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八號博古文具
規格尺寸:八號文具
材 質:紅木、銀
顏 色:看圖
作品簡介:
紅木嵌銀漆器是山東特有的手工藝品。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獨有的特種工藝品,蜚聲海內外。清康熙年間,工匠們為美化產品,擴大銷路,便比照古代青銅器的金銀錯工藝(金銀錯,戰國時代用金銀嵌上裝飾花紋的青銅器),在一些銅器上鑲嵌金銀絲花紋,這就是最初的濰坊嵌銀制品。 工藝師們曾經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設計制作了嵌銀漆器紅木大座屏,用嵌銀漆器配套家具裝飾了國務院、中南海、玉泉山、天安門城樓的接待廳,以及全國各地的許多豪華賓館都有訂貨。 紅木嵌銀漆器以名貴紅木、天然大漆和金銀絲為主要原料,精工雕磨鑲嵌而成。紋樣采用中國畫的白描方法,嵌以不同形式的山水花鳥、古裝人物和青銅器花紋,使產品在造型、鑲嵌和雕刻藝術上巧妙地融為一體,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既是實用品,又是精美絕倫的高檔藝術品。
嵌銀,顧名思義,就是在器物上鑲嵌銀飾,將銅,金、銀等材料,拔成很細的絲條,在木質器物上嵌上山水、花卉、人物、鳥獸或真、草、隸、篆等各體字句,再漆以數遍生漆推光而制成。它創始于距今170余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在清代康熙年間,時為濰縣的銅業首飾制作相當發達,主要生產銅盆、銅壺,銅水煙袋、樂器等幾十種產品,工匠們為了美飾產品擴大銷路,就比照古代器物的金銀錯工藝,在一些銅器上鑲嵌金銀飾文,這對嵌銀漆器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道光年間,銅首飾藝人姚學乾在為金石家陳介祺修復文物、為古玩配制底座、撐架等過程中,與拓裱藝人田雨帆一起,遍覽歷代精美文物,參考漢代金銀器,刻意出新,獨創了在木質器具上鑲嵌金銀絲的工藝。他用紅木制作的嵌銀底座和撐架,與古文物珠聯璧合,凡觀者無不拍案叫絕。于是,原來的銅匠嵌金銀藝人也紛紛模仿,到光緒年間,嵌銀漆器的制作,在濰坊已是很普遍了。嵌銀漆器大量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首先是從煙具開始的。濰坊的嵌銀藝人掌握了木器鑲銀的工藝后,就在木質水煙袋套上鑲嵌金銀花紋,木質嵌銀的水煙袋套古樸雅致,使人耳目一新,因此十受歡迎,使之成為搶手貨。而這種現象反過來又推動著更多的銅匠藝人改行從事木器嵌銀,這就是濰坊最初的嵌銀產品。