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8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仿古銅及銅印,仿古銅印.風箏
從藝年限:59年
單位及職務:齊魯濰坊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 (濰坊錄音機廠退休)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于數千
徒弟:龐立峰、龐立東、張亞男
瀏覽次數:9413
龐希文,男,漢族,1938年1月出生,奎文區人?,F為山東省和濰坊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龐希文他是銅印鑄造技藝的第五代傳人,1963年開始與王昌年一起從師于第四代傳人于數千,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制作銅印。退休后,成立了濰坊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繼續從事仿古銅印鑄造技藝的傳承。
2009年9月,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傳承發展有著70多道復雜工序的濰坊鑄銅印技藝,龐希文從1998年退休以后,他和王昌年兩人早年成立的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便開始對外接活,但直到現在他和王昌年也一直沒有把手藝作為盈利的手段,一般都是給熟人朋友制作銅印,要么是“只收個手工錢”,要么就免費贈送了。制作銅印要經過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其中包括幾十道工序,非常復雜,制作一方銅印一般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此間,制作出了款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鑄銅印,同時挖掘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并堅持帶徒傳承濰坊獨有工藝。
龐希文的兒子龐立峰從小就刻些石頭的印章,近來又利用業余時間跟著父親學習了三四年,后于2010年正式拜王昌年為師進行系統學習。
龐希文他更希望上級撥付一定的保護經費,建場帶更多的學生,使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永不失傳。
龐希文和王昌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項目濰坊市代表性傳承人。二人是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現今唯一傳承人,為傳承發展有著70多道復雜工序的濰坊鑄銅印技藝,專門成立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制作出了款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鑄銅印,同時挖掘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堅持帶徒傳承濰坊獨有工藝。2007年王昌年、龐希文的作品鎏金“香港回歸祖國紀念印”在濰坊日報刊登;2007年王昌年、龐希文被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市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并頒發了榮譽證書。
所謂“銅印”,也就是銅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銅印更加堅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的有機結合,極具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2009年,我市的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制作工藝繁瑣、工序復雜,很少人能夠完全掌握這門技藝。在我市,龐希文和王昌年兩人至今一直傳承著這門技藝。濰坊銅印獨具一格。
濰坊銅印始于清代,至今已有六代傳人,龐希文和王昌年是第五代傳人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初,他們兩人調入當時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第四代傳人于樹千學習銅印制作。如今,50年過去了,兩位老人依舊孜孜不倦地研究銅印藝術特點,表明了濰坊銅印制作工藝是全國獨門,其他地方掌握不了其中絕竅。
制作銅印分為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包括幾十道工序,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算下來制作一方銅印需要一個月時間。因為銅印工藝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加之每個人的名字不同,所以只能實行訂單式制作,一個人一個月也就做五六方印。
個人簡歷 2017.3.17
龐希文,男,漢族,
銅印簡介
所謂銅印,就是以銅鑄造的印章,也就是銅質圖章,圖章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交往中不可少的實用品,因它上面鑄刻著人的名字,代表著個人的信用、意愿、抉心和責任,所以也叫私章,它不僅是供人們使用,還通過各種字體和精美刻制龜、獅及十二屬相印鈕的雕刻造型,玲瓏剔透,形象動人。給人以心曠神怡的美感,所以又是藝術品,往往好的圖章是有著實用和欣賞的雙重性,濰坊銅印就是具備這兩種特性的工藝品,尤其是它通過特殊的工藝過程,更增加了這兩種特性的價值,是雕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藝術珍品。
