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市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濰坊仿古銅及銅印,仿古銅印
從藝年限:57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 現成立齊魯濰坊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于數千
徒弟:龐立峰、史同亮
瀏覽次數:8888
王昌年,男,漢族,1944年9月出生,奎文區人?,F為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后,現在與龐希文成立的濰坊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繼續從事仿古銅印鑄造技藝傳承。
龐希文他是銅印鑄造技藝的第五代傳人,1963年開始與龐希文一起從師于第四代傳人于數千,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制作銅印。
2009年9月,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傳承發展有著70多道復雜工序的濰坊鑄銅印技藝,在退休以后,他和龐希文兩人早年成立的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便開始對外接活,但直到現在也一直沒有把手藝作為盈利的手段,一般都是給熟人朋友制作銅印,要么是“只收個手工錢”,要么就免費贈送了。制作銅印要經過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其中包括幾十道工序,非常復雜,制作一方銅印一般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此間,制作出了款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鑄銅印,同時挖掘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并堅持帶徒傳承濰坊獨有工藝。
龐希文的兒子龐立峰利用業余時間一直跟著學習,并已全部掌握。他們希望上級撥付一定的保護經費,建場帶更多的學生,使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永不失傳。
龐希文和王昌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仿古銅印鑄造技藝項目濰坊市代表性傳承人。二人是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現今唯一傳承人,為傳承發展有著70多道復雜工序的濰坊鑄銅印技藝,專門成立文年齋濰坊鑄銅印研究室,制作出了款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鑄銅印,同時挖掘整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堅持帶徒傳承濰坊獨有工藝。2007年王昌年、龐希文的作品鎏金“香港回歸祖國紀念印”在濰坊日報刊登;2007年王昌年、龐希文被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市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授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并頒發了榮譽證書。
所謂“銅印”,也就是銅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銅印更加堅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的有機結合,極具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2009年,我市的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制作工藝繁瑣、工序復雜,很少人能夠完全掌握這門技藝。在我市,龐希文和王昌年兩人至今一直傳承著這門技藝。濰坊銅印獨具一格。
濰坊銅印始于清代,至今已有六代傳人,龐希文和王昌年是第五代傳人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初,他們兩人調入當時的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第四代傳人于樹千學習銅印制作。如今,50年過去了,兩位老人依舊孜孜不倦地研究銅印藝術特點,表明了濰坊銅印制作工藝是全國獨門,其他地方掌握不了其中絕竅。
制作銅印分為制作泥模、泥模燒結、鑄造銅印和精修打磨四個步驟,包括幾十道工序,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算下來制作一方銅印需要一個月時間。因為銅印工藝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加之每個人的名字不同,所以只能實行訂單式制作,一個人一個月也就做五六方印。
2007年6月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9年9月銅印鑄造技藝申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2月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節2013.4.24
山東濰坊民間工藝之旅2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
王清林文
陳玉林攝
濰坊銅印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實用和欣賞并重的工藝美術品。由于銅印工藝工序繁瑣,學習難度較大,如今在全國從事這一工藝的民間藝人已寥寥無幾。為了全面了解濰坊銅印技藝的歷史與現狀,本報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我市著名銅印藝人于樹千的親傳弟子王昌年。
王昌年在制作銅印模。
通過王昌年,記者真正走近了銅印工藝曲折尷尬的發展歷程。
銅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漢,自隋唐以后,日趨微衰,元代所押的印章,還有一點兒古印遺風。從明朝開始,石印興起,更由于木質便于刻制,于是石印木章逐漸取代了銅印。到清代,銅印技藝即宣告失傳。
濰坊銅印工藝的產生、繼承和發展,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做出了巨大貢獻。
時值清朝光緒初年,陳介祺發現了城南大胥家胥倫精于仿古銅印,對其十分器重,并將自己所收藏的秦漢古印,供胥倫研究觀賞,并教其書法,使胥倫逐漸成為了一位能雕、善刻、會鑄的全才,并由此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濰坊銅印藝術。
隨后,陳介祺將胥倫推薦到北京為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等人治印,時值皇宮孝欽后六十大壽,一大臣將胥倫鑄成的“六十甲子”奉上,因該印皆鐘鼎文字,古意盎然,寶光煥發,孝欽后覽之欣獎。胥倫之名因此譽滿京城,濰坊鑄銅印工藝由此走向全國。
至解放前夕,鑄銅印則由于樹千、王端、郭純熙、丁煥文等人繼承。解放后,濰坊僅有于樹千繼續從事銅印鑄制,鑄印字體以隸篆體為主,印鈕造型多為動物。隨后,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銅印作為一項特藝,所里將其定為重點發展項目,于是將于樹千調到所里工作,帶徒傳藝,并收為王昌年等人為徒。后來,由于該項工藝工序特別復雜,最終堅持專業從事這一工藝研究的只有王昌年一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濰坊銅印以黃銅或紫銅為原料,仿漢印翻砂法,以沙土制模,然后熔化紫銅鑄造,每一枚銅印的鑄成,都要經過70多道工序。濰坊銅印,印皆中空,故體質不重,字劃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經久耐用,不易仿制,其印鈕無論是獅子還是其他動物,皆玲瓏而精致。
