繡手法的創新外,李銀鳳還對傳統濰繡的內容進行了創新。她告訴記者,傳統的濰坊刺繡大多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內容,不大注重顏色的暈染。她通過一些繪畫原理,將人物、動物、山水風景等內容全部運用為刺繡的內容,使得濰坊刺繡告別了原先單一的刺繡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目前,李銀鳳最擔心的是沒有更多人學習這門技藝。采訪過程中她表示,只要有興趣有耐心的人,都可以跟她學,她免費教,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學會。
李素貞 繡品精致像畫作,想學到家很難
為了把自己的濰坊刺繡工藝傳承下去,2010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李素貞決定收徒。2013年,應該算是李素貞的“開門收徒”之年,因為一位朋友幫她在微博上發布了她愿意免費收徒,把自己的刺繡工藝傳承下去的消息,一年下來,來找她學習的人不少,甚至還有廣東的小女孩也慕名而來。
今年76歲的李素貞從小學習刺繡,經過幾十年的磨練,手里的活兒越來越細,在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之后,就想把自己的刺繡工藝傳下去。在李素貞家,專門有一間房子是用來做刺繡的,里面有她的龍鳳呈祥等很多精美的作品,也有供初學者學習的針線。李素貞說:“只要到我這里來的,我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她,我備著各類刺繡圖案供人學習?!?/p>
“去年一年到我家來學習的有20多人,但最終真正把這門手藝學到手的一個都沒有。我的小孫女愿意學,做出來的東西也還不錯,但現在學業太忙根本沒時間?!崩钏刎懱寡?現在要找個想學而且能學好的人特別難。
雖然李素貞一心想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但她很明白這門手藝因為難賺到錢,很多人都不愿意拿出大量時間來學?!笆止ご汤C沒法產業化,機繡比手繡的效率高出一千倍,而且花樣更多,又能賺錢,所以來學習手繡的大多是業余愛好?!崩钏刎懻f。
李素貞的作品都特別精致,一看就跟機繡不一樣,很多人看到她的作品,都以為是畫出來的,但真正把這門手藝學到家的人卻難找。不管怎樣,她還是愿意把自己的手藝拿出來,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濰坊刺繡。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楠 范國強
核雕技藝
核雕是中國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名錄。
濰坊核雕大約始于清末,它主要是用桃核為材料,并巧妙利用核胚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紋理,雕出各種生動的事物,如山水、花鳥、人物及車船等優秀作品。其中最著名和最普遍的題材是核舟,以東坡游赤壁最為常見。
刺繡工藝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已有二三千年歷史。濰坊刺繡在制作過程中吸收南繡技藝,逐漸形成圖案簡練生動、色彩鮮明熱烈、繡工精致細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