濰坊銅印,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清代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即獨樹一幟,聞名全國,當時濰坊城南胥家莊,有胥積堂性喜文物,酷愛并探求傳統鑄印之法,研習古代翻砂拔蠟鑄造,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采用獨刻硬沙模鑄制工藝,頗具精進,印鈕達玲巧透空,輕盈精致,字劃清晰,壁陡底平,經久耐用,學古人而超過古人,實翻沙拔蠟之舊法所不及。
原古舊之法始于商周,盛于秦漢,自隋唐以后,日趨衰弱,元代押印尚有古印遺風,明代石印興起,更由于木質便利刻制,從而取代了銅印,延至明清兩代即告失傳,幸經胥積堂創造性的繼承銅印工藝,此乃是銅印史上光輝的一頁。胥對篆書還頗有研究,用滿白體,具有濃厚古味,是取法漢印所得,朱文小篆工整秀麗,字體章法均達到高峰,不愧為濰坊銅印的先軀者和創始人。
嗣后胥之子胥伯源及弟子田菊畦,繼承了此項事業,田曾在濰設“雅鑒齋”字號從事鑄銅印,印譜中隸體較多,依據漢源先原體參差組成,章法嚴整,原先體濃厚,小篆功力很深,白文印亦佳,頗得胥積堂之真傳,再后則有田仲高、田益齋、郭旭晨、于樹千、王端等人繼承,各有獨到之處,都是濰坊銅印的前輩。
建國后,僅有于樹千尚經營此項業務,1962年3月建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即邀請于樹干來所帶徒學藝,開展銅印藝術事業,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隸字為主,清晰工整,陰陽分明,動物印鈕,古雅別致,令人珍愛,一時聲震國內外,前來參觀者,定購者皆絡繹不絕。
濰坊銅印全國獨家特產,別無分店,北京等地雖有少數制造銅印,但方法不同,多用手工鐫刻,字紋較淺,字體亦易走樣,較之濰坊則費為遠基,濰坊銅印是以黃銅或紫銅為原料,經過幾十多道復雜工序而鑄成,規格因用途不同而異,大者不計,小者以分見方,都明亮光滑,玲巧精致,真乃方寸之內氣象萬千。
于樹千在工藝美術研究所帶的徒弟,龐希文、王昌年是現今唯一傳承人,也是濰坊銅印的第五代傳承人。
研究所領導為提高工藝水平按排龐希艾、王昌年到北京市工藝美術公司學習,師
傳承譜系及授徒傳藝情況
濰坊鑄銅印,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清代、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即獨樹一幟,聞名全國,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名叫胥倫 (胥積堂)的人,性喜文物,酷愛并探求,使傳統鑄印之法研習古代,翻沙、撥、蠟鑄造,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采用硬沙模鑄制工藝,頗見精進,印鈕達玲巧透空,輕盈精致,字劃清晰,壁陡底平,經久耐用,學古人而超過古人,實翻沙拔虹之舊法所不及,不愧為濰坊銅印的先軀者和創始人。
嗣后,胥倫之子荷伯原及弟子田菊畦繼承了此項事業,田曾在濰設雅鑒齋字號,從事鑄銅印、印譜中隸體較多,依據泰漢印參差組成,章法嚴整,原先體味濃厚,小篆功力很深,白文印亦佳,頗得胥積堂之真傳,再后則有田仲高、田益齋、郭旭晨、于樹千、王端等人繼承,各有獨到之處,都是濰坊鑄銅印的前輩。
建因后,僅有于樹千、王端二人經營此項業務,1962年3月成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于樹千調所帶徒傳藝,龐希文、王呂年是
項目的保護與貢獻
濰坊鑄銅印被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各級領導特別是區、市兩非遺辦,對該項目大力支持,對外宣傳,電視臺作專題片播放,報紙、刊物、登載宣傳,對濰坊鑄銅印的知名度提高很大。在國際風箏會等會展設展臺宣傳,為滿足各界人士的需求,開拓市場,對外接活,加大宣傳,走向全國,現已為各界人士、香港、臺灣同胞、華人鑄印數千方,同時挖掘銅印的歷史,文獻資料,整理成文帶徒傳承,對濰坊對外開放,城市名片將會起到一點作用。
在調查研究濰坊籍冶印人,收集到了陳介棋自用印存,簠齋藏古玉印譜,十鐘山房印舉,甄古齋印譜(王石經、字西泉治印)是銅印第四代傳人王端的祖父。
濰坊國有文化資產中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濰坊文化”作了專題宣傳,奎文區大型高清系列民間藝術專題片,“指尖的技藝”作了宣傳片播放??娜宋淖匀贿z產刊登文章、奎文區文化局創辦的“樂道奎文”刊登了文章。
2000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山東省文化廳頒發“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市奎文區仿古銅印的鑄造技藝”,同時公布為第二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聯合會、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2007年6月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2010年5月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頒發榮譽證書,奎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工作中,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術項目被評為優秀傳承項目。
2013年7月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傳習所”。
中共濰坊市委、濰坊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1月頒發榮譽證書,龐希文被評為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
