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暨全國木板年畫聯展在濰坊富華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展會由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時間為2010年4月18日--4月21日,地點在濰坊富華國際展覽中心。下面,用一些新聞圖片的形式回顧這屆盛會。
展會大廳全景
濰坊文展會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旅游局、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日報社、濰坊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濰坊市廣播電視局、濰坊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濰坊市旅游局、濰坊市檔案局、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從2008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濰坊文展會。每年的濰坊文展會都于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在濰坊富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暨全國木版年畫聯展(簡稱:第三屆文展會)將于風箏會期間舉辦,實施方案經過多方研究論證。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暨木版年畫聯展將于4月18日至21日在富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第三屆文展會秉承弘揚先進文化、展示特色文化、提升市民素質、推動文化發展的辦會理念,突出“綠色、創意、傳承、發展”的主題,在主會場富華國際展覽中心設置濰坊特色文化展、書畫展、全國木版年畫聯展、民間藝術展、主題收藏展、當代藝術展、陶瓷展等七大板塊,通過靈活多樣的展覽方式,集中展示、交流各種門類的特色文化和文化產品。文展會期間還將舉辦包括廣場文藝表演、文化產業項目洽談、中國木版年畫高峰論壇、“我看濰坊文展會”中小學生主題征文比賽等多項活動。
第三屆濰坊文展會重點設置全國木版年畫聯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獲獎年畫作品展、濰坊特色文化展、書畫展、民間藝術展、主題藏品展等。屆時,在各縣市區設立12個分會場,展示各地的特色文化和文化產品。文展會期間還將舉辦廣場文藝表演、文化產業項目洽談等多項活動。
【濰坊文展會回顧】 濰城仿古銅
P1
濰坊是全國聞名的仿古銅產地,以仿制夏、商、周、漢青銅器或佛像為主要內容,代表作有毛公鼎、龍虎尊、大獅印等。老濰縣的仿古銅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16年至1936年是老濰縣仿古銅的鼎盛時期,產品多至300多種,銷往上海、天津等地以及日本、歐洲諸國?!拔母铩敝?,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重新恢復仿古銅的研究生產。近幾年,國內仿古銅熱再度興起,濰坊出現了多個仿古銅研究機構和專業性生產單位。
P2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物,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是一件稀世珍品。鑄造人毛公是西周宣王的叔父。該鼎在道光末年(1850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咸豐二年(1852年)后,著名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收藏該鼎三十年之久,陳介祺去世后,該鼎流失?,F在毛公鼎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P3
P4
P5
P7
P8
【濰坊文展會回顧】 昌邑 動物標本 栩栩如生
P1
P2
P3
P4
P5
P6
P7
【濰坊文展會回顧】昌邑絲綢和草編
P1
昌邑市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古鎮,古代絲織業多集中在柳疃一帶,所以外地人多稱昌邑絲綢為“柳綢”?!吨袊鴮崢I志》稱“繭綢為膠東昌邑特產”,民國時期的《中國年鑒》說“中國之繭綢業,以山東為第一;山東產地以昌邑為第一”,1915年版《辭?!分蟹Q“繭綢……山東織成的最出名,上品出自昌邑” 。
自明朝起,柳疃開始用野生柞蠶織綢,到明末清初,柞蠶養殖技術逐漸成熟。到十九世紀末,又出現了腳踏繅絲機。在昌邑“柳綢”源源不斷發往各地的同時,昌邑的紡織技術也隨之交流到全國各地,帶動了我國絲織業的發展。
康熙三十二年,祖籍昌邑的李煦(本姓姜,據考證為曹雪芹奶奶之兄)出任蘇州織造,李煦雖出生京城,對故鄉印象很淡,但自小受父李士楨教導,知道故鄉柳疃一帶盛產絲綢,上任后數次回鄉,并成功地把昌邑絲綢推向江南和京城市場,同時使昌邑的絲綢織造技術融入了江南血統。清道光年間,柳疃絲綢業日益興旺,在柳疃街上販賣絲綢的商號紛紛興起,道光末年,柳疃的綢莊已發展到100多家。后來昌邑繭綢開始通過上海、廣州等口岸銷往英、德、法、意、美等國家,而昌邑的一些當地居民也開始背起包袱創南洋,到東南亞一帶去賣柳綢。今天,這些背包袱的創業人的后裔,很多在東南亞成了大資本家,變成了當地的豪門,昌邑也被譽為“華僑之鄉”。
昌邑絲綢花色品種繁多,品質優良,有良好的懸垂性、瀟瀟灑灑的飄逸性、高雅華貴的觀感等特點。
P2
P3
P4
山東的民間草編歷史悠久,是很受歡迎的傳統工藝品。草編的材料有麥秸草、玉米皮、蒲草、瑯琊草、馬拌草、三棱草、稻草、麻、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玉米皮、蒲草使用最為普遍。昌邑市的草編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
P5
P6
【濰坊文展會回顧】泥塑
P1
P3
P4
P5
P6
P7
P8
【濰坊文展會回顧】紅高粱之約
P1
“紅高粱之約”是高密市的展區。高密稱為“紅高粱之鄉”,源于當代著名作家莫言。莫言是高密人,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學》第三期發表了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轟動。隨后又發表《高粱酒》、《高粱殯》等一系列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鄉土“傳奇”作品。這年夏天,與張藝謀等人合作,將《紅高粱》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1988年春,電影《紅高粱》獲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中篇小說《紅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電影《紅高粱》是張藝謀的成名作。高密的紅高粱也隨著小說和電影名聲大振,成了高密的別稱和文化特色。
實際上,高密一帶早就很少種高粱了,當年拍攝電影是特別劃出了一塊地,種上了一片高粱。
P2 高密的文化特色就是“高密三絕”加上高密茂腔。
P3 高密三絕之泥塑
P4 今年是虎年,據說,春節的時候,高密的泥老虎供不應求。
P5
P6 高密三絕之撲灰年畫
P7 高密三絕之剪紙
P8
P9 高密茂腔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P10 現場演唱茂腔唱段
P11
P12 看到一個小孩子拿著泥搖猴,一下子想起了童年......
