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56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風箏
從藝年限:36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洪偉年畫風箏店 經理
所屬地區:寒亭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9193
楊紅衛,女,1966年7月出生,寒亭人,楊家埠“風箏之王”楊同科的孫女,是濰坊風箏王楊同科第三代傳人,國際風箏工藝大師(二級)。寒亭區楊家埠洪偉年畫風箏店經理?,F為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齊魯文化之星、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大模范傳承人。
從藝30多年,天天扎制風箏,扎制風箏已有數萬只,且對每只風箏都賦予了生命,選料考究,手工繪制,一級風起飛,五級風不折,單只試飛,堪稱一絕。
1992年,曾應邀參加香港“世界同樂日”活動,“龍頭蜈蚣”和“百子呈龍”風箏,分別榮獲最佳設計和最長風箏放飛兩項大獎。曾一赴巴林、兩訪德國、連續兩年應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邀請,對50多所學校學生表演風箏扎制和繪畫講解,傳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還參加了第六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活動、中國美術館“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成果展”、澳門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風箏展示活動。2007年10月,被山東省旅游文化博覽會授予“手工藝制作大師”稱號。2008年11月,“百子呈龍”風箏在首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齊魯民間手工藝精品博覽會獲銀獎。2012年2月5日至15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活動,現場展示風箏扎制和繪畫傳統工藝流程。2012年8月,應邀參加了在韓國麗水舉辦的世博會“山東活動周”活動,現場表演制作風箏。
紅衛風箏遠銷美國、德國、英國、希臘等10多個國家。其事跡曾在世界聯合報、芝加哥星島日報、澳門日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國家地理頻道、香港鳳凰衛視、臺北電視臺、云南、湖南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做過專題展播和報道。
她出生于風箏世家,爺爺楊同科號稱“風箏王”,11歲開始扎制風箏,扎了84年數萬只。1986年第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他扎制的360米龍頭蜈蚣放飛后獲大獎。紅衛繼承了祖父楊同科老藝人的扎制技藝和特點,在繪畫方面,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對比性強;在扎制方面,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應,上下對稱,一級風起飛,五級風不折。她始終牢記爺爺的教導,堅持不求數量求質量的原則,做到直觀和起飛效果并重。她的風箏選料考究,都是采用正宗真絲絹,手工繪制而成,并且單只試飛,合格后才裝盒。
2007年6月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7年10月在第三屆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評選中被山東省旅游局授予山東省手工藝制作大師。
2008年1月濰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7月榮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
2009年6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3月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授予“首批齊魯文化之星”稱號。
2013年1月授予首屆(濰坊)國際風箏工藝大師(二級)。
2013年5月被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評為“2012年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大模范傳承人”。
2007年3月隨同國家文化部赴巴林進行風箏扎制和放飛表演。
2008年11月在儒風泰山·首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齊魯民間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所扎制的“百子呈龍”風箏被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銀獎。
2010年5月2日參加在棗莊-臺兒莊舉辦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泰和樓奠基儀式,扎制放飛的38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讓人們嘆為觀止。
2010年5月14日至17日第六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表演風箏制作。
2010年7月8日至12日參加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活動,在寶鋼大舞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進行了現場展示,深受人們喜愛。曾連續五屆參加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及三屆山東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應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邀請,對美國30多所學校進行了為期20余天的風箏扎制和繪畫講解,傳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大力宣傳濰坊風箏。
