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0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編外人員
從藝品類:濰坊紅絲硯及硯雕,硯雕
從藝年限:50年
單位及職務:臨沂羲之硯廠
所屬地區:編外地
師承:
徒弟:劉文遠、高東亮、孫風海、馮曰寶、馮繼正、黃新遠、祝紀軍、費忠心、劉光文、孫勇、趙磊、李冠增、王龍、楊光升、高東寶等。
瀏覽次數:6670
劉克唐,男,1952年7月生,山東省臨沂市大嶺村人, 擅長:工藝美術, 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我國制硯行業的著名藝術家,現工作于山東省臨沂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副主任,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制硯石刻藝術委員會主任。
作品取天工之造化,構思新穎、手法質樸、簡潔抒情,大有“賦頑石以生命,溶五千年華夏文化于其中”的感覺。制硯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天皇和首相,部分作品珍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經他5年創作完成的大型系列作品《唐詩三百硯》,知名度甚高。他還極為注意硯外功夫,研究古代文學,著述作畫,著有《魯硯的鑒別和欣賞》《劉克唐硯譜》。
劉克唐簡歷
1972年3月 創辦臨沂羲之硯廠,任設計員。同年,16方硯選送廣州交易會并訂貨。
1974年10月 赴青島與日本明治通商會社組織的日本治硯同行交流。
1976年5月 作品赴日本奈良展出。同年受聘于臨沂工藝美術研究所。
1978年8月 “魯硯”由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組織在北京團城展出,劉克唐所創作的云月硯等十幾件參展,其中紅絲石云月硯由趙樸初先生題銘。
1979年 作品收入《魯硯譜》由齊魯書社出版。
1986年 “相思硯”“金星石組合文具”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永久收藏。
1987年 “燕子石甲古硯”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永久收藏。
1988年4月 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
1989年 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1991年11月 “瑯琊硯藝展”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趙樸初先生題寫展標,李先念主席題詞“瑯琊名硯,文房之寶,藝術珍品?!眲⑷A清到展館參觀。啟功,沈鵬等分別題詞。
1992年4月 “黃河情硯”由姬鵬飛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宮澤喜一。
1992年7月 參與編輯了《中國名硯鑒賞》一書,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10月 “聽竹硯”由國家主席楊尚昆贈給來訪的日本國明仁天皇。
1993年11月 參加了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活動,期間受毛澤東家人張文秋,韶華以及華國峰,遲浩田的邀請,分別到其家中作客。
1993年-1998年 用時五年創作了大型系列作品“唐詩三百硯”。
1999年10月 “唐詩三百硯”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2000年9月 到北京分別到啟功,史樹青,盧光照幾位先生家中拜訪。
2001年7月 陪同來訪的日本治硯家到山東各地考察。
2002年5月 在北京世紀壇參加中日邦交正?;?,中日硯臺,書法作品交流展。
2002年7月 受日本旅游學會會長山本濤石先生的邀請到日本東京,奈良等地訪問。
2003年6月 所著《魯硯的鑒別何欣賞》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4年-2009年 擔任歷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評委。
2006年3月 論文“論硯十二品”在《收藏界》第三期發表。
2006年12月 受聘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專家組成員。
2007年10月 受聘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2009年6月18日,在北京舉辦紀念李先念主席誕辰100周年、劉克唐硯藝專題展。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20余家媒體機構予以報道。
2009年6月29日,接受新華網專訪。
2016年4月12日,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地區分會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獲得“第三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榮譽稱號。
“文人硯”的代表
——記魯硯名家、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山東省魯硯協會首席顧問劉克唐
正是因為硯緣,我與劉克唐大師成了好朋友。也許都出自“劉”姓的緣故,情若手足兄弟。
劉克唐先生個頭中等,精悍壯實,面皮黧黑,一笑就露出滿口不甚齊整的牙齒;終日穿著樸素,舉手投足透射出憨厚質樸……他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涉足硯藝,先后從師于著名治硯藝術家石可教授和姜書璞先生。1976年受聘于臨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如魚得水,游弋于硯石之間。
說起學藝經歷,劉克唐先生感慨萬分:“看了多少書,又受了多少累呀……”。他從不忌諱對人說自己“讀書不多,出身農民”。他在沂蒙山區農村長大,初中畢業即當了農民。1972年和4個同鄉青年人開始學石匠手藝,專為外貿部門圓雕供出口的小石獅、小石馬,以及山水畫浮雕。幾年后,轉學鐫刻硯臺。從此沉溺其間,矢志制硯。
要提高雕刻技藝,就必須要擁有廣博的工藝美術專業知識。那時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只得以車胤囊螢,匡衡偷光的勤學刻苦努力的精神,借回厚厚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和厚厚的《鐘鼎字源》,一字一句的全部謄抄下來……