采訪中,今年已經59歲的王昌年告訴記者,由于自己年勢已高,而鑄銅印工藝由于工序復雜,效益慢,一直沒有年輕的后備力量前來繼承,因此而面臨再度失傳的危險。
王端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作品。
意趣萬千鑄銅印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定位高古手法各有千秋
早在清代咸豐至光緒年間,濰坊銅印就已獨樹一幟,聞名華夏。據老濰縣資料記載,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胥倫,性喜文物,探求傳統鑄印之法,研習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對胥倫十分器重,將自己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古印墨等與他共同探討、觀摩、反復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銅器、鑄銅印的有關歷史和工藝知識,提供了大量相關文史資料及圖錄著作。并教其書法,使胥倫成為了一位能雕善刻會鑄的人才。從此開拓了眼界,對中國銅印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胥倫在此基礎上又琢磨出自己的訣竅:刻硬沙模鑄造工藝,實現了印鈕透空靈巧,印文壁陡底平,經久耐用,為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所不及。
胥倫對銅印工藝的創造性繼承,算得上是銅印史上光輝的一頁。滿白體,便是濰坊銅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字體,古味濃厚,端莊得體,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麗,超脫飄逸,這些印文字體章法在胥倫的研究改進下都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解放后,僅有于樹千從事研磨這一工藝。1962年開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開始請于樹千帶徒學藝,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一時間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定購者絡繹不絕。王昌年和龐希文正是此時成為于樹千的徒弟,成為濰坊銅印鑄造的傳人。幾十年來,他們在生產中學習提高,潛心研究周、秦、漢、魏、晉、唐各時期的篆刻特點,取各家所長,形成了一套科學的鑄造工藝,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濰坊銅印藝術。
濰坊銅印獨一無二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濰坊銅印基本采用銅為原材料,作為印鈕的龜、獅子、十二屬相等,玲瓏剔透,形象動人,讓其不但實用,更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愛好者追捧的藝術品。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也與眾不同,別的印章也許手刻,也許整體鑄造,而濰坊銅印則是雕刻藝術與冶煉藝術的有機完美結合,實現了印座和印鈕之間的“留白”,更顯藝術品的輕巧空靈。
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經過制模、刻字、冶煉、澆鑄、制鈕、印身修整、字面磨平等70多道工序。銅印以質地上乘的黃銅或者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用優質泥土、細沙篩選,加膠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銅鑄成印鈕。印鈕黃銅全身,金光閃耀,明亮光滑,中間中空,大氣精美。
幾種尺寸的銅印在燈光下閃耀著銅器特有的光澤,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威嚴雄渾之氣。作為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完美結合的濰坊鑄銅印,折射于方寸之間的是濰坊傳統文化的燦爛精妙——— 記者孫曉芳通訊員馮長美
萬千氣象聚方寸
2008年6月16日
“文年齋”,濰坊銅印老藝人王昌年和龐希文自命名號的工作室,幾種尺寸的銅印在燈光下閃耀著銅器特有的明亮沉穩的光澤,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深切地感到了一種威嚴雄渾之氣。王老師告訴我們,銅印是文化內涵極深的物品,某種意義上應該定位為“奢侈品”,因為對它的欣賞把玩,都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做基礎。
濰坊銅印是兩位老藝人的自豪,他們認真的講解就從印章開始了。銅印即銅質印章。印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并不陌生,它首先是一件實用品,鑄刻著人的名字,代表著一個人在社會角色中的信用,責任,更深層次則是決心和意愿,所以也叫私章。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有木質、石質、玉質和金、銀質地,而濰坊銅印基本采用銅為原材料,作為印鈕的龜、獅子、十二屬相等,玲瓏剔透,形象動人,讓其不但實用,更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愛好者追捧的藝術品。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也與眾不同,是雕刻藝術與冶煉藝術的有機完美結合,實現了印座和印鈕之間的“留白”,更顯藝術品的輕巧空靈。
早在清代咸豐至光緒年間,濰坊銅印就已獨樹一幟,聞名華夏。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胥積堂在研習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的基礎上,又琢磨出刻硬沙模鑄造工藝,實現了印鈕透空靈巧,印文壁陡底平,經久耐用。對于印文的字體,胥積堂亦潛心研究,滿白體,便是濰坊銅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字體,古味濃厚,端莊得體,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麗,超脫飄逸,這些印文字體章法在胥積堂的研究改進下都達到了藝術的高峰。解放后,僅有于樹千從事研磨這一工藝。1962年開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開始請于樹千帶徒學藝,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一時間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定購者絡繹不絕。
王昌年和龐希文,都是上世紀60年代初進入工藝美術研究所當學徒學習銅印制作的,到如今,一位64歲,一位70歲,共同的藝術追求讓他們的友誼之樹也永遠充滿著綠色。而當年他們的師傅,正是于樹千,他們兩位也正是這門手藝的唯一傳承人。2007年,兩人雙雙獲得“濰坊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兩人珠聯璧合,制作了鍍金銅牛印章?,F在,兩位老藝術家又在傾心傾力進行著另一個“大工程”,那就是為慶祝奧運成功舉辦所特別制作的龍印。因為正在制作中,記者只見到了印鈕、印座的蠟制模型。遒勁騰躍的巨龍昂首在印座之上,顯出一股不可阻擋的宏大氣勢,讓人不由地心生振奮。
日報記者孫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