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83 歲
技術職稱:技師
榮譽職稱:民間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抽紗刺繡
從藝年限:68年
單位及職務:原單位刺繡廠,后文化服務公司,現單位藝術館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郝桂君、田翔千
徒弟:
瀏覽次數:8353
李素貞,女,1939年出生,濰坊市奎文區人,濰坊刺繡老藝人?,F為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濰縣刺繡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歷史。刺繡,原是濰縣城鄉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清光緒初年,因年歲不登,生活艱難,濰縣一帶婦女學習南繡者漸多,民間繡花盛極一時。1875—1937年,是老濰縣刺繡工藝的興盛時期,在濰縣城里經營繡貨的作坊、店鋪達30余家, 先后經營繡貨的有同祥、金祥、天慶賡、同盛福、協同義、泰豐祥等知名商號,所以濰縣當時有“九千繡花女”之稱。繡制品由簡單的枕套、門簾、桌圍,發展到華麗的裙衣、禮服、霞帔、戲衣、轎衣等。新中國建立后,刺繡業得到迅速發展。當代濰坊刺繡的著名藝人是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婦。濰縣解放后,郝桂君同愛人共同經營“翔千精細戲裝店”。他們設計制作戲裝時,特別注意繡線配色和針法運用。她精細思考,既要考慮到舞臺燈光和劇情的需要,還要根據劇種流派,演員身材,劇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設計,郝桂君親手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縫制的戲裝,舞臺效果極佳,深得梨園界好評。濰繡雖曾受到京、蘇、湘、粵等繡法影響,但始終保持自身固有的傳統民間藝術特色,有取材廣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表達主題;配色鮮艷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圖案美觀大方;繡工精制,針法端莊細膩的特點。
李素貞自幼喜愛刺繡藝術,并無師自通的掌握了不少的刺繡技藝。后拜師著名藝人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婦,刺繡技藝更加突飛猛進。1956年,入濰坊刺繡廠工作后,深得領導的重視。1960年,被推薦到中央工藝美院深造,為她日后在刺繡方面取得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素貞學成回到位后,認真學習鉆研,系統的掌握了齊針、插針、打子、三套針、配色、遞針、瞞針等刺繡針法,成為濰坊刺繡行業里的佼佼者。她的刺繡構圖簡練、樸實,造型工整勻稱;配色明快,鮮艷熱烈;圖案紋樣已對稱、自由、連續、散點形式為多,擅作夸張處理,有較強的裝飾性,給人以樸實莊重之感。多年來,她做出的刺繡戲裝和工藝品暢銷世界各地。1960年她刺繡的《花鳥掛屏》被送往人民大會堂展出。
濰坊刺繡針線密實,圖案鮮活,可是現在會手繡的人已經很少了,肯下功夫去一針一線繡的人更少,這種狀況很讓人擔心。歷史需要記載,文明需要傳承。李素貞把刺繡文化傳承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帶徒授藝,為濰坊刺繡的傳承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1993年9月1日,確定舞臺技師。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6月第二批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6月7日,濰坊廣播電視報采訪報道。
2013年,發過微博免費教繡花,轟動全國,廣東的來學,山東西也打電話想來學,濰坊市的共有10幾個人。
