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38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抽紗刺繡
從藝年限:26年
單位及職務:奎文區大虞文化村市非遺傳承示范基地大師工作室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鄒英姿
徒弟:
瀏覽次數:11618
李銀鳳,1984年生,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F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級非遺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自幼愛母親、姥姥影響,喜愛刺繡藝術,十幾歲就跟隨開始學習刺繡制作,對刺繡藝術情有獨鐘,并已刺繡為業,一直繼承和傳承著這門手藝。2006年至2008年專門南下學習深造,師從并跟隨國家級(研究員)蘇繡大師鄒英姿學習實踐三年,全面掌握了蘇繡及其它繡種的技藝和特點,2007年在蘇州繡制的作品《更遠》獲得了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藝博杯”金獎。多年的學習實踐,在繼承傳統魯繡藝術的基礎上,結合蘇繡及其它繡種的技藝,融繪畫藝術和攝影藝術于刺繡中,博采眾長,大膽創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擅長繡人物、動物、花鳥,其作品在保持傳統刺繡的特色時又融入了現代刺繡藝術理念,生動如畫,惟妙惟肖,更能生動地烘托出作品豐富的色彩和濃郁的情調,進一步推進了當代魯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2010年4月份在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暨全國木版年畫聯展上展覽。于2012年6月份參加了在棗莊市臺兒莊古城舉行的圍繞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舉辦的“手藝山東月”活動。同時9月份代表濰坊刺繡參加了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進行了現場展演及作品展示。2013年4月代表濰坊刺繡參加第六屆中國濰坊文藝展覽會。2013年5月10日濰坊日報對李銀鳳做了一個專題報道。2014年6月至10月份受開心職業培訓學校之邀免費教刺繡愛好者學習刺繡。公益性培訓約有200多人次。2014年9月至今被濰坊聾啞學校聘請為該校刺繡興趣班業余指導老師。2014年12月至今參加由濰坊市文廣新局、濰坊教市教育局、濰坊市婦聯、市殘聯聯合舉辦的“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擔任刺繡課輔導老師并主講。
作品經常參加省內外工藝美術博覽會并屢獲金獎,濰坊電視臺、齊魯晚報、濰坊日報多次采訪報道,被譽為“針尖上的舞者”。主要作品:《貴妃醉酒》、《殘荷》、《聽露》、《九色鹿》、《湖邊琴聲》、《張大千花鳥條屏》、《雙喜圖》、《荷韻》、《漢畫磚印象》、《芙蓉雙鴨》等。
自幼跟隨母親、姥姥學習刺繡。
1994年開始為濰坊刺繡廠代加工刺繡日用品。
2001年中專畢業后就職于濰坊康寶有限公司任會計助理。
2006—2008年在蘇州從事傳統刺繡工作,跟隨國家級(研究員)工藝美術師鄒英姿學習并創作刺繡藝術。
2008年至今回到濰坊,創建了銀鳳刺繡藝術手工作坊,專業從事濰坊刺繡藝術的創作與傳承。
2012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2012年12月濰坊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3年8月被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13年度被市文廣新局評為“十佳非遺模范傳承人”。
2014年10月被評為第四屆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2014年6月至10月份受開心職業培訓學校之邀免費教刺繡愛好者學習刺繡。公益性培訓約有200多人次。
2014年9月至今被濰坊聾啞學校聘請為該校刺繡興趣班業余指導老師。
2017年1月由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稱。