劉克唐大師從事制硯四十余多年,勤奮投入,不懈追求,執著癡迷,終成享譽國內外的硯林巨匠。評說魯硯,他如數家珍。魯地硯石分布多處,所包含的自然人文及藝術思想各異,從而構成諸硯齊芳、天下聞名的局面。
劉克唐大師集制硯、書法、繪畫和印刻于一身,是當今中華硯刻藝術的重要領軍人物。在制硯中巧用硯石天工自然的紋理和形狀,以嫻熟的手法,簡潔的抒情融華夏五千年文化于其中,具有鮮明的“文人硯”特色。
他的硯雕作品有四大特征。堅持規矩方圓的創作原則:硯堂硯池主導,硯形方圓,線條剛柔;強調自然簡樸的藝術風格:“簡”為藝術表現的取舍得當,“樸”是藝術效果的返璞歸真;注重大巧若拙的雕刻手法,風格粗獷,不留痕跡,蒼雄厚重,大氣凜然;突出鐫記以銘的學術品位:字見功力,銘有文采,寥寥數字,借硯言志,可謂“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正”。在他的引領下,魯硯傳統的制作技藝不斷發揚光大。隨著硯臺實用功能的轉化提升,不斷將中華硯雕藝術四大特征日臻致善。
制硯是一門集造型、雕刻、繪畫、書法、哲學、審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劉克唐通過對多個藝術門類的涉獵,使自己的作品走向深沉和博大。他制作每一方硯作均獨具匠心。相石、上墨、雕刻,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巧用石紋,活用石色,使構圖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意境。
劉克堂大師尤為重視相石。一塊石材,常常觀察數月才定稿。如《相思》硯,得此石時,初看平凡,總覺無從下手,將其置于書案,每天揣摩。直至數月后,收看有關臺灣的電視,突發靈感,“這不就是一方形象逼真的寶島硯嗎?”于是拿起刻刀,先刻龍紋形狀作硯池,硯池下方,以代表悠久歷史的甲骨文鐫刻“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的詩句,寓意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之情?!断嗨肌烦帉⑺枷胄?、藝術性、觀賞性完美結合,實屬罕見的硯雕珍品。
面對硯石,他有時沉默,有時私語,與硯石對話,成堆的硯石將他帶入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天地。如癡如醉的創作心態,正是他由必然王國向自然王國邁進的階梯。
治硯藝術的造型,圖案、書法、篆刻、文學修養等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對未進過高等學府的劉克唐大師來說,意味著要比別人付出加倍的艱辛和努力。他常常通宵達旦,刻苦地在秦磚漢瓦、金石篆刻、書法繪畫園地倘徉,在文學藝術的海洋里游弋。他曾摹繪《硯史》四百圖,抄寫了《甲骨文匯編》、《鐘鼎字源》、《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等書,自修《文學藝術概論》、《古代漢語》,并潛心研究了高風翰的《硯史》,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在此期間他結合創作寫出了《文學裝飾在瑯琊硯中的應用》一書,為其治硯藝術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劉克唐大師常說:“硯從我獲得生命,我從硯獲得愉悅?!彼麡O為注重硯外功夫,研究古代文學,著述作畫。他將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因素成功集于一方石硯之上,使古老的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藝術青春。鐫于硯上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以及隸、行、草、楷、魏碑等書體,或古拙或秀麗或柔潤,非諳熟中國文字演變史者不能為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治硯藝術郵票電話卡出版
加入時間:2011-8-22 13:23:28 郵幣卡在線
近日,由中集郵公司,中國郵幣卡在線聯合國家電信和郵政共同發起的建黨九十周年獻禮系列活動“和諧中華-中華文化名家藝術成就郵票電話卡紀念珍藏冊”系列《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專輯》制作完畢, 正式出版面世。
劉克唐,男,1952年生,山東省臨沂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副主任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制硯石刻藝術委員會主任, 我國制硯行業的著名藝術家。 作品取天工之造化,構思新穎、手法質樸、簡潔抒情,大有“賦頑石以生命溶五千年華夏文化于其中”的感覺。制硯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天皇和首相,部分作品珍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 經他5年創作完成的大型系列作品《唐詩三百硯》,知名度甚高。他還極為注意硯外功夫,研究古代文學,著述作畫,著有《魯硯的鑒別和欣賞》《劉克唐硯譜》?,F在臨沂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代表作:1986年 “相思硯”“金星石組合文具”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永久收藏。1987年 “燕子石甲古硯”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永久收藏。 2009年6月18日,在北京舉辦紀念李先念主席誕辰100周年、劉克唐硯藝專題展。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20余家媒體機構予以報道。
本次出版的“和諧中華--中華文化名家藝術成就郵票電話卡珍藏冊--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專輯”內有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精品紀念張明信片各一張;二枚10元面值的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風采電話磁卡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精品系列12枚聯體個性化郵票一版集中展示了劉克唐先生治硯藝術的不凡造詣和藝術風采 郵票由國家郵票印制局審批制作電話卡由中國鐵通集團公司制作出版。均為國家電信和郵政等權威部門的正規產品,可在全國范圍內使用。