2014年2月17日,濰坊晚報采訪,濰坊電視臺拍過電視(2011年)
多年來,她做出的刺繡戲裝和工藝品暢銷世界各地。1960年她刺繡的《花鳥掛屏》被送往人民大會堂展出。
2014.4
有名又有利,濰坊核雕抖起來
2014年02月17日
史同剛在雕刻核雕作品。
李素貞在展示刺繡工藝。
濰坊新聞網2月17日訊 在濰坊眾多非遺項目中,也有不少老手藝在各方推動下,成為拿得出手的招牌產業。以核雕技藝為例,幾年前還在糾結傳承問題,現在已在全市范圍內得到推廣,目前核雕傳承人有近百人,已形成了一個產業。濰坊核雕技藝的發展可以作為一個樣本,讓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借鑒。此外,濰坊刺繡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融合了蘇繡技藝后,開始穩步發展。
非遺項目
1.核雕技藝 歷史悠久,傳承曾遇瓶頸
說起濰坊核雕,要追溯至清代末年,曾經在世界范圍內的博覽會上獲獎,當時獲獎的作品名稱是《馬拉轎車》。濰坊核雕不同于南方核雕,南方核雕多用橄欖核為材料,而濰坊核雕主要是用桃核為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紋雕出各種生動的景物,如山水、花鳥、人物及車船、首飾印章等優秀作品,正是因為桃核的麻紋,讓濰坊核雕比南方核雕難度更高。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濰坊核雕技藝的代表性人物都蘭桂授徒二人:考功卿、都傳功,使核雕技藝得以延續至今。核雕老藝人考功卿授徒王緒德,王緒德是濰坊核雕的第五代傳人之一。
別看現在的濰坊核雕名氣很大、售價很高,但在10年前,最貴的核雕也就100元出頭。濰坊核雕第五代傳人只有四個人,雖然核雕技藝在這里得到繼續發揚光大,但因為傳承人太少而這讓這項技藝的傳承出現了不少問題。當時核雕價格低,再加上費神費力,核雕技藝的傳承出現難題,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學習。
打破傳統,收徒門坎放開
濰坊市核雕協會副秘書長史同剛是濰坊核雕的第六代傳人,師從核雕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史同剛向記者介紹,濰坊第五代核雕傳人只有四人,他的老師王緒德便是其中一位。與第五代傳人人數太少不同,第六代傳人已經有三四十人。
“之前核雕技藝傳授徒弟的方法很嚴格,并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從第六代開始,學習核雕的門坎放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學習核雕技藝?!笔吠瑒偢嬖V記者,之所以第六代傳人比第五代傳人多十倍左右,原因就在于收徒門坎發生了變化。
據介紹,目前濰坊核雕技藝的傳承人已達近百人,每位傳承人年人均收入近10萬元。
隨后,記者聯系到了核雕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他從事核雕40余年,在業內享有盛名。王緒德說,他如今已正式收徒近20人,還有一些愛好者也過來跟著學。
“到這個年歲還收這么多徒弟就是怕這門手藝失傳了。不能好好傳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很愿意將畢生的積累及所學傳授給他們?!蓖蹙w德告訴記者,濰坊核雕技藝迫切需要有人來繼承、發揚,所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白鳛橐粋€核雕藝人,必須具備繪畫基礎,但光會繪畫不一定會刻,還得會篆刻、懂書法、善構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面能力,都很難雕刻出出色的核雕作品?!蓖蹙w德對記者說。
搭建平臺,促產業化發展