2014年4月作品銅印“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在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等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4年4月頒發證書授予龐希文同志濰坊市工藝美術“仿古銅印”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5年10月頒發榮譽證書,在奎文區北苑街道2015年度(最美老人)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才藝老人”。
2016年4月作品銅印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等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6年4月頒發證書授予龐希文同志濰坊市工藝美術“仿古銅印”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頒發榮譽證書,龐希文你的“獅鈕印”、“ 吃虧是?!?作品榮獲2016年中國畫都、濰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入圍優秀作品。
2007年6月被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2009年9月銅印鑄造技藝申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5月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頒發榮譽證書,奎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工作中,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術項目被評為優秀傳承項目。
2013年1月濰坊市委市政府頒發首屆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證書。
2013年7月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傳習所”。
2014年4月頒發證書授予龐希文同志濰坊市工藝美術“仿古銅印”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5年10月頒發榮譽證書,在奎文區北苑街道2015年度(最美老人)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才藝老人”。
2016年4月濰坊市輕工行辦、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仿古銅印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第五批省級非遺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濰坊市奎文區仿古銅印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4月作品銅印“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在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等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6年4月作品銅印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等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2016年12月,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頒發榮譽證書,龐希文你的《獅鈕印》、《吃虧是?!纷髌窐s獲2016年中國畫都、濰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入圍優秀作品。
2017年4月仿古銅印《人像套印智圓行方》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與他的老伴田梅英,田梅英也是濰坊著名刺繡家
市輕工行辦在龐老師家中拜訪2017.3.17
在大虞古玩樓2017.3.17
龐希文與兒子龐立峰正在化銅鑄印
師徒合影 左一張亞男(外甥女) 中 龐立峰(兒子) 龐立東(侄子)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2013.4.24
下午,濰坊首批民間藝術大師頒獎典禮在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15名民間藝術家喜獲濰坊首批民間藝術大師稱號,龐希文等民間藝術家們在臺領獎。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龐希文和王昌年兩人珠聯璧合,制作了鍍金銅牛印章。19.97cm*19.97cm 重量19.97斤 胡建東攝影 2017.3.17
人像套印合一,人像為仿古銅印技藝制造大師龐希文本人 胡建東 攝影 2017.3.17
仿古銅印
此風箏屬精品中的精品,有人出高價收藏,龐老都沒出手,此作品現暫放在濰坊市奎文區大虞古玩樓展廳內展示,胡建東 攝影 2017.3.17
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
來源:濰坊市文化館