2011年1月9日至18日,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由中國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成果展”活動,現場表演了風箏扎制、繪畫等工藝流程,并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使在場的各界人士充分感受到了楊家埠民俗藝術的魅力。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應邀參加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動,現場表演了風箏扎制、繪畫等工藝流程,并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并接受了四個傳媒公司的采訪。
2011年4月風箏作品《八仙慶壽》在“中國(濰坊)第四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民間藝術展中被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組委會授予金獎。
2011年8月22日至9月11日,應澳門文化局邀請,省文化局派遣,參加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風箏展示活動。
2011年10月29日至11月18日,應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邀請,對美國20多所學校進行了為期20余天的風箏扎制和繪畫講解,傳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大力宣傳推介濰坊風箏。
2012年2月5日至15日,參加了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承辦的2012年元宵節期間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活動,現場展示風箏扎制和繪畫傳統工藝流程。
心系風箏,樂善好施。她的作坊優先聘用弱勢群體,每年都向敬老院、婦女兒童節奉獻愛心,率先向南方凍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樹災區同胞捐款。她的事跡曾在世界聯合報、芝加哥星島日報、澳門城市信報、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北電視臺、山東衛視、云南衛視、湖南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做過專題展播和報道。
民俗大觀園外觀
楊紅衛(右)和她的姐姐(“風箏王”的孫女) 楊紅衛家墻上掛著“風箏王”楊同科的遺像
楊紅衛在組裝鳳凰風箏 楊紅衛在繪畫牡丹蝴蝶畫面
1994年3月德國柏林現場制作風箏 2007年3月巴林講解風箏制作
2010年5月參加第六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2010年10月赴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為學生講解風箏制作
2010年7月參加上海世博會現場制作風箏
2010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教學生制作風箏 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產業文化調研成果展”
2011年8月赴澳門盧家大屋現場制作風箏 2011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教學生制作風箏
2011年在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留影 2012年8月楊紅衛參加韓國麗水世博會
大金魚 大龍蝦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大鳳凰
特大鷹 小蜜蜂
龍頭蜈蚣
龍頭蜈蚣風箏
金魚風箏
《壽星》 46
*36厘米 一齡毛竹
高檔真絲 傳統扎制 手工繪畫 線條流暢
色彩鮮艷 骨架周正 木盒包裝
祿星 福星
劉海戲金蟾
臉譜包公 臉譜曹操
中紅蝴蝶 中金蟬
濰坊楊家埠風箏
天工藝紅衛風箏 觀賞 十二生肖 12個盒
巾幗不讓須眉 濰坊非遺傳承人楊紅衛讓風箏“飛”向海外
來源:中國山東網 作者:宋超 2017-03-07 23:33:03
楊紅衛提供的扎制龍頭骨架的照片
中國山東網濰坊3月7日訊 (記者 宋超) 她是濰坊“風箏王”楊同科的孫女,扎制的風箏選料考究、構思獨特;她幾十年一直堅持傳統手工繪制,風箏作品遠銷海外幾十個國家。今日上午,記者在濰坊市慶“三八”行動大會上,采訪到了剛剛被評為“濰坊巾幗大師”的楊紅衛。
從小喜愛風箏 成立自己的風箏工作室
今年51歲的楊紅衛是地道的寒亭楊家埠人,生活在一個風箏世家,她的爺爺楊同科做了一輩子的風箏,被稱為風箏王。楊紅衛說,“受家庭環境影響,我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風箏。有時問爺爺要風箏,他總是不太舍得把太好的風箏給我玩”。哪個時候開始,幼小的楊紅衛就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自己做出好的風箏。
1982年,她開始跟隨爺爺系統的學習風箏的扎制,繼承了爺爺的一部分扎制技巧和特點。1986年,20歲的楊紅衛進入了當地的風箏廠,開始每天做風箏?!爱敃r廠里的領導覺得我在這方面有點天賦,就把握調到了設計室,那時候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風箏就有了更多的主動權?!睏罴t衛說,在風箏廠工作的期間,曾到全國各地參加過各類風箏文化交流活動,這也打開了她做風箏的思路。
1992年5月,楊紅衛成立了自己的風箏作坊,潛心研究風箏技藝。多年來,她堅持采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風箏,由于做工考究、精致,楊紅衛的風箏在國內外都極受歡迎。
楊紅衛提供的工作室照片
以質量為生命 每只風箏要親自試飛
