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1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從藝品類:濰坊風箏
從藝年限:52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濰坊工美術研究所書記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10726
丁傳信,1951年出生,山東濰坊人,中共黨員,高級工藝美術師?,F任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書記,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1971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了濰坊橡膠廠團委書記、政辦主任,濰坊工藝美術集團公司辦公室主任、副總經理,濰坊工藝家具廠廠長、書記,濰坊地毯廠黨委書記、第一副廠長,濰坊金藝大廈副總經理,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書記,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等職。2008年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被市總工會、市人社局等九部門授予“知識型十佳標兵”稱號;2009年被市總工會授予“富民興濰”勞動獎章;2010年被市政府授予“濰坊市勞動模范”稱號,被市經信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2010年8月風箏作品獲山東省工藝美術“神龍杯”銀獎,2010年10月被山東省輕工系統、省紡織工會授予“改革開放三十年突出貢獻企業業家”,全省輕工系統優秀企業家,2010年12月被市工會授予“工友創業優秀個人”(全市十名),被山東省總工會授予“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2011年4月被濰坊市風箏會辦公室授予“特邀風箏專家”稱號;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擔任山東省工藝美術系統專業技術職務高級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7年接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通過大打風箏牌這一商機,逐步解決了該所難以為繼的局面,使研究所走出困境,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
丁傳信帶領全所干部職工真抓實干,使該所取得了很多的榮譽和獎項,也為全市工藝美術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是推動了全市風箏產業的快速發展。該所是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發起單位之一,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風箏廠,第一家打風箏牌外出辦展,并走出國門,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帶來了經濟和社會效益。2008年獲山東省經貿委頒發的“山東省風箏產業基地”,2009年被省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定委員會授予“山東省工業旅游示范點”稱號。
二是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領導下,為全市工藝美術特別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2008年市工藝美術協會成立,辦公場所設在了研究所,作為協會常務會長和秘書長,除了抓好所里的工作外,借助協會平臺,聚集工美大師,走訪民間老藝人,建立大師工作室,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推介,努力挖掘和保護傳統手工技藝,使核雕、布玩具、風箏列入省工藝美術協會定為向國務院推薦的三個保護品種。
三是籌建了“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對研究所的一些歷史文獻資料和工藝美術藏品進行了歸納、整理,并匯集了我市工藝美術大師的代表作品一起陳列,接待中外游客參觀,免費對外開放,宣傳工美文化,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按照上級精神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協會組織參與了我市工藝美術大師、名人的推薦和評選工作,全力做好推薦和本市工藝美術大師、名人的評選,從而保持了我市工藝美術人才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
多來年,丁傳信為全市工藝美術特別是風箏對外交流與發展方面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我市爭得了榮譽。其事跡曾多次被報刊、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報道過。
2008年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09年6月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09年被市總工會、市人社局等九部門授予“知識型十佳標兵”稱號。
2009年被市總工會授予“富民興濰”勞動獎章。
2010年10月被山東省輕工系統、省紡織工會授予“改革開放三十年突出貢獻企業業家”,全省輕工系統優秀企業家。
2010年被山東省總工會授予“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2010年被市政府授予“濰坊市勞動模范”稱號。
2010年被市工會授予“工友創業優秀個人”(全市十名)。
2010年被市經信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2011年4月被濰坊市風箏會辦公室授予“特邀風箏專家”稱號。
2013年4月2013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獲本節最高獎項藝術成就獎。
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擔任山東省工藝美術行業專業技術職務高級評審評委員會委員。
2019年擔任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書記。
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2010年8月風箏作品獲山東省工藝美術“神龍杯”銀獎。
風箏作品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金獎、“城運杯”一等獎。
核雕、布玩具、風箏被省工藝美術協會定為向國務院推薦的三個保護品種。
在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該所的風箏獲金牌五枚,銀牌十五枚,并以我所為主組建的山東代表隊,榮獲團體三連冠。
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風箏廠,第一家打風箏牌走出去辦展,并走出國門,受到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2004年先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美國、荷蘭、泰國等進行了風箏藝術交流。美聯社、法新社、英國BBC、韓國文化交流、《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旅游報》、《中國日報》、《北京晨報》、《北京晚報》、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等上百家新聞單位予以報道。中央電視臺《早安中國》做了近5分鐘的專題報道。
2014.4
2016.4
2016.4
2016.4.19
左起:孟江、鄧華、韓鐘亮、丁傳信 攝影胡建東 2017.3.27.17:00
左起:劉效敏、孫海東、孟江、鄧華、韓鐘亮、丁傳信、田洪波、孫業剛 攝影胡建東 2017.3.27.17:00
2016.4.17
2015.4
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獲得榮譽
各級領導贈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題詞
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一角
工藝品陳列館開門納客
2012年08月29日
◎市民可以在每周二四六免費參觀五大展廳 ◎除特色民間工藝品,還可現場觀看絨繡制作
市民在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參觀。本報記者 張馳 攝
,位于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內的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開始對外開放,允許市民免費參觀。上午,記者也慕名趕往一探究竟。在這里不但能看到精美的風箏、木版年畫、核雕、布玩具、絨繡等濰坊特色民間工藝品,還能在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丁培玲麻布絨繡工作室里,近距離觀看學員們在麻布上絨繡的場景。據了解,即日起,每周二四六的指定時間,市民都可以免費參觀。
28日上午9時許,記者從位于濰城區北宮西街與月河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一條小道一路北行,來到了位于齊家工業園內的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院內。所長丁傳信接待了記者,首先帶記者來到位于院子一側二樓的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第一展廳和第二展廳。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風箏、木版年畫、核雕、布玩具、泥老虎、絨繡、仿古銅、黑陶、青州花邊大套等各種頗具濰坊特色的工藝品,堪稱濰坊工藝品大觀園。
隨后,記者又跟隨丁傳信來到位于一樓院子中央的第三展廳。一進展廳,一股木香撲面而來,原來這里展出的大部分是紅木制品,有紅木嵌銀的四美圖、文房四寶等,還有一些袖珍風箏,現在市面上很難見到的純手工繪制“八仙過?!憋L箏在這里也能看到。隔壁的第四展廳則是平板風箏的制作車間。
在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的第五展廳門口放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山東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丁培玲麻布絨繡工作室”?!岸±蠋熢谶@里帶徒弟,現在有6個徒弟跟著她學絨繡?!倍餍沤o記者介紹說。走進工作室的大門,兩張工作臺上,幾位學員正在認真地按照手邊的圖片繡著絨繡。
據介紹,研究所院內五個對外開放的展廳共400多平方米,每周的二四六,市民都可以免費參觀,時間是上午9時到11時,下午2時到5時?!比绻?0人以上的團體來參觀就得打電話8955297或者8955207預約,要是不打招呼就來,我們的講解員就忙不過來了?!倍餍判χf。
談起將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陳列館五個展廳對外開放的初衷,丁傳信說:“之前我們只是埋頭于生產、研制和開發濰坊特色的工藝品,忽略了服務大眾?,F在對外開放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市民來參觀欣賞民間工藝大師的優秀作品,讓年輕人了解濰坊特色手工業的發展歷史。展廳開放后,也方便市民帶外地的朋友來參觀。下一步,我們還會研究和試行親手實踐、免費學習等項目,讓市民與濰坊民間手工藝品更近距離的親密接觸?!?/span> 本報記者 孫錦
