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濰坊市文化館館長邱兆鋒、濰坊市文物局局長劉允泉分別介紹了濰坊市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情況及文物保護工作情況。
三個縣市區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濰坊市文化館館長邱兆鋒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第九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內現有國家森林公園 7 個,國家濕地公園 5 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各1座、不可移動文物50萬件套;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72項,市級代表性項目 252項,縣級代表性項目1025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38名、市級233名,縣級901名;獲命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7個,3個縣市區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個項目獲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近年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了活態性、整體性保護的新階段,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遵循“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保護目標,形成了濰坊特色的1344建設模式,即:制定一個建設路線圖;樹立三個建設理念;建設四個保護平臺;實施四項傳承工程。2017年在實施“1344”建設模式的基礎上著力開展了多項工作。通過非遺項目口述史調查和數字化采編項目,對瀕危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搶救性記錄與研究,為四級名錄及傳承人建立了完備的數字化檔案資料?!疤旃ず说瘛そ承陌倌辍睘H坊核雕藝術全國巡展及2017中國·濰坊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暨創意設計博覽周活動的舉辦,在宣傳展示濰坊傳統技藝的同時,全面展現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文創產業的最新成果?!扒Ю锫性挒H坊”總行程1000余公里,組織市民深入傳統文化集聚地,深度體驗濰坊傳統文化。國家藝術基金濰坊年畫藝術創作人才培訓班、諸城古琴全國巡演及茂腔創作等創新探索濰坊非遺項目在新時期的創作與傳承。整合濰坊傳統美術與傳統工藝資源,與濰坊聾啞學校、濰坊商業學校聯合探索非遺職業化教育。濰坊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各方提報的《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模式》、《“三位一體”鄉村文化傳統激活與傳承創新實踐》、《非遺職業教育與現代學徒制創新模式》三個項目獲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真教寺清真寺 樂道院等 已免費向社會開放
發布會上,濰坊市文物局局長劉允泉向大家通報了2017年全市文物保護工作情況。先后完成了坊子德日建筑群中的德日軍醫院等10余處省級以上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并有齊長城、昌邑姜泊民居群、昌樂田家老莊明樓等10余處省級以上文保單位正在修繕施工,文物保護修繕工作實現新突破。為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對已修繕完成并適合對外開放的文保單位,適時開放。如德日建筑群、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建筑群、樂道院等,已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十笏園、坊子炭礦遺址等收費開放,但對特殊群體門票優惠。實施了濰日高速、G206威汕線、G309青蘭線、G206威汕線、S222央贛線等國省道改線、道路拓寬改造等10余項基本建設工程前的考古調查與勘探,既確保了地下文物安全,又保證了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吸引了更多的社會力量進入到文物保護利用領域,精心策劃了姜泊村史館、紅色馬渠、齊西家風家訓館、王氏家廟、峻青故居、董書香故居等多個利用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載體的文旅融合項目。
濰坊市博物館獲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濰坊市博物館獲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濰坊市成為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兩家一級博物館的地級市。今年已建成9家涉及非遺、服裝、文房用具、書畫、錢幣等領域非國有博物館。全市44家各級各類博物館常設展覽達180個,舉臨時展覽超過200個,全年入館觀眾人數突破300萬。全市各級各類博物館利用重大節慶及周末等時間節點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500余次。以流動展覽配套公益講座的形式,進學校、部隊、社區、村莊等社教活動達130余次,直接受益觀眾6.5萬余人。青州市博物館獲評2017年優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推出的海岱大課堂獲評“全省博物館優秀社會教育活動案例”。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千余種,先后組織參加濟南國際文物裝備博覽會等,獲得組織獎、設計獎等多個獎項。積極參與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通過學術研究,傳播好濰坊聲音,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5項,獲得省考古學會、省博物館學會優秀成果獎3項。與山東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以及中國孔子文化基金會等合作建成教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