2014年12月至今參加由濰坊市文廣新局、濰坊教市教育局、濰坊市婦聯、市殘聯聯合舉辦的“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擔任刺繡課輔導老師并主講。
2018年5月在2018年全市工美非遺文化系列活動中,被市輕工行辦、濰坊傳媒網、濰坊工藝美術協會評為“非遺濰坊·經典工美”實用人才。
2007年在蘇州繡制的作品《更遠》獲得了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藝博杯”金獎。
2012年9月參加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時被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評選為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承人展示獎;
2013年4月參加山東省民俗文化博覽會時作品《貴妃醉酒》榮獲山東省民俗文化博覽會銀獎。
2013年5月10日濰坊日報對李銀鳳做了一個專題報道。
2013年12月濰坊文化雜志對其做過專訪。
2014年2月17號,濰坊晚報對其做了專訪報道。
2014年4月份齊魯晚報曾以“針尖上的守望”長篇報道過。
2014年4月作品《貴妃醉酒》、《殘荷》榮獲濰坊市第二屆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2014年9月代表濰坊刺繡項目參加魯臺經貿洽談會親榮獲優秀傳承人展示獎。
2014年10月作品《殘荷》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聽露》榮獲銀獎。
2014年10月代表濰坊刺繡項目參加中國第三屆(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并獲得傳承人展示獎。
2014年10月濰坊電視臺睛彩濰坊曾采訪報道過。
2015年3月濰坊電視臺新聞頻道曾采訪報道過銀鳳刺繡藝術。
2015.4
前政協委員,中國華工會主席尉健行觀看李銀鳳刺繡現場演示
《聽露》局部 《聽露》
《張大千花鳥條屏一》 《張大千花鳥條屏二》
《繁榮鼎盛》 《雙喜圖》
漢畫磚拓片
參評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主要作品簡介
《殘荷》發絲繡、絲線繡。用時1100多工時,根據繪畫的原理巧妙地運用絲線與發絲相結合,主要運用平針、散套針、輯針、接針、虛實針等并創造性地根據套針變換而來的一種以雙股線,小針腳參差排列而成的新針法繡制而成。作品既保持了作品中被蟲咬過的荷葉通透感,同時荷莖和蓮蓬的立體感也表現的栩栩如生。
《貴妃醉酒》絲線繡。用時2000多工時。根據油畫的原理與刺繡結合繡制而成。主要運用亂針、散套針、眉睫針、虛實針、平針、旋針、輯針等多種針法。
《九色鹿》手工刺繡,絲線繡,繡心*.主要運用亂針、散套針、旋針、接針、施針、平針等多種針法繡制而成。以傳統刺繡針法繡制面部,以大亂針繡制背景及服飾,粗細結合,融繪畫原理處理繡品明暗關系,使作品主次分明。突出了人物端莊、高貴的形象。
來源:濰坊廣播電視報 2019-03-05 15:43
濰坊這位刺繡大師,以匠心做好針尖上的“非遺”傳承
“一方繡架,撐開綢羅緞;十指春風,繡出錦上花?!睘H繡,講究做工精細、物象逼真,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魯繡中的分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機器繡花的出現,濰繡開始乏人問津,刺繡技藝也幾近丟失。
出生于1984年的李銀鳳,作為濰繡薪火傳承人中的佼佼者,不斷創新濰繡技藝,繡制的新濰繡作品更是斬獲多項國家級、省級金獎。那么,她是如何與刺繡結下不解之緣?在讓濰繡藝術光彩重現的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生于刺繡之家 一次意外讓她與刺繡走到一起
初見李銀鳳,是在她位于大虞文化村的刺繡工作室里。一座兩層小屋,貌似局促,走入卻豁然開朗。李銀鳳身著中式長袍,就像春天里盛放的蘭花,素雅且有暖意。
見到記者,她忙放下手中的刺繡作品《芙蓉圖》,招呼記者坐下。隨后,她和記者聊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事兒?!靶r候,我常常會鉆到繡架下看外婆繡花、繡鳥、繡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時趁外婆離開,還會偷偷繡幾針過把癮??赡芫褪窃谀莻€時候,我與濰繡結下了不解之緣?!崩钽y鳳說。
