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國家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高密剪紙
從藝年限:66年
單位及職務:山東省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
所屬地區:高密市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3131
范祚信,1944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系高密剪紙范氏第二代傳人。國家省市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山東省濰坊市三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優秀剪紙藝術家,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世界《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十大金飛鷹獎獲得者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會員,中國剪紙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逢年過節、喜慶日子里剪紙(俗稱剪窗花),是一大民俗。受母親熏陶,自七歲開始學剪紙,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從未間斷。
作為剪紙家族傳承人的代表,在發展剪紙事業上不遺余力。其作品《福祿壽喜》曾榮獲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一等獎,《福壽圖》被文化部選入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孔子像》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山花獎。中國美院畫廊,上海大學美院,中國工藝美院圖書館相繼舉辦過范祚信剪紙展覽。其作品在意、法、美、德等文版的《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發表。1999年7月,其專輯《中國民間12剪紙》由遼寧出版社發行,內載各類圖形1400件。2008年12月由寧夏出版社出版的馮驥才,白庚勝主編,王雪編著的《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叢書-高密剪紙傳承人范祚信》進行了介紹。
由于其剪紙造型獨特,古樸喜氣,鄉村氣息濃厚。作品取材廣泛,技法融江南剪紙之纖巧和江北剪紙之粗獷于一爐,具有中國畫中“大寫意”的韻味,并運用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組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夸張變形而不失真。所剪事物拙樸中藏精巧,玲瓏剔透,純樸可愛。運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獷而精巧,簡約而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曾先后在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參展和舉辦個人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范祚信大師有中國剪紙王的美譽。
女兒范云英,是高密剪紙范氏第三代傳人。從小一直跟父親從事剪紙藝術,長年隨父親參加國內大展和比賽,是父親的好幫手,更是高密剪紙范氏的后起之秀。
1996年2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2005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2007年6月被國家省市分別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杰出傳承人、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7年6月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6月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被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并榮獲得世界《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十大金飛鷹獎。
2009年5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7月被國際文藝促進聯合會、世界第二次文藝復興促進聯合會授予“世界第二次文藝復興先驅者”終身成就榮譽稱號。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