歷史悠久輝煌難續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古城工藝亟需傳承人
濰坊新聞網 2008-12-06 10:36:02
絨繡大師丁培玲的弟子(左)已經收徒弟了
“美術之鄉,工藝古城”是對我們美麗的家鄉濰坊的生動寫照,是對濰坊工藝美術產業做出的最完美的概括。
很多市民也許都還不了解,其實,濰坊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濰坊的工藝美術曾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濰坊傳統的工藝品生產流程被迫停產,有的工藝品的生產經營甚至走入低谷,更有甚者,有的工藝美術產品已經瀕臨滅絕斷代。
時不我待,值此危急時刻,為了使濰坊傳統工藝美術得以發展繼承,有這么一批工作在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里的人,開始籌建“大師工作室”,將全市的工藝美術大師組織起來,共同挖掘、保護和傳承我們濰坊悠久的工藝美術。
昔日輝煌
濰坊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濰坊曾一度成為全國聞名的手工業城市?!叭г毅~匠,七千繡花女”,這是對濰坊工藝美術發展最好、最形象的描述。早在1915年,我市的紅木嵌銀漆器“西湖時景”就曾經獲得過巴拿馬博覽會最優等獎。核雕“古代轎車”獲得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上個世紀初的濰坊,蓬勃發展、精湛絕倫的工藝美術已經成為這片古老大地上一道閃亮奪目的景觀。
如今,聽說記者要了解濰坊的工藝美術發展歷史,時任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的丁傳信打開了話匣子。
據他介紹,濰坊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做工精細,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從作品方面講,主要有核雕、仿古青銅器、各類風箏、布玩具、青州府花邊、拓片、銅印、刺繡、紅絲硯、面塑、紅木嵌銀漆器、麻布絨繡、木版年畫、工藝雕塑等二十余個系列上千個品種。
2008年,公開發布的山東省首批19位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里,濰坊就奪得13個座席。
楊洛書的木版年畫,聶希尉的泥塑,都傳恭的核雕,范祚信的剪紙,楊福源的木版年畫,齊秀花的剪紙,王洪吉的鳥籠,丁培玲的刺繡,季傳志的仿古青銅器,王琴的面塑,王緒德的核雕,姚志興的風箏,張殿英的木版年畫,均榜上有名。其中,都傳恭、楊洛書、聶希尉、范祚信又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8年10月,山東省首屆工藝美術精品展覽中,濰坊的展品品位最高、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獲獎產品居全省之首。在全省公布的十個產業基地中,我市的風箏、木版年畫、工藝雕塑占據三席。
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堪以比肩的,就是濰坊的楊家埠,統稱為中國三大年畫社。而作為濰坊城市標志的風箏,更為濰坊作為中國風箏發源地做足了證明。
講繡品,蜀繡、蘇繡、湘繡被稱為中國三大名繡,而作為魯繡主體的濰坊刺繡,緊跟其后,即使算不得第四,至少也是半個名繡之鄉,令全國的工藝美術界都刮目相看。
因為濰坊刺繡繡工精致,曾得到過戲劇名家尚小云、李松年、袁世海、馮志孝等人的贊賞,他們紛紛到老濰縣定制戲服,帶有濰坊刺繡的戲服,似乎為名家們抑揚頓挫的卓越表演格外平添了幾分婀娜。
此外,濰坊的仿古青銅器也與陜西西安市的仿古青銅器齊名;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老藝人郝桂君被譽為全國布玩具之母,她所設計的獅子滾繡球被郵電部作為特種紀念郵票發行全國。濰坊的核雕被譽為全國的絕活之一,而濰坊的紅木嵌銀技藝,則是中國一絕……
因為濰坊的工藝美術產品做工精細、精美絕倫,因此,濰坊的工藝美術產品也深受黨和國家領導人贊賞。老藝人都蘭桂、考功卿所雕核雕“二龍戲珠”,曾送給毛主席,中國文化部也認可:“此種藝術在中國有保留價值”。
濰坊紅木嵌銀文房四寶作為國禮,曾經贈送日本友人,而紅木嵌銀漆器進入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以及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室,也都屢屢可見。
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作為我市民間工藝美術生產、研制、繼承、發展的重要基地,近些年來,先后接待了幾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視察,并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贊揚?!懊褡骞に?,文化瑰寶”,國家領導人欣然題詞肯定。
在濰坊,工藝美術的歷史是輝煌的,但是,濰坊工藝美術的今天卻不容樂觀,以“三千砸銅匠”聞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絲首飾,銅鈴、脖鎖,以“九千繡花女”聞名于世的手工刺繡“麒麟送子”、“藍淀花布”,都面臨著絕代失傳,享譽全國的吉利宮燈似乎也難續輝煌……
應對挑戰
雖然濰坊工藝美術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今天濰坊許多優秀的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而了解、喜歡濰坊傳統工藝并且想學習、傳承這些優秀藝術品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在采訪中,丁所長分析了我市工藝美術的現狀以及工藝美術不受人們重視、甚至面臨失傳的原因:“工藝美術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投入大、產出少,并且是手工作坊生產,因此,投入的生產工人很多,但效益卻不怎么顯著。就拿麻布絨繡來說,它是由藝術家和專業技師用數十種及數百種不同色彩的高級羊絨毛,在純棉網布上逐漸配色而成的純手工藝品,并且我們的線都是自己染色的,因此,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難以成批量的生產,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工藝品的市場占有率?!蓖度牒彤a出不成正比,這已經是濰坊工藝美術諸多品類中有些已經面臨失傳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傳統技藝都是祖傳的,因此,存在著一代傳一代的因素?!皞鲀炔粋魍?,傳男不傳女”,這是我們經常在武俠片中看到的對白,但在現實生活中,濰坊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確實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這種情況。這也使得某些傳統工藝無法傳承,使得它們面臨失傳的危險。
丁傳信認為,工藝美術是藝術品,沒有太大的科技含量,純粹靠手工制作,這既是工藝美術的兩大特征,也是工藝美術的價值所在。然而,正是由于這兩大特征,工藝美術無法大規模的采用機器成批量生產,因此,也就無法獲得良好的市場占有率,其經濟效益必然受到影響,而經濟效益的缺乏,往往也造成學藝者興趣不高,許多人都不愿意去學習、傳承工藝美術。
丁傳信激動得說:“湘繡是我國三大繡之一,在長沙,那里建立了湘繡城,定期舉辦一些大型展覽,不僅使得人們都見識到了湘繡的魅力,也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收入。我認為我們的魯繡也具備規?;l展的潛力,我們的繡品做工精細,如果加大宣傳,我想我們的濰坊刺繡也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的?!边@位為濰坊的工藝美術發展數十年操勞的漢子滿懷信心地說道。
竭力拯救
濰坊的工藝美術經歷了輝煌的昨天,正在經歷著艱難前行的今天,然而,因為有著濃厚的歷史積淀,濰坊工藝美術的明天,不應該是黑暗的,而應該是充滿希望和光明的。
濰坊工藝美術的現狀很快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2008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意見》;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了“大師工作室”,將全市的工藝美術大師組織起來,共同挖掘、保護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由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籌建的濰坊市民間工藝品陳列館也已經納入建設規劃……一項一項拯救濰坊工藝美術的措施已經或將要實施,濰坊人,正在為濰坊人曾經的驕傲而展開一次復活行動。
目前,我市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有2人,擁有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有27人。等到濰坊的工藝美術陳列館建好了,我們的各位大師的簡介、歷史傳承、對工藝美術技藝的貢獻以及他們的作品,都會分門別類陳列在館中。陳列館會對外開放,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會在徜徉其間的時候,領略濰坊工藝美術的精彩絕倫,也會逐漸暗自稱奇,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濰坊工藝美術發展的傳承重擔,就會落到他們的肩上,濰坊工藝美術的奇葩,也就會更好的傳承下去。
承擔著拯救濰坊工藝美術任務的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繁忙異常,為了發揚濰坊的核雕藝術,工藝美術研究所里成立了中國核雕藝術研究中心,計劃將舉辦培訓班,定期向社會上招納學員。
而作為濰坊麻布絨繡繼承人的丁培玲大師,也已經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收了兩代徒弟了?!坝辛硕∨嗔岬耐降?,濰坊麻布絨繡在近十年里,是不會存在絕代危險的?!倍餍艑Υ撕苁歉吲d。
此外,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張殿英的工作室和面塑工作室,也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其他濰坊工藝美術項目的工作室,也都在籌建之中。
另外,濰坊的仿古青銅器、銅印、雕塑、布玩具等傳統技藝,也都在逐步的恢復生產,并且計劃規模生產,使得傳統技藝得以保持的同時,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而對于瀕臨絕代的花絲首飾、銅鈴、脖鎖、吉利宮燈等,丁傳信斬釘截鐵地表示,濰坊人一定會竭盡全力進行搜索和挖掘,絕對不會讓他們滅絕?!澳壳?,我們從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里退休的老職工和一些從小就在濰縣生活的老人那里了解到,這些產品都是近乎失傳的濰坊老工藝美術品,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找到會這些技藝的民間藝術家肯定會很難,但是,我們相信,在濰坊民間,目前肯定還有會這些工藝的老藝人,我們要拼盡全力去尋找和挖掘,會認真地整理相關資料,一旦發現線索,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這些眼看要失傳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另外,我們也希望在此宣傳一下,如果有人知道會這些技藝的老藝人,一定要通知我們,我們以禮相請,留住濰坊的傳統工藝美術?!倍餍判判氖?。
工藝精品驚艷瓷都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用手機拍下民族文化瑰寶
“看看,這核雕太漂亮了!”“嘿,這泥老虎真可愛!”“這剪紙簡直就活了!”……
10月28日上午,為時3天的山東省首屆工藝美術精品展在淄博的中國瓷器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精品展,匯集了300多個國家及省級大師和工藝美術工作者近幾年來精心創作的優秀作品,涉及風箏、抽紗刺繡等11個門類40多個品種。全省17個市都設置了展區。而濰坊的展區,以其面積最大、精品最多、種類最全、檔次最高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評價。