濰坊仿古銅印鑄造始于清咸豐年間,鑄造技藝仿漢印翻砂,以沙土制模,然后將銅熔化鑄成印鈕。制作工藝經過制模、篆刻印底、澆鑄、制鈕、印身錯鏨、修字、拋光等七十多道工序。銅印以質地上乘的黃銅或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用優質泥土、細沙篩選,加膠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銅鑄成印鈕,印鈕以龍頭、獅子、十二生肖等各種動物為主。動物印鈕,古雅別致,令人珍愛,鑄成的印鈕,黃銅全身,金光閃耀,明亮光滑,中間中空非實質,非常大氣精美,其中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感受到一種威嚴雄渾之氣。
傳承人所鑄印章作品
濰坊銅印兼具實用和欣賞的雙重性,是雕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藝術珍品。濰坊銅印,印皆中空,故體質不重,字劃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經久耐用,其印鈕無論是獅鈕或其他動物鈕,皆玲瓏而精微,字體有隸、篆、鐘、鼎、金文、白文、朱文,仿周、秦、漢、魏、晉、唐之篆刻特點。
走近濰坊民間藝術大師龐希文
盡畢生之力 傳銅印技藝
2012年12月21日
龐希文向記者介紹銅印發展歷史
本報記者 鄭健 劉建強
所謂“銅印”,也就是銅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銅印更加堅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的有機結合,極具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2009年,我市的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制作工藝繁瑣、工序復雜,很少人能夠完全掌握這門技藝。在我市,龐希文和王昌年兩人至今一直傳承著這門技藝。近日,記者前往二人的工作室“文年齋”一探究竟。
濰坊銅印獨具一格
濰坊銅印始于清代,至今已有六代傳人,龐希文和王昌年是第五代傳人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初,他們兩人調入當時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第四代傳人于樹千學習銅印制作。如今,50年過去了,兩位老人依舊孜孜不倦地研究銅印藝術。
位于奎文區則爾莊社區里的“文年齋”,既是龐希文工作室,又是他的住所。盡管龐老今年已經75歲高齡,頭發花白,但身體依然硬朗得很,至今還堅持每天制印。
制作銅印分為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包括幾十道工序,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算下來制作一方銅印需要一個月時間。因為銅印工藝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加之每個人的名字不同,所以只能實行訂單式制作,一個人一個月也就做五六方印。
龐老介紹說,濰坊銅印有明顯獨特之處,可以概括為“壁陡、底平、中空”。所謂“壁陡”,指的是印章內的刻字直上直下;“底平”,指的是刻字底面的深度完全一致;“中空”指的是章體內部為空心。
“這三個特點,表明了濰坊銅印制作工藝是全國獨門,其他地方掌握不了其中絕竅?!饼嬂先缡钦f。
傳承古法開拓創新
說起濰坊銅印的歷史,龐老打開了話匣子。
1962年3月,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邀請鑄銅印第四代傳人于樹千前來帶徒傳藝。為了將銅印技術發揚光大,他打破了“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接連收了王昌年、龐希文兩位徒弟。后來,二人還遠赴京城向著名文物修復專家賈玉波學習制銅手藝;退休后,他們倆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文年齋”,專門研究制作銅印。
在“文年齋”的二樓,陳列著許多銅印的成品、半成品,用來制作銅印的磨具和打磨機也放在這里。記者拿起一方成品銅印仔細觀察,其表面光滑,握在手中感覺重量很足;印章頂部的立體圖案有獅子、龍、麒麟等,個個栩栩如生,且為鏤空設計,形狀十分精美。
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龐老不斷創新發揚光大,特別把以前的“死模具”改為“活磨具”,即把一個整體模具變為可以靈活拆裝的組合式模具。新式磨具分為四個部分,如果在制作過程中損壞了某個部分,那么就可以單獨重做這一部分,這樣會大大減少工作量,提高制作效率,這可以算的上是龐老的新發明。
為了滿足不同銅印愛好者的需求,龐老不斷研發新模具,把印章握把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形狀,除了傳統的獅子外,現在還有五面鏤空龍、麒麟、赑屃等,他還計劃把十二生肖的模型都做出來。
想方設法傳遞技藝
龐希文和王昌年都已經到了古稀之年,有些時候,在制作銅印時會感到力不從心,他們非常想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前幾年,他們二人開始收徒弟,到目前已經有6人跟著學藝,其中包括龐老的兒子和侄子。六個徒弟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僅把銅印制作作為業余時間的一種手藝。
龐老告訴記者,對銅印感興趣的人一般都是些書畫界人士,或者是喜歡仿古銅印的考古專家和收藏家,還有很多人作為禮物送給朋友,這就使得關注銅印的人群相對較少。盡管如此,龐老還是希望有人來傳承。
“我兒子龐立峰已經初步掌握了制作技術。他從小就喜歡刻石頭印章,最近三四年利用業余時間跟著我也學了一些?,F在,我又讓他正式拜王昌年為師進行系統學習?!饼嬒N恼f,銅印鑄造過程中如何制模、如何燒模、如何鏤空等技術秘密,給銅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外界看起來不易學會。但是,工序雖然復雜,但不是很難學,只要有耐心、細心,正常人很快就能學會。
【機電學院】訪鑄銅印傳人