還榮獲“優秀剪紙藝術家”稱號。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會員,中國剪紙協會會員。
1982年作品《水滸》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3年在日、法、英、德等文版的《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發表作品48件。
1987年5月東渡日本作現場表演,和同行的一位針灸名醫,被日本友人并稱為“神針魔剪”。
1994年10月《水滸人物》入選國家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同年其剪紙作品《福壽圖》被文化部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1996年《十二生肖》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博覽會獲金獎。
1999年7月《中國民間十二生肖剪紙》專集由遼寧出版社出版發行,載圖1400件。
2000年2月《福祿壽喜》獲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一等獎。
2001年8月《孔子像》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山花獎·民間工藝優秀獎”。
2010年6月《農家生活》獲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優秀作品獎。
2011年7月《水滸人物》獲第二屆中國剪紙藝術節銀獎。
2011年8月《老鼠嫁女》獲中國年俗剪紙大賽二等獎。
2012年6月《紅樓夢人物》獲第三屆中國剪紙藝術節銀獎。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2013.4.24
濟南28屆千佛山重陽山會今日開幕,本屆山會自2010年10月13日始至10月19日止舉辦七天。
1996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
2001年8月《孔子像》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山花獎”
2011年7月授予的“世界第二次文藝復興先驅者”終身成就榮譽證書
2008年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及世界《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十大金飛鷹獎牌
2007年6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杰出傳承人證牌 2009年5月國家級非遺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證牌
1.《高密剪紙傳承人范祚信》作者王雪 出版日期2008-12 寧夏人民出版社32開 159頁 平裝本 定價¥30
2.《中國民間十二生肖剪紙》作者:范祚信 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07 平裝 323頁 定價¥28
3.《生肖箋紙》范祚信早年作品原作冊頁 制作發行人:范祚信 年代:1980 售價:¥120
《先師孔子行教圖》
《荷花女福字》¥100.00
《壽字》 35*30cm ¥100.00
35* ¥186.00
《福字12生肖剪紙作品》(21*15cm 每幅¥10.00)
《福字12屬鼠》 《福字12屬?!?/span>
《福字12屬虎》 《福字12屬兔》
《福字12屬龍》 《福字12屬蛇》
《福字12屬馬》 《福字12屬羊》
《福字12屬猴》 《福字12屬雞》
《福字12屬狗》 《福字12屬豬》
《古代人物剪紙作品系列1-17》 (多為21*15cm 每幅¥20.00)
《12屬相豬》21* ¥40.00 《12屬相蛇》21* ¥40.00
12生肖-狗 藝購價:200元 12生肖-鼠 藝購價:28元
二龍戲珠 藝購價:30元
八仙過海 藝購價:260元
何仙姑:28元 吉慶有餘 窗越:168元 獅子繡球 窗越:168元 曹國舅:28元
《水滸一百單八將》(局部)
剪紙里的大千世界—高密剪紙
來源:濰坊市文化館 2018-01-05
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常見于全國各地,但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剪紙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高密剪紙風格的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間,那時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遷入高密,這其中不乏剪紙藝人,通過互相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高密剪紙簡約而不單調,粗獷而顯質樸的風格,并一直流傳下來。
郭海珍《十二生肖》
