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78 歲
技術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榮譽職稱: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從藝品類:濰坊紅木嵌銀及木雕,紅木嵌銀漆器
從藝年限:64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嵌銀廠車間主任(退休職工)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丁煥文、魏聿功
徒弟:王蘭玉、毛淑蘭、張溫玲、王曉娜等。
瀏覽次數:8481
李康寧,男,1944年10月生,濰坊市奎文區人。濰坊嵌銀廠退休職工?,F為高級工藝美術師,濰坊市紅木嵌銀界泰斗級高端領軍人才,設計繪圖木雕嵌銀大漆等技藝于一身,濰坊紅木嵌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
1958年年僅14歲就進入濰坊嵌銀廠,先后師從于老藝人丁煥文、全國工藝美術家魏聿功學習紅木嵌銀漆器的傳統技藝。在繼承和掌握老一輩藝人全套技藝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研究出了“銀片實填”、“粗細絲嵌制”、“石頭上鑲金銀絲”、“浮雕嵌銀”、“多寶鑲嵌”等多種新工藝,不僅豐富了紅木嵌銀漆器這一傳統技藝,而且提高了這一傳統技藝的藝術含量。
1966年,他在新產品實驗室工作期間創作的“毛主席光輝形象十扇屏”、“毛主席詩詞《東方欲曉》座屏”、“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獨幅座屏以及“紅梅壽代”大座屏,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均獲得一等獎;他運用粗細絲配合嵌制技術制作的“飛天”大首飾盒,以國務院的名義贈予西哈努克親王;還有他運用多寶鑲嵌技藝創作的“黛玉葬花掛屏”被當時的德國駐華大使以17萬德國馬克購買并收藏。
1974年,他把多項新工藝運用到傳統技藝當中,創作了西廂記五扇屏、泰岱雄姿四扇屏、農林牧副漁五扇屏、博古筆斗、菊花砸地圓盤、博古器皿等作品,其中四扇屏“泰岱雄姿”,獲得了山東省工藝美術展一等獎;五扇屏“農林牧副漁”獲創作一等獎。
1980年,他擔任技術研究室負責人期間與老藝人陳開勛,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商克功,工藝美術師丁漢中共同創作嵌制的“套七博古文具”參展國家輕工部百花獎展覽會一舉榮獲《國家銀杯獎》;還有他獨立創作的“碧波仙子圓盤”作品也榮獲中國國際博覽會金獎。
1995年,在他擔任雕刻車間主任期間帶領制作團隊承接制作了北京國際機場貴賓接待室、中南海紫光閣、天安門城樓接待廳等處的系列紅木嵌銀用品,受到國家和相關單位領導的好評。 在提升個人技藝的同時,李康寧不斷培養新人,他的徒弟很多已經成為濰坊紅木嵌銀企業的技術骨干。
2004年退休后他被大連海力紅木家具公司聘任為總工程師,期間教授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學員18人,為這一傳統技藝的推廣發展做出了貢獻和努力,期間獨立創作的“千年龜文具”、榮獲遼寧省工藝博覽會金獎。
2006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組建時由會長孫立榮推薦擔任副秘書長,負責組織濰坊市首屆工藝美術展覽會并擔任評委。
2010年,在濰坊圖騰紅木嵌銀廠擔任藝術總監期間,不僅主管工藝生產流程、質量管理監督,而且獨立創作出了大量紅木嵌銀精品,至今被廠家視為“鎮廠之寶”而珍藏保存。
紅木嵌銀漆器這一傳統技藝,工藝復雜,勞動強度高,利潤微薄。目前,技藝超群的老藝人相繼謝世,這一民間傳統技藝處于瀕危境地。2017年,他在十笏園非遺文化中心創辦《博雅堂》,為傳承和發展紅木嵌銀這一古老傳統技藝而繼續努力前行。
2005年5月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2006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組建時由會長孫立榮推薦擔任副秘書長。