初中畢業后,李銀鳳到工廠打工的時候不小心燙傷了左手,術后不僅用了三年時間進行康復,還因此耽誤了學業。但恰恰是這一次意外,改變了李銀鳳的一生。
李銀鳳告訴記者,在術后康復的過程中,為鍛煉手指靈活度,她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祖傳的濰繡技藝。此后,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鉆研,她對濰繡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繡品也開始漸漸脫離外婆教授的內容。
2006年,為了學習濰繡以外的刺繡,22歲的李銀鳳決定南下,遠赴蘇州,跟隨蘇繡大師鄒英姿學習蘇繡知識及技法。三年拜師求藝時間里,她如饑似渴地吸收著蘇繡技藝的精華,每天沒日沒夜地守著繡架繡著一幅又一幅作品。漸漸地,她學會了用刺繡表現不同的人物、動物,甚至還將油畫、攝影、國畫作品通過刺繡的技藝表現出來。
興奮之余,李銀鳳卻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班u英姿老師邀請我留在蘇州創新蘇繡藝術,但我從心底里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濰坊刺繡傳承并發揚光大?!崩钽y鳳告訴記者,最終她婉言拒絕了老師的好意,回到了濰坊。
融合濰、蘇兩地刺繡技藝 新濰繡作品斬獲國家級、省級金獎
回到濰坊后,李銀鳳一頭扎進了對濰繡的研究中?!叭绻f蘇繡的風格是南方的細膩、高雅,那么濰繡代表的就是北方的粗放與質樸?!崩钽y鳳告訴記者,雖然濰繡有著北方的質樸和大氣,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想要讓濰繡更好地走出去,就得挖掘它、開發它、創新它。
為了將蘇繡的精美與濰繡的粗獷融合起來,李銀鳳開始了對濰繡的創新之路。將蘇繡中講究的精、細、雅、潔,鋪針細于毫芒,繡面干凈的特點,在濰繡對稱、構圖夸張中盡可能的有所體現。
采訪中,李銀鳳還向記者展示了她融合濰、蘇兩地技藝,創作的新濰繡作品《雅居秋明圖》。這幅作品在2017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斬獲了當時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的金獎。
“像這個梅花,用到的就是蘇繡當中的雙面繡,而另一側的三朵梅花便用到了一個立體繡。但旁邊的筆筒我采用的是滾針的技法,這也體現了濰繡當中的比較粗獷的那種感覺?;ㄆ?,我采用打籽的針法去繡,整個花瓶都是打籽針法之后再采用墊繡,這便有了那種浮雕的感覺。而右下角的柿子及枝葉運用了蘇繡的針法,處理得比較細膩,呈現一種國畫的感覺?!崩钽y鳳說。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李銀鳳發現,運用不同的針法能夠讓絲線在絲綢上表現不同的質感。無論是動物的毛發,油畫的質地,還是宋代繪畫中的花卉,都能夠以刺繡的方式表現,這也為她的創作拓展出全新的領域。
“這幅刺繡作品叫《殘荷》,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辈稍L中,李銀鳳指著墻上的一幅作品介紹道,“我在繡底部荷葉的時候,使用頭發絲繡制那些紋路,為的就是呈現出來的效果會給人一種亞光的質感。荷葉的葉莖會有那種疙疙瘩瘩的感覺,采用雙股線和短織針腳,會給人一種參差交錯的感覺,算是一種原創性的針法吧,也是我第一次參加第六屆山東工藝美術展的一個金獎作品?!?/p>
讓傳統刺繡藝術回歸生活 期待“指尖”技藝能夠得到更好傳承
李銀鳳對刺繡有著新的思考,她希望讓刺繡這一傳統工藝重新回到生活,讓濰坊刺繡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濰繡能夠走進千家萬戶?!崩钽y鳳告訴記者,在她看來,除了讓濰繡好看,更要讓濰繡好用,因為“用”才是這門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方式?!氨热缭谝患路?,我嘗試將一朵玉蘭花繡在上面,賦予整件衣服一些靈魂;再比如在一條圍巾上,繡一小束雅致的蘭草就變成了點睛之筆……”李銀鳳說。