高密剪紙集大江南北剪紙的藝術特點,融玲瓏剔透與淳樸深厚為一體,用陽剪與陰剪的手法,巧用黑、白、灰、面、線,善用鋸齒紋和光滑面,剪制紋樣有定規而不拘束,稚拙中藏精巧,粗獷中含淳樸,具有簡約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頗具金石味。高密剪紙表現的題材范圍非常寬泛,傳說、神話、故事、歷史戲曲人物、花鳥草蟲無所不包,并廣泛服務于當地風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被譽為“高密三絕”之一,并在全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高密剪紙代表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收藏。近年來,先后有30多位剪紙藝人應邀到日本、瑞士、法國以及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被譽為“中國魔剪”,其作品已被20多個國家及國內諸多民間藝術愛好者所收藏,受到越來越多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另外,濰坊青州地區、昌邑地區的剪紙也十分精美。昌邑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集膠東剪紙秀美精巧、玲瓏剔透和魯西剪紙天真質樸、稚拙憨厚之特點于一身,構圖、造型單純、洗練、概括、傳神,表現形式豐富、裝飾趣味濃厚;青州剪紙是一種古樸的純剪刀剪紙,脫稿剪紙,隨心所欲,可以是折疊式的花樣剪,也可以是平面脫稿剪,而且大多用的是剪紙訣。
山東攝影家協會2012.3.13
國級剪紙大師范祚信.到高密井溝河南村拍民俗
[原創]剪紙大師------范祚信
范祚信是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人,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雙文化代表人。
這方印是北京一位篆刻大師用檀香木給他篆刻的龍頭“范祚信”剪紙大王之印
走近濰坊民間藝術大師范祚信
田間老漢剪出大千世界
2013年01月11日
范祚信在創作
范祚信剪紙代表作
本報記者 侯江宏 王瑩
剪紙是門古老而精細的民間傳統藝術。如若不是記者親眼所見,壓根兒就不會想到,這一幅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剪紙作品居然是出自一位田間老漢粗糙的大手。這雙粗糙而又靈巧的大手的主人,就是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高密范氏剪紙第二代傳人范祚信。近日,記者走進高密民間藝術之鄉,感受這位田間藝術大師的風范。
癡迷剪紙其樂無窮
1944年出生于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的范祚信,地地道道的農民,小學文化,他一家老少三代都是剪紙高手。母親范劉氏精湛的剪紙技藝熏陶了從小就有藝術天賦的范祚信,7歲便跟隨母親學習剪紙技藝。兒時上學堂,范祚信總喜歡把母親剪好的窗花帶到學校,貼在自己課桌邊的窗戶上。每每精美的窗花貼上,很快就會被同學討要去。后來范祚信就開始把自己跟著母親學著剪的窗花也貼到學校的窗戶上,依舊備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這更加激發了少年范祚信對剪紙藝術的熱愛。
跳躍在方寸間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歷史人物,表情不一,神態各異,讓少年范祚信為之癡迷。只要一有空閑就開始剪紙,有時一剪就是一兩個小時,樂此不疲。即使在結婚后,他還經常與有著同樣愛好剪紙的愛人劉彩花在一起切磋技藝。上世紀60年代,夫妻倆為了家庭的生計,在農閑和晚上時,常將做好的剪紙拿到集市上去,用賣剪紙的收入來貼補家用。范祚信對記者說:“那時賣多少錢不計較,主要是為鄉親鄰里服務,有求必應。我一生愛好剪紙,只要有紙剪,就感到幸福,其樂無窮?!?/span>
精益求精突飛猛進
上世紀80年代初,由高密當地挖掘、整理、宣傳的剪紙技藝,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名聲和地位,引起廣泛關注。1978年至1980年,高密連續舉辦了三期“剪紙創作學習班”,在剪紙界已非常有名的范祚信就是其中一名學生,因為他年齡大,被親切稱為“老大哥”,是班里唯一的男性。
1981年冬天,范祚信的剪紙跟隨山東省民間藝術協會第一次走進了中國美術館。一幅幅構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樸,線條剛勁挺拔,有濃重的金石味和靈秀細膩韻趣的剪紙作品受到了全國工藝美術界的高度重視。
展覽結束后,范祚信回到家鄉,被當時的高密縣文化館聘為剪紙培訓班教員。在這個工作崗位上,范祚信一干就是3年,教出了幾十名優秀的剪紙學員,如今他們的剪紙也名播海內外。在教學的同時,范祚信自身的剪紙技藝也突飛猛進,更加精益求精,在塑造別人的同時也塑造了自己、完善了自己的創作技藝?!断X蟈出籠》、《老鼠娶親》、《天仙送子》等作品,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詼諧有趣、出剪精細。
1985年,范祚信的剪紙作品被一位上海的美術編輯看好,認為他的作品充滿了民間藝術造型生趣、變化豐富、金石味濃等特點,以當時3元錢一張的高價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這件事,更加深了他對剪紙藝術的認識和熱愛。