通過多年的磨練和探索,楊紅衛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繪畫方面,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對比性強;在扎制方面,做工細膩,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應,上下對稱,能夠實現“一級風起飛,五級風不折”。為了減輕風箏的重量,她的選料也十分考究,全部采用正宗絲絹手工繪制而成。
“我就是一位民間藝人,一個普通老百姓,凡事都講究個真,做人就講究個誠,風箏制作的道理也是一樣的?!睏罴t衛認為,作為手藝人,最重要的是對作品品質的執著。她告訴記者,她所制作的每一只風箏都要親自試飛,試飛不過關的作品絕不向外出售?!帮L箏如果飛不起來,那就不能算是風箏,即使它是工藝品?!?/p>
“求質量不求數量,堅持美觀和起飛效果并重”是楊紅衛多年來的原則,正是這種對手藝的堅持和倔強,為濰坊風箏也為她自己贏得了極高的榮譽。1992年,她扎制的”百子呈龍”風箏在香港”世界同樂日”風箏比賽中獲得最佳設計和最長形風箏放飛兩項大獎。1997年,在德國漢堡“遨游山東藝術節”上,她的現場表演和展廳中懸掛的巨型風箏,讓各國游客驚嘆不已。2007年,獲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同年,在山東省旅游文化博覽會中被授予手工藝制作大師稱號。2008年,獲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稱號;同年,在儒風泰山﹒首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齊魯民間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百子呈龍風箏獲銀獎。
作品蜚聲海外 要做傳統風箏的守望者
作為一個手藝人,楊紅衛除了堅守著制作過程的品質和情懷,也將傳統的風箏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1992年以來,楊紅衛曾一赴巴林、兩訪德國、連續三年應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邀請,對50多所學校學生表演風箏扎制和繪畫講解,傳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她的風箏作品如今也遠銷美國、德國、英國、希臘等幾十多個國家。
2011年11月楊紅衛赴美國芝加哥教學生制作風箏
在國外的文化交流中,讓楊衛紅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參加德國漢堡“遨游山東藝術節”時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八贿B六天每天都要來我們展臺前買兩只不同類型的風箏,把各種類型的風箏都要買一遍。老太太說,她曾經來過中國,最喜歡的就是中國的風箏,而這次終于買到了最正宗的?!睏罴t衛說,這次的交流,對她的觸動很大,讓她更深刻的覺得像風箏這樣的傳統工藝是國外沒有的,也是我們自己引以為豪的物質文明,這就更需要我們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創作一些作品。好的東西就應該留給歷史,留給后人,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作為濰坊風箏的女兒,要做一個傳統風箏的守望者?!睏罴t衛說。
楊紅衛 風箏家族的女掌門人
2011-01-27
「龍頭」風箏是楊紅衛的設計,造型精巧,飛起來更有氣勢。
楊紅衛從1986年開始學做風箏,如今她和她的「紅衛風箏作坊」成為內地風箏界的代表。
在ifc見到來港主持商場風箏製作的她,帶來了自己的大小風箏作品,以江浙一代的絲絹為主料,附在竹絲上或形成龍頭、蜻蜓、蝴蝶等形態,髹上艷色,栩栩如生。
堅持手工
她的祖父是山東「濰坊風箏一代宗師」之稱的楊同科。算下來,到楊紅衛已是第六代,但在家中親戚中,只有她一直對風箏情有獨鍾。
「爺爺95歲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個月還在做風箏??梢哉f,是做了一輩子的風箏?!箺罴t衛對記者說。
山東濰坊以兩種東西聞名,一個是年畫,一個就是楊家舖的風箏。楊紅衛8、9歲時,開始圍在爺爺身邊看他做風箏,「那個時候爺爺做的是硬翅風箏,因為手藝好,賣出的價錢敢比別人高一倍?!?/p>
現在楊紅衛的風箏雖然比一般出產的要貴3到5倍,卻仍然供不應求,更遠銷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但她的風箏作坊成立至今,人數一直維持在5、6個人,是典型的家庭生產。她說,紮風箏完全依賴經驗。竹子條的厚薄、絲絹翅膀的軟硬以及骨架紮得鬆緊,根本無法用任何現代機器代替?!该恳粋€風箏做完,我都會試飛。我父親以前就對我說,飛不起來的風箏就不是風箏?!?/p>
上世紀80年代初,山東濰坊舉辦第一屆國際風箏節,令濰坊的風箏為世人所知。受到當時對風箏製作的熱潮影響,楊紅衛決定全身投入風箏行業中,在家裡開辦的風箏廠負責設計??墒?,她很快發現,風箏廠一味追求數量,而將傳統的絲絹用塑料代替,嚴重影響了風箏的放飛質量和信譽,機器量化結果,更限制了對風箏形態的創新。之後,她決定辭職,退回到家中自立門戶?,F有的員工都是親戚朋友,最小的也有23歲。
風箏令生活富足
「年輕人多半都不願做這個,因為要處理買回來的長竹片,經常會把衣服弄得很髒。但製作風箏沒有幾年以上的經驗,是不可能做好的。我們是在承傳手藝,但對年輕人並不強求?!?/p>
她在風箏設計上,也有自己的獨創。
既然濰坊出名年畫和風箏,何不將兩者結合,可以更利其所長。楊紅衛想到把年畫的圖案和形態應用到風箏上,於是她設計了「龍頭蜈蚣」風箏。因為龍的氣勢和蜈蚣形身軀的長度,放飛到天空,低空能聽到「錚錚」的聲音,高空則更顯出其勢不可擋。
對於風箏這門生意,她有著如日本職人的堅持與認真,「我一直講求誠信,不僅是對質量的保障,也有自己的感情投入?!钩嗽谕獬鱿顒?,她每天都在家中做風箏,風箏上天的一剎那,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幾年前,楊紅衛被評為中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行承傳人,曾遠赴美國進行風箏的示範教學和舉辦工作坊,她覺得這是風箏帶給她額外的滿足?!肝铱孔鲲L箏能買房買車,還能到世界很多國家走走看看,還有什麼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