“精美絕倫!精美絕倫啊!”在濰坊核雕展柜前,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不住地贊嘆著。這位名叫張大同的老人,是專程從棗莊趕到淄博參觀工藝美術展覽的。滿頭銀發的老人在濰坊展位前留戀不舍,特別是看到濰坊的核雕,更是久久不愿離去。老人面前,是幾枚核雕精品:都傳恭的“梁山好漢”,作品不大,在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密密麻麻雕刻了54個梁山好漢!54個好漢姿勢不一,神態各異。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個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就是人物的眉毛、胡須都清晰可見,技藝之精絕讓人嘆為觀止。王緒德的“核舟”,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自不必說,讓人稱奇的是,核舟上面的門、窗都是活動的,可以自由地開啟。船上的錨鏈也是用桃核雕刻的,每個錨鏈環都細如發絲,環環相扣,絕看不出人工斧鑿的痕跡,就像是自然長成的……張大同老人說,自己是一名民俗、文史愛好者,對全國的民俗工藝品都有研究。不過,濰坊的民間工藝品,特別是核雕工藝品,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藝術水準,在全國都應排在前位。邊說,老人不住地伸出大拇指。
濰坊核雕歷史悠久、奪人眼球,濰坊風箏也不甘落后。展廳里,金魚、蜈蚣、蜻蜓,各式各樣的風箏精彩紛呈,其中100多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特別是風箏愛好者的目光,大伙兒紛紛與風箏一起合影?!耙郧?聽說過濰坊的風箏漂亮,沒想到竟然這樣活靈活現?!惫に嚸佬g工作者王女士說,“龍的眼睛竟然會動,胡須還能飄,確實了不起?!苯酉聛?當她進一步了解到:濰坊的風箏如今在不斷推陳出新,已經有了夜光風箏,可以在晚上放飛;有的風箏在空中還可以完成傳單飄灑、噴云吐霧等絕技?!耙恢恍⌒〉娘L箏,濰坊竟然做成了大產業,確實了不起?!边呎f,王女士邊要求記者給她在龍頭蜈蚣前多拍幾張照片。
核雕、風箏、布老虎,嵌銀、年畫、麻布絨繡……展出的濰坊各類民間工藝精品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介紹說,這次展出,濰坊共有11個系列73組107件作品參展,作品基本是大師級人物的親手制作。其中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殿英、卜范增兩人的作品,還有王緒德、丁培玲等23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
用手機拍下民族文化瑰寶 記者郭保禮文/圖
精湛濰坊民間工藝今尷尬
老藝人憂心花絲首飾技藝失傳
濰坊新聞網 2008-12-17 09:17:45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痹趺匆矝]有想到,平時爛熟于口的白居易《中隱》里演化而來的“大隱隱于市”含義,這些天,因為一位老人而讓人體會的那么深刻。
胡以方,因為與濰坊幾乎瀕臨消亡的花絲首飾鑲嵌這門藝術的聯系,而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如果說,有不少人為現今濰坊工藝美術領域里花絲首飾近乎消亡而惋惜,那么,走近生活在濰坊北宮西街一棟普通居民樓里,走近胡以方老人,擁有惋惜心情的人們會立即興奮起來。
胡以方,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花絲首飾老藝人。連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聽說后都表示,一定要盡快拜訪一下老人。
我是老藝人
“記者同志來我家看看吧,我就是現在濰坊人知道的越來越少、幾乎瀕危的花絲首飾這門手藝的一名老藝人啊,”石破天驚般,這樣一個消息,讓記者迅速興奮起來。
本報2008年12月6日A3“今日關注”版,以“古城工藝亟需傳承人”為題,報道了我市的工藝美術現狀。文中曾引用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的話,介紹了我市正在蓬勃發展的諸多工藝美術品類,除外還有花絲首飾、銅鈴、脖鎖以及吉利宮燈等目前難續輝煌甚至近乎瀕臨消亡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類。丁傳信也相信,目前濰坊民間,很可能有老藝人對這些瀕危的藝術很熟悉。
報道刊登數日,記者接到了胡以方的電話。不久,記者走進了胡以方的家,隨著對胡以方的了解越來越深,記者得以進一步了解濰坊“花絲首飾”這門精深的技藝,而胡以方這位曾經創造了濰坊花絲首飾制作高潮的老藝人,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傳奇般的工藝
剛剛走進胡以方的家,老人就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件收藏品,藏品全是花絲首飾,是他當年在從事花絲首飾制作時一直保存下來的產品。
一件是巨大而華麗的花絲宮燈,第二件是放在兩個盒子里的四五條花絲魚(如圖),第三件是三枚花絲戒指。記者手捧這些鬼斧神工般精美的花絲工藝品,不禁嘆為觀止。
而談起濰坊花絲首飾傳奇般的繁盛歷史,胡以方老人話匣子就打開了。
“三千繡花女,五百砸銅匠”,這是一些古書和老人們用來形容濰坊傳統工藝美術繁盛情景的,其中,“五百砸銅匠”指的就是從事首飾加工業的人,而首飾加工尤以花絲首飾的制作為最高境界。
比如,十三陵出土的古代皇帝頭上戴的龍鳳冠,它的工藝和濰坊的花絲首飾制作工藝就是一樣的,其藝術價值相當高。
不少人都明白,花絲首飾制作檔次較高,其工藝特別復雜,有四五十種之多,制作難度很大,它以金、銀、銅的各種細絲為材料,經手工藝人配料、成型、制作、多種焊接技術配合,壓光鍍色來完成,作品有戒指、手鐲、項鏈、胸針、頭飾以及千姿百態的大小不同掛件、擺件等,是古時達官貴人、宮廷御用的特種工藝品。
歷史上,花絲首飾工藝主要在北京和山東濰縣一帶,明清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大產業。1956年,濰坊成立了首飾生產合作社,使得花絲首飾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文革遭到破壞。
現在,花絲首飾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還是陌生的。但是,在胡以方老人年輕時代的上世紀70年代,花絲首飾在濰坊的發展可謂十分繁盛。當時,胡以方老人已經是濰坊花絲首飾制作的頂尖人物,在他周圍,聚集了約百余名從事花絲首飾制作的能工巧匠。
那時候,濰坊的花絲首飾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原首飾廠廠長徐連輝和胡以方以及部分年輕工人成立了花絲首飾生產研究組織,并多次赴北京參觀交流。
當時,胡以方設計的花絲魚等成百上千種作品得到了外貿出口的認可,其中,胡以方設計的花絲宮燈多次受到工藝美術界和北京首飾公司的好評,胡以方本人曾經以山東惟一花絲首飾研究設計代表身份參加全國工藝美術會議。
那時,濰坊的花絲首飾通過北京首飾公司大量出口西歐及東南亞各國。那段時間,濰坊花絲首飾成為山東惟一被認可的享有國家計劃的企業,同時,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的重視,其親自批示建設了濰坊首飾大樓。
可以說,當年國家給濰坊批金、銀、銅等生產材料,主要設備國家也給提供,濰坊花絲首飾的生產環境非常好,并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對于自己28歲時制作的花絲宮燈,胡以方老人非常自豪,他認為這件作品可以說是花絲首飾的代表作,花絲宮燈無論是各個面還是下面的穗兒,全部都是銅絲制作而成,共有6個面,每個面上有一幅仕女圖,生動形象,眼眉都清晰可見,技藝精湛無比?;ńz宮燈與一般宮燈大小相仿,是胡以方老人綜合了各種工藝特長制作而成的,達到了當時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的頂尖水平,這也代表著胡老先生在花絲首飾制作方面的成就。
失傳是遺憾的
對于胡以方來說,這輩子沒有把花絲首飾發展起來,感到十分可惜,主要還是歷史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初,濰坊的花絲首飾開始發展,胡以方和他的工友們,一度達到了近百人,花絲首飾的制作,似乎前景廣闊。
1975年,一些行政干預開始滲透到花絲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研究領域,廠子甚至被逐漸改成了食品廠。鑒于胡以方的技藝,工藝美術人士邀請他繼續從事工藝美術制作,但食品廠不讓他離開,他留在那里干起了食品廠的副廠長,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最好的青年時光,沒有能夠繼續花絲首飾制作,這讓胡以方“非常傷心”。
這期間,胡以方試圖開過首飾加工店,但單位不允許他從事這方面的經營,他一心聽組織安排,就沒有再把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發展下去。
而和他一樣當年從事花絲首飾制作的人,也紛紛轉行,有的已經做了老板,完全離開了這個領域,花絲首飾因為胡以方這樣的一批老藝人的疏遠,而逐漸淡出濰坊人的視線,似乎只是人們在各種歷史回眸里,才能偶爾驚嘆一下當年濰坊花絲首飾的輝煌。
轉眼間,30多年過去了,“現在在濰坊,即使有人能做花絲首飾,我感覺也就是能做魚頭做不了魚尾,能做好卻掌握不了鍍金技術,能完全掌握全套花絲首飾制作工藝的人,可能也就只有我了,”胡以方說這番話的時候,表情很嚴肅,不像是一種夸張和炫耀,而是一位老人的遺憾,他在為這種尷尬的現狀而惋惜。
如今,早已經退休在家的胡以方,在安享晚年的同時,業余時間里還是割舍不下對花絲首飾的熱愛,經常自己用簡單的工具打造些小小的戒指、鐲子、項鏈什么的,但是,對于擁有傳奇般花絲首飾制作技藝的他來說,這些也都只能是過過癮而已,因為各方面資金不到位、工作環境喪失等因素,他的神奇的花絲首飾制作技藝根本無法伸展。
胡以方說,自己有兩個女兒,都沒有傳承他的技藝,當年跟隨他學習的學生們,也大都早就改行。自己也曾經試圖找過徒弟,但學習花絲首飾制作,不是三天五日的功夫,這里有四五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也有不少技術,沒有三五年的功夫,難以出徒,受各方面因素制約,似乎沒有年輕人愿意花功夫啃下這個艱難的技藝。
如今,輝煌不再,濰坊的花絲首飾制作已經褪盡了所有的光芒,甚至遠離了人們的視線。
“這是一門藝術,不能丟啊,失傳了,將是濰坊傳承多年古老工藝美術的損失,但是,從事花絲首飾,除了技藝難學外,還要用到金、銀、銅等貴重物品,要有很多先進的模具,又是很復雜的工序,我已經65歲,空有滿腔熱情,似乎已經乏力了?!崩纤嚾藷o奈地搖搖頭。
尋訪鳶都“繡女”的足跡
———濰坊刺繡歷史和發展現狀調查
2008年8月4日
刺繡產品
“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歷史上,濰縣傳統手工工藝非常興盛。這其中,“九千繡花女”描述的便是濰坊刺繡工藝的繁盛。
可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時世的變遷,如今的濰坊,“九千繡花女”的盛大繁榮景象再也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機器刺繡工藝。濰坊已經很難找到穿針引線的“繡花女”,傳統的手工刺繡工藝面臨失傳的窘境。
■哪里學做“繡花女”
“濰繡”聞名遐邇,可如今,在濰坊,要學習刺繡工藝,當一名“繡女”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奎文區一位王女士便遭遇了這樣的尷尬。王女士自小喜歡手工刺繡,然而早年工作忙碌,一直沒有潛心學習。當了解到濰坊刺繡工藝面臨失傳后,王女士埋藏在心底的那個念頭又被觸及了。她到處打聽,希望能系統學習手工刺繡,然而,最終等待她的是失望。
王女士說,為了能學習手工刺繡,她多方打聽,結果只找到一些機械繡花和時尚的“十字繡”信息?!笆掷C我早學過,技法太單一,與我想象中的繡花,完全是兩碼事?!蓖跖扛嬖V記者,她小時候去過農村,常常被老人們那精彩絕倫的絲線繡花感染?!澳菚r候,幾乎所有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繡花,我絕對沒想到,不到四十年,當年很普通的手藝竟然會失傳?!蓖跖空f。