走向世界載譽四方
后來,范祚信回到河南村,無論農活多忙多累,他從未間斷對剪紙技藝的研究和創新。他先后創作了福祿壽喜、福壽圖、十二生肖等不同系列作品。新作品的問世,使范祚信對剪紙有了全新的理解與認識,他對剪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與追求。
近幾年,范祚信又開辟了一個新的剪紙思路:就是把古典小說的人物和內容融入到剪紙中,創作了一系列新作品,在他的展室里,記者看到兩面墻上分別掛著100個《紅樓夢》人物和《水滸傳》108將,每個人物都刻有名字,而且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作品多次在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展出,他本人也多次漂洋過海到日本、法國等地進行現場剪紙表演,舉辦作品個人展,將高密的民間剪紙藝術帶上了國際藝術大舞臺。
如今的范祚信,在剪紙界里可謂是大名鼎鼎。每每有民間藝術展覽、比賽等活動,他總會收到主辦方發出的邀請函。他在傳承老一輩脫稿剪紙技巧之余,又創新地用夸張變異手法將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審美觀相融合,使得方寸剪紙詮釋出大世界中更多的內涵。
山東高密剪紙藝人范祚信剪紙溯源
2011/10/29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河南村和相鄰村鎮相比剪紙并不是它的特點,和高密境內其他村莊類似,村民穿著衣物多為手工制作。村落內剪紙平日多為鞋花、鞋墊等繡花底樣。此外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玻璃窗、電燈普及之前,過年時節,村民們都會自制或趕集購買窗花。逢結婚時會請人剪制喜花。新房棚頂裝飾頂棚花和圍心魚等。老人去世會穿著飾有鞋頭花的鞋出殯下葬。此外,村內都有兩三個擅長剪紙的能手,當地人稱“伎倆人”。他(她)們的剪紙在家族、親屬、鄰居乃至村落外流傳。
山東高密剪紙人物代表
范祚信
文革結束后,由當地縣文化館發起的搶救民間文化的熱潮。對本縣境內民間文化加以發掘、整理、保護,聘請有經驗的人到縣文化館復制搜集到的剪紙老樣,同時還招收青年人以培訓后備力量??h境內剪紙經由縣文化館挖掘、整理、宣傳之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名聲和地位。河南村范祚信就是縣文化館在普查本地文化時發現的剪紙能手。他參與到高密剪紙復制及培訓新學員的工作中,文化館培訓工作結束后他從縣里又回到了村內。但此后接連不斷的媒體采訪、評獎、展覽、紀念活動,出國交流等活動將他及其家人緊緊地與高密剪紙聯系在一起。范家制作的剪紙已從村落走到省外、全國乃至國外,而他也從普通的農民轉變為剪紙大師、藝術家。在介紹高密村莊的書籍內,他和家人的剪紙故事占據了介紹河南村的大部分篇幅。他成為遠近聞名的職業剪紙藝人。
而實際上,范祚信在參與縣文化館剪紙紋樣復制過程中得以接觸到縣境內流傳的剪紙紋樣。高密剪紙“細密”風格確定同時,他的剪紙風格也受到文化館直接指導開始向“細密”轉變??梢哉f高密文化館與本土藝人的合作直接影響了當地剪紙的風格,甚至直接參與風格的創造過程。范家人及其所做的剪紙在近30年內受到來自學界、國家各級文化機關和媒體的評介、參展等機制的牽引和型塑,日益形成了圍繞評獎、參展及對外交流及販賣的互動模式,與村落內的固有傳承邏輯和路徑彼此隔膜且日漸疏離。
范祚信剪紙代表作品
2003年中國政府文化部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至2009年6月為止,已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3名,其中剪紙傳承人24名。此外還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村落內剪紙傳承與國家行政力量干預下傳承在多重背景下交錯展開。剪紙傳承機制及條件等研究也日益上升到日程上來。
首屆山東手工藝制作大賽優秀作品展
2010年10月12日首屆山東手工藝制作大賽優秀作品展,地點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聯主辦,山東省民協、山東工藝美學院中國民藝研究所、山東華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承辦。
民間藝術“走進”課堂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10月30日下午,來自高密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美術家范祚信,在市育華學校,向中小學生們悉心傳授剪紙藝術。該校近期集中開設了絹花、紙花、面塑、剪紙、十字繡以及綠色環保等趣味課程,讓學生們參與中,學習傳統藝術,提高藝術修養。今后,該校還將繼續邀請更多的民間藝術家走進課堂。 記者臧岳
有著一雙靈巧之手的山東漢子
剪紙在山東高密民間歷史悠久,廣為普及,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柜、衣櫥都有剪紙裝飾。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使高密剪紙集江南玲瓏剔透與江北純樸渾厚于一身,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風格。