此外,為了讓刺繡給人的感覺更接地氣,李銀鳳還繡制了一些關于刺繡的文創產品,推出包括圍巾、衣服、傘、包、小配飾等在內的一系列濰繡衍生品?!半m然不能批量生產,但堅持著定制、手工的理念,讓濰繡等傳統工藝再回歸生活,與現代生活相融,這也正是我努力的方向?!崩钽y鳳說。
現如今,作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刺繡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對行業也有著更多的思考。李銀鳳告訴記者,“目前,刺繡行業在創新和傳承上尚待發力,如何更好傳承,培養后續人才,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p>
“學刺繡不難,難就難在要把刺繡學精的同時還要具備一顆匠心?!崩钽y鳳告訴記者,“對初學者而言,僅熟練掌握濰繡的針法技巧,就需要數年的時間。而一幅濰繡常常需要刺繡人用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來完成。很多學濰繡的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便會陸續放棄。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刺繡人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幅動人的濰繡背后都是無數個日夜的寂寞和艱辛,只有守得云開,方見月明。也只有將興趣、勤奮、悟性、堅持集于一身,才能成為優秀的繡工?!?/p>
現在的李銀鳳,正在致力于濰繡的普及和傳承,讓更多的人知道濰繡,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濰繡?!白屛业拿恳晃粚W生都能成為未來的大師,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元素的作品,將這一脈濰坊本土藝術傳承下去,這是最重要的事?!崩钽y鳳說。(記者:劉倩)
仿繡劉令華的油畫《貴妃醉酒》
傳承┃一根繡花針,繪出濰坊非遺之美
導語 “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歷史上,濰縣傳統手工工藝非常興盛。這其中,“九千繡花女”描述的便是濰坊刺繡工藝的繁盛。2006年末,濰坊市13個項目入選山東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濰坊刺繡名列其中。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刺繡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的世界,感受刺繡之美。
繡出五彩人生
干凈樸素的衣著,藕荷色的長裙因為繡上幾只靈動的蝴蝶和花朵,而顯得瞬間飄逸起來。初次看到李銀鳳,就會被她那種淡雅溫婉的氣質所吸引。從17歲到現在,她一直在享受著這份寧靜和孤獨,在刺繡里尋找著人生的印記,這些寄托著她深深情感的作品,不僅巧奪天工,而且花樣繁多,不得不讓人由衷地贊嘆。
一根繡花針,各種繡線,便可繡出五彩世界。說起這門手藝,李銀鳳介紹:“從六七歲就跟著姥姥和母親學,小時候還常常鉆到姥姥的繡桌下,看姥姥繡花、繡鳥,趁她離開的時候還會偷偷地繡上幾針?!焙髞砩铣踔袝r,喜歡繡鞋墊、門簾、枕頭,這種喜歡是發自內心的,而且后來也是越來越喜歡,但是從來沒想過要以此為生。
▲李銀鳳正在刺繡
初中畢業后,李銀鳳在工廠打工,不小心燙傷了左手,從此便無法上學,單單手術康復就用了三年,為了鍛煉手的靈活度,就開始研究刺繡,漸漸地她的繡品脫離了姥姥教她的那些內容。2006年,22歲的李銀鳳只身南下,跟隨蘇繡大師鄒英姿老師學習蘇繡理論知識及技法。她學會了用刺繡表現不同的人物、動物,此外對于油畫、攝影、國畫也都可以通過刺繡表現出來。那段時期,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粉墻黛瓦夾河而居的水巷、那水跡斑斑的石駁岸都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了她的繡品中。
3年的南下學習結束時,鄒英姿老師邀請她留在蘇州創新蘇繡藝術。但是,李銀鳳拒絕了。李銀鳳跟老師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她說家鄉的濰繡曾經作為“八大刺繡”之一享譽海內外,如今真正在研修濰繡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了,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將濰繡藝術傳承下去。李銀鳳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理解和支持。