王女士介紹,她在尋找手工刺繡老師的過程中了解到,有許多像她這樣40至50歲的婦女想當“繡花女”,但苦于投師無門,只好作罷。
■“濰繡”曾經風光
說起“濰繡”的風光,丁福臻打開了話匣子。這位1949年出生、13歲起就在濰坊刺繡廠工作的“老繡工”,對濰坊刺繡有著很深的感情。
她告訴記者,刺繡工藝興盛是清光緒至民國初年(1875—1937),據濰縣縣志記載:“濰縣繡工始于清光緒初年,因生活艱難,婦女學習南繡者日多,初僅做裝飾之用,如套袖、裙子、枕頂之類,嗣后技術日精,凡圍屏喜帳、戲衣等皆能繡制,其優美勝過南繡。自清末至今縣中以營貨致富者不下數十家?!边@說明“濰繡”在自己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南繡,其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技術已不亞于南繡。
當時,濰縣四鄉廣大婦女幾乎沒有不會繡花的,繡工技藝家喻戶曉,競相傳授,成為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同時也是一種競相媲美的手工藝術。由于刺繡工藝在民間的深入流傳,也推動了繡貨業的發展。據濰縣縣志記載:僅“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經營繡貨業的行業共有34家”,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同祥號,創始人李約翰,濰縣九曲巷人,于1872年自設同祥號,專門經營繡貨,以后發展成為當地享有盛名,在本省、外省如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影響的名招牌。
這一時期繡工發展很快,不論城鎮農村,家家戶戶,以母教女、以姊帶妹,形成了繡花風氣,絕大多數婦女以繡花所得為家庭燈油炭火之資的主要來源,當時繡花女工之多,遍及濰縣四鄉,因而得到濰縣素有“九千繡花女”之美譽。
■“濰繡”的嬗變
談到“濰繡”的變化,丁福臻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如今,已經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的丁福臻經營著一家繡品公司,她的公司是由公私合營時的繡花廠嬗變的,經過幾次大的改革,國有、集體,企業所走過的路子都走過,所有的喜悅、痛苦都體驗過。
剛組建時,從最原始的制作繡花枕頭、結婚的罩頭、葬品開始,全是些零散的針線活,成趟成行的繡女穿針走線,精細勁讓人叫絕。后來,制作的戲裝、婚禮服和室內掛繡,暢銷全國大中城市,京戲名角尚小云等人都穿過該廠的戲裝登臺,不少繡品被選為國家贈品,贈送給友好國家的元首。
如今,刺繡廠幾經蕭條、繁榮,終于又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隨著企業裝備水平的提升,工藝經過了“手工—半手工—自動化—精細化—電腦化”的變化,勞動效率飛速提高。
■傳承需多措并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民間工藝品生產數量直線下滑相似的現實是,不少老藝人帶著他們的絕活離開我們,許多流傳千載的民間手工藝品種漸漸失傳。據悉,目前手工刺繡、老貓燈、銅銀首飾、藍靛印花等等,在我市近乎絕跡,就連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占濰坊出口額最大比重的花絲首飾,如今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濰坊風箏、紅木嵌銀和核雕等民間手藝,經過政府成功運作,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然而手工刺繡、泥塑、剪紙等一大批極具濰坊特色的民間手藝,亟需多措并舉進行救助和扶持。 日報記者郭保禮文/圖
“紅木嵌銀”呼喚標準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工作人員在介紹紅木嵌銀工藝品
紅木嵌銀工藝品
濰坊的紅木嵌銀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濰坊的嵌銀漆器因多以紅木制作,因而又稱紅木嵌銀。作為濰坊的特色工藝,它在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后已步入了繁榮期。但在紅木嵌銀制品繁榮的背景下,各種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紅木嵌銀制品正在擾亂著市場。目前我市嵌銀漆器像風箏一樣,只有企業標準,沒有國家及地方的質量檢驗標準,消費者購買了某些小廠家生產的假劣紅木嵌銀制品往往無處投訴。
因此,業內人士呼吁: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紅木嵌銀的質量檢驗標準,去偽存優,改變目前市場上良莠不齊的現狀,使紅木嵌銀這一傳統工藝能真正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濰坊紅木嵌銀舉世無雙
“濰坊的紅木嵌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堪稱一絕?!笔泄に嚸佬g研究所丁傳信老師介紹說,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一些企業曾將我國的宣紙、景泰藍、紅木嵌銀等工藝技術拍成資料帶回國內進行研究,結果,宣紙、景泰藍等工藝被日本的一些企業進行了模仿、改進并進行了機械化生產,而惟有紅木嵌銀技術沒有“模仿”成功。
據介紹,濰坊的紅木嵌銀技術最早出現在清代。1915年,我市藝人制作的嵌銀漆器“西湖十景”掛屏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最優等獎。之后,我市的紅木嵌銀業進入了興旺時期,解放后,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由19名嵌銀老藝人組成了嵌銀合作社,后改為濰坊嵌銀廠。1985年,我市嵌銀廠為中南海制作了第一批產品,1991年至1999年分別為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等設計制作了雕龍椅、雕龍屏風等產品,其中“人民大會堂座地屏———春潮圖”,高3.65米,寬5.45米,被視為古樸莊重、精美典雅的特大高檔藝術品。近年來,我市的紅木嵌銀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我市有大小紅木嵌銀廠二三十家,產品的品種也由過去的幾十種發展到了幾百種。
紅木嵌銀凸顯“問題”
日前,記者在對濰坊紅木嵌銀市場的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市的紅木嵌銀市場暴露出來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濰坊紅木嵌銀的知名度。
一是個別小廠在木制上做手腳。據一業內人士介紹,好的紅木嵌銀制品之所以價格高,主要是因為其原材料稀缺。最近幾年,受加強生態保護、限制砍伐等政策因素影響,名貴紅木產地的原木供應量大幅減少,板材價格每年都要上漲15%至20%左右?!耙话押玫募t木嵌銀馬扎,市場價格要300元左右,市面上的那種100元左右的‘紅木’馬扎所用的木材根本不是紅木。更有甚者,用棗木做成馬扎刷上漆當紅木馬扎賣?!痹撊耸空f。
二是有人在嵌絲上做文章?!坝袀€別制作紅木工藝品的小作坊為了節約成本,用易拉罐作為‘銀絲’原料,一個易拉罐能嵌五個馬扎呢!”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嵌在紅木上的鋁絲,一般人是很難將其與銀絲辨別的。另外,即使是嵌了真銀絲的紅木馬扎,也有很多區別,一般來說比較好的圖案較復雜一些,除了紅木馬扎頂面上嵌圖案外,馬扎腳等地方也嵌有花紋?!艾F在很多小作坊為了省事,所嵌的圖案比許多傳統紋樣簡化了許多,這樣做提高了生產量,但卻使其欣賞性大大降低了?!?/p>
三是工藝有區別。傳統的紅木嵌銀制品所用的漆應是大漆,“這種漆是天然的,是一遍一遍擦上去的,這種大漆每擦完一遍,需要陰干一天左右。好的紅木嵌銀家具要這樣擦六七遍,特別是最后一遍的罩漆,要用手指來擦?,F在大多數的小加工廠,則多是用化學漆?;瘜W漆刷上后十幾分鐘便干了,一天便能刷五六遍?!闭劦絻烧叩膮^別,該工作人員介紹說,“大漆的油性大,是滲進木材內部的,能透出木材原來的花紋;化學漆則是浮在表層,亮度高,但時間久了會一層層地脫落。僅刷漆這一項,正宗的紅木嵌銀制品便比小廠家生產的多費很多工時?!?/p>
紅木嵌銀呼喚標準
濰坊紅木嵌銀已經歷了100多年的變化與發展,作為濰坊的特色工藝,紅木嵌銀也應當有一個質量檢驗的標準,有了標準,才能使這項特殊的工藝得以健康發展。
“只要有關部門能制定相應的規定及措施減少假冒紅木制品的出現,各生產紅木嵌銀制品的企業再以質量、工藝等創出自己的品牌,相信濰坊紅木嵌銀的市場將會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濰坊的嵌銀紅木也必將會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倍餍耪f。 日報記者郭保禮文/圖
探訪濰坊“布玩具”
日期:2008-11-27 來源:濰坊日報
“咱濰坊的布玩具歷史悠久,據說早在元代就作為貢品進入皇宮?!闭劦缴綎|濰坊的布玩具,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就有著說不完的話題,“濰坊的傳統布玩具造型簡練、色彩明快、裝飾性強,有著粗獷與樸實之美,鄉土氣息濃厚,與年畫、風箏并列為濰坊三大民間藝術,更是我省民間工藝美術中具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span>
●源自民間
“濰坊的布玩具來源于民間?!崩蠟H縣市民王錫孟說,“布玩具的制作者大都是沒有受過美術訓練的勞動群眾。他們在勞動之余,以自己的直覺和興趣去進行創作,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兒和純真熱烈的感情色彩?!?/span>
老王說,這些作品大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玩具或實用物品,它們不僅體現著勞動者樂觀向上的情懷,而且在制作技藝方面,往往自由想象,任意發揮,具備了粗放、有力、剛健、天真的藝術特色。
“以前的老濰縣,每到端午節,姑娘們便拿著自己繡制的香料荷包、針線扎、雙頭虎等,湊在一塊兒切磋技藝?!蓖瑯邮抢蠟H坊人的邢友弼對老濰縣的布玩具記憶猶新,“有的還把縫制的虎頭、笤帚、簸箕、葫蘆等連成一串,叫“虎頭串”,佩在身上,象征虎鎮百獸,鬼怪不侵?!?/span>
●曾經輝煌
據記載,建國后,市政府十分重視傳統的民間工藝的挖掘,專門成立了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建立了生產布玩具的車間,請來身懷絕技的老藝人郝桂君擔任布玩具的花樣、品種設計工作。1973年濰坊布玩具參加廣州交易會,填補了山東口岸民間玩具出口的空白。1978年,濰坊布玩具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郝桂君設計的布玩具“氣象更新”、“麒麟獻瑞”等作品得到好評。她制作的“獅子滾繡球”被評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品中10種優秀產品之一,其照片還被印成了明信片和紀念郵票。
●前景廣闊
“解放前,有不少婦女在空閑季節做些布玩具,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此為養家糊口之副業,但未形成批量生產?!蓖蹂a孟說,“這些玩具造價低,又符合群眾的審美習慣,因此能夠占有一定的市場。直到現在,農貿市場上還經常會見到有人在銷售可愛的布玩具?!?/span>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洋玩具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玩具的市場?!倍餍耪f,“經過一定時期的調節,濰坊的布玩具生產走出了兩條路子:一方面,積極學習洋玩具的風格,生產洋玩具以供應當地市場。由于濰坊地區有著生產布玩具的傳統,轉產洋玩具比較容易,同時又由于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也吸引了一些外國玩具制造商的投資。另一方面,繼續生產傳統布玩具,作為工藝品和收藏品供應國內外市場?,F在,濰坊布玩具已由50年代的布老虎、獅子等6個品種發展到300多個品種。我們要組織一批有創作經驗的藝人在繼承傳統、傳授制作技藝的同時,開發新的樣式和品種,提高其藝術和科技含量。相信,我們的布玩具市場一定會蓬勃地發展起來!”