見到范祚信,還是在北京舉辦的首屆華夏民俗文化節上,他的一身樸素而沒有修飾的裝束讓人們很難看出這是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今年(2005年)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的高密剪紙奇人。
范祚信1944年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井溝鎮河南村,老少三代都能剪紙。他母親范劉氏得一手好剪紙,她的剪紙技藝熏陶了幼年的范祚信,從六七歲開始便跟母親學剪紙。由于當時農村家里生活緊張,自己又生性好玩,上學四年他就“逃學”了3年半。這期間他的剪紙技藝卻突飛猛進,隨時隨地,只要一有空閑就開始剪紙,有時一剪就是一兩個小時,樂此不疲,即使在結婚后,還經常與有著同樣愛好剪紙的愛人劉彩花在一起切磋技藝。從1967年開始,夫妻倆為了家庭的生計,在農閑和晚上時常將做好的剪紙拿到集市上去買,一個5分錢。
說起自己的剪紙生涯,范祚信告訴我們這主要得益于夫妻倆人的一次角色互換。那是在1982年,地方工作組下鄉,由于愛人是共產黨員,村里便安排她給工作組做飯。一次愛人看見一個工作組成員會畫畫,就說你畫好了我來給你剪出來,這一下愛人的剪紙技術就傳開了。后來高密縣文化館知道情況后,準備調愛人去文化館工作??蓯廴苏f自己家里事情很多,孩子需要照顧,實在走不開。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愛人向文化館推薦了范祚信。從此,范祚信也就開始了他的專門從事高密剪紙藝術生涯。1982年應調進縣文化館剪紙培訓班一干就是數年。同年他的剪紙作品《水滸》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4年,只有小學文化的范祚信第一次到北京,在首都博物館向中外藝術專家、學者面前進行了精彩的剪紙表演。他手上把持剪刀的功夫加之對傳統美感的掌握,使自己的剪紙作品粗者大塊黑白、細處纖如毛發,圖案繁雜而有條理,可謂是在精工中頗見風采。此后,參加表演、展出活動不斷,作品屢獲大獎。有專家評論范祚信的作品,“有金石味,如篆刻,方圓相宜,線條精細有致,布局大方合理,有難得的拙樸、抽象之美”。
談起高密剪紙的傳承,范祚信給我們看了一張保存的老照片,是他在輔導自己的學生。他說,他總共帶了10個徒弟,現在都很不錯,有的出國好幾次,其中一個的剪紙作品在1999年還上了郵票。一次在上海召開全國的工藝美術大會上,有兩家來自無錫和武漢的工廠領導看到范祚信的現場剪紙后十分驚訝,提出安排人員向他學習剪紙技術。由于范祚信的高密剪紙獨特技藝,6個人苦學多日也無法將其傳授的技術掌握,最后是無功而返。
正是抱著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剪紙藝術的追求,無論在什么樣的困難情況下,范祚信都是持之以恒,進行著對高密剪紙的研究和創新。在他的影響下,自1985年以來,全家人參加省級以上剪紙展覽計數百人次,并屢獲大獎,其中范祚信的作品《福祿壽喜》曾榮獲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一等獎。中央美院畫廊、上海大學美院、中央工藝美院圖書館相繼舉辦過范祚信剪紙營銷展,《老鼠娶親》等精品由學院收藏。1983年,范祚信及其家人就有剪紙作品發表,僅他自己就在日、法、英、德等文版的《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發表作品48件。1987年5月東渡日本作現場表演,和同行的一位針灸名醫,被日本友人并稱為“神針魔剪”。1994年10月,作品《水滸人物》入選國家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同年其剪紙作品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剪紙《十二生肖》在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博覽會中獲金獎。1999年7月,其專集《中國民間十二生肖剪紙》由遼寧出版社出版發行,內載各類圖形1400件。
范祚信最后告訴我們,他的一生準備出兩本書,已經出版的《百獸圖》有1000多幅剪紙?!度宋镏尽返募艏堊髌纺壳耙呀洔蕚淞司途w,但是沒有好的出版社和好的編輯自己是不會輕易出手的。(高楊 司玉金)
剪紙
范祚信,山東省高密市井溝鎮河南村人,1944年出生。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5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2006年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智者邈邈,絕活在身,人們欣欣然來,欣欣然去。智者慮多,顧念眾人,往往絕塵而去,又絕塵而回。
范祚信,生活在農村,但時有喧嘩,來打破這平靜。他對城市,很熟悉,也很從容。剪紙和人生,在他的身上,渾然一體,又卓然自立。這個為藝術而生的人,小學沒能讀完,但在剪紙人生中,他卻一輩子書生意氣。
“地球上認可才行”
“剪紙是畫龍點睛,望過去,紅紅的圖形貼到窗上,過年的氣氛就有了?!?/span>
5歲那年,在村小學的窗上,范祚信拿著母親剪的長條小猴圖,貼到上面,第二天一早,猴圖沒了,被人揭去拿走。范祚信又拿來母親剪的長條小狗圖貼上,第二天又被人揭走。母親說:
“給你剪子、紙,自己剪吧?!?/span>
瘦小的范祚信,只上了三年多的學,但他走進教室,卻是在5歲時。大人下地干活,顧不上他,鄰居是小學老師,他就常跟著人家,到學校去玩。大孩子念書,他坐不住,就在教室內外來回跑動。
到了上學的年齡,他用手翻書,遠不如拿起剪刀來有感覺?;璋档拿河蜔粝?,母親把剪好的圖形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前,用煙熏黑后,再把剪紙圖形拿下來用,煙黑底子呈現出的空白圖形,就成了樣子。他的眼神在一個個樣子上停留,平常見到的,圖形上有,見不到的,圖形上也會出現。母親手把手教他,他瘦弱的小手,侍弄起大剪刀,并不覺著費勁。
“剪紙,沒向任何人學,只跟母親學過?!?/span>
十幾歲去修水庫,在工地上,別人休息時談天說地,他卻躲到僻靜處,拿出剪刀開始剪紙。對他來說,剪紙勝過休息,心情舒暢,并不覺得累。
就在這個村莊,經過修煉,他的遷思妙想,得之于心,形之于手,散之于外,在外人看來,不可思議。有時看著自己的作品,他會忍不住笑出聲來?!笆ぁ?,他都剪成人身獸頭,手挎小籃,里面都放上一塊兒銀元。
“你想去吧,人人都想發財,能不能發了,就不一定了?!?“我的魚都是活的?!眻D形中的錦鯉,尾部擺動,魚眼微突,擰成兩個半環的身子,似乎奮力躍出了水面。雖是“老鼠娶親”,完全按農村禮俗的程序來辦,但無論怎么看,都有狡黠的表情。在“百獸圖”中,每種動物,他都剪了百種樣子,奔、走、立,前屈、后仰、側首,都沒有細部,但激越、驚醒、慵懶,無不畢現于紙。
1989年,他到上海開會,現場剪紙“八仙”,眾人喝彩,不少南方朋友想學他的手法,向他請教,他手把手教,但總是不行,南北手法不一樣,想象也不一樣,創作想達成一致,太難了。他剪的八仙,衣飾雖由細線組成,但輕柔中透出的挺拔,有金石味道,臉膛、身材則濃黑各異,和著飄逸的云彩,形象醒目而不失靈秀,但卻不是江南八仙那種純然的玲瓏剔透。
老房子低矮,老院子窄小,但厚厚的土胚墻,冬暖夏涼,花草蔬果,有層次地生長。他進出院落、房間,總是步履輕盈,也總是笑意盈盈。平時在家,他剪紙、會友、喝酒,不在家時,他多是南下北上,去了藝術院校,或是去開一個研討會。
“我剪紙是為了搞學術研究。不會寫字,不會畫畫,但都是和有學問的打交道?!?/span>
常有藝術院校的學生問他: “我為什么剪不成這樣?”他會笑著回答:“可能還不到時候?!?/span>
現在辦展會,總喜歡掛上名人,叫名人效應。似乎這樣,分量就重了。范祚信的看法是:
“一頭牛,四條腿,一人提筆畫一條腿,腿就全了,幾人合作,再畫個牛腚。腚也完整了,但這頭牛的退,還是牛腿,這頭牛的腚,還是牛腚,成不了藝術,地球上不認可。地球上認可才行,剪紙搞合作,就不叫剪紙了?!?/span>
一年四次辦展
“文展館的館長叫陳塑山,是部隊轉業的,支持他,他又支持我們,就干了起來?!?/span>
范祚信說的這個人,是高密當地畫家焦巖峰。焦巖峰認識剪紙,剪紙也認識他。高密剪紙的金石味,靠線條“勾勒”,他的連環畫冊《水滸傳》,線條洗練。
焦巖峰是駐村工作隊成員,媳婦劉彩花給工作隊做飯,焦巖峰問她:
“聽說你會剪紙?”“我們家都會?!彼椒鹅裥偶依锶タ?,二人定交,直到焦巖峰去世。
1982年,在焦巖峰的安排下,范祚信帶隊,帶著高密剪紙、年畫、泥塑,到中國美術館辦展,這次去北京,他們待了40天?;貋砗?,全縣有名的藝人,都趕到高密文展館,開始集中培訓。1983年春天,民間藝術展在高密開展,故宮博物院來人錄了像。焦巖峰計劃,當年再進京展出,動靜鬧得再大一點。但趕上全國清除精神污染的形勢,年畫的灶王、財神,沾了迷信的邊,所以,北京展出拖到了1984年。
三次展覽,他受命負責“高密三寶”的管理,他拿出的作品,則多是古代人物和窗花。高密辦剪紙培訓班,他是授課的老師。因為分歧和爭執,1985年上半年,焦巖峰從高密文展館調到濰坊去了。范祚信為此感到郁悶,也為高密感到惋惜。
“這桿旗是焦巖峰扛起來的,現在高密還扛人家這桿旗,這桿旗不破不倒,還得繼續扛?!?/span>
1985年下半年,焦巖峰剛剛離開高密,范祚信就開始了大學辦展之旅,進到四個藝術院校,四次辦個人的剪紙展。先是到復旦大學,之后“轉戰”南京藝術學院,又北上天津,離開天津美院后,折返濟南,進入山東工藝美院。每到一地,他都把展期定為七天。他的情緒,在連續辦展中得到宣泄。
此后,出去交流,成了他的一個習慣。 1987年,他去北京,先在中央美院辦展,又去北師大辦展。1989年,他遠赴沈陽,在魯迅美術學院辦展。1991年,他先去中央工藝美院辦展,又趕到魯迅美術學院辦展。
隔年都得遠征,他卻樂此不疲,每年都有四五個月,他不能待在老房子里。他不會講課,但卻能與學藝術的學生,面對面交流。
“您的剪紙,和別人不同在哪里?”“我的東西,在近前看,清楚,退出十步看,還清楚。黑白灰對比,光黑光白光灰都不行?!?/span>
“剪紙怎么創新?”“剪紙的起源是窗花,有人把窗花剪上100米,往哪兒貼?有那么大的窗戶嗎?這不是創新?!?/span>
“您怎么不辦一家剪紙企業,去掙大錢呢?”“我還需要嗎?開什么廠啊,活著就行?!?/span>
“您聯合國的稱號‘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是怎么得來的?”“我也不知道呀。實際上,我有些東西也不行,沒文化是我最大不行。家里常收到外文版的《北京周報》《人民中國》,上面除了我的剪紙作品,別的什么也不明白?!?/span>
過年時,先打掃干凈院子,再把窗戶貼上窗花,范祚信一輩子都在做這事。他和焦巖峰的兒子時常往來。
范祚信剪紙作品
老鼠娶親之一
老鼠娶親之四
八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