由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濰坊市首屆核雕技藝大賽現面向全市征集優秀作品,這是保護中心為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的平臺之一。核雕愛好者可通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集體報送,亦可自主將作品報送到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作品報送時間截止到2014年4月30日。對于好的作品,最高給予5000元的獎勵。
濰坊核雕原先就只有兩個傳承人,市非遺保護中心通過扶持傳承人參加各種博覽會,成立核雕協會,并在央視播放《濰坊核雕》專題片進行宣傳推介,有效地提升了濰坊核雕的知名度,促進了其產業化發展,使之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
記者了解到,濰坊市核雕協會還努力將核雕作為一個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場。2月15日,記者來到濰坊市核雕協會,看到不少核雕大師展柜里的作品數量均有缺失。濰坊市核雕協會副會長葛偉建告訴記者,展柜里缺失的作品都被濰坊的核雕藝人希今帶到臺灣去參加展覽了。
據悉,濰坊市核雕協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組織了多次去外地的交流活動。期間,也有北京、蘇州等地的核雕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讓濰坊核雕的技藝和視野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非遺項目
2.刺繡工藝
李銀鳳 將濰繡的大氣與蘇繡的精巧融合
今年30歲的李銀鳳出生在安丘一個刺繡世家,作為濰坊刺繡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畢生的心愿就是能將傳統的濰坊刺繡工藝不斷創新,并發揚光大。2月15日,記者與李銀鳳取得了聯系。李銀鳳告訴記者,她17歲的時候便在姥姥的指點下,完成了第一幅刺繡作品。
與傳統的濰坊刺繡不同,李銀鳳的刺繡少了些粗獷,處處透著一股溫婉精致的感覺。這種精致感源于李銀鳳曾跟隨蘇繡大師鄒英姿學習過3年的蘇繡。這3年的蘇繡學習給了李銀鳳很大的啟發,在江南煙雨的熏陶中,李銀鳳的刺繡技藝進步神速。南下學習結束時,李銀鳳婉辭了鄒英姿老師特別邀請她留在蘇州協助自己的邀請。李銀鳳說,如今真正在研修濰繡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將濰繡藝術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傳統的濰坊刺繡針線比較粗,一般都是用雙股線來繡,從外表來看比較粗獷,我的作品中對刺繡細節的處理比較細膩,融合了蘇繡精巧細致的特點?!崩钽y鳳說,將蘇繡的精巧細致與濰繡的大氣高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刺繡作品更加美觀時尚。
除了刺繡手法的創新外,李銀鳳還對傳統濰繡的內容進行了創新。她告訴記者,傳統的濰坊刺繡大多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內容,不大注重顏色的暈染。她通過一些繪畫原理,將人物、動物、山水風景等內容全部運用為刺繡的內容,使得濰坊刺繡告別了原先單一的刺繡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目前,李銀鳳最擔心的是沒有更多人學習這門技藝。采訪過程中她表示,只要有興趣有耐心的人,都可以跟她學,她免費教,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學會。
李素貞 繡品精致像畫作,想學到家很難
為了把自己的濰坊刺繡工藝傳承下去,2010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李素貞決定收徒。2013年,應該算是李素貞的“開門收徒”之年,因為一位朋友幫她在微博上發布了她愿意免費收徒,把自己的刺繡工藝傳承下去的消息,一年下來,來找她學習的人不少,甚至還有廣東的小女孩也慕名而來。