本套紀念珍藏冊總計制作1000冊, 設計新穎套殼精裝、極具藝術品位和收藏價值,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同期出版的還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刻瓷藝術專輯、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藺永茂、藺濤絳州澄泥硯藝術專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陳仰中陶瓷藝術專輯等。
郵票電話卡欣賞
人生如硯
--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制硯藝術家劉克唐
2009年06月29日16:25: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記者璩靜)中等身材,黝黑皮膚,憨厚笑容。第一眼看到劉克唐,覺得他真像一個傳統的中國農民。他的手,骨節粗大,厚實有力,進一步印證了這種印象。
藝術精品,源自靜聽石語
看到劉克唐的作品,你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飽經風霜的一節空竹,云遮霧罩的一方池水,怪石環繞的深壑清澗,詩詞相伴的當空皓月……一塊塊看似笨拙不起眼的紅色石頭,到了劉克唐的刻刀下,就成了一件渾然天成的魯硯藝術品。
山東魯硯最早見于西漢,唐宋時與“端”“歙”“洮”并稱中國四大名硯。魯硯的材質有紅絲石、淄石、金星石、砣磯石、徐公石等,風格也以樸實簡潔見長,寓精巧于大方之中。而劉克唐將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等因素集于一方石硯之上,使古老的魯硯煥發出藝術青春。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隸、行、草、楷……他鐫于硯上的文字或古拙或秀麗,被專家稱為“非諳熟中國文字演變史者不能”。
“怎樣把思想和石頭吻合起來,就是‘靜聽石語’這四個字?!眲⒖颂普f,有時他會一頭扎進硯石堆,有時沉默,有時私語,與硯石對話,成堆的硯石將他帶入自由的創作天地?!叭绾卫没y和材質,如何將修養融進去,早就成竹在胸了?!彼f。
藝術美感,來自生活底蘊
百藝之才,源乎創意。這種不拘俗成、自成一體的藝術手法,不但是劉克唐的藝術特色,更成為目前山東魯硯的藝術特色之一,即強調石料的天生自然形態,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質美感,點綴詩文、書畫等中國文化精髓來增添作品的文藝情懷。
劉克唐的藝術靈感,來自他扎實的生活底蘊。
這個山東漢子1952年生于躬耕之家,初中畢業就輟學當了農民。1972年,他和幾個同鄉開始學習石匠手藝,專為外貿部門制作出口的小石獅、小石馬圓雕和山水畫浮雕。幾年之后轉而學習鐫刻魯硯。說起學藝經歷,劉克唐感慨萬分,初涉治硯時買不起書,只能借回厚厚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甲骨文匯編》《鐘鼎字源》,利用業余時間,一字一句全部抄了下來……
在乎藝,也在乎材。劉克唐說,魯硯有很多品種,青島有溫石,淄博有淄石,但當前比較出名的還是紅絲石。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劉克唐每年會去一個叫做“黑山”的地方尋找石材。別人棄之不用的硯材,卻往往是他眼中的至寶。
藝術道路,這般永無止境
劉克唐有一組聞名遐邇的組合硯臺“唐詩三百硯”。這組作品中共有315石,一經問世,立刻在石刻藝術界引起轟動。以白居易詩《長恨歌》為例,洋洋灑灑八百多字,他直接奏刀一氣呵成,字體雖小而神完氣足,讓人不由得擊掌贊嘆。難怪有收藏家評論,這組硯臺不但是精品,更是極品,開創了中國大型系列硯的先河。
從藝四十多年來,劉克唐收獲著他豐厚的成果:“黃河情硯”贈給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聽竹硯”作為國禮送給日本明仁天皇;“泰山硯”展出后名震京城;“甲骨硯”“相思硯”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珍品;他本人于199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些響當當的稱號和榮譽,記載著他的探索之路,與此同時,魯硯的大旗也被高高擎起。
“我一年刻不了多少硯臺,假如有人付重金讓我制作硯臺,我絕不干,不會讓市場牽著鼻子走?!眲⒖颂普f,“真想一個人躲起來,靜心創作,尋找心中最想塑造的作品?!痹谒闹?,藝術道路就是這般永無止境。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先生硯藝展在北京開展
2009年06月22日16:30 來源:人民網-書畫收藏頻道
林佳楣女士在硯藝展參觀
2009年6月18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先生硯藝展在北京開展。此次活動由劉克唐大師工作室和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里藝術珍藏館主辦,展期為6月18日---24日。為紀念李先念同志誕辰100周年,本次展出的100方硯臺,都是劉克唐先生手制而成。
本次展覽同時展出了劉克唐先生創作的20余幅書畫作品。
劉克唐先生1952年出生在山東臨沂王羲之故里,自由酷愛書畫,篆刻等中華傳統藝術,1972年開始制作硯臺,在近40年的藝術實踐中,劉克唐先生巧用石材天然之行色,融中國五千年文化精髓,風格獨特鮮明。他設計制作的“聽竹硯”作為國禮贈送來華訪問的明仁天皇;“相思硯”等3件(套)硯作被評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唐詩三百硯”開創了中國大型系列組合硯的先河,先后出版和發表了《魯硯的鑒別與欣賞》、《劉克唐硯譜》、《論硯十二品》等著作和論文。1996年,劉克唐先生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受到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1年,李先念主席為劉克唐設計制作的硯藝展題詞:“瑯琊名硯,文房四寶,藝術珍品”。(李維娜供稿)
劉克唐:農民出身的魯硯大師(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9:10 金羊網-新快報
今在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舉辦其個人作品展
新快報記者 李小驥
面前的劉克唐,個兒不高,壯實,黧黑,一笑就露出滿口不甚齊整的牙齒;穿著身四五成新的布衣褲,舉手投足透著憨厚質樸……正所謂“真人不露相”,看上去就像外省民工的劉克唐,卻原來是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擅治魯硯的雕刻名家!
