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1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鑼鼓藝術,鬧臺鑼鼓,烙畫
從藝年限:21年
單位及職務:安丘市工藝美術家協會 副會長
所屬地區:安丘市
師承:父親楊德賢
徒弟:
瀏覽次數:8446
楊振生,男,1971年2月生,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鬧臺鑼鼓代表性傳承人,安丘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會長。
上學時,多才多藝的他歷任文體委員,還參加了校文藝隊。1988年7月—1990年3月,他在當時的安丘縣關王鄉丘西村,參加村中鼓樂隊,歷年參加劇團慰問軍烈屬活動。1990年3月—2002年4月,他在部隊服役,期間加入該部隊政治部文藝演出隊,創作演出(奏)的文藝節目屢次獲獎。2002年4月,楊振生轉業回到家鄉,開始搜集整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鬧臺鑼鼓以及從藝烙畫。
他多才多藝說快板、毛筆書法、畫畫、烙畫、拉二胡、篆刻、鬧臺鑼鼓,現其主業為修理電機。
楊振生對于鬧臺鑼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到目前,他搜集、整理鬧臺鑼鼓曲譜多套,并用中國戲曲學校教材方法記譜;搜集了前輩們使用的樂器實物十余件并進行保護;錄制了十余套《鬧臺鑼鼓》演奏及教學視頻并拍攝了一百余幅照片;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錄制、安丘市京劇團的送戲下鄉演出;成立了古槐藝苗館,培養了大批鬧臺鑼鼓傳承人,并在我市實驗小學、青云山小學等校園開設鬧臺鑼鼓特色課堂,使得鬧臺鑼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關于安丘鬧臺鑼鼓的傳承,目前能追憶推算到的最早的傳承人為李洪奎,1860年生,原安丘縣焦家村人,民間藝人;第二代傳承人為楊殿寶,1903年生,也就是楊振生的爺爺;第三代傳承人為楊德賢,1938年生,為楊殿寶之子,也就是楊振生的父親。他具有較高的文藝天賦,并得到了質的提升;第四代傳承人便是楊振生。
1992年在部隊榮獲三等功。
2015年被當選為安丘市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
2015年11月,被評為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
2019年7月濰坊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鬧臺鑼鼓代表性傳承人。
1998年,快板書《莊稼兵的新婚夜》獲得部隊文藝匯演一等獎,被部隊評為“小行家”。
2012年作品《正氣浩然》被安丘市博物館收藏。
作品《虎》參評山東省文博會獲銀獎。
書法作品榮獲安丘市職工書法大賽二等獎。
安丘鄉村能人——楊振生【拍自電視畫面】
發表于 2011-2-20 20:08:01
楊振生是濰坊站曹團長的戰友,我在酒桌上認識的朋友,那天打開電視一看,電視上正播出的竟然是他,出于好奇,我用相機拍了下來,節目結束,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本事真是不少啊,你看有說快板、毛筆書法、畫畫、烙畫、拉二胡、篆刻,人家的主業還是修理電機。
《今日安丘》多媒體數字報
作者:安丘大眾網 時間:2018/5/29 8:49:48 字體【小 中 大】
□記者 李 平
鬧臺鑼鼓俗稱“打通”,是自戲曲這種藝術形式產生、成熟以后同舞臺表演相伴相生、相映生輝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源于舞臺表演,又可獨立于舞臺之外,是應用廣泛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安丘民間,婚慶嫁娶、新春雜耍等都要用鬧臺鑼鼓伴奏,擁軍優屬光榮匾,英雄勞模大紅花,也要敲鑼打鼓烘托氣氛。
近日,記者采訪了我市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鬧臺鑼鼓項目第四代傳承人楊振生,詳細了解了這門技藝。
發源之地 遠近聞名
市新安街道丘家莊社區地處安丘市西外環、222省道東側,汶河北岸,是遠近聞名的“書畫村”“文藝村”。