2010年4月被授予“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5年4月濰坊市輕工行辦、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等部門授予“濰坊市工藝美術紅木嵌銀界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2018年任濰坊紅木嵌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18年5月在2018年全市工美非遺文化系列活動中,被市輕工行辦、濰坊傳媒網、濰坊工藝美術協會評為“非遺濰坊·經典工美”實用人才。
1968年榮獲山東省二輕廳興辦的工藝美術展覽會優秀獎。
1978年作品《碧波仙子》榮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1980年《八號文具》榮獲輕工部頒發的國家銀杯獎。
1981年榮獲輕工部全國工藝品展覽會國家銀杯獎。
1981年榮獲輕工部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5年4月創作的紅木嵌銀《柳毅傳書看盤》作品在第八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6年4月創作的紅木嵌銀《毛主席詩詞》作品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獲金獎。
2017年4月創作的嵌銀漆器《首飾盒》作品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獲得金獎。
2017年5月紅木嵌銀《柳毅傳書》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7年5月紅木嵌銀《毛主席詩詞屏芯》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
2008年濰坊電視臺。
2013年山東省電視臺。
非遺進商場--濰坊萬達站展示活動2018.4.15
2018年12月5日在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工藝美術大師工作站建站活動現場
2018年12月5日在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工藝美術大師工作站建站活動現場
2018年12月5日在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工藝美術大師工作站建站活動現場
2018年12月21日非遺進萬達廣場活動現場
《八號博古文具》
《首飾盒》
《硯臺盒》
《毛主席詩詞》
2018年12月新作
《變形動物》
2010-06-02 09:26: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李康寧1963年制作的《西廂記》五扇屏
1960年制作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屏風
落地屏
抱月瓶
本報記者 宋學寶 本報通訊員 高斐
上海世博會再一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到濰坊的紅木嵌銀漆器上。早在 1915 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即美國舊金山世博會)上,就獲得過最優等獎的這一手工藝品,展示了濰坊民間藝術的獨特風格,讓人們贊嘆不已。
揚名巴拿馬
濰坊(舊時稱濰縣)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濰坊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風箏、嵌銀漆器、仿古銅、核雕、布玩具等傳統手工藝品代代相傳,弘揚發展,使得濰坊文化更加厚實、燦爛,顯示出獨特的魅力。1915年,濰坊嵌銀漆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最優等獎,蜚聲海內外,使得全球各種膚色的人們對東方民間藝術刮目相看。
清代康熙年間,濰縣銅業已經相當發達。工匠們為美化產品,增加銷量,便比照古代青銅器的金銀錯(戰國時代用金銀嵌上裝飾花紋的青銅器)工藝,在一些銅器上鑲嵌金銀絲花紋。這就是最初的濰坊嵌銀制品,它為嵌銀漆器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清道光年間,銅首飾藝人姚學乾為金石學家陳介祺修復文物,在為古玩配制底座、撐架的過程中,與拓裱藝人田雨帆一起,推陳出新,獨創出了在木質器具上鑲嵌金銀絲的工藝。