我國硯刻藝術領域被國家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目前僅有兩位。一位,是廣東肇慶擅治端硯的黎鏗;另一位,便是山東臨沂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52歲的劉克唐。從今天起,他在東風東路藝苑大廈的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展出他近年創作的80方魯硯。
劉克唐治魯硯名氣很大。其作品先后到過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作品《聽竹硯》、《黃河情硯》還作為國禮,被國家領導人分別贈送給日本明仁天皇和前首相宮澤喜一。雖說藝術成就卓著,但劉克唐從不忌諱對人說自己“讀書不多,出身農民”??墒?,他鐫于硯上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以及隸、行、草、楷、魏碑等書體,或古拙或秀麗或柔潤,非諳熟中國文字演變史者不能。
劉克唐告訴記者,他在農村長大,因家里較窮,初中畢業就輟學當了農民。1972年他和4個同鄉開始學石匠手藝,專為外貿部門制作供出口的小石獅、小石馬圓雕,山水畫浮雕。幾年后又根據外貿部門的要求,轉而學習鐫刻魯硯。從此沉溺其間,漸成氣候。
據介紹,山東的魯硯最早見于西漢,至唐宋時已與“端”、“歙”、“洮”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其硯材有紅絲石、淄石、瑯琊紫金石、金星石、砣磯石、田橫石、徐公石等。劉克唐將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因素成功集于一方石硯之上,使古老的魯硯在新時代煥發出藝術青春。說起學藝經歷,劉克唐感慨
![]() |
萬分:“看了多少書,又受了多少累呀……”上世紀70年代末,初涉治硯,買不起書,借回近一寸厚的《中國工藝美術史》,一套3本、摞起一寸多厚的《鐘鼎字源》,他利用業余時間,一字一句全部抄了下來……
當年一起學治硯的5人,堅持到今天的只有劉克唐一人。其余4人都在辦企業,他們也都比劉克唐有錢。對此,劉克唐十分坦然:“人各有志嘛!一個人,能花多少錢?夠吃夠喝就行了?!?/span>
圖:這枚紅絲石玉璧硯是劉克唐的得意之作。新快報記者 郭晴/攝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制硯藝術家劉克唐做客新華網
2009年6月29日9:30,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制硯藝術家劉克唐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談他的藝術人生。
劉克唐談他的藝術人生
嘉賓做客新華網訪談直播間 劉克唐向李先念夫人林佳楣贈送作品
嘉賓進入新華網
2009年6月29日9:30,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制硯藝術家劉克唐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談他的藝術人生。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我們新華網“文化大家談”系列訪談的第二十期。我相信我們新華網網友有很多都會對我們的中國傳統繪畫、書法感興趣,那一定也對文房四寶中的硯臺很熟悉。確實,中國的制硯藝術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已經形成我國工藝美術中一道艷麗的風景。今天我們就非常高興的為大家邀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我國制硯行業的著名藝術家劉克唐先生,為大家講述他與硯的人生故事。[06-29 09:28]
[劉克唐]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06-29 09:33]
[主持人]劉老師,非常高興您能來作客新華網。剛才咱們說到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那您是何時與硯結緣的呢?[06-29 09:33]
[劉克唐]應該說是我70年代初,一開始的時候我不是從事硯這個行當的,我文化程度不是太高,是初中畢業以后,在農村務了幾年農,我是從畫畫開始的,從小就喜歡畫畫。1972年的時候我們臨沂市成立了文化創作班,就是現在的臨沂縣,那時候是為了外貿出口需要,我曾經去過其他地方學習石刻,現在很多農民都是我的師傅。后來到了72年下半年的時候,由于外貿的需要,因為我有繪畫的底子,還有學習石刻的經歷,所以就轉成刻硯了,當時刻硯在外貿方面很可能我估計當時就是出口比較好。[06-29 09:34]
[劉克唐]過去,我開始試制魯硯的時候當年就成交,當時我搞了一方很小的硯臺,也就是8公分左右,那塊石頭8公分,那時候才8塊錢人民幣,稍微大一點的是100元人民幣,當時是搞了十幾個品種,還有當時我們地區的輕工業局派了幾個老師去指導,當時是在圖紙上畫的,用泥塑塑的,當時我感到非常奇怪,那時候我們掙一個工分8分,這一方硯臺也就半天的時間,掙8塊錢。當時非常高興。[06-29 09:34]
[主持人]其實現在看來好像這個價錢還是很便宜的,從那個時候慢慢發展。[06-29 09:34]
[劉克唐]對,從那時候的價格到今天不知道翻了多少番。當然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高,價格和那時候也沒法比了。[06-29 09:35]