今年76歲的李素貞從小學習刺繡,經過幾十年的磨練,手里的活兒越來越細,在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之后,就想把自己的刺繡工藝傳下去。在李素貞家,專門有一間房子是用來做刺繡的,里面有她的龍鳳呈祥等很多精美的作品,也有供初學者學習的針線。李素貞說:“只要到我這里來的,我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她,我備著各類刺繡圖案供人學習?!?/p>
“去年一年到我家來學習的有20多人,但最終真正把這門手藝學到手的一個都沒有。我的小孫女愿意學,做出來的東西也還不錯,但現在學業太忙根本沒時間?!崩钏刎懱寡?現在要找個想學而且能學好的人特別難。
雖然李素貞一心想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但她很明白這門手藝因為難賺到錢,很多人都不愿意拿出大量時間來學?!笆止ご汤C沒法產業化,機繡比手繡的效率高出一千倍,而且花樣更多,又能賺錢,所以來學習手繡的大多是業余愛好?!崩钏刎懻f。
李素貞的作品都特別精致,一看就跟機繡不一樣,很多人看到她的作品,都以為是畫出來的,但真正把這門手藝學到家的人卻難找。不管怎樣,她還是愿意把自己的手藝拿出來,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濰坊刺繡。
核雕技藝
核雕是中國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名錄。
濰坊核雕大約始于清末,它主要是用桃核為材料,并巧妙利用核胚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紋理,雕出各種生動的事物,如山水、花鳥、人物及車船等優秀作品。其中最著名和最普遍的題材是核舟,以東坡游赤壁最為常見。
刺繡工藝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是用針將絲線或其它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已有二三千年歷史。濰坊刺繡在制作過程中吸收南繡技藝,逐漸形成圖案簡練生動、色彩鮮明熱烈、繡工精致細膩的特色。
2013-05-03 13:51:00 作者:韓杰杰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提要]為了讓傳統技藝后繼有人,李素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發微博“招生”,沒料到不幾天就來了三位求學者。她打算先請假一段時間潛心學習,希望通過學習能進一步了解刺繡技藝,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本報5月2日熱線消息(記者 韓杰杰)“照這個圖案,用直針繡就可以?!?日下午,剛從青島趕來的白潔在李素貞老人的指導下,上起了刺繡第一課。為了讓傳統技藝后繼有人,李素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發微博“招生”,沒料到不幾天就來了三位求學者。
“把這門技藝傳給有緣人,是我的一個心愿?!睍r年74歲的李素貞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五歲她便開始幫家人穿針引線,耳濡目染,10多歲便獨立刺繡?!澳菚r就是個賺錢的活計,沒有系統地學過?!彼f,后來她被招工進了濰坊刺繡廠,在那里才得到了系統的培訓和鍛煉,期間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了1年。此后,她還在染織廠、戲服廠工作過,刺繡手藝一直沒有擱下。
在她家中,擺著不少刺繡成品?!斑@些年繡的,沒有賣過,留下來當紀念?!彼f。記者注意到,她的繡品非常細致,刻畫入微,在一副《鳳凰穿牡丹》作品中,僅一朵牡丹就由五個顏色組成,全副繡起來,共有30多個顏色。顏色雖多,但都融合和諧,看上去既喜慶又精致。
