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仿古銅及銅印
從藝年限: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玄祖基
徒弟:
瀏覽次數:7507
季傳志,男,1955年--2016年3月,享年61年,在世從藝44年,濰坊市人,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高級工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民間藝術大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省市兩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武春香,季傳志的妻子,兩人同歲(1955.2),同一單位退休,并一起開始從藝術至今,現為工藝美術師、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市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1972年隨青銅器制作老藝人玄祖基師傅進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青銅器研究制作40余年,制作的《毛公鼎》、《馬踏飛燕》、《鎏金長信宮燈》、《犧匜》等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覽。設計制作的《青銅器浮雕博古掛屏(套四)》,集鎏金、水銀浸、墨漆古、家藏銹、金銀絲鑲嵌多種工藝于一身,1979年獲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作品多次被新華網、濰坊日報、濰坊晚報等媒體報道。
季傳志、武春香、武旭東(武春香的弟弟市級非遺傳承人)圴為我市仿古青銅器的正宗傳承人和最頂級人才。
季傳志夫婦與武旭東一起于2009年9月代表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項目申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一起傳承創新濰坊曾經盛極一時的特種技藝,試制成功浮雕仿古銅和木器嵌銀工藝,開辟了仿古銅藝術的實際應用途徑。成功復制西漢青銅器重器長信宮燈和西周青銅器毛公鼎。他們設計制作的青銅器造型準確、形象生動逼真,無不精雕細刻,惟妙惟肖,似真無異,深受專家的贊賞和收藏者的喜愛。他們的很多作品被當做禮品和展品贈送給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友人。
青銅器制作技藝第一代老濰縣人李汝彥;
劉茂修師承其岳父李汝彥,為第二代傳人;
玄祖基(1910-1979),1925年拜劉茂修為師,成為第三代傳人。玄祖基1963年調入工藝美術研究所,專職研制青銅器制作,文革時期,研究所收到沖擊,調入嵌銀廠工作一段時間,1972年重新回到研究所。1979年5月1日玄祖基因病去世。
季傳志、武春香于1971年拜玄祖基為師,1972年工藝美術研究所重新成立,師徒三人一起調入并成立青銅器研究室。季傳志、武春香倆人成為第四代傳人。
武旭東于1981年拜季傳志、武春香為師,1987年調入工藝美術研究所專職制作青銅器。成為第五代傳人。第五代傳人還有武春香的女兒季曉真。
2007年6月被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人事廳、山東省旅游局、山東省輕工集體企業聯社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7年6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7年6月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8年6月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銅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9月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申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
2015年1月由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專業技術職稱。
1979年青銅器浮雕博古掛屏(套四)獲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
1986年青銅器馬踏飛燕獲山東省第一屆旅游產品設計制作獎。
1987年青銅器《犀牛獸》、《犧匜》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覽
1987年仿古銅在全國首屆城市運動會獲山東省名優特新產品城運杯二等獎。
1990年獲山東省二輕工業首屆工藝設計振興杯三等獎。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2013.4.24
1973年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老藝人與徒弟合影
前排右二玄祖基師傅、后排右一季傳志、左一武春香
玄祖基與武春香師徒制作長信宮燈1973.6
武旭東 濰坊市民間杰出傳承人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老師與季曉真合影