[主持人]可能正是由于您有這個美術功底轉行也比較容易。其實對于硯,還有一部分對中國傳統繪畫、書法藝術不太懂的網友來說可能還不是很了解,您對硯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理解,能不能也給我們這一部分網友做一個常識性的介紹?[06-29 09:35]
[劉克唐]好的。硯最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個實用品,和我們用的搗米的東西沒有什么區別,那時候它的功能就是磨墨,當然到了漢唐時候文化鼎盛,人們對美的追求意識提高了,就把美的東西加進去了。到了唐宋以后,當然它的主要功能還是實用,它的觀賞功能在其次。任何藝術品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時代強盛這個東西發展得就快一些,發展得就好一些。時代落后它就相對滯后一些,到了元代硯臺就帶有了一些少數民族色彩的東西了,就談不上什么進步了,當然有些藏家也非常喜歡這種,是很另類的東西,并不是中國傳統的因素在里面。[06-29 09:36]
[劉克唐]在康乾時期,康乾盛世,這時候硯文化隨著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同時也出現了另一方面的問題??滴醯巯矚g瑣碎、龐雜、華麗這些東西,所以硯也不惜人力、功力和時間來搞,那個東西叫我們現在的審美觀點來看并不是很好的,但是在清代出了兩個制硯的人物,一個是蘇州的顧二娘,一個就是我們山東的高鳳漢,當然個是以漿作為代表的,她刻得非常精美圓潤。高難度(音)是我們山東人,他愛硯成癖,他的右手刻的時候整條右手就殘廢了,后來我們在故宮里、天津博物館里也好,很多他流傳的作品都是左手畫的,就是因為他搞硯太入迷、太癡迷了,把右臂傷了。[06-29 09:36]
[劉克唐]硯到現在為止發展到今天它的實用功能已經退到二線了。嚴格地講,硯的實用功能從古代到現代,盡管不用它的實用功能還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觀賞功能現在放在第一位了,觀賞功能不僅看設計、雕刻還有石材本身。雕刻和石材本身怎么結合得最好、怎么結合得恰到好處這是人們的看點。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很多制硯制得非常精、刻得非常多,但是它失去了把玩功能,用手一摸扎手、不舒服,不圓潤。硯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就是這些了。[06-29 09:36]
[主持人]也許在古代文人墨客寫字主要用毛筆硯的實用性更強一些。但是現在我們要么就用鋼筆、圓珠筆,要么就是上網打字,所以硯臺的觀賞功能就提高了?[06-29 09:37]
[劉克唐]沒錯,觀賞功能大大提高了,不僅是觀賞硯上面的雕刻還有硯臺的本身,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也是往往會被人們忽視的就是它的文化內涵。[06-29 09:37]
[主持人]您不僅是中國的制硯大師,也是我們魯硯的最杰出代表,能不能給我們也介紹一下魯硯里都分為哪幾種?它的名稱又是怎么來的呢?[06-29 09:37]
[劉克唐]這個名稱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魯硯的名稱基本上定型了。我的老師石先生當時在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后來調到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去了。當時魯硯就是這樣定名的。當然,這個魯硯包括很多品種,青島那邊有溫石,還有一種就是田橫島的砣磯石,還有淄博那邊的淄石,還有紅絲勢,曲阜那邊是泥山石,還有燕子石是沂源等地都有它的產區。還有徐公勢這是后來發現的,還有福來山石有些是根據歷史記載尋找礦源尋找到的,比如徐公石也是根據史制找到的。但是山東魯硯當中到現在為止比較出名的還是紅絲石。
[主持人]我看資料上講紅絲石現在都很罕見了?[06-29 09:39]
[劉克唐]紅絲石在70年代考察礦源的時候我們每年都要到黑山那個地方去,一直都沒有發現,沒有辦法,那上面只有老的坑上面還刻著字說以前那里就產過黑山紅絲。沒有辦法最后我們只有靠老百姓、農民那些有經驗的,經常搞石頭的,還有一些林業局的人的幫助,還有一些地質方面的專家。在沂源又發現了紅絲石,感覺還是不錯的。最近兩年又在青州一個姓高的,他家祖孫三代都是從事石材的挖掘整理和制作的,從他爺爺那一輩,當時搞一些石橋、石碑那些東西都是他爺爺開始的。這個紅絲石的挖掘整理到發現一直到現在也一直很好,也告慰了我老師石先生的在天之靈。[06-29 09:41]
[劉克唐]還有一種石頭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就是米芾就是宋代的大書法家,他曾經有一方硯和蘇東坡還有一場碑墨官司,蘇東坡臨死的時候告訴他兒子把這方硯臺和他陪葬,米芾不干了非要回來。這種石頭實際上就是瑯琊紫金石。不過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都在尋找礦源,臨沂很多人也在大量地做這方面的工作。但是真正和紫金石非常接近的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發現。當然,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努力這一天還是會到來的。 [06-29 09:41]
[主持人]劉老師把魯硯的歷史都跟我們介紹了一下。這個魯硯是不是在山東這片地上產出的就叫魯硯嗎?[06-29 09:42]
[劉克唐]是這樣的。[06-29 09:42]