“現在年齡大了,眼睛也不如從前,再不教給別人,就怕身體狀況不允許了?!边@兩年,她一直考慮收徒弟,但未能如愿?!拔矣袀z兒子,都干別的工作,小孫女還稍有點興趣,但是正在上學?!彼f,現在年輕人真正從事刺繡的很少,刷碗工一個月還2000多元呢,刺繡沒有產業化,沒有專門的公司招這些人,就業堪憂導致愿意學習這項技藝的不多。再者,刺繡也比較枯燥,得有耐心?!暗谴汤C是傳統技藝,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應該好好地傳承下來?!?/p>
她一位朋友聽她說起這件事,便張羅著幫她發了微博和微信“招生”。3天時間,就有了近300次轉發,多位市民致電咨詢,一位陜西的媽媽說想讓孩子暑假過來學習?!艾F在濰坊的兩個孩子已經確定過來學了,今天下午又從青島趕來了個小姑娘?!崩钏刎懤先苏f,看到這么多人關注,她既意外又開心,“只要她們愿意學,我就盡心教”。
27歲的白潔今天剛從青島趕來。她說,她在青島一家服裝工作室工作,從微信上得知這個消息,就請假來濰坊“拜師”。她從小就喜歡民俗的東西,上高中就自己做衣服,覺得刺繡可以融入到衣服中去。她打算先請假一段時間潛心學習,希望通過學習能進一步了解刺繡技藝,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來源:濰坊旅游網 添加時間: 2011-7-30 18:18:40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有“齊都能刺繡,衡女無不能者,目見而手狎也”,濰坊在春秋戰國至秦漢皆屬齊地;后來齊都臨淄曾長期屬濰地青州府。解放后臨淄又曾一度劃歸濰坊,于今也是近鄰,所以做為古北??さ臑H坊與齊都臨淄,刺繡技藝的發展應是同步的,并是互為傳承影響的,這應是魯繡(含濰繡)的歷史淵源。
隨著時代的推移,到明代,青州衡王府的公主在繡樓上拋繡球召親的史實就是最好的例證。清代乾隆年間,鄭板橋在濰任縣令七年之久,他在《濰縣竹枝詞》中,生動地描寫過當時婦女的穿戴:“羅綺成箱繡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婦好張羅,彩轎紅燈錦繡拖”,說明濰坊刺繡已成風氣。濰坊刺繡明朝在民間已較為普遍,當時主要用于服飾的美化,繡制的東西多為自用。至清朝道光年間,已發展為正式的交易商品。據傳,清道光年間,有一位姓沙的回族人,首先在濰縣城開設了繡貨店,經營的品種有喜服、壽衣、貨鋪用品以及鞋面、桌圍、椅披、枕頂等。以后逐步發展,經營的戶數多了,由此而形成較大的繡貨行業。此后,先后經營繡貨的有同祥、金祥、天慶賡、同盛福、協同義、泰豐祥等知名商號,所以濰縣當時有“九千繡花女”之稱。
據《濰縣縣志》記載:“僅民國二十九年調查共34家”。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同祥號,創始人李翰臣,濰縣九曲巷人,于1872年自設同祥號,專門經營繡貨,以后發展成為擁有資金100萬元(銀元)左右的大戶。不僅在當地享有盛名,在本省、外省如河北、河南等也有影響。同祥繡貨莊還在濟南、青島、天津等地設立分號,并在日本大阪安莊、收購原料、推銷產品。再如,始建于1911年(清宣統三年)的協同義繡貨莊以生產各種戲劇服裝和道具為主,產品暢銷天津和青島。其他三十多家繡貨莊,也各有經營特色和銷路,網絡幾乎遍及整個北方地區,濰坊刺繡中的古裝戲衣久享盛名。它針對不同劇種和不同流派而精心設計繡制的戲裝,特點鮮明,繡技精湛,舞臺效果突出。因此,頗受文藝工作者歡迎。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李松年、袁世海、馮之孝等都曾訂制或購買過濰繡戲裝。
民國時期的濰繡代表人物是高蔭楠,生來無姓別,行動類女子,以行七,人皆以七姑娘呼之。精刺繡,當時富家閨閣妝奩繡品多出于其手。嘗見其所繡花鳥屏,配色鮮艷,奕奕如生,比之蘇繡、湘繡毫無遜色。更善麒麟送子,幼兒及麒麟之頭尾四足,均用絲綢包裝,身子則用銅線編成,涂以泥金,光彩奪目。兼長衲紗,尤稱獨步。當代濰坊刺繡的著名藝人是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婦。郝桂君女士,字月吟(1927年-1997年)濰坊市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老藝人。曾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玩具專業學會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科研究室副主任兼玩具設計。