探訪“大師工作室”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大師工作室”外觀
在濰坊,有各類工藝美術大師29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他們為濰坊的工藝美術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在咱濰坊,也有了專門的“大師工作室”,3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可以同時容納20多位大師同時工作呢。
初冬時節的一個上午,記者來到了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有了振興工藝美術的平臺”
在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大院里,剛剛為大師們裝飾一新的“大師工作室”很是氣派。從外看,古色古香的黑瓦,還有雕檐,粉刷一新的大門更是紅彤彤,給人的感覺是喜慶。
走進一間“大師工作室”,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丁培玲正在忙碌著教兩個學生如何做麻布絨繡。1965年,17歲的丁培玲進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跟老師們學習設計,1968年至1978年,她參與創作的麻布絨繡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中獲獎。
“現在好了,有了振興工藝美術的平臺?!倍∨嗔岱畔率种械尼樉€,“我是1993年退休的,退下來后,繼續潛心研究麻布絨繡,也打算教幾個學生,將這門工藝技術傳承下去??墒?在家里條件不行?,F在有了專門的工作室,我就可以在這里潛心研究自己的技藝,也可以安心在這里教導學員,確實很不錯,很理想?!边呎f,丁培玲邊指著旁邊一個女孩,“這個小姑娘,今年7月剛從北京一所大學畢業,聽說我在這里搞麻布絨繡的研究,就跟隨我學習麻布絨繡的技藝,孩子心靈手巧,學得也很快?!边呎f,丁培玲邊樂呵呵呵地笑了。
“大師工作室”名副其實
在這里,記者看到,“大師工作室”確實是名副其實。
在一間工作室的外面,赫然掛有核雕大師王緒德和他的老師考功卿的巨幅照片。不用問,這肯定是為王緒德大師準備的工作室了。推門而入,里面的陳設很周到,除了桌椅板凳,大師雕刻的用具、包括放大鏡等都一應俱全。旁邊,還有作品展示柜,大師作品可以在此陳列、展示。
在這里,還有風箏大師、年畫大師、仿古銅制作大師工作室……同時,還為年輕的民間藝術后起之秀準備了工作室。
“大師們來到這里,坐下就可以創作?!笔泄に嚸佬g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說,“如今,我市的部分工藝美術大師已經陸續進駐工作室,大師們不僅可以在這里研究、創作,還可以在這里收徒弟、帶徒弟,把我們濰坊的民族文化瑰寶一代代傳承下去?!?/p>
“眾人拾柴火焰高”
那么,建設“大師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呢?
丁傳信說,濰坊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箏、仿古青銅器、核雕、拓片、麻布絨繡等工藝品,制作精美,蜚聲中外,許多產品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獲國優、部優,為我市的工藝美術事業做出了貢獻。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傳統的工藝品被迫停產,生產經營走入低谷,甚至有的產品瀕臨滅絕斷代。比如說,以“三千砸銅匠”聞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絲首飾,銅鈴、脖鎖,以“九千繡花女”聞名于世的手工刺繡“麒麟送子”、“蘭淀花布”面臨絕代失傳,享譽全國的吉利宮燈也將謝世。去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意見》,我們更有責任加快全市的工藝美術事業發展。因此,我們決定建立“大師工作室”,將全市的工藝美術大師組織起來,共同挖掘、保護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氨娙耸安窕鹧娓?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僅原有的工藝美術技藝會得以傳承,還會促使工藝美術產業向高科技轉變,不斷增強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后勁?!倍餍胚@樣說。
記者郭保禮文/圖
濰坊工藝播撒五洲
濰坊新聞網 2008-12-11 09:13:0
濰坊工藝美術精品在外地展出
濰坊風箏飛向全國,飛向世界,傳播風箏文化的人親切地稱之為“風箏出門”。這一群人,用風箏串起朵朵工藝奇葩。
近日,記者走近了這幫傳播風箏文化的人群,了解到許多精彩的“風箏故事”,伴著這些精彩的“風箏故事”,還有專家對濰坊工藝美術發展的深度思考。
外出辦展精彩的記憶碎片
在辦公室,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翻出了一個“珍藏了有些年歲”的小本本,這個小本本上記錄著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外出舉辦的每一次展覽情況。把濰坊工藝美術振興當作“畢生追求”的丁傳信,把一串串外出舉辦風箏展覽的記憶“碎片”用帶著手勢的娓娓訴說連接了起來。
1999年8月,大連老虎灘公園。如潮的大連市民忘情地觀賞濰坊風箏,連時任大連市市長的薄熙來都贊揚有加,這一盛況丁傳信自己都有些始料不及。丁傳信說,那次,他們帶了八大系列近百個品種的4000多只風箏,板式、串式、筒式,軟翅、硬翅……海洋動物、古典人物、飛禽走獸匯集空中,浮云為伴,搖曳生姿,游客哪里見過這么多的風箏?欣賞、放飛、購買,流連忘返的他們沉醉在了風箏的海洋里。
2000年4月,北京朝陽公園。風箏展覽當天,朝陽公園的客流量比平時增加了10倍。
2003年6月,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風箏展覽一開張,就受到了當地人的追捧。
……
風箏出門一種文化在傳播
由于歷史原因,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一度陷入困境,負債累累?!案F則思變,當時,濰坊國際風箏會已經舉辦了幾屆,我們就是想利用濰坊風箏的名氣外出辦展讓企業走出困境,其實這事到底能不能成,我心里也沒底,但干總比在家里干等要強?!闭f起外出辦展的初衷,丁傳信直言不諱。
1999年8月,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的”風箏出門”計劃啟動,展覽的第一站選在了大連老虎灘公園,因為大連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這年又適值大連建市100周年大慶和舉辦服裝節。也就是通過這次展會,丁傳信意識到:“風箏出門”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演出”,更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能讓企業獲得經濟利益,而且還傳播了風箏文化,擴大濰坊的知名度。
有了這樣一種“意識”,外出辦展的路便越走越順。隨后,他們在北京朝陽公園、福州兒童公園、“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等旅游景點成功舉辦了多場展覽,場場火爆。
市場在變化,需求也在變得多元化。他們在展示濰坊風箏的同時,逐步加入了其他濰坊工藝美術品類。仿古銅、布老虎、嵌銀漆器、木版年畫、藝術剪紙……和濰坊風箏一起,它們同樣引來了滿堂喝彩。
截止到目前,展覽足跡遍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國內的17個省市,趟出了風箏文化傳播的路子,風箏文化播撒到五洲。
濰坊工藝還得加把“火”
以風箏為代表的濰坊傳統工藝,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捎捎诜N種原因,濰坊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遭遇“瓶頸”。
“像仿古銅、刺繡、核雕、嵌銀漆器等濰坊工藝美術品類,歷史上曾經聲名遠播,如今有些品類‘養在深閨人不識’,實在是歷史的悲哀!通過‘風箏出門’,我們認識到,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還得走出去,到市場中去‘大浪淘金’?!倍餍挪粺o感慨地說。
“創新和發展是最好的傳承,以風箏為代表的濰坊工藝美術完全可以做得更大更強,可目前的現狀是大產業做小了。濰坊有眾多的工藝美術產品,如果建立一個大工藝美術產品市場,整合整個濰坊地域范圍內的資源,這個市場一定會大有作為?!倍餍沤ㄗh說。 記者郭保禮文/圖
濰縣刺繡話今昔
濰坊新聞網 2009-03-12 08:42:08
▲展示民國時期刺繡裙
濰縣刺繡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歷史。刺繡,原是濰縣城鄉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因而古老的濰縣城也就有了“九千繡花女”之譽。
近些年,隨著對傳統民間工藝發掘力度的加大,濰縣刺繡也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濰縣刺繡技藝,也榮幸成為我省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前,記者走進了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找尋關于濰縣刺繡的今昔……
●歷史久遠
刺繡,俗稱繡花,古代稱“針黹”或“文(紋)繡”,漢代通稱“刺繡”,后又稱“女紅”。春秋戰國時期,齊魯織繡頗為發達。清光緒初年,因年歲不登,生活艱難,濰縣一帶婦女學習南繡者漸多,民間繡花盛極一時,素有“九千繡花女”之稱。
“在過去,民間的婦女在制作刺繡的過程中,吸收了南繡的技藝,逐漸形成了濰縣刺繡圖案簡練生動,色彩鮮明熱烈、繡工精致細膩的特色?!睘H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說。