做一個創新的傳承人
李銀鳳說,濰繡講究的是對稱,構圖夸張、寓意吉祥。在用線和色彩上濃烈、厚重,像極了北方人的性格。蘇繡講究精、細、雅、潔,鋪針細于毫芒,看起來繡面干凈,與北方的刺繡有著明顯的區別。
▲李銀鳳在“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現場授課
她在學習了這些手法的基礎上,對濰繡進行了大膽創新?,F在,李銀鳳將傳統刺繡與拓片題材相結合?!拔夷壳鞍l現,在山東省博物館館藏魯繡精粹中有繡拓片的繡品,但是繡出的感覺和我的繡品還不同,我的繡品看上去更有拓片的效果,邊緣有墨點,是以點帶線至面的繡法?!崩钽y鳳介紹說。
她說,現在就是要多一些原創作品,創新作品。如果多年一成不變,最終將被淘汰。近段時間,李銀鳳正在創作濰坊民俗系列繡品,將剪紙、風箏、年畫做成一個系列的繡品。她要將寫意的畫用工筆的形式,用刺繡的語言表現出來。她說,用工筆畫形式表現出的繡品,更加貼合了傳統,更加表現出事物的意境,這也是對傳統刺繡的一大創新。
執教“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
2015年,作為濰坊“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的第一部分,濰坊刺繡傳習課堂正式開課,標志著該項培訓工程正式啟動。
作為“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的主講老師,李銀鳳表示,濰坊刺繡傳習課堂是“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的第一部分,年齡段覆蓋老中青,還有男學員報名,不收取任何教學費用。從2015年到現在,她一直在堅持做這件事情,李銀鳳主要是講課,其他三個老師指導。他們教學員是從簡單的針法、圖形開始。一般學習七八天就可以掌握基礎技法,一個月就能繡出鞋墊、門簾等家庭日用品,以及一些花卉作品。學員也很有成就感?,F在,一些學習一年多,繡得較好的學員,平時的時候,如果有一些需要私人訂制服裝的,就讓學員在家里繡,幫著加工服裝,能夠帶領這么多人一起創業,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部分作品賞析
濰坊刺繡工藝美術大師李銀鳳公益培訓走進新城街道
[摘要]濰坊刺繡工藝美術大師李銀鳳走進高新區就業辦新城街道濰坊開心服務職業培訓學校。
濰坊刺繡工藝美術大師李銀鳳走進高新區就業辦新城街道濰坊開心服務職業培訓學校。為普及推廣濰坊刺繡,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掌握濰坊刺繡。來自濰坊大虞傳統手工技藝綜合傳習中心的濰坊工藝美術大師李銀鳳與徒弟李金鳳來到濰坊開心服務職業培訓學校為大家免費培訓授課,通過此次培訓,學員們完成的作品,將會進行回收,讓待業居民靈活實現就業。
走近濰坊民間藝術大師
李銀鳳:濰繡藝術的守望者
2013年05月10日
李銀鳳在進行刺繡創作
本報記者 王瑩
實習生 張成
手指間的流轉,針尖上的傾訴,幻化出的是一幅幅光與影、虛與實結合,精巧無比、色彩斑斕的濰繡世界。她,就是當代著名濰坊刺繡藝術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
豆蔻之年針尖起舞
初次見到李銀鳳是在大虞文化村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里。年輕的李銀鳳一身淡淡的衣著,如同她的濰繡作品一樣給人一種溫婉而精致的感覺。從17歲到現在,她像一個針尖上的舞者,在刺繡的世界里穿越千年,感受針情,享受寧靜。她說:“在刺繡的世界里,我像著了魔一樣享受其中?!?/span>
“小時候就常常鉆到姥姥的繡桌下,看姥姥繡花、繡鳥,繡一切美好的事物,趁她離開的時候我還會偷偷的繡上幾針?!崩钽y鳳說。1984年,李銀鳳出生在安丘一個刺繡世家,傳統的女紅手藝由姥姥傳給媽媽,媽媽傳給女兒,在家庭的影響下,她很早便接觸到了刺繡。在絕大多數李銀鳳的同齡人眼中,濰坊刺繡是個陌生的詞匯,然而對于李銀鳳來說這更似一種宿命,不知緣由地對它感興趣,不知緣由地矢志不移。從小的耳濡目染,17歲的李銀鳳便在姥姥的指點下獨立完成了第一幅刺繡作品。
滴滴情懷質感人生