郝桂君愛人田翔千(1919年-1997年)是一位集多種藝術于一身的工藝美術老藝人,擅長藝術設計,他對郝桂君的影響較大。濰縣解放后,郝桂君同愛人共同經營“翔千精細戲裝店”。他們設計制作戲裝時,特別注意繡線配色和針法運用。她精細思考,既要考慮到舞臺燈光和劇情的需要,還要根據劇種流派,演員身材,劇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設計,郝桂君親手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縫制的戲裝,舞臺效果極佳,深得梨園界好評。濰坊刺繡的著名設計師還有郭蘭村、張紹良、張廷干、郎方久、胡友民等人。
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刺繡廠的藝人們運用五彩繽紛的花線和巧妙的手法,繡出一幅幅高雅別致、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產品,如:手繡鄭板橋墨竹鏡心、八大山人、花卉鏡心、仿宋山水扇形鏡心、花鳥鐿心等,都酷肖原作,令人贊嘆不已。濰坊刺繡的花色品種曾經達到二百多種,蜚聲中外。
濰坊藝術學校服裝廠生產的濰繡戲裝也成就卓著。該廠戲具工藝技術比較全面,產品質量好,全國許多廠家,專業劇團、演員前來訂做服裝。先后為第四屆至第七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制做的服裝,道具為峨影廠拍的電視劇《海盜的女兒》、西影廠拍攝的電影《龍年》、市電視臺拍攝的《鄭板橋》設計制作的服裝、道具。1983年,為中國評劇院制作一批服裝。1984年,為國慶閱兵民族方隊制作了服裝400余套,著名歌手韋唯、王紅,著名戲劇藝術家趙慧秋、張春秋等都來專門制作過演出服裝。1982年給濟南戲具廠供貨,1983年給北京崇文區工人文化宮供貨,1987年為東北長白山區制作戲裝、道具,1987年至1989年給青島舞臺用品廠供貨。但是,隨著時代變遷,電腦繡花,機器繡花迅速取代了手工刺繡、濰繡已成為明日黃花,現在居然難覓刺繡能手的蹤跡。
刺繡改變了我的生活
2007年11月23日
今年69歲的李素貞家住奎文區濰柴宿舍。她很小的時候,就坐在土炕上幫年邁的祖母穿針引線,看到細細的針漂亮的線在手里上來下去,不一會精妙絕倫的圖案就誕生了,既好奇又喜歡。她對刺繡好像很有感覺,雖然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學過,但是手繡、機繡、絨繡全都很在行。她說:刺繡改變了我的生活。
●“繡”出來的生活
李素貞說自己七八歲的時候便幫母親繡花,那時候家里有兩個秀臺,祖母和嬸子用一個,年幼的她同母親用一個。在地里的農活不忙的時候,她們便在家里繡花掙錢。在那個年代窮人繡花也就是掙個油錢,勉強維持生計罷了。繡花并沒有帶給她們富裕的生活,但卻是家里的主要生活來源之一。稍微大一點了,李素貞就在村里給人家繡活了,秀一件大概要花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掙5元錢。再后來,她就給濰縣城里的私人老板繡活,繡一件衣服最高給到了16元。公私合營后她被招工招到了城里的刺繡廠,成為新中國的一名工人,此時她繡一件衣服可以賺到30元。30元對這個來自農村的小姑娘來說,已經是一筆財富了?!按汤C”給了她工作,給了她生活。
●送給兒子的結婚禮物―――“春夏秋冬”
李素貞說,大兒子是1989年結的婚,小兒子是1991年結的婚,而她送給兩個兒子的結婚禮物均是四幅三尺半長、一尺寬的“春夏秋冬”手工刺繡。她用一套紅線,深深淺淺、生動逼真地繡出了“春夏秋冬”。春天她繡的是高潔的蘭花,夏天繡的是挺拔的竹子,秋天繡的是素雅的菊花,冬天繡的是凌寒的梅花。那密密匝匝纏纏綿綿的紅線,繡出的不僅僅是梅蘭竹菊,更是一種無聲的母愛,包含了一位善良的母親對兒子深深的祝福。當時去參加婚禮的人都說她繡得好,并且還有人想以每幅500元的價格買下,就連她的兒媳婦也打趣地說:我們家除了這幾幅刺繡怕偷外,真沒有什么怕偷的了。
●我的“大學”