丁所長介紹說,1875—1937年,是老濰縣刺繡工藝的興盛時期,在濰縣城里經營繡貨的作坊、店鋪達30余家,繡制品由簡單的枕套、門簾、桌圍,發展到華麗的裙衣、禮服、霞帔、戲衣、轎衣等。新中國建立后,刺繡業得到迅速發展。始建于1956年的濰坊刺繡廠,自然成為了濰繡的生產基地。刺繡廠將傳統古老的刺繡技藝與現代抽紗針法相結合,繡制了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拖鞋、靠墊、睡衣,以及各種臺布,并研制了與青州花邊相結合的高檔彩繡大套及機套、枕套等出口繡品,其繡制品“窄帶百帶麗”,配以彩繡傳統繡花,玲瓏剔透,美觀大方,暢銷日本、意大利和中國香港等地。
●種類繁多
在200多年的濰縣刺繡發展過程中,濰縣刺繡的種類也越發的多起來。
丁傳信告訴記者,刺繡藝人還設計制作了一批濰繡欣賞品,如各種花鳥、山水、走獸、魚蟲等繡品。為人民大會堂繡制的“盤金(平金)仿古銅器掛屏”四幅,針法精細,莊重典雅,富麗堂皇,是濰繡藝術之精品。為人民大會堂繡制的手繡“武梁祠漢畫”,充分運用傳統技法,古色古韻,別具一格。此外,手繡“老虎”、“百花齊放”、“蓬萊日出”、“大明湖”等繡品造型優美、形象逼真,充分顯示出濰繡的傳統技藝。
另外,濰縣的“秀女”還繡制出了許多旅游紀念品和工藝品,如名人墨跡、山東名勝、盤金繡仿古銅器以及大幅手繡松鶴獻瑞、南湖、延安、早春等。有不少濰繡佳作,在全國和省工藝美術展覽會及旅游品展覽會上獲獎,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譽。
●走向世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濰縣刺繡在手繡工藝的基礎上,改革發展機繡生產,先后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日本平岡梭式繡花機、電腦繡花機及韓國絎縫機和瑞士蘇拉梭式繡花機,在技術和生產能力上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使濰縣刺繡由傳統手工、半手工操作發展成為一整套機械化生產,同時也采取了以傳統的繡花與機械化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創制出不少高檔次拼繡品,如“鳶飛云帶繡”被省二輕廳列為創新產品。
如今,刺繡產品主要有抽紗刺繡、服飾花邊、電腦繡花、機繡工藝品等四大類,數百余個花色品種,產品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設計能力較強,能滿足用戶在款式、圖案上的不同需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譽。有關企業還應國外邀請,多次派出技術人員到日本東京、大阪等城市當眾獻藝,為濰縣繡花女增添了光彩。
“濰繡雖曾受到京、蘇、湘、粵等繡法影響,但始終保持自身固有的傳統民間藝術特色?!倍餍耪f,“濰縣刺繡主要有以下特點:取材廣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表達主題;配色鮮艷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圖案美觀大方;繡工精制,針法端莊細膩。濰縣刺繡,確實是我市民間工藝中的一朵奇葩?!?/span> 記者郭保禮/文魏偉/圖
民俗“搖籃”之五十載沉浮
它胸襟寬廣,任何老民俗工藝都能在此???;它雷厲風行,帶領本土民俗工藝在國內外開疆拓土;它滿懷慈悲,讓瀕臨失傳的民俗工藝有了接班人。它就是有著五十多年歷史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是濰坊珍貴民俗工藝的聚集地和傳承地。
也許很多濰坊人都記不得家鄉還有—個工藝美術研究所,但幸運的是,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它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并成為省內四大工藝美術研究所之—。在傳統民俗藝術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磨合中,它不斷壯大。在它寧靜的港灣中,越來越多的民俗工藝將載著夢想起航。
老工藝的重生
經過多次搬遷,工藝美術研究所在月河路北宮街路口附近扎了根,并且獨立擁有十畝庭院。里面有古色古香的展覽館,有樸實無華的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還有一個充滿了濰坊傳統民俗小吃的飯店。
2003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的空地。彼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職工也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2003年,空地找到了主人,主人也有了依靠。
其實,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56年。1956年,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前身,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室成立。那時,隨著工商業改造,藝人們多數都改了行,手工藝品生產數量明顯減少,一些傳統手工藝品幾近失傳。1957年全國工藝美術工作會議召開,濰坊6位從事嵌銀、年畫等藝術創作的老藝人參加。會后,心疼于一些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研究室決定挖掘風箏、年畫、仿古銅、拓片、紗燈、銅印、核雕等7種濰坊傳統工藝。
為此,研究室工作人員開始了他們的巷戰之旅,只為不錯過一位能工巧匠。找老藝人難,說服他們加入研究室更難。有的藝人有工作單位,在說服藝人時,還要說服單位放人。仿古銅藝人玄祖基,就是研究室工作人員找了關系后用一個青年會計作為交換“換”來的。有時候,為了說服藝人加入,研究室工作人員整天上門游說,一天不行,兩天,一年不行,兩年。核雕老藝人考功卿、銅印藝人于樹千、仿古銅藝人玄祖基都是此時被調入研究室的。
1960年,濰坊工藝美術學校創立,此時研究室也搬進了學校,開始培養傳統工藝的接班人。1962年春節,后來任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的孫立榮等老藝人帶著風箏去北京展覽,在天安門廣場放飛的40米長的大“龍頭蜈蚣”和火柴盒大小的小“龍頭蜈蚣”,讓濰坊風箏在全國重新起飛。
1983年,美國華盛頓州風箏協會副主任錢大衛專程來到濰坊,他們籌劃在西雅圖舉辦國際風箏會,邀請濰坊參加。然而在政府部門和研究室工作人員的努力下,他們最終說服錢大衛將國際風箏會從西雅圖搬到濰坊舉辦。
1984年,改名后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籌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會讓濰坊隨風箏一起揚名天下,也成就了工藝美術研究所。第一屆風箏會后,國內外客戶對濰坊風箏和其他工藝品的購買量大幅增加。研究所也在芙蓉街成立了工藝品試驗廠,自此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運營道路。
磨合中的苦難與榮耀
上世紀九十年代,手工藝品出口受阻及經營不善,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走下坡。1997年,如今的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研究所所長丁傳信接手藝美術研究所時,這家擁有一百多名職工的單位肩負著四百多萬的債務,職工一年零七個月都沒發過工資,研究所的水電暖也因欠費全部停供。
受到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啟發,丁傳信想到了利用濰坊風箏的名氣外出辦展。1999年,研究所第一次帶著風箏踏出山東省,在大連辦展,研究所帶去的四千多只風箏引爆了大連。為期一個月的展覽為研究所賺了十四萬。
挖到第一桶金的丁傳信開始帶領著研究所在全國各地展覽民俗工藝品,并走出了國門?!白叱鋈ァ辈粌H給研究所帶來了效益,也打響了研究所和濰坊傳統民俗工藝的品牌。2009年,馬來西亞辦了一個中國年,邀請24個國家的風箏代表團參加,丁傳信是中國風箏代表團團長。在馬來西亞國王親自參加的閉幕式答謝宴會上,丁傳信代表24個參展國家發表了講話,這也成了丁傳信一輩子的驕傲。
外出展覽,除了樂,還有苦。2002年春節,丁傳信帶領著十幾個職工來到北京,在勞動文化宮舉行風箏展覽。為了節省經費,十幾個人在一個十多平方米的鐵皮板房里住了半個月。這個鐵皮板房是在夏天給打工人員住的,沒怎么帶行李的職工們只能枕著裹了報紙的磚頭、墊著身下的草席和衣而睡。2003年十一黃金周,丁傳信跟職工在貴陽的白云公園進行風箏展覽,七天的黃金周下了五天雨。雨天游客少,風箏也不能飛,這讓研究所賠了七萬塊錢,這也是丁傳信做的最大的一筆賠本買賣。
丁傳信有一沓記錄研究所大事的小本子,其中一頁寫有一首打油詩:“冰凍三尺寒風雪,紙鳶騰飛云中托。正月初一家人聚,我等背鄉度寂寞。人道水餃年象征,相隔千里冷水饃。鞭炮聲聲催人急,鐵皮簡棚草鋪臥?!倍餍耪f,從1997年開始,研究所里40多名領導職工基本都沒在家度過一次春節。
不能斷的傳承
當傳統民俗工藝與現代市場經濟碰撞,由于不適應市場競爭或缺乏傳承人,許多民俗工藝都面臨著斷代失傳的困境,濰坊也不例外。幸運的是,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保存下來了,并在不斷發展,這為濰坊傳統民俗工藝提供了一個可以??康母蹫?。如今,山東僅剩了4家工藝美術研究所。
丁傳信將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歸結為三個原因:濰坊文化底蘊豐厚,全體人員的艱苦奮斗和走出去辦展覽的戰略?,F在研究所為濰坊許多工藝品加工企業提供技術和創意支持。2009年,濰坊有400多家企業從事風箏生產,產值達到26億,其中30%的風箏用的是研究所提供的設計樣品。
丁傳信說,資金緊張和傳統工藝傳承困難,是研究所目前面臨的兩個難點?;ńz首飾、銅字銅印是目前急需保護的工藝,特別是花絲首飾,目前濰坊只有一位老藝人還掌握著這種工藝。丁傳信打算明年再新建幾個大師工作室,請老藝人來傳授這些珍貴工藝。
如今研究所里已經有了4個初具規模的展覽館和從事麻布絨繡、核雕、風箏的三個大師工作室。麻布絨繡、核雕、仿古青銅器生產這些曾經瀕臨失傳的工藝,都已經找到了傳承人。
丁傳信下一步的打算,是擴大麻布絨繡、銅字銅印、烙畫等工藝品的生產規模,為此他不斷在尋找適合的加工企業和廠房。他說,用賺來的錢提高工藝美術大師的待遇,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掌握傳統民俗工藝的大師加入研究所,從而培養更多掌握這些工藝的傳承人。
濰坊風箏將“飛”向何方?