[主持人]那全國這么多省都會起一個特殊的名嗎?[06-29 09:42]
[劉克唐]這是一個特例,當年是我師傅和我們省里的一些領導這樣定的,我們后人就不好再說什么了。實際上硯的命名就是與它的產地有關,比如端硯古時候叫端州,歙硯是歙州產出的,產地和硯臺的名聯系起來。是以石頭的產地來命名這個石頭叫什么石,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所以魯硯就是感覺籠統一點,實際上在歷史上唯一只有紅絲石不是以產地命名的,而是以石頭的特點命名的。[06-29 09:42]
[主持人]那從劉老師剛才說的72年開始制硯到現在近40恩年的制硯生涯,對制硯與制硯藝術您一定有非常深的體會,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最深的感受呢?[06-29 09:42]
[劉克唐]制硯一開始的時候沒認為他是什么了不起的行當,不就是挖一個硯石摩一摩,得出硯唇、硯邊、硯額等等就可以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隨著閱歷的增加,到現在為止竟然不敢刻了。這方石頭拿過來以后就唯恐對不起這塊石頭。再一個,怎么樣把我的思想和這個石頭能吻合起來,我經常寫“靜聽石語”這四個字,有時候在我的工作室里就放這么一塊石頭,我對著它連著幾天都看著它?,F在說起來很多人都不相信能跟石頭對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也就是說“睹石”吧,現在一些看畫叫睹畫,那睹石以后最后石物質怎么樣,里面會出現什么不可預料的東西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基本上里面的質量、花紋以及外表的石皮怎么利用,把這些綜合的東西考慮進去以后,再把自己的綜合修養融進去,這樣刻起來就容易得多。[06-29 09:44]
[主持人]也就是賦予它生命了。[06-29 09:44]
[劉克唐]對,張仃先生給我寫了三個字“石能言”,就是石頭能說話。[06-29 09:47]
[主持人]可能時間越長對石頭可能有一種更虔誠的態度,把它當做您的最心愛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塊石頭了。[06-29 09:48]
[劉克唐]對,石頭是有生命的,本身就能說話,當然,你讀懂讀不懂就看你修養和眼睛的問題了。[06-29 09:48]
[主持人]您剛剛也說到了對制硯藝術深深的感情。那您覺得制硯藝術有沒有訣竅?[06-29 09:48]
[劉克唐]搞石頭沒有什么訣竅,搞硯的訣竅的話第一就是把它的比例搞好,不要我看著舒服,大家看著都要舒服,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有的石頭因石而異,有的石頭一摩就可以成為硯,有的時候好像花很長時間,就像畫畫一樣,位置非常重要,所謂訣竅你把你的知識積累得越厚,你石頭進行刻硯的時候注入的文化含量就越高。其實并沒有什么訣竅。訣竅就是勤奮、多讀書,硯外功夫、硯內功夫這就是訣竅。[06-29 09:48]
[劉克唐]說到這個事情我感到非常慚愧,故宮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館的藏硯我都去看過。每當我回憶這個事情的時候,心里總有一點說不出來的酸楚的感覺,總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重重地壓在我的肩上、壓在我的背上。為什么這樣說?現在中國硯藝的大體狀況是以工代藝,好像課題越多、越龐雜就越好,這種現象是非??膳碌?。這也和很多這個行當的一些負責的同志的認識偏差有關系。[06-29 09:48]
[劉克唐]這些年來我始終在考慮這個問題,為什么今不如昔,后來我終于想出來了,古人的文化功底比我們現在的人厚得多,所以我有一個齋號叫無硯齋因為我覺得刻了這么多硯和前人無法比,也就無硯了。當然古人的硯注入的文化含量太豐富了,你讀它的硯和它交流,這個感情完全可以投入進去,現在這個硯一覽無余,很多硯刻了以后一看是刻了一個中國地圖,56個民族56條龍,龍須子很容易就會被碰壞。所以我感覺很多東西應該從自我做起自覺加強文化的修養和培養,然后再帶領著這些學生,哪怕給他們一點點影響。[06-29 09:50]
[劉克唐]我從70年代、80年代開始這個影響不是沒有,包括歙硯的、包括端硯對他們多少有點影響,這個我非常自信。至于以后會把硯文化影響到什么程度這就不好說了,但是應該是我自己本身努力,硯畢竟是硯,硯的文化含量和其他工藝美術品不是一個概念。硯是文化的,需要一些硯名,哲學的書法、繪畫、篆刻都要融進去,這說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多高,這個硯刻出來的藝術就多高。 [06-29 09:50]
[主持人]您說到這里我想到因為在訪談之前也查一些資料。我看有些網友在評價的時候就說在一般的市場上大家拿起一個普通的硯臺看它制作得非常精細、復雜,好像越是這樣的覺得越是最好的,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那您覺得這個藝和工之間最大的區別到底在哪兒呢?[06-29 09:50]
[劉克唐]做硯我講究的是用心多、用工少,大多數很多硯工是用工多、用心少。他拿過一塊石頭來非常熟練,甚至用雕摩機很快就出來了。這里面還有一個市場引導的問題,為什么很多人看著這個好?,F在很多收藏家也好、一些老板、有錢的人也好,收藏硯還喜歡雕龍畫鳳等刻得非常復雜的,這勢必影響一批制硯藝人,他們為了生存、為了賺錢不得不這樣去走。2000年的時候,在中日關系正?;?5周年的時候日本一個代表團在我們的世紀壇聯合舉行了一個硯藝展,當時在談話的時候我就提出這方面的問題。我提出“是市場牽著我們鼻子走還是我們藝術家去引導市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06-29 09: 52]