李素貞說她是初中畢業,因為家境貧寒沒有繼續自己上學的夢想。但是上大學一直是她心中一個最美的夢,意想不到的是“刺繡”圓了她的“大學夢”。1960年,21歲的李素貞被單位推薦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去進修,當時全山東省也不過三個人,她就是其中一個。懷著年少時的夢想,李素貞踏入了大學校門。在進修班里李素貞結識了很多朋友,有來自新疆的、廣東的、湖北的等等,刺繡為李素貞打開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門。在進修班里,李素貞系統而全面地學習了素描、工筆畫、大小寫意。冬去春來,誨人不倦的老師們給李素貞打下了深厚的繪畫功底,這為李素貞日后在刺繡方面取得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被遺忘的“手繡”
李素貞說她在1991年和2004年兩次去過云南。在市場上游玩的時候,她發現有好多當地人制作的刺繡紀念品,什么小布兜、小荷包、少數民族衣服等等,打眼一看覺著繡得還可以,但是仔細看不難發現繡工比較粗糙,好多都是電腦刺繡的。電腦刺繡的好處就是速度快,針線有規律,但往往繡不出惟妙惟肖的效果。李素貞說她會機繡也會絨秀,但是最喜歡也最拿手的還是手繡。手繡的針線密實,圖案看起來也鮮活,可是現在會手繡的人已經很少了,肯下功夫去一針一線繡的人更少,這種狀況很讓人擔心。
歷史需要記載,文明需要傳承。李素貞說,刺繡文化自殷商、西周發源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它蘊含了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傳播刺繡文化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
手工刺繡之繡山水時注意事項及案例分析
繡山水
山水繡,在寧代就現已盛行。不過,多系單面掛幅。歷代繡山水的名作,都取材于中國畫的山水名跡。到了近代,才有臨繡西洋畫的景色圖片呈現。繡景色圖片重在顏色的烘托和遠近明暗的體現,用線可粗可線,用針婁活。繡中國畫的山水,則須注重其筆法,針法也須細密。惟繡潑墨山水圖,可用繡西洋畫景色圖片的辦法。
畫花卉比劃山水難,繡山水則比繡花卉難。繡山水畫和景色圖片,須先繡遠處或后邊的景象,后繡近處或前面的景象。先繡主體景象,后繡裝點景象。繡成后需求立放,遠立張望,看它的光度和色度是不是契合,若是不合,則應加以修正,直至其遠近、深遂、向背均相照應,徹底神似停止。從全體上看,應給人以趁熱打鐵之感,決不能因為是分繡而給人以分塊填塞之感。從部分上看,又神理符合。這樣的著作,方能稱為完善之作。
這里,筆者把山水畫中經常呈現的景象,如山、石、水、云、霞、草、樹、房子、橋梁、船舶、人物和動物等繡法介紹如下:
1. 繡山、繡石
古人繡山、繡石有直繡、斜繡和橫繡的,也有按照山石紋理繡的。繡法是:先繡山或石頭的概括,次繡烘托的當地,再依皺紋施皺筆。當然,也并非公此一法。有的就用虛針繡。還有的于凹凸處先用筆畫定,然后再別離繡花,或下分上合,或上斷下連,繡成一線微痕,好像披麻鐵線各種皺紋一般。用散套針法繡山石時,可照筆路繡,也可直接繡;概括使用套的出邊;和色用針上調色法,線條應參差,筆觸暴露的套出,不暴露的用嵌施。應當注意:有必要按照山或石頭的陰陽面,諧和線色濃淡。衡量石頭菱角的形狀和山川的氣勢運用針法,使繡出的山石生氣盎然。至于繡山上和石頭上的苔草以及苔草上的橫點、攢點和嵌寶點等,就要依據其筆法運用針法了。繡嵌寶點苔周圍有套的出邊,則大概用深灰色線,中心用翠綠色線,苔色好像嵌寶綠一樣。
2.繡水
繡平遠的水,用色大概遠明過晦。繡江海的波瀾,須一絲不亂,明暗明顯,層次明白,不行顯露圭角。繡泉水要看它是疊泉、斷泉、平泉仍是瀑布,以便將泉水湍急,流云鎖斷、水紋瀠回仍是飛濺直瀉的氣勢別離顯出。在配色上,水色用藍色或白色,遠的深些,近的淺些;飛濺的水珠用白色;在針法上,繡片狀的水用散套針,繡單線狀的水則用接針或帶斜的必針。
3.繡云、霞
云霞改變多端,既無必定的形狀,又無必定的顏色。因而,繡花云霞首要是靠繡者依據畫意靈敏配色用針。這里所說的僅僅一般的繡法:繡云要細線短針,分隔的云應繡出其分界線,和合一同的云則應和色均勻。繡霞也要細線短針,實中帶虛。霞有朝霞和晚霞。因受太陽的照耀而呈現出赤色、金黃色等秀麗的顏色,繡時須依據畫中色和日子中觀察到的自然色配用線色,并在繡制過程中進行藝術再創造。云、煙、霞、霧是滿繡仍是不滿繡,是散仍是虛,都要看畫稿的勢態而定,或鉤染,或薄繡,以體現出它們渾凝流散,模糊迷離的狀況。