來源: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周報 2011年04月02日
近日,記者從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獲悉,8名濰坊傳統風箏老藝人、企業家受聘成為首批風箏文化產業特邀專家,他們將憑借各自的制作技藝和產業發展理念為濰坊風箏發展建言獻策。
濰坊風箏文化產業如何發展?濰坊風箏將“飛”向何方?為了讓市民更深入地了解濰坊風箏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本報記者對8名獲聘風箏文化產業特邀專家進行了專訪。
丁傳信——風箏牽“頭”,工藝美術騰飛
人物小檔案:丁傳信,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濰坊風箏廠廠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常務秘書長。
1997年,丁傳信接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爛攤子”:這家擁有100多人的單位負債400多萬,職工工資已經拖欠了一年零七個月,水電也因欠費停供……
如何突圍?看到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得紅紅火火,丁傳信計上心來:打風箏牌,外出辦展。
1999年,研究所帶著4000只風箏到了大連,轟動全城。一個月的時間,研究所賺了14萬元。自此,一發而不可收,研究所也逐漸從困境走上了復興。
濰坊的風箏文化產業究竟能做多大?在丁傳信看來,濰坊是世界風箏都,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特別是以濰坊風箏為代表的濰坊工藝美術,走在了山東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如果把濰坊工藝美術這篇文章做活了,發展空間將會非常寬廣。
“去年,濰坊的工藝美術產值是55個億,其中,風箏占了很大比重。2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成功舉辦,打造出了‘濰坊風箏’這一赫赫招牌。利用這一品牌的影響力,帶動整個濰坊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一定大有作為?!倍餍鸥嬖V記者。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濰坊工藝美術協會已經開始行動,占地1000畝,前期投資10億元的山東省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園項目的規劃籌建工作已經啟動。
“該項目集科研開發、教育培訓、生產加工、展示交易、旅游觀光服務于一體,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打造成省內最大,全國一流的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基地和工藝美術品集散交易中心?!?丁傳信說,這個項目一旦完成,濰坊工藝美術的產業化水平將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王永訓——濰坊風箏市場需要規范化
人物小檔案:王永訓,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總經理
“‘好看不飛’,曾經是外地人經常貼在濰坊風箏上的一個標簽,是濰坊風箏背的一個黑鍋,濰坊作為鳶都受到這樣的‘差評’無疑是非常尷尬的?!痹跒H坊楊家埠,不僅有年畫,也有同樣歷史悠久的風箏,王永訓作為楊家埠風箏龍頭廠家的掌門人感覺到了不小的壓力。
這樣的“差評”是由前幾年風箏市場的混亂造成的,在市場剛剛形成的初期,部分生產商在相互競爭中只顧打價格戰,不斷地降低成本,降低價格,不顧風箏的品質,使得濰坊風箏這一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蒙羞”,造成了濰坊風箏的口碑欠佳。近幾年來,隨著有關部門整頓力度的加強和風箏市場的不斷成熟,風箏市場也日趨規范化,生產商在看重生產利潤的同時更加突出了風箏的品質和文化內涵?!艾F在我們的風箏市場好了,規范了,我們濰坊的風箏不僅‘好看’更是‘飛得高’?!闭劦斤L箏市場的好轉,王永訓感到很自豪。
“現在的市場好了,我們就更應該將濰坊的風箏品質提上去,做出我們濰坊的底蘊,做出我們濰坊風箏的魂?!睂︼L箏工藝挑剔的王永訓對風箏市場也表現出了同樣的挑剔,“僅僅市場的規范化是不夠的,濰坊風箏市場需要更加規范化,更加成熟?!?/span>
接兵——特技風箏引領濰坊風箏新走向
人物小檔案:接兵,濰坊信天翁特技風箏廠廠長
“說起濰坊風箏,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般都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轱轆一根線,一個架子一個面,但是在濰坊卻很少有人見到過我們這種特技風箏?!边@是記者見到接兵后他的第一句話。
在濰坊信天翁特技風箏廠的車間里,記者看到,工人們所生產的風箏與市面上賣的風箏大相徑庭。這些風箏有兩根甚至四根線,有些沒有支架,最突出的特點是體積龐大,有些甚至長達十米。
“我們傳統的風箏是單線風箏,這種風箏誰都可以放,只是一種娛樂工具;而特技風箏則更為專業,通常作為一種休閑體育器材,一般銷往國外?!苯颖f,“目前國內很少有人玩特技風箏,這正是國內風箏市場上的一個空缺?!?/span>
據接兵介紹,特技風箏除了用來休閑競技、鍛煉身體之外,還被廣泛地應用到其他領域?!氨热缁?,一般來說從坡上滑到坡下之后需要再走回去,但是使用特技風箏,大大地減少了滑雪時來回跑的麻煩?!?/span>
經過10年的發展,濰坊信天翁特技風箏廠在世界特技風箏領域已經非常出色,但是由于國內特技風箏運動的普及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使得市場開拓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挑戰。
“濰坊的特技風箏產業面還比較窄,一是因為單線風箏的出售范圍太廣,在人們心中已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對于另外品種風箏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二是制作特技風箏需要的線、布、軸質量都非常高,國內的原材料制作水平方面還存在不足;三是特技風箏制作的技術含量非常高,需要在電腦中設計好三維效果圖,制作過程中不能有絲毫偏差,目前國內技術還需要提高?!苯颖忉屨f,“但是攻克這些弱勢條件正是濰坊風箏產業發展的方向,特技風箏勢必將引領濰坊風箏新的走向?!?/span>
譚新波——把濰坊的風箏放飛到世界各地
人物小檔案:譚新波,濰坊凱旋風箏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
你見過沒有支架的風箏嗎?你見過面積達32平方米的風箏嗎?這種風箏,在濰坊國際風箏會上你可以看到,在馬來西亞的風箏會上你也可以看到,甚至在世界各地的風箏會上你都可以看到……這些特大號的風箏,都是來自于同一個“娘家”——濰坊凱旋風箏制造有限公司。
“我們公司除了生產普通的風箏之外,還生產特大體積的風箏,這種風箏沒有支架,攜帶方便、容易起飛,在風箏界我們叫它軟體風箏?!?濰坊凱旋風箏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譚新波告訴記者,這種軟體風箏雖然體積龐大,但是由于沒有支架,所以便于攜帶,譚新波已經帶著它們走遍了大半個地球,出訪過十幾個國家。
“基本上每個國家的風箏會我都去參加,在用風箏編織的天空中,我們濰坊風箏總是能夠脫穎而出,因為每一只風箏上都帶有中國元素?!睆淖T新波向記者展示的照片中記者看到,這些軟體風箏有的是福娃的形象,有的是每年的生肖屬相形象,每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風箏,仿佛都標榜著“中國”二字,而每每看到這些“中國”風箏裝點著異國晴空,都讓譚新波自豪不已。
“記得第一次出國的時候,我連英語都不會講,而經過這些年的出訪,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會說日語、英語、法語等多種外語。這些年的出訪交流,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風箏,了解了濰坊,更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弊T新波說,“今年我還將帶著濰坊風箏出訪14個國家,我的目標是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濰坊風箏?!?/span>
楊連忠——濰坊風箏亟需“名牌”
個人檔案:風箏藝人,代表作有“梁山一百單八將”、“模特風箏”、“萬里長征”等
談起濰坊的風箏產業,常年在國外的楊連忠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濰坊的風箏產業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濰坊風箏造型美觀,既可以擺放在家中當作藝術品欣賞又可以拿到戶外進行放飛,所以濰坊的風箏在國內外市場上非常搶手,而且濰坊風箏成本低廉,出口到國外之后價格能翻好幾番,價格差額大,利潤空間也大,所以,濰坊風箏發展的前景非常巨大?!?/span>
楊連忠同時也指出了濰坊風箏行業存在的不足,那就是質量不過關,缺少響當當的“名牌”?!帮L箏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濰坊的形象代表,在國外只要一提到濰坊,很多外國人都知道濰坊是‘世界風箏都’。但是現在我們出口的風箏質量不過硬,有些粗制濫造,這對于樹立濰坊在世界上的形象會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風箏產業的發展。所以要爭取將濰坊風箏做成‘名牌’,樹立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質量上去了,然后再考慮產量問題。同時各風箏制作廠家要多參加一些國內外的風箏交流會,多學習借鑒,做到中西合璧。一步一步地讓風箏走出國門?!?/span>
張效東——濰坊風箏要在創新中發展
個人小檔案:中國風箏專家、濰坊市風箏明星、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代表作有“善笛之人”、“神舟五號”、“鑼鼓喧天迎奧運”等。
已過花甲之年的張效東對創新風箏樣式有著近乎狂熱的癡迷,對他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于設計出一款獨具風格的風箏:“聲光電能用的全用上,不管掙不掙錢,只要能研究出一個新作品,我就非常滿足?!币驗槊磕甓加行伦髌穯柺?,而且每年作品的特色都不同,所以,他也被人們稱為“風箏怪才”。