據《濰縣縣志》記載:嵌銀技藝由本縣南門里人姚學乾相傳而來。后傳本縣田智緡、田子正兄弟,開設“釦 雅齋”專做嵌銀漆器,將嵌銀工藝發揚光大。用珍貴紅木制作的嵌銀底座和撐架,與古文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襯托出文物的精美與珍貴,達到了美輪美奐的效果。
到光緒年間,嵌銀漆器的制作在濰縣已經非常普遍,品種也由文物底座、撐架,擴展為各種工藝品、家具,十分繁榮。1890年,當地銅匠田曉山、田菊畦兄弟倆的嵌銀工藝圖案增加了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題材,使嵌銀漆器產品別開生面。清末民初,社會上一部分人羨慕歐美生活方式,穿西服提手杖成為一種時髦,于是手杖又成了嵌銀鋪的熱銷貨。最初的嵌銀手杖只嵌一行雙勾字,之后藝人們又將100個寫法各異的篆體“壽”字嵌在手杖上,名曰“百壽杖”。百壽杖一問世,即得到中外人士的贊賞,成為欣賞書法與觀賞藝術的佳品,并作為嵌銀漆器的代表暢銷不衰。這期間,當地還出了幾位技藝超絕的嵌銀漆器大師,田昞 睿就是其中的一位。1915年,他的嵌銀漆器作品“西湖十景”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最優等獎”。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濰縣的嵌銀漆器店鋪、作坊發展到20多家,有的還在北京、丹東、南京、上海、濟南等地開設分號。在當地較有名氣的店鋪有協興成、永興成、桐蔭山館、釦 雅齋、福聚成、立興成、吉興泰、公茂福、松蔭齋等,所制物品有手杖、墨盒、文具盒、筆筒、水盂、印規、硯屏、卷煙盒、首飾盒、鏡盒、花瓶、帽筒、桌屏、手章盒等幾十種。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在國內經銷,還遠銷國外。1929年,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上,濰縣以紅木作胎,用銀絲嵌了《總理遺囑》,作成匾額懸掛在中山陵上。
后來由于戰亂,濰縣的嵌銀漆器業逐漸凋敝。到20世紀 40年代后期,許多店鋪停業關門。1948年濰縣解放時,只剩3戶9人維持冷落門面。
成為珍貴國禮
新中國成立后,曾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濰坊嵌銀漆器獲得了重生。黨和政府本著“保護、發展和提高”的原則,對這一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了挖掘和整理。
1954年9月,由19名老藝人組成的嵌銀生產合作社,租賃了 3間平房生產嵌銀漆器,1956年開始承擔外貿出口任務。1960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在裝飾過程中,需要擺設一座有嵌銀圖案的巨型立屏。濰坊嵌銀藝人經過悉心研究和加工,將展現青島海濱美麗風景的金銀絲活龍活現地鑲嵌在了立屏上。這座名為“春潮圖”的巨屏高3.65米,寬5.45米,屏座厚1米,古樸莊重,精美典雅,色澤奪目,成為人民大會堂的一道風景。1967年初,嵌銀合作社改名為濰坊嵌銀廠。
今年5月26日,記者走進濰坊嵌銀廠。進門迎面就是展廳,立有一屏風,那精細的雕刻,流暢的嵌絲,新穎的構圖,看一眼就覺得不凡。里面的展品更是精彩紛呈,那方正的寫字臺,古樸的博古架,本來就有著文化的氣息,再嵌上金絲銀絲,更是增添了幾分典雅和大氣。再看那用絲絲銀線嵌出的花卉,似乎讓人嗅到了縷縷花草的香氣。
循著“丁丁當當”的響聲,記者來到展廳對面的木工車間。師傅們正在忙著下料、烘干、制作和安裝。一件木器合成后,在這里就算完工了,但工人師傅說木器合成對嵌銀漆器產品來說僅僅是開始,大量細致的活兒還在后頭,因為接下來才是嵌金絲銀絲。在嵌銀車間,記者看到,那纖細的金絲銀絲在師傅們手指間翻騰跳躍,信手拈來,便絲絲合規入矩。慢慢地,一幅圖畫就逐漸顯形,光亮耀眼。
由于濰坊嵌銀漆器集觀賞、使用、收藏價值于一身,遂成為珍貴的饋贈禮品和收藏品。50多年來,濰坊嵌銀廠先后為中南海、玉泉山、天安門城樓等地方的接待廳,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辦公室提供配套裝飾。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也時常以濰坊紅木嵌銀漆器贈送國際友人。 上世紀 50年代,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送過外國友人嵌銀手杖。1961年,承外交部之托,特制嵌銀硯臺、墨盒等文具,為周恩來總理與世界各國簽字時所用。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時,將濰坊嵌銀套八文具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有 6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人士收藏有濰坊嵌銀漆器。濰坊嵌銀作為國家之寶、民族之寶,在對外交往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