2006年,22歲的李銀鳳只身南下,拜在蘇繡大師鄒英姿老師門下學習蘇繡技藝。對于刺繡,李銀鳳似乎有著特別的敏感,在大師的指點下她進步得非???。江南河畔的楊柳、煙雨中的粉墻黛瓦、暮靄中的天街小巷都在李銀鳳的繡針和絲線中栩栩呈現。
由于李銀鳳扎實的基本功和天生對刺繡的靈氣,3年的南下學習結束時,鄒英姿老師特別邀請她留在蘇州協助自己研究和創新蘇繡藝術。但是老師的邀請被年輕的李銀鳳拒絕了。李銀鳳跟老師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她說家鄉的濰繡曾經作為“八大刺繡”之一享譽海內外,如今真正在研修濰繡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了,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將濰繡藝術繼續傳承發揚下去。李銀鳳的想法得到了鄒英姿老師的理解和支持,并鼓勵她多創新,要在自己的創作中走得更遠更精彩。
如今每逢遇到創作中的困難,李銀鳳總會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向老師請教。李銀鳳是個知道感恩的人,她總是說:“我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是因為有老師的鼓勵和家人的支持?!?/span>
柔肩擔起傳承重任
從開始從事濰繡這一行業,李銀鳳每天都是早晨六點半起床,在晨曦中下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非自然光下影響繡圖的效果,夕陽西下她便停止工作。但是她并不會因此停止思考,總是在想用什么針法表現畫面會更出效果。用李銀鳳的話說,刺繡有一種魅力,總是讓她走進去了就不想走出來。
盡管自己身懷絕技,然而李銀鳳最擔心的是沒有更多人學習這門技藝。采訪的過程中,她不時地對記者說,“有空你們常帶人過來玩,我免費教,只要有興趣,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學會?!?/span>
“現在學習濰繡的人已經很少了,之前我免費教過數人,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崩钽y鳳向記者傾訴,“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我希望社會可以幫助我完成這個心愿,我自己的力量畢竟有限?!?/span>
每個人生來都有一份自己的宿命,有些人為利益選擇拋棄自己的責任,而李銀鳳這個柔弱溫婉的女子始終走在她的人生軌道上,為濰坊刺繡傾盡著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愿李銀鳳這個濰繡藝術的守望者可以在濰坊刺繡藝術的舞臺上舞出一片新天地。
有名又有利,濰坊核雕抖起來
2014年02月17日
史同剛在雕刻核雕作品。
李素貞在展示刺繡工藝。
荷花殘敗
姥姥將刺繡傳給媽媽,媽媽再傳給女兒。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使李銀鳳較早接觸到這門工藝。十七歲走進刺繡的世界,初期姥姥是唯一可以交流的人,除此之外,她通過模仿成熟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技藝。然而沒有專業系統的學習,僅憑一己之力對李銀鳳來說很難理解這門藝術的真諦??墒菦]有辦法,她的身老師。
照顧家庭的緣故,從媽媽那一代起學習刺繡的人數已經不如從前。濰坊刺繡有200多年的歷史,在當時是濰縣城鄉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熬徘ЮC花女”,一派繁盛。然而發展至今九千繡花女“早已作古”。
“因為刺繡是手工藝術,完成一副作品歷時費心,而真正欣賞的人也寥寥無幾”李銀鳳低沉的訴說著這門工藝的軟肋。談到刺繡的現狀:“學習濰坊刺繡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之前我免費教過數人,但是基本上年輕人都不能堅持,有的學幾天,好點的學了三個月,因為錢來的太慢,年輕人早已不愿從事這個行業”。
功利心主導的現代人,傳統的理想情懷早被浪花淘盡,發展至今,由于工藝美術品行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弊端,已經鮮有年輕人有這份不計功利的情懷。只能留得殘荷聽雨聲。
殘留綠意