我市鬧臺鑼鼓產生于汶河中下游,誕生至今已200年以上。經考查論證,其經典曲目《一封書》最早是由丘家莊傳播開來的。還曾輻射到坊子區、峽山區,萊州市京劇團曾派人來抄錄過曲譜,青島市即墨京劇團也派人來學習過,CCTV-7頻道曾專程來安丘錄制了《鬧臺鑼鼓·一封書》節目,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展播。
據楊振生介紹,鬧臺鑼鼓技藝可謂博大精深,整套的鬧臺鑼鼓由六人六種樂器組成,分別為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大鐃鈸、小鐃鈸,其中由板鼓任總指揮,小鐃鈸控制節奏,每樣樂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鬧臺鑼鼓的一系列曲子運用的是典型的中國民間音樂作曲方法,采取“魚咬尾”等方法多次強調和深化同一主題。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相同的,但各段在延伸和遞進方面都增加新的元素和內容。其有節奏豐富,演奏技巧難度高,個性明顯凸出、交待問題態度鮮明、變化繁復卻又井然有序等特點,此外鬧臺鑼鼓還具有原創性、唯一性。
鑼鼓世家 代代相傳
關于安丘鬧臺鑼鼓的傳承,目前能追憶推算到的最早的傳承人為李洪奎,1860年生,原安丘縣焦家村人,民間藝人。早年做佃戶,擅長戲曲表演、能演奏多種樂器(那時的藝人都一專多能,行話叫“圍著桌子轉”)。
第二代傳承人為楊殿寶,1903年生,也就是楊振生的爺爺,他于1925年左右拜李洪奎為師,能演奏多種樂器,尤精于鑼鼓,擅長飾演女性角色,綽號“楊小旦”。丘家莊于1953年成立丘家莊劇團,楊殿寶是劇團的骨干成員,也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丘家莊劇團鑼鼓曲目獨樹一幟,別開生面,而拿手好戲便是《一封書》。
第三代傳承人為楊德賢,1938年生,為楊殿寶之子,也就是楊振生的父親。他具有較高的文藝天賦,七歲時便能演奏些曲目,擅于演奏京胡,尤精司鼓。楊德賢還與邱元貞、邱慶先發起成立了丘家莊舞龍、舞獅、秧歌隊。1956年左右,安丘京劇團通過與丘家莊劇團交流后掌握了《一封書》,1958年安丘京劇團與坊子開明京劇團合作后,走上了專業、正規道路,《一封書》得到質的提升。
第四代傳承人便是楊振生,生于1971年,上學時,多才多藝的他歷任文體委員,還參加了校文藝隊。1988年7月—1990年3月,他在當時的安丘縣關王鄉丘西村,參加村中鼓樂隊,歷年參加劇團慰問軍烈屬活動。1990年3月—2002年4月,他在部隊服役,期間加入該部隊政治部文藝演出隊,創作演出(奏)的文藝節目屢次獲獎。2002年4月,楊振生轉業回到家鄉,開始搜集整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鬧臺鑼鼓。
榮譽滿身 發展傳承
可以說楊振生對于鬧臺鑼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到目前,他搜集、整理鬧臺鑼鼓曲譜多套,并用中國戲曲學校教材方法記譜;搜集了前輩們使用的樂器實物十余件并進行保護;錄制了十余套《鬧臺鑼鼓》演奏及教學視頻并拍攝了一百余幅照片;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錄制、安丘市京劇團的送戲下鄉演出;成立了古槐藝苗館,培養了大批鬧臺鑼鼓傳承人,并在我市實驗小學、青云山小學等校園開設鬧臺鑼鼓特色課堂,使得鬧臺鑼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楊振生的努力為他贏得了眾多榮譽。1992年,他在部隊榮獲三等功一次;1998年,他的快板書《莊稼兵的新婚夜》獲得部隊文藝匯演一等獎,被部隊評為“小行家”;2015年,他當選為安丘市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同年,他被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委員會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對于這些成績,楊振生并沒有感到驕傲和滿足。楊振生說:“非遺傳承是一項光榮的使命與任務,鬧臺鑼鼓的傳承與發展對研究我國傳統民間音樂演奏方式及思想內涵具有重大意義,希望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把優秀的文化遺產,把鬧臺鑼鼓傳承下去,并使它發揚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