嵌銀藝人的心聲
“嵌銀工藝是濰坊人民智慧的結晶,凝聚了很多代人的心血,必須得到繼承和發揚廣大。”記者在奎文區圖騰嵌銀廠采訪李康寧時,這位 14歲就進廠當學徒工的老藝人激動地說。
李康寧從事嵌銀漆器工作已經40多年了。在繼承和掌握老一輩藝人全套技藝的基礎上,李康寧加以研磨,在技藝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不但白描技藝樸實大方、概括性強,而且研究出了“銀片實填”、“粗細絲嵌制”、“石頭上鑲金銀絲”、“浮雕嵌銀”、“多寶鑲嵌”等多種新工藝。1974年,他憑借四扇屏“泰岱雄姿”,獲得了山東省工藝美術展一等獎。他運用粗細絲配合嵌制技術制作的“飛天”大首飾盒,以國務院的名義贈予西哈努克親王。他繪制創作的“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獨幅座屏以及“紅梅壽代”大座屏,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得二等獎。1980 年,他帶領的濰坊嵌銀廠團隊集體創作的“紅木套七博古文具”獲得了國家銀杯獎。他還帶人承接制作了北京國際機場貴賓接待室、中南海紫光閣、天安門城樓接待廳等地方的系列紅木嵌銀用品。
在提升個人技藝的同時,李康寧不斷培養新人,他的徒弟很多已經成為企業骨干。然而,濰坊只有兩三家正規嵌銀制作企業的現狀,使李康寧仍然感到了紅木嵌銀漆器藝術傳承的困境。他說,作為手工藝制品的嵌銀漆器,工藝復雜,勞動強度高,利潤微薄。目前,技藝超群的老藝人相繼謝世,而現在的年輕人耐性和定力都不足。像一只20厘米高的筆筒,用密嵌的手法,要心平氣定地切切嵌嵌、敲敲打打一個多月。這種細致不具備非常定力的人做不了。李康寧認為嵌銀漆器這一民間工藝處于瀕危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濰坊紅木嵌銀漆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發展,濰坊市有關方面已經開始采取相關措施。2005年,奎文區將濰坊嵌銀漆器確定為重點保護項目,并制定了10年保護計劃,目前正在籌劃濰坊市紅木嵌銀漆器科技展覽館,并論證、設計、建設“濰坊紅木嵌銀漆器”一條街,恢復清末民初時期一些嵌銀店的原有風貌。2006年5月,濰坊嵌銀漆器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經過努力,濰坊嵌銀漆器這一民間藝術奇葩,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2010-4-28來源: 齊魯晚報
首批民間藝術大師閃亮登場
本報4月27日訊(記者
邢振宇) 濰坊有了首批民間藝術大師,記者27日采訪了解到,濰坊市日前命名了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涵蓋了木版年畫、泥塑、紅木嵌銀等10個藝術門類,民間藝人楊洛書等20人入選。
據了解,濰坊作為全國民間藝術的重點保護區,民間工藝歷史悠久,曾以“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而享譽華夏。為了鼓勵和表彰先進,激勵和促進創作,大力繁榮發展民間藝術,濰坊市組織了“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活動,經過各級推薦申報和社會推薦,組織專家對申報的100余名民間藝術工作者進行初評、終評,最終評選出楊洛書等20人為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
首批民間藝術大師分別是:木版年畫藝人楊洛書、張殿英、于福堂,核雕藝人都傳恭,泥塑藝人聶希蔚,剪紙藝人范祚信、李金波、齊秀花、范云、任春花、王錫芝,撲灰年畫藝人呂蓁立,葫蘆烙畫藝人葛懋新,風箏藝人韓福齡、張效東,鑄印藝人王昌年,紅木嵌銀藝人李康寧,雕塑藝人傅紹相,木雕藝人劉光寶,布玩具藝人孫秀蘭。
據介紹,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所從事的專業涵蓋了木版年畫、撲灰年畫、剪紙等10個藝術門類,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