[劉克唐]假如我們跟著市場去走,這和其他商業是不一樣的,這畢竟是一個文化用品,藝術家引導市場是另一回事,現在我始終是這樣做的,我一年刻不了多少硯臺,假如有老板提出來拿一塊石頭給我刻什么什么給我多少多少錢,我絕對不干。至于我和這塊石頭對話以后再決定賦予它什么思想,賦予它什么內容,我往往會這樣走,我不會讓市場牽著鼻子走。當然,也有一些我的好朋友認同我的觀點,假如說我們制硯的這些藝術家們都像我一樣引導市場,我想這種繁瑣的、俗不可耐的東西就會少得多。[06-29 09:56]
[主持人]確實,只是一味地展現很絢的技巧并不能是一種藝術品。[06-29 09:56]
[劉克唐]對。[06-29 09:56]
[主持人]劉老師您生于50年代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聽說您做了一方硯叫“相思硯”,您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這個故事?[06-29 09:56]
[劉克唐]那是1977年臺灣和大陸的關系解凍,在這種環境下。其實創作這方相思硯比較偶然,當時我在睡覺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我老家那邊有一塊像臺灣形狀的石頭,是一個燕子石后來我就回去找,找到以后回去就進行加工,非常簡單。因為這個硯臺非常薄,部分靠挖堂的話,其他線沒有什么,刻臺灣島就不好處理了,所以我只在硯池那里刻了一條龍,而且是回首的一條龍。這個龍池意味著臺灣的同胞向往著大陸,向往著和大陸的統一、回歸,意味著這個。在里面刻了總理的一首詩,其中有兩句,用甲骨文刻上了。這樣內容和形式就高度統一了。這件作品出來以后時間不長影響就不小了,就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收藏了。[06-29 09:58]
[主持人]因為沒有見到實物,從我們聽的形容上一條回首的龍,一首總理的詩讓人感覺很有韻味在里面。[06-29 09:58]
[劉克唐]是的。盡管這方硯臺看起來簡單,但是它鐫刻的意義,包括我們這代人對大陸和臺灣同胞這種感情,期盼著臺灣早日回歸,祖國早日統一,國家早日強盛。[06-29 09:59]
[主持人]很簡單的東西就蘊含了很深的感情。[06-29 09:59]
[劉克唐]對。[06-29 09:59]
[主持人]前不久您的個人硯藝展也在北京開展,這也是為紀念李先念同志誕辰100周年而舉辦的硯藝展。我們知道1991年,李先念主席為您設計制作的硯藝展題詞為:“瑯琊名硯,文房四寶,藝術珍品”,那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情況下題的詞,跟我們的網友一起回憶一下那時的故事吧?[06-29 09:59]
[劉克唐]當時是1971年的時候為了制硯藝術的推廣、發揚和光大,我們單位的一個姓翟的經理,就組織我們搞了這次展覽,當時策劃是由我們兩個人策劃的??傮w設計是我,具體雕刻還有幾個學生,一起搞了這次展覽。展出效果非常好,李先念主席就親筆提了這幾個字,還有啟功、趙樸初先生,可見在當時繁雜的、雕龍畫鳳的一批作品中突然出了這么一批感覺非常生動,這個硯展一展出就引起學術界、藝術界的轟動,感覺這批硯臺返璞歸真,沈鵬先生也給提了字。當時其中有一方“泰山硯”,那時候是經過兩年的時間雕刻的,很多人都說這是國寶,不能賣。后來這方硯臺也可以算是我的永遠的痛,在一次搬家的時候被一個研究所損壞了。我當時欲哭無淚,兩年的心血毀于一旦。[06-29 10:01]
[主持人]李先念主席也非常喜歡您的這些硯臺?[06-29 10:01]
[劉克唐]李先念主席非常關心我們這些老區的人民,尤其是硯藝這個他也是非常支持的,對我們制硯的這些人非常關心。對沂蒙老區的感情非常深厚,當時他提完了字我們一掛都非常激動。當時李先念是主席啊,一個主席能為我們這些硯工提字,我們當時覺得非常了不起。所以在18年以后的今天,我們又在北京,在李先念主席誕辰100周年的時候,為了這個紀念活動我們又在首都大酒店搞了這么一次展覽。這個展覽的目的一是緬懷老一輩革命化對老區的關心和厚愛;二是向他老人家匯報我們這18年來的藝術成就是否在進步。[06-29 10:01]
[主持人]在搜集訪談資料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包括在您談話時候也講到了,您不光在制硯方面,在書畫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您在揣摩其他藝術門類的時候對您制硯有什么幫助嗎?[06-29 10:01]
[劉克唐]其實書法這塊從制硯到現在始終沒有間斷過,很多人認為我的硯能刻得好為什么?不會寫字硯肯定做不好,最起碼來龍去墨,輕重琢磨、轉折位置都不會搞好。至于繪畫是這種情況,我到了40多歲的時候,有時候真不知道怎么刻硯好了,有時候刻出來的硯總覺得不舒服,不舒服在哪里我自己怎么也看不出來,但是就知道它不舒服,好像到了一個制作的瓶頸期。[06-29 10:03]
[劉克唐]后來我找了一些書法界的朋友到我那里,我就說你看我這塊硯到底怎么回事,他們一點說這個地方多了把它去掉就可以了。從那以后有書畫界的朋友建議,以后你畫點兒畫試一試這方面的問題可能就解決掉了。所以我從40多歲的時候才重新把畫筆拾起來重新開始畫畫。其實我的畫畫、書法甚至篆刻,我沒有打算靠這些東西出名,它只是我藝術修養的組成部分,把它綜合起來,把我的藝術修養提高,融匯到我的制硯藝術當中去。其中比這個還重要的一點就是讀書,讀書、讀畫,多看一些前賢大家的東西,對我們制硯藝術非常重要,這就是硯里的功夫和硯外的功夫怎么去利用,怎么把它發揮得更好,假如沒有硯外的功夫硯內的功夫怎么做也是做不到位的。 [06-29 10:03]