來源:機電汽車工程學員報 作者:機電汽車工程學院 發布時間:2012-08-21
“你們是學生吧?是學生我才放心給你們說,來,我幫你們叫門?!?/p>
2012年8月18日,經過一番曲折,我們終于找到了銅鑄印的五代傳人,龐希文老先生在客廳招待了我們,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銅鑄印的發展與現狀,并帶我們參觀了他和師弟王昌年的小型工作室。
“現在能制作銅鑄印的在全國唯有濰坊我們這兒一家”老人滿是自豪的說道“唐宋以來,銅鑄印手藝漸漸失傳?!蔽覀儚凝嬒N睦舷壬谥辛私獾?,近代銅鑄印手藝第一代為原濰縣胥倫,而龐希文與其師弟王昌年為第五代傳人。龐老先生還告訴我們,當年是著名金石收藏家陳介祺給予了胥倫很大的幫助,并允許他進出萬印樓。
當我們問及銅鑄印的傳承問題時,龐老先生說:“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了,我也已收了門徒。但是,龐老先生認為,銅鑄印作為私人用或收藏,并不適宜市場化。說起銅鑄印的特色,龐老先生自豪的說:“銅鑄印有極好的防偽性,一方印一旦鑄成它就是唯一的,銅在凝固過程中,分子結晶排列是唯一無法復制的。
在參觀龐老先生的小型工作室時,龐老先生給我們介紹了印的種類、印紐的種類以及銅鑄印的制作過程。
最后,我們與龐老先生合影拜別,龐老先生和藹的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民族文化傳承做貢獻,我們告別龐老先生,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正是有了像龐老先生這樣一代代的熱愛者傳承著,豐富的文化帶來了民族的凝聚力,而凝聚的民族又傳承著這些優秀的文化。
有了資金將辦學習班
濰坊銅印傳人要將技藝傳承下去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龐希文向記者展示他的一方銅印
濰坊銅印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的有機結合,是濰坊獨有的工藝品,極具實用和欣賞價值。2009年,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為銅印工藝工序繁瑣,學習難度較大,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只有龐希文和王昌年兩人傳承著這門技藝。如今他們一個73歲,一個66歲,這門技藝是否會深陷傳承危機呢?記者與前去探訪。
10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則爾莊社區的一座二層“將軍樓”,見到了濰坊銅印鑄造技藝傳承人龐希文老人。今年73歲的龐希文告訴記者,他是銅印鑄造技藝的第五代傳人,1963年開始與王昌年一起從師于第四代傳人于數千,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制作銅印。龐希文說直到現在他和王昌年也一直沒有把手藝作為盈利的手段。
“一般都是些書畫界的朋友需要刻個章印在作品上,或者是喜歡仿古銅印的考古專家,還有企業家作為禮物送給朋友,都會來找我們?!饼嬒N恼f,從1998年退休以后,他和王昌年兩人早年成立的文年齋便開始對外接活,但一般都是給熟人朋友制作銅印,要么是“只收個手工錢”,要么就免費贈送了。龐希文說制作銅印有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其中包括幾十道工序,非常復雜,所以制作一方銅印需要一個月時間。
聊到手藝傳承的問題,龐希文說他的兒子龐立峰今年已經正式拜王昌年為師進行系統的學習?!皟鹤訌男【涂绦┦^的印章,最近三四年利用業余時間跟著我也學了一些?!饼嬒N男χ鴮τ浾哒f,銅銀鑄造技藝雖然復雜,但不是很難學,如何制模、如何燒模、如何鏤空等技術秘密,給這項技藝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讓外界看起來不易學會。
“我住的這個地方再過個三五年就得拆遷了,沒院子肯定沒法鑄造,弄個爐子燒木炭在樓里肯定不行。要是有大場地和資金,就能有大發展。開個培訓班,多帶一些學生也就可以了。去年9月份省里就把這個手藝列入非遺名單了,現在省里也準備報到中央去,如果保護經費批下來,那就可以建場地,帶更多的學生,向全國發展了?!饼嬒D暾f這讓他對這門手藝的傳承充滿了希望。
文/圖本報記者孫錦
意趣萬千鑄銅印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定位高古手法各有千秋
早在清代咸豐至光緒年間,濰坊銅印就已獨樹一幟,聞名華夏。據老濰縣資料記載,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胥倫,性喜文物,探求傳統鑄印之法,研習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對胥倫十分器重,將自己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古印墨等與他共同探討、觀摩、反復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銅器、鑄銅印的有關歷史和工藝知識,提供了大量相關文史資料及圖錄著作。并教其書法,使胥倫成為了一位能雕善刻會鑄的人才。從此開拓了眼界,對中國銅印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胥倫在此基礎上又琢磨出自己的訣竅:刻硬沙模鑄造工藝,實現了印鈕透空靈巧,印文壁陡底平,經久耐用,為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所不及。