【濰坊文展會回顧】臨朐泥塑:快樂一家人
P1
P2
P3
P4
P5
P6
【濰坊文展會回顧】臨朐紅絲硯
P1
在第三屆濰坊文展會上,臨朐展區展示了幾方很大的紅絲硯。
P2
P3 這兩方紅絲硯,一方叫花開富貴,一方叫雀梅圖。
P4
P5
P6
P7
P8
【濰坊文展會回顧】多彩臨朐
P1
臨朐縣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文化模范縣和著名的“小戲之鄉”、“書畫之鄉”、“奇石之鄉”。
P2 銅塑千手觀音
P4 局部
P5 臨朐紅絲硯
P6 奇石
P7 根藝
P8 根雕《香山九老秋興圖》
P9 局部
P10 局部
【濰坊文展會回顧】文化青州
P1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渡袝び碡暋酚涊d“海岱惟青州”,因地處海(東海)岱(泰山)之間,位于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自兩漢時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中心??軠?、范仲淹、宗澤、張叔夜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鐘羽正、馮溥等一代名臣,燕肅、于欽等學術巨擘,都誕生在青州;還哺育過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青州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云門山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仰天山森林公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龍興寺佛教造像是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P2 龍興寺佛教造像
P3 趙秉忠殿試狀元卷(復制品)
P4 趙秉忠在明代萬歷二十六年高中狀元,其殿試卷保留下來,成為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份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狀元卷。
P5 紅絲硯是青州、臨朐的特產,唐宋時期被譽為四大名硯 (即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 之首。
P6
P7
P8 紅絲硯毛料
【濰坊文展會回顧】農圣故里壽光
P1
壽光市是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在今年的濰坊文展會上,壽光打出了兩張文化牌:一張是農圣故里,一張是鹽祖圣地。
“農圣”指的是中國古代杰出農學家賈思勰。
賈思勰,生卒年不詳,益都人,現在屬于壽光市,生活在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時期,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大約在公元533年——544年,完成了一部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
P2 賈思勰銅像
《齊民要術》中的“齊民”,意思是齊等無有貴賤,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洱R民要術》由序、雜說和正文三大部分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另外,書前還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圣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一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后人加進去的。
P3 《齊民要術》模型
P4 蔬菜雕塑
P5 蔬菜觀賞瓶
P6
P7
“鹽祖圣地”指的是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是全國目前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海鹽制鹽業作坊遺址群,被國家文物局有關專家評為“2008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P1
今年風箏會期間,舉辦了第三屆濰坊文展會,去轉了一圈,主要轉的濰坊特色文化展,也就是濰坊所轄縣市區的展區。文展會已經過去快二十天了,現在發文展會的片子,就叫回顧吧。
諸城市展區今年主打“舜帝故里”牌。
舜帝,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作為中國古代父系社會晚期部落聯盟首領,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祖先。長期以來,“舜帝是哪里人”的爭議始終沒有停止,“東夷之人”、“冀州之人”是兩大代表性說法?!睹献印罚骸八瓷谥T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薄妒酚洝吩疲骸八?,冀州人?!敝穼W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考證認為,舜生于諸馮,也就是今天的諸城市舜王街道諸馮村。諸馮村位于諸城城北15里處,濰河從村東浩蕩北流。村里原有舜廟舊跡,現在重修了舜廟,還在去年舉辦了2009中國(諸城)大舜文化節。
P3 中國第一笑佛——北朝盧舍那丈八佛石雕頭像。1979年秋,在諸城城區的一個建筑工地上出土了一尊盧舍那丈八佛頭像。該像雕造于北魏晚期至東魏初年,圓雕,石灰巖質,高132厘米,寬78厘米,厚79厘米,重約2噸多。據推算,全身完整達六米高。在全國迄今發現的北朝時期佛教雕像中,這樣大體量的石雕丈八佛頭像實屬罕見。更令人稱奇的是,其微笑之神秘更是讓人百看不厭,堪稱中國第一笑佛。北朝盧舍那丈八佛石雕頭像現陳列于諸城市博物館,下圖為石膏復制品。
P4 圓雕菩薩立像
P5 打竹板說竹板快書,也是諸城的傳統文化。竹板快書藝人在表演打竹板的技巧。
P6 在諸城展區,還展示了一個真正的鳥巢。
P7
P8 里面還有鳥蛋呢!真假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