4.繡草
繡山水畫中的草,先要看清它是點草,是團草仍是撇草,然后斷定所用針法。若是是點草,就要用直針以點的方式繡出,并且應當繡點點有筆,不行恣意變形。若是是團草,就要先辨明顏色的深淺層次,然后用鑄套針法繡制,須繡得圓渾參差,不行漫漶成片。若是是撇草,則要依據草的寬狹形狀選用相應的針法:或纏針,或直針,或套針,或滾針,先繡其方向一樣的一批,再繡其方向紛歧樣的一批,最終補繡淡色,不行因其交集俯仰而重雜亂亂,而大概長短相向,濃淡清楚。
5.繡樹
中國山水畫中的樹木和日子中的樹木紛歧樣,大多是適意的形象。因而,其繡制需求不在工巧象真,而在繡得參差變幻,巨細繁簡和不合交叉不亂。用針要按照各式筆法,繡點葉和夾葉要別離繡出它們的形狀,不行隨意安排,失掉本來的筆法。用色要合作時令的改變,樹木的旺盛和枯凋的狀況。枝干不行太光,要夭妖禿勁,凹凸有棱。
樹木的種類多不行數,山水畫中的樹木也有很多種,繡者應依據紛歧樣的樹木,選用適宜的針法,靈敏運用。例如繡松樹就有兩種繡法:一種是先用套針繡樹身,然后用稀針、施針和纏針繡出樹棱;另一種是先用稀針打好棱形,次用稀針繡樹身,再加施針,用深赭或赭灰等色線繡出其凹凸棱形。
6.繡房子
中國山水畫中的房子,有茅屋柴扉,也有樓閣亭臺,繡工繁簡紛歧,不同很大。繡山水畫中的房子應注意:要按照畫中房子的布局層次,一層一層、一部分一部分地繡,不能沒有次第地一味填塞。繡屋先繡柱櫨桷榱,次繡墻垛、窗、門,再繡簾幕和內部飾具人物等,后繡屋面,最終繡室外檻楯等。若是房子有多層次。因為中國山水畫中的房子款式繁復,顏色雜亂,因而,繡花用色應依據兩國間民而定。針法一般用散套和滾針,但繡茅屋則須用亂針。
7.繡橋梁
呈現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橋梁,有木板橋,也有石橋。但不管木板橋仍是石橋,都要先繡橋腳,次繡橋面,后繡橋堍。若是橋面上有人物車馬,則應先繡人物車馬。橋梁的色線,大多選用青灰、黃灰等。人物車馬的配色,須視畫的顏色而定。針法上,一般用散套針和滾針。如繡石條就用散套針法,色石條概括則用滾針。
8.繡船舶
船舶不管巨細,均應先繡帆船,次繡桅柱,后繡船身、船篷,最終繡船上的人物及裝點品,再繡篷索和槳櫓。用線,繡船多用赭灰、黃灰等色,船上的人物及裝點品的顏色應依據畫中的用色而定。針法,帆船、桅柱、船身、船篷和槳櫓,均用散套針繡;篷索則用滾針繡。
9.繡人物
山水畫中的人物,大多是裝點景色的,小的公公幾分,大的也只在寸外。繡點景人物,重在有勢而不在工巧。行坐臥立首要在于一筆兩筆的筆勢。繡花前,先要看清人物若有若無的神態,然后再下針。若是人物小,就先繡身體,次繡手足,再繡頭面;若是人物大,就從頭面繡起,逐漸繡至全身。針法,繡點景人物一般先用鋪針鋪底,再用接針勾出人物概括。
10.繡動物 山水畫中的動物也歸于裝點性,極小,畫家
只用二三筆即畫成。因而繡花時,須先思考老練,然后再下針。要注意:一般中需用幾針就能意似了;勿需多用亂用。繡小動物應先繡其身,次繡足尾,后繡頭、面。大動物則應從尾巴繡起。逐漸繡到頭、面。
這里大概闡明的是:油畫山水、拍攝山水和園林景色畫片的繡制針法,除前所述外,也可以用點彩繡法。用這種針法繡制的山水景色或園林景色畫,作用將會非常好,并且也省工時。
新聞摘要
“照這個圖案,用直針繡就可以?!?日下午,剛從青島趕來的白潔在李素貞老人的指導下,上起了刺繡第一課。為了讓傳統技藝后繼有人,李素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發微博“招生”,沒料到不幾天就來了三位求學者。
“把這門技藝傳給有緣人,是我的一個心愿?!睍r年74歲的李素貞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五歲她便開始幫家人穿針引線,耳濡目染,10多歲便獨立刺繡?!澳菚r就是個賺錢的活計,沒有系統地學過?!彼f,后來她被招工進了濰坊刺繡廠,在那里才得到了系統的培訓和鍛煉,期間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了1年。此后,她還在染織廠、戲服廠工作過,刺繡手藝一直沒有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