張效東對風箏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多功能上,還在于突出時代主題,開拓新的題材。比如,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后,他扎制了慶奧運的大型風箏“鑼鼓喧天迎奧運”;“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后,他制作了大型“神舟五號”模型風箏;為參加奧運火炬手選拔賽,他帶去了“奧運福娃”風箏。他今年參加國際風箏會的作品“年年有余”,則主要突出了表現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統題材和喜慶風格?!耙驗槭谴砗^參加比賽,而且電視連續劇《年畫》也主要是在楊家埠拍攝,所以必須要突出楊家埠木版年畫,這是咱的特色。這個風箏面積超過40平方米,需要10多個人配合才能放上天,在空中的時候不但能飛,還能放煙花、鞭炮,全靠這個來控制!”張效東拿著一個小小的遙控器得意地說。
“我的作品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連續七八年都是扎制創新一等獎?!闭勂鹱约旱臉s譽,張效東頗為自豪地說,“我每年都要出新作品,不重復別人也不能重復自己,不斷創新才會有活力?!彼J為,濰坊的風箏產業需要在創新中發展,“不創新就談不上發展,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險?!?/span>
張建民——濰坊風箏需要更多的傳承人
個人檔案:風箏藝人,濰坊市十大風箏明星、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風箏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濰坊風箏藝術研究交流協會副會長。代表作有 “二龍戲珠”風箏、“巨龍騰飛”風箏、“千禧龍”風箏等。
張建民制作的風箏以“長”為特色,長達560米的“二龍戲珠”風箏、長達540米的“巨龍騰飛”風箏,都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而且多次在國內外比賽中獲一等獎。今年的國際風箏節,張建民帶來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千禧龍”風箏。它全長約600米,直徑40公分,一共有五個部分,每一部分又是一個單獨的風箏,它可以根據放飛場地的大小,自由地組合長度,風格十分獨特?!拔矣X得稱它為‘亞洲第一龍’應該沒什么問題?!睆埥褡院赖馗嬖V記者。
對于濰坊風箏發展的前景,張建民認為,中國的風箏起源于濰坊,濰坊發展風箏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而且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會更擴大了濰坊風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我相信,濰坊的風箏產業會越來越好?!睆埥窀嬖V記者。
雖然對濰坊風箏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張建民還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憂慮:“現在想找合格的風箏藝術傳承人真的是太難了。一個真正的風箏藝人,不光要會扎制風箏骨架,還要懂得繪畫,而這兩樣功夫,沒有一年以上的勤學苦練是鍛煉不出來的?,F在的年輕人都怕吃苦,而且風箏藝人的收入也有限,真正肯學風箏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因為沒有傳承人的原因而導致很多獨門絕技失傳,我想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span>
張強——現代風箏批量生產 產銷一條龍
人物小檔案:張強,濰坊意誠風箏廠廠長
談到傳統風箏和現代風箏的不同,張強告訴記者,“濰坊傳統風箏雖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但制作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難以滿足客戶大規模批量定制的需求?!睘榇?,創業初期曾經從事傳統風箏制作的濰坊意誠風箏廠開始轉型生產現代風箏,經過長期的摸索,慢慢走上了風箏產銷一條龍的路子,使得現代風箏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做強了整個風箏產業鏈條。
“在研發上,我們的現代風箏在保留傳統風箏龍、鳳和老鷹等圖案的同時又將三角形的外形結構和玻璃鋼、碳纖維支撐引入到風箏制作當中,使現代風箏起飛效果更好,攜帶更加方便,而且每年都會推出二三十個新的花色和品種?!憋L箏藝術專業出身的張經理在風箏研發方面有自己的見解。
在生產這一環節,機器流水作業,職工分工明確,復雜的制作工藝被簡單化,現代風箏的生產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僅中高檔的風箏,每個工人每天就能生產100多只”,由于濰坊意誠風箏廠的產品在“質”和“量”都有保證,并不斷地推陳出新,產品銷往了除西藏以外的各個省份,產銷的一條龍帶來了銷量的大豐收,同時也將濰坊現代風箏推向了全國。
68歲的李金鵬“砸銅”53年渴望手藝傳承下去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2-02-20 08:25:18
李金鵬和他在文展會上的金獎作品“龍頭活舌活眼鳥籠鉤”
濰坊新聞網2月20日訊 2月13日上午,濰城區東大街268號一間兩平方米左右的小庫房里,68歲的李金鵬冒著絲絲寒意,歷數著手中十多件工藝品,回憶著上世紀60年代初到現在的幾十年歲月,講述著“砸銅匠”的艱辛。記者在一旁按捺不住激動,因為3年多前記者采訪濰坊傳統手工藝時,就有對如今“罕見砸銅匠”的遺憾,而年近古稀的李老先生正是“砸銅匠”傳人之一。
拜訪工藝大師陋室創作
,濰坊晚報曾在A3版以《古城工藝亟需傳承人》為題,報道了在我市歷史悠久卻輝煌難續的民間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問題。據時任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介紹,濰坊工藝美術歷史悠久,一度是全國聞名的手工業城市?!叭ЮC花女,五百砸銅匠”,是對濰坊工藝美術發展最形象的描述。早在1915年,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就獲得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最優等獎,核雕獲得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但濰坊工藝美術的今天卻不容樂觀,以“五百砸銅匠”而聞名大江南北的花絲首飾、銅鈴、脖鎖等很多傳統工藝都面臨失傳。
13日上午,記者在濰城區東大街268號一間兩平方米左右小庫房改裝的家庭作坊里,見到了“銅鈴、脖鎖”的砸銅匠傳人李金鵬。他的小作坊其實就是一間簡單的廈子,寬一米,長兩米不到,堪稱簡陋。
已經68歲的李金鵬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手工藝技術幾十年一直沒有荒廢,反而有所發揮。如今,老人掌握的傳統工藝已經遠超過“銅鈴、脖鎖”的制作范疇。隨著老人拿出一件件精美工藝品,記者十足地飽了眼福。
老人先拿出一件鳥籠鉤,介紹說,這個鳥籠鉤是玩鳥的人用來掛鳥籠的。記者看到,銅鉤制作精美,呈龍形,龍嘴里吐著珠子,龍眼活靈活現,龍身從后背位置向上彎曲。這樣一件銅制品,竟是老人純手工做出的。更讓人吃驚的是,龍舌和龍眼竟然都可以活動,用手一碰,不停顫動著。接著,老人又拿出了一排金鑲玉印。老人介紹說,印是銅制獅子加底座,包裹著正方形的玉石。銅獅子有威嚴端坐的,也有躍然而動的。老先生說,像這種工藝就是自己長期總結出來的。
淬煉干了53年“砸銅匠”
李金鵬生于1944年,小學畢業2年后,15歲的李金鵬進入濰坊五金首飾廠當學徒。1963年,李金鵬根據廠里的安排,開始師從濰坊知名銀匠李符。據李金鵬說,自己先后跟過的師傅有十多位,只有李符是正式拜過師的。
1966年,濰坊五金首飾廠改為機械廠,這些手工藝技術沒了用武之地。師父李符在1966年退休后,李金鵬跟李符的學藝之路也隨之未能繼續下去。但李金鵬把學到的這些技術當成了自己的業余愛好,一直堅持了下來。因為他始終聽從父親的勸告“學點小手藝,一輩子吃飯不愁”。
李金鵬說,自己現在基本掌握了解放前全部的老濰縣五金老工藝技術。不但可以制作出作品,還知道制作方法,有的還可以做出模具來。據李老先生介紹,在老濰縣的五金工藝中,“砸銅匠”是手工藝人最初階段的稱呼,因為銅比較便宜。而手藝越來越精湛的人,才會逐漸被稱為“砸銀匠”甚至“砸金匠”,因為金銀貴重。老先生自豪地說,自己干“砸銅匠”53年,除了銅,金、銀現在也都“砸得”,說自己是正宗“砸銀匠”并不為過。
期望傳統技藝能夠傳承
對于技藝將來的發展,李金鵬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只有一個女兒,而傳統手工藝并不是女兒的發展方向。自己有時在大集上擺攤,也有年輕人問他收不收徒弟,他自己就說收徒弟。但是年輕人來到他家,看到復雜的制作工藝,又聽說學十年也未必能出徒,就都放棄了。為此,李金鵬老人很怕這些手藝失傳。
李老先生說,自從2011年4月受朋友之邀來到文展會,他帶去的“龍頭活舌活眼鳥籠鉤”和“金鑲玉印工藝”受到一致好評,并拿到金獎,他更覺得自己這門手藝應該傳下去。
李老先生說,今年他還要參加文展會,繼續推出自己金鑲玉印,同時推出鎏金仿古銅菩薩。因為鎏金技術和仿古銅技術結合,也是自己今年主攻的一個方向。目前,自己的作品已經制作完成。
朔州風箏節 豐富本地游市場
朔州新聞網
近日,山西朔州市首屆風箏文化藝術節在朔城區金沙植物園開幕。應朔州市邀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的20多名風箏放飛專家攜帶萬余只風箏趕赴山西表演,進一步豐富了朔州旅游市場。
在風箏文化藝術節上,除了市民自帶的少量風箏外,植物園中展出、放飛的風箏都是來自濰坊。朔州市風箏專家放飛的紅色“大章魚”風箏長50米,寬10米,放飛時需要七八個人一起放,飛到空中后充氣鼓起來,巨大柔軟的身體在空中隨風來回晃動,分外奪人眼球?!熬﹦∧樧V”風箏臉部9米長、6米寬,胡須30米長、6米寬,在空中飛得最高,威風凜凜,霸氣十足。長達2000多米的“菱形串式”風箏,宛若一條長龍在空中飛騰,遠遠望不到盡頭?!疤丶即蚨?/span>”風箏則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時而俯沖,時而轉圈,時而盤旋,非常刺激,引來大家陣陣驚呼。另外,來自濰坊的七彩環、蝴蝶、燕子、老鷹等數十種造型各異的風箏漫天飛舞。
放風箏在朔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為了籌備首屆風箏文化藝術節,朔州市政府部門特意邀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20余名風箏放飛專家,攜帶10000余只風箏,前往朔州參加風箏文化藝術節,讓朔州市民及游客零距離感受濰坊風箏的風采和魅力。
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丁傳信說:“朔州的首屆風箏文化藝術節,無論是風箏的種類檔次,還是放飛人員的水平和級別,都達到了世界級水準,其中放飛人員大多是濰坊‘風箏明星’和‘首席專家’,有的還是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國際賽事裁判,他們為朔州市民及外地游客奉獻上了精彩的‘風箏大餐’。”開幕式當天,數千名市內外游客觀看了演出?!拔逡?/span>”小長假期間游客更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