胥倫對銅印工藝的創造性繼承,算得上是銅印史上光輝的一頁。滿白體,便是濰坊銅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字體,古味濃厚,端莊得體,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麗,超脫飄逸,這些印文字體章法在胥倫的研究改進下都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解放后,僅有于樹千從事研磨這一工藝。1962年開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開始請于樹千帶徒學藝,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一時間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定購者絡繹不絕。王昌年和龐希文正是此時成為于樹千的徒弟,成為濰坊銅印鑄造的傳人。幾十年來,他們在生產中學習提高,潛心研究周、秦、漢、魏、晉、唐各時期的篆刻特點,取各家所長,形成了一套科學的鑄造工藝,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濰坊銅印藝術。
濰坊銅印獨一無二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濰坊銅印基本采用銅為原材料,作為印鈕的龜、獅子、十二屬相等,玲瓏剔透,形象動人,讓其不但實用,更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愛好者追捧的藝術品。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也與眾不同,別的印章也許手刻,也許整體鑄造,而濰坊銅印則是雕刻藝術與冶煉藝術的有機完美結合,實現了印座和印鈕之間的“留白”,更顯藝術品的輕巧空靈。
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經過制模、刻字、冶煉、澆鑄、制鈕、印身修整、字面磨平等70多道工序。銅印以質地上乘的黃銅或者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用優質泥土、細沙篩選,加膠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銅鑄成印鈕。印鈕黃銅全身,金光閃耀,明亮光滑,中間中空,大氣精美。
幾種尺寸的銅印在燈光下閃耀著銅器特有的光澤,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威嚴雄渾之氣。作為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完美結合的濰坊鑄銅印,折射于方寸之間的是濰坊傳統文化的燦爛精妙———
記者孫曉芳通訊員馮長美
“文年齋”:萬千氣象聚方寸
2008年06月16日14:10
人民網濰坊2008年6月16日電 據濰坊新聞網報道 “文年齋”,濰坊銅印老藝人王昌年和龐希文自命名號的工作室,幾種尺寸的銅印在燈光下閃耀著銅器特有的明亮沉穩的光澤,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深切地感到了一種威嚴雄渾之氣。王老師告訴我們,銅印是文化內涵極深的物品,某種意義上應該定位為“奢侈品”,因為對它的欣賞把玩,都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做基礎。
濰坊銅印是兩位老藝人的自豪,他們認真的講解就從印章開始了。銅印即銅質印章。印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并不陌生,它首先是一件實用品,鑄刻著人的名字,代表著一個人在社會角色中的信用,責任,更深層次則是決心和意愿,所以也叫私章。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有木質、石質、玉質和金、銀質地,而濰坊銅印基本采用銅為原材料,作為印鈕的龜、獅子、十二屬相等,玲瓏剔透,形象動人,讓其不但實用,更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愛好者追捧的藝術品。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也與眾不同,是雕刻藝術與冶煉藝術的有機完美結合,實現了印座和印鈕之間的“留白”,更顯藝術品的輕巧空靈。
早在清代咸豐至光緒年間,濰坊銅印就已獨樹一幟,聞名華夏。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胥積堂在研習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的基礎上,又琢磨出刻硬沙模鑄造工藝,實現了印鈕透空靈巧,印文壁陡底平,經久耐用。對于印文的字體,胥積堂亦潛心研究,滿白體,便是濰坊銅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字體,古味濃厚,端莊得體,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麗,超脫飄逸,這些印文字體章法在胥積堂的研究改進下都達到了藝術的高峰。解放后,僅有于樹千從事研磨這一工藝。1962年開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開始請于樹千帶徒學藝,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一時間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定購者絡繹不絕。
王昌年和龐希文,都是上世紀60年代初進入工藝美術研究所當學徒學習銅印制作的,到如今,一位64歲,一位70歲,共同的藝術追求讓他們的友誼之樹也永遠充滿著綠色。而當年他們的師傅,正是于樹千,他們兩位也正是這門手藝的唯一傳承人。2007年,兩人雙雙獲得“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兩人珠聯璧合,制作了鍍金銅牛印章?,F在,兩位老藝術家又在傾心傾力進行著另一個“大工程”,那就是為慶祝奧運成功舉辦所特別制作的龍印。因為正在制作中,記者只見到了印鈕、印座的蠟制模型。遒勁騰躍的巨龍昂首在印座之上,顯出一股不可阻擋的宏大氣勢,讓人不由地心生振奮。(孫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