《青銅器浮雕博古掛屏(套四)》
集鎏金、水銀浸、墨漆古、家藏銹、金銀絲鑲嵌多種工藝于一身,1979年獲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
仿古銅精品《馬踏飛燕和爵》
仿古銅精品《仲駒卣》 鎮宅之寶《甪端》
《犀牛獸》
《太和佛》 《鳩尊》
《大甪端》 《毛公鼎》
《銅牛尊》
《長信宮燈》
鑄仿古青銅穿越千年時空 走近濰坊仿古青銅器藝術傳承人季傳志
來源:濰坊晚報 時間:2013-03-15
如果說,讀一本古書,是一種與古人心靈對話的方式,那么,58歲的濰坊仿古青銅器藝術傳承人季傳志,則是用傳統的鑄銅術,復制古人的作品,揣摩古人的審美,與三千年前的祖先進行著穿越時空的靈魂交流。
如果說,讀一本古書,是一種與古人心靈對話的方式,那么,58歲的濰坊仿古青銅器藝術傳承人季傳志,則是用傳統的鑄銅術,復制古人的作品,揣摩古人的審美,與三千年前的祖先進行著穿越時空的靈魂交流。
盛世落幕
師兄妹結發堅守
作為全國四大仿古銅產地之一,老濰縣的仿古銅藝術曾經盛極一時,號稱有“三千砸銅匠”。然而,隨著傳統手工藝的衰退,到“文革”時期,濰坊仿古銅器藝人玄祖基成為碩果僅存的一位。
1971年,年近古稀的玄祖基將季傳志收為徒弟,第二年,后來成為季傳志妻子的武春香也投入師門。1972年,師兄妹二人隨師傅來到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了他們的傳統藝術堅守之路。一路走來,季傳志夫婦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了仿古青銅器藝術上,1981年做毛公鼎的時候,武春香身懷六甲還蹲著翻沙子,直到羊水破裂,才被送去醫院生孩子。
談起師從玄祖基的經歷,季傳志對一件事記憶猶新:“師傅當年收了一個徒弟,師傅讓他去看鍋子,銅一開鍋,他就吆喝:‘師傅,開銅了!’實際上銅只是剛開始融化。結果,銅水沒有充分液化,倒不進沙模,好幾天沒有做成一件?!睆拇?,季傳志牢牢記住了這個教訓,后來造一件成一件。
“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想學到真本事,光靠老師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悟?!奔緜髦揪褪且粋€喜歡自己“悟”的人,這么多年來,他在師傅教授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于1979年試制成功了浮雕仿古銅與紅木嵌銀相結合的屏風、掛屏,開辟了仿古青銅器新的應用途徑。
斑斑銹跡
仿鑄銅器前世今生
有一次,季傳志徒弟的一件作品,發到北京文物商店后,被退了回來。退貨信上寫道:“你們能做出這樣的作品,我們不相信?!痹瓉?,這件作品有一個銅錢大的地方是補上去的,做銹也不好?!斑@是唯一的一次退貨經歷,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边@次事件后,季傳志更加視產品質量為藝術的生命。
季傳志的作品做工精細,銹跡逼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認為,仿古青銅器不僅要形似,還要活靈活現,富有神韻?!耙兄羁痰念I悟和獨到的見解,如果理解不透徹,作品就會缺少內涵,帶有一股‘匠工氣’?!彼谱鞯摹榜R踏飛燕”,矯健俊美,腿蹄輕捷,獲得了山東省第一屆旅游產品設計制作獎;他復制的“長信宮燈”、“菩薩觀音”、“毛公鼎”等仿古銅作品,令人拍案叫絕,并已走出國門;他修復的唐代銅鏡,連北京專家都沒有鑒定出修復的痕跡。甪端,又名獨角獸,這件高17厘米、身長13厘米的仿古青銅器是季傳志最得意的作品。這件作品經過三十年的用手、抹布摩擦,其表面銹跡已非常光滑,透著一股典雅滄桑的藝術氣息?!八鲣P真實,造型美觀,形制、紋飾和色澤皆屬上品,是我的非賣品?!奔緜髦疽呀泴⑵渥鳛殒傉畬?。
正本清源
堅持濰坊傳統工藝
古青銅器仿制工藝復雜,各地的技法不一。據季傳志介紹,濰坊仿古青銅器的特點是形象逼真、造型準確、渾厚莊重,特別是做舊工藝,在全國屬于頂級水平,比其他地方的工藝都略高一籌。
“以前也想出去參觀學習一下,看看人家怎么做的,但是總是忙于制作,無法成行,后來見很多外地人來我們這里參觀學習,又通過閱讀書籍、歷史資料,才意識到我們濰坊的技術在全國確實是一流的?!奔緜髦菊f:“濰坊的銅器修復技術也是全國領先。有些地方的銅器修復太粗糙,破損之處直接用砂輪打了。而我們修復是根據銅器破損程度,先弄出模子,再焊起來,嚴絲合縫,不漏痕跡,就像修復瓷器一樣?!薄?/span>
作為濰坊仿古銅藝術的傳承者,季傳志對濰坊的傳統藝術充滿自信,“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很多低劣的仿古青銅器,大多都是在流水線上批量加工的,有些產品的花紋、風格與所屬朝代不匹配,顯得不倫不類;有些用硫酸銅做舊,一天就能做出來,一擦銹跡就掉了,手上還染上綠色。我們的制作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連接、著色等數道工序,僅做舊這一項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做出來的銹越放越好看?!?/span>
季傳志——仿古銅藝術的堅守者
大眾日報
季傳志客廳的幾案上擺放著“甪端”、“犀牛獸”、“小提梁卣”、“銅牛尊”、“毛公鼎”等仿古青銅器,“銹跡斑斑”,樸實厚重,給人以滄桑與典雅之美。
季傳志是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據他介紹,老濰縣的仿古銅業有400多年歷史,蜚聲海內外,產品達300多種,遠銷歐洲、日本以及上海、天津等地。濰坊手工業繁榮景象的生動寫照可以用“二百只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來描繪。但如今,“三千砸銅匠”已所剩無幾。