不知緣由的投入熱情:“小時候就常常鉆到姥姥的繡桌下,姥姥不注意時,我還偷偷的繡上幾針”。李銀鳳說著,嘴角還帶一抹笑意。雖然當老師教,但是我自己每天堅持學習,模仿大師的作品,我幾乎每天早晨六點半起床,因為非自然光下影響繡圖的效果,晚上停止工作。但是大腦并不會停止思考,總是在思考著用什么新的針法”。李銀鳳訴說著。她針耕不輟、孜孜不倦?!拔揖拖袷侵四б粯酉硎芷渲?,遇到不開心的事,只需要繡上幾針,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币苍S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宿命,三生石上早已注定。
不知緣由的矢志不移:“曾經在淘寶上銷售過自己的作品,但是賣不出去”收益幾乎為零但是她仍舊不改初衷。李銀鳳說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專業的學習。隨著自己認識的提高,后來李銀鳳有了學習的機會。她南下蘇州,師從蘇繡師父鄒英姿學習了四年。老師,李銀鳳洋溢的幸福和感恩:“特別感老師,她教給我各種技藝,教會我一定要學會創新?!崩蠋煇弁叫那?,殷殷期盼著李銀鳳留在她身邊發展,“我覺得對濰坊刺繡我有種義務和責任,所以我要回家”。李銀鳳就這樣拒絕了老師的盛情。
目前,李銀鳳的刺繡已經成功申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在社會幫助下事業也得以轉型,在大虞文化村內設立了工作室,集創作、銷售、展覽于一體。她堅持做殘荷上的抹抹綠意。
等待盛夏
李銀鳳現今已掌握多種技法蘇繡、魯繡、濰坊刺繡游刃有余而且創新有加。盡管自己已身懷絕技,然而李銀鳳最擔心的是沒有更多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李銀鳳向記者傾訴:“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我希望社會可以幫助我完成這個任務,我自己的力量畢竟有限?!辈稍L的過程中,她不時的對記者說“有空你們常帶人過來玩,我免費教你們,只要有興趣,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學會,而且這個也不需要什么基礎”。
每個人生來都有一份自己的宿命,有些人為利益選擇拋棄自己的責任,而李銀鳳這個柔弱的溫婉女子始終走在她的人生軌道上,為濰坊刺繡做著自己所能做。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也許越無力越有力。愿有一個盛夏可以為李銀鳳綠了殘荷,茂盛了事業。
到訪大虞村(2013-08-28 13:41:00)
昨天,我們《濰坊文化》編輯部一行三人,來到奎文區大虞村,在奎文區委宣傳部劉主任和大虞文化產業園領導的接待下,一起拜訪了11位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并欣賞了精妙絕倫的傳統藝術。
青瓦白墻、氣勢恢宏的將軍樓
葫蘆烙畫
濰坊刺繡1
濰坊刺繡2
省級非遺項目濰坊刺繡傳承人李銀鳳正在創作作品
皮雕工藝工作臺
擺放在展柜一角的皮雕作品
仿青銅印
大家一起欣賞探討仿青銅印作品
濰坊核雕工作室
國家非遺文化項目濰坊核雕傳承人王緒德先生
王緒德先生的工作臺
紫砂壺展覽館
以壺會友
百壺大觀
紅木嵌銀家具
在室內發現的一架遙控飛機,日本生產,配有油箱和排氣筒,價格3萬元。
各種珍貴的紅木材料
附:大虞文化產業園位于奎文區福壽東街至北宮東街虞河路兩側,由山東虞鑫集團開發建設,總投資3億元,占地130畝,是一家集文化創意、古玩字畫、民間工藝、奇石花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區。園區現有虞鑫花卉城、大虞古玩樓、大虞書畫院、大虞美術館、大虞文化特色示范街等載體設施。中國宜興紫砂收藏鑒賞專業委員會山東分會、濰坊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濰坊市領導書畫美術研究會、濰坊市核雕協會、鳶都軍旅書畫藝術研究會、濰坊古玩協會等優勢資源在此匯集。園區按照“高起點規劃、特色化建設、品牌化包裝、市場化運營”的總體思路和“整體運作、分步實施、規范提升”的操作步驟,著力對園區213棟二層“將軍樓”進行整體改造,集中打造成一村(藝術家村)、兩苑(文博苑、書畫苑)、四館(展藝館、演藝館、學藝館、創藝館)、十二街(手工一條街、淘寶一條街、書畫一條街等)的產業發展格局,引進淘寶、演藝、主題吧等更為豐富的文化經營項目,實現大虞文化產業園從文化藝術產品的單一交易到體驗式文化旅游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