[主持人]給他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其實確實像您說的這樣,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是互相相通的。[06-29 10:03]
[劉克唐]沒錯。任何藝術都有它的相通點。比如搞硯里面有繪畫的成分,最起碼構圖在制硯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構圖不好這一方硯臺怎么刻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06-29 10:04]
[主持人]確實是這樣的,劉老師,您是來自齊魯大地,是孔孟之鄉,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地。您剛才也講到看前人藝術品的時候也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擔。那您打算今后如何把制硯藝術發揚光大下去呢?[06-29 10:04]
[劉克唐]制硯藝術的發揚光大既希望于我們這些所謂的領軍人物,首先我們要帶好頭,把硯文化引入到一個正確的軌道,使它走向一個康莊大道。再者,也要引導后一代的硯藝家們,把硯文化做得更結實,文化含量更高,藝術水平也更高。只能是這樣。[06-29 10:07]
[劉克唐]當然,我現在也只能從我說起??赡軇偛盼乙灿悬c太悲觀了,實際上可能會好很多。最近我也看了一些硯友朋友們的硯進步都非常之大,我感覺他們還都非常年輕,有的他的職稱充其量就是一個中級職稱,但是他往往比我們這代人刻得還好,還簡潔,年輕人也很有想法。所以說最可怕的就是不讀書,我們這代要讀書,年輕一代要讀書,以后的一代還要讀書。只要這樣就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06-29 10:07]
[主持人]確實是這樣,我們說好硯要經得起揣摩、經得起推敲。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那您與硯結緣后,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苦樂年華呢?[06-29 10:07]
[劉克唐]其實制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一生干了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這是最幸福的。但是在這條路上走,并不是一番風水、一路平坦的一條大路,是非常曲折的,有的時候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大師,或者說是一個純文化的、純藝術的藝術大師,他的關鍵是你做了什么,你給了別人什么啟迪,對社會、對國家、對后代留下了什么。不管是人品也好、藝品也好,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06-29 10:10]
[主持人]因為制硯感覺總是和硬梆梆的石頭打交道,總是一個很寂寞的過程,而不是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干的事情。有沒有感覺自己很孤獨甚至想放棄的時候?[06-29 10:10]
[劉克唐]沒有,從來沒有。我在畫畫的時候刻了一方閑章叫甘守寂寞,實際上有石頭放在你對面你就不會寂寞,有石頭在就像有一個老朋友一樣,有石頭在、有宣紙在、有毛筆在就永遠不會孤獨和寂寞。[06-29 10:10]
[主持人]我覺得其實您也是很癡迷于制硯藝術中。[06-29 10:10]
[劉克唐]如果人對他熱愛的這項事業達不到癡迷的程度,我想全靠他的靈感、全靠他的修養也不會好到哪里去,這一點非常重要。[06-29 10:10]
[主持人]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受。那今年是建國60周年,不知道您有沒有專為60周年做的硯作為60年獻禮?[06-29 10:10]
[劉克唐]其實對60年獻禮我構思了很長時間,也想了很長時間,建國60年了,我們中國經過坎坎坷坷,今天終于到了盛世之年,這個時期應該說是我人生當中感覺到的最偉大的時期。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農耕無稅。過去硯名有一句叫筆耕無稅,現在農耕無稅,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前無古人,幾千年來,農民稅收是他們稅負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國家農民交稅也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現在不但不交稅,還要給農民貼補一些錢。說實話,這個時代不光我,我有時候采石的時候到農村去和農民朋友交談起來都非常慶幸,非常感謝這個時代,我們能夠活在這個時代都感到非常慶幸。所以紀念這60周年我肯定會非常慎重地來做,搞成什么樣子我現在也不太好說。[06-29 10:12]
[主持人]那我們也期待著,今天和劉老師這一個小時的訪談非常開心,我們分享了您與硯的故事,也體味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同時也體味了老藝術家的堅守和幸福。非常感謝劉老師作客新華網訪談間,感謝各位網友對本次訪談的關注,我們本次訪談到此結束。[06-29 10:12]
[劉克唐]謝謝。[06-29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