季傳志從小喜歡繪畫與雕刻。1971年,他放棄原本安穩的工作,跑到幾十里外的作坊拜師學藝,并被工藝美術大師玄祖基收為徒弟,學習仿古銅制作工藝。后來成為季傳志妻子的武春香當時也師從玄祖基。兩位徒弟非常靈透,很快掌握了出土銹、家藏銹、黑漆古、鎏金、鎏銀、嵌金絲、嵌銀絲等技藝,做出的仿古銅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們復制的“長信宮燈”、“毛公鼎”等高檔仿古銅作品,令國內一些知名考古專家都拍案叫絕。季傳志制作的“馬踏飛燕”,腿蹄輕捷,馬身靈活而扎實,獲得山東省第一屆旅游產品設計制作獎。他制作的青銅器皿還獲得了山東省設計創新一等獎。至今,市場上銷售的“馬踏飛燕”所用的模具仍是季傳志設計制作的。武春香的鎏金、包金技藝也是一絕,1991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整修,橫匾上“山東廳”三個鎦金大字的貼金工作就是武春香完成的。2007年2月,季傳志被認定為濰坊仿古青銅器制作工藝傳承人。2007年6月,季傳志獲得“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仿古銅’全稱應該是‘仿古青銅器’,只是在做工上仿古、做舊。在造型方面,我始終追求創新,力求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靈性?!奔緜髦菊f。交談中,季傳志夫婦對仿古銅當今的地位與處境頗感憂慮。一是社會上假貨太多,二是傳承人難尋。
“現在的仿古銅產品大都是批量生產的,銹跡是用硫酸做出來的,有些甚至是直接往上噴的顏色。那不是真正的仿古銅,真正的仿古銅要經過塑模、泥模、石膏模、錫模、銅模、翻砂、澆鑄、上銼、銼花、上細、上銹等十幾道工序,僅上銹這道工序至少得花兩個月時間。所以,一件仿古銅沒有幾個月時間是做不出來的。但因為假貨充斥市場,真正的仿古銅賣不上價,失去了市場?,F在真正做仿古銅的幾乎沒有了,我最擔心的是這門手藝傳承不下去。我今年58歲,年齡雖然不是很大,但心臟不好,一些大的作品已經干不了了?!奔緜髦緫n心忡忡地說。
據了解,做仿古銅不僅需要力氣,而且還要心細,耐得住寂寞。武春香的弟弟武旭東曾經跟他們夫婦干了20年,后來由于腰疼,加上做仿古銅沒有什么效益,不干了。最近幾年,他們的女兒季曉真大學畢業后在一所中學教學,每逢寒假、暑假,就跟著他們做仿古銅,但她能否干一輩子,他們心里也沒有底,因為孩子也經常抱怨仿古銅的市場問題。
“手工藝品還是純手工的好,不管怎樣,我們一定會按照傳統工藝繼續制作仿古銅器,并想方設法將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術傳承下去?!奔緜髦菊f。
夫妻30余年鐘情仿古銅器
季傳志、武春香夫婦期盼這門傳統手藝能夠后繼有人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季傳志、武春香夫婦正在談論他們的作品。
仿古銅作品大甪端。
仿古銅作品馬踏飛燕。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非遺”中一些濰坊特色工藝的傳承更是應受到廣泛的重視。6月12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仿古銅工藝的傳承人———季傳志、武春香夫婦。談及這門工藝的傳承,夫婦倆表示這門手藝恐將走入后繼無人的境地。
仿古銅器精美逼真
6月12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了季傳志和武春香夫婦家中。一進門口,記者就注意到了電視柜上和博古架上擺的幾個精美的仿古銅器。隨后記者注意到一尊牛形銅器,不但造型栩栩如生,通身花紋精美,而且還有一只“小獸”站在牛背上,“小獸”的足下還有一塊蓋子型的東西。季傳志笑著解釋說:“這個是仿西周銅牛尊,是裝酒用的?!?/p>
隨后他又給記者展示了一大一小兩個作香爐之用的甪(讀音:lù)端。季傳志說甪端是古代傳說的一種神獸,經常被稱為吉祥獸或鎮墓獸,是古代民間臆想出來的一種動物。
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季傳志和武春香都是從十六七歲便開始跟隨師傅玄祖基學習仿古銅工藝,如今已有30余年。
“我們到現在也不能說出徒了,還在不停地學習,進行探索性的創新?!奔緜髦具€對記者說:“我就是個匠人,耍手藝的?!?/p>
仿品亂真拒絕造假
他們的仿古銅工藝爐火純青,做工精美,可以達到幾乎“亂真”的程度。季傳志說家里經常有文物販子登門,有的是拿來照片不只要求他按照片仿制,而且還有其它的“特殊”的要求。
“有些古董販子,一開始自己來買我的作品,后來直接帶著客戶來買,還不讓我說價格。一轉手賺人家很多錢,都被我拒之門外了?!奔緜髦狙a充說。
工業沖擊難以傳承
“市面上賣的那種用工業技術做的根本就沒有做銹一步,直接往上面噴的顏色?!奔緜髦狙a充說,用傳統的工藝,只是做銹這個工藝就得至少花兩個月的時間,有時甚至要花一兩年的時間,這也增加了成本。
當記者問及他們是否還有其他的徒弟時,武春香無奈地說:“干這個又不賺錢,而且有些東西需要自己憑感覺去做,需要花很長時間去學習。連我弟弟也嫌掙不到錢,打工去了?!奔緜髦菊f手工藝品還是純手工的好,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按照傳統工藝繼續制作仿古銅器,并且期待能夠將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術傳承下去